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转型的道路——《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评介

张建君 · 2006-04-21 · 来源:本站原创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转型的道路
——《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评介
                               张建君
近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学界围绕着如何看待经济改革中的问题和进一步改革的方向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在这一背景下, 2006年4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张宇教授的新作《中国的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一书。该书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对中国经济转型的道路进行了深入的回顾与反思,目的是总结改革的经验,探索改革的规律,发现解决矛盾的线索,把握深化改革的方向。全书由七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在梳理过渡经济学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实质与特征、含义与意义以及矛盾与选择。第二章揭示了市场经济的深层结构和深刻矛盾,说明了经济转型的复杂内涵和内在逻辑。第三章概括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框架与政策要点,并分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矛盾及其构建的原则。第四章分析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公平效率观。第五章从界定国有经济的性质和地位入手,探讨了国有经济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实行的战略。第六章指出了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和比较优势理论的误区,说明了走自主创新道路的重大战略意义。第七章从改革的实践出发,探讨了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该书的基本特点在于,它试图超越目前理论界尖锐对立的坚持“市场化”和反对“市场化”两种改革思路之间的对立,而试图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把市场经济的发展纳入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历史和整体演进的视野中,从中国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出发,对中国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的思路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该书对于深化目前进行的关于经济改革的讨论具有重要价值。
一、如何科学看待中国经济改革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认为,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向首先需要科学地看待经济改革面临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在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生态环境恶化,失业压力增强,收入差距扩大,自主创新水平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腐败现象比较严重,等等。针对上述问题,当前学术界出现了两种截然对立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当前经济中的问题是主要是因为改革中出现了泛市场化的倾向,在改革的方向上存在着过份迷信和依赖市场的问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问题的根子在于市场化不足,政府干预过多,因此,应当尽快减少和取消政府干预,加快非国有化的进程。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首先,虽然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初步建立,但是,改革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已经形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不完善,突出表现在:城乡体制分割,产权制度不健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任务还未完成,资本等要素市场发育滞后,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薄弱,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还不完善等。这些体制性问题的存在,不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也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因此,从总体上说,不能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出现了泛市场化或过度市场化的问题。
其次,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初步确立,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内在缺陷也逐步
显露出来,这种缺陷既使在比较完善和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也不可避免。在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已在经济生活中起支配作用的条件下,我们就没有理由再把经济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根源都归结为计划经济的残余或者市场化程度不足,相反,失业、经济波动、收入差距的扩大以及权钱交易的腐败现象等问题正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属于市场失灵或市场缺陷的范畴。解决这类市场失灵的问题需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完善各种社会调节机制,寄希望于进一步的市场化来解决市场化的本身的缺陷,无异于缘木求鱼。
    最后,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市场化不足的问题,如企业制度不完善、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不到位等,这是主要矛盾;也有市场化过度的问题,即所谓的泛市场化问题,如公共部门乱收费、公共服务产业化、权钱交易现象的蔓延等,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人民群众的普遍不满;还有法律、法规、政策和管理上不完善的问题;更多的问题则是发展中的问题,如科技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低、城乡二元结构、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这些问题虽然也与体制上的缺陷有关,但从根本上说只能通过不断发展来加以解决。
因此,认为,对于当前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应当具体分析,简单地把问题归结为市场化过度或是归结为市场化不足都是片面的,只看到市场经济的优点而看不到市场经济的缺点也是片面的。继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的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仍然是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诸多矛盾的必由之路。
二、中国经济转型模式的实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开始,逐步形成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渐进式改革道路,对中国道路的研究正在成为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世界性课题。虽然已有的改革获得了举世公认和巨大成功,但是,对于如何解释中国改革的经验,如何说明中国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未来趋势,国内外的经济学家们却众说纷纭。在1997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过渡经济学的第一部学术专著《过渡之路:中国渐进式改革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一书中,张宇教授就对国内外流行的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为基础、以新古典理性人范式为核心的个人主义分析方法进行了系统批评,改变了国内外流行的把渐进与激进的差别仅仅归结为改革的速度和方式的做法,提出一个把改革的目标与改革的过程、把工业化与市场化、宪法制度的改革与宪法内的改革相结合的新的过渡经济学制度转型理论框架,在这一框架的指导下总结中国改革的经验,探索中国改革的内在规律,说明改革的趋势和面临的选择,并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以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2002年在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的《过渡政治经济学导论》一书中,又对《过渡之路》一书的理论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在《中国的转型模式:回顾与创新》一书中,进一步阐明了关于中国模式的基本观点:中国的经济改革与前苏联东欧国家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差别不是市场化的方式方法问题,而是改革的性质和目标问题,前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是在彻底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实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的目标则是在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的基础上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种转型是一个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因素变化的整体过程,并且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从而使改革的过程必然是温和的、连续的和长期的,并具有了一系列不同于激进式改革的特点,主要有:
1.坚持公有制主体性和国有经济主导性的同时,积极发展非公有制和非国有制经济;
2.普遍实行双轨制,并以双轨制为经济转型的中介形式;
3.自上而下的改革与自下而上的改革相结合;
4.地方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的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5.整体协调、重点突破,从分部推进到整体转换;
6.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
7.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保持政治体制的相对集中和稳定;
8.实行自主的有控制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9. 经济运行以市场调节为基础、以政府调节为主导;
10.根据实践的需要不断调整改革的目标和思路。
还根据以上的分析认为,中国模式的丰富内涵绝不是单纯的“市场化”所能概括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以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宗旨的经济转型与发展模式。
三、市场经济的深层结构与经济转型的内在逻辑
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改革问题的分歧归根到底是由于人们认识市场经济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不同造成的,没有科学正确的理论,就不可能有合理的实践,也不可能形成关于改革的良性的“社会共识”。虽然在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成为了世界性的潮流。但是,对于市场经济的实质、意义和发展规律,不同的经济学理论有着非常不同的理解,在市场经济的旗帜和口号下面,可能包含着内容各异甚至是相互对立的改革理念。因此,对于当前的经济转型来说,重要的不仅在于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更重要的在于科学认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因此,书中从九个方面,全面、系统、辨证的分析了市场经济目标的具体含义,这九个方面分别是:(1)市场经济既是资源配置方式,也是特殊的社会形态。其中的改革逻辑就是,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仅仅涉及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而是包括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刻变化的长期而复杂的整体性过程。(2)市场经济既是一般的中性概念,也具有明显的制度属性。对于社会主义来说,市场机制既是中立的,又是非中立的。如何在市场化过程中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转轨,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正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质和难点所在。(3)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既是统一的,也存在一定矛盾。中国的经验证明,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国有制与非国有制等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并不完全是对立和排斥的,而是可以需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和相互融合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是中国的经济转型获得成功的一个根本经验。(4)市场经济既是自由经济,也需要社会和政府的调节。纯粹的自由市场经济是不可持续的,市场机制必然要以非市场的因素来保证,任何制度都是由国家来创造和推动的,充分发挥政府在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5)市场经济既是自发秩序的产物,也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市场秩序是一种典型的自发秩序,自发性是市场关系的本质所在。中国改革开放中实行过的自下而上、分步推进、双轨过渡、先实验后推广等做法,都体现了制度变迁的演进性质,无不是由国家构建和推动的。(6)市场经济既是全球性的,也是国家性的。保持经济开放与经济自主之间的平衡,在全球化的过程中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追求国家的自主性发展仍然应当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7)市场经济既是契约经济,也是生产体系。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还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这决定了中国现阶段已经形成的市场经济只能是一种初级的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这是现阶段中国市场经济的一个基本特点。(8)市场经济既追求效率,也需要公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当付出更大的努力,在更高的程度上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9)市场经济既是民主的动力,也可能成为民主的障碍。虽然民主化与市场化、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因此,在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稳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把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
的结论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不是静态的、确定的、机械性的工程建设,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复杂而深刻社会变迁过程,这一过程必然是长期的、渐进的并且是独特的,在许多方面也必然是出人意料的,只有从这一点出发,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经济转型的独特道路和内在逻辑。
四、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与改革战略
国有经济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对于这一问题经济学家们存在着很大分歧,一些学者认为,国有经济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应当实行非国有化;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必须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张宇教授认为,弄清这一问题必须弄清国有经济的性质、地位以及国有制与市场经济的关系,他的基本观点是:
1.国有经济的存在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提高企业的微观效率,而是为了从宏观上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协调发展,提高资源配置的宏观效率,而这一点又无疑是与克服市场的缺陷有关的。如果市场调节能够自发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国有经济的存在就是不必要的了。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国有经济的作用具有超越市场的意义。
2.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有经济与市场机制是对立的,国有经济只能提供公共产品,只能存在于非竞争领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有经济的存在不完全是以竞争与非竞争、盈利与非盈利为标准的,而是以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具有的宏观意义为标准的,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要以独立的商品生产者的身份参与市场竞争,尽管这种竞独立性与非国有经济相比是有限的。
3.因此,国有企业既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又不是完全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国有企业与市场机制之间的关系既不是完全对立的,又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存在着一种比较复杂的关系,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在公共产品中,国有企业基本上非竞争性的;在垄断性企业中,国有企业是不完全竞争的;在一般性部门和企业中,国有企业是完全竞争的。
因此,认为,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比较复杂的关系,把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观点和认为国有经济必须完全市场化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根据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不同关系国有企业改革应采取不同的思路或战略。对于基础性产业、战略性产业以及垄断部门和公用事业等特殊部门,应当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这些部门国有经济的改革要在推进市场化的同时保持国家对所有权的控制。对于大量一般的竞争性的国有经济则应当实行产权的多元化,其中大部分中小型国有企业将转变为非国有经济,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还论证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坚持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含义、意义与方式,并对鼓吹大型企业全面私有化的观点进行了批评。
五、新的公平效率观
近一个时期,关于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问题成了理论界讨论的一个焦点,对于这一问题,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期,为了克服平均主义的弊端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我们确立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但是,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进入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以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的新阶段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需要及时加以调整,这是因为:
第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社会公平具有多种含义,如竞争的公平、权利的公平、劳动的公平、规则的公平和收入分配的公平等。公平的含义不同,它所体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意义也不相同。但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中,公平原则被简化为了收入分配的平均主义,这不利于我们全面认识社会公平的含义和意义,不利于维持和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第二,在经济学理论中,效率一词同样也存在着多种含义,如宏观效率、微观效率、静态效率、动态效率、生产效率、分配效率、利润率、帕累托效率、卡尔多效率等,而且这些不同的效率概念也都是以一定的制度属性、价值标准和假设条件为前提的。许多人在强调效率优先的时候,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某种特殊的制度要求和价值取向(如利润的最大化、GDP的最大化等)当作了社会普遍的和最高的行为准则。
第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复杂的和不确定的,它们之间既有相互矛盾的一面,但在许多方面是相互促进的。一般来说,竞争的公平、权利公平、劳动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即使是收入分配的均等化与效率之间关系也不完全是对立的,而更多是相互促进的。当前,实现公平的经济增长,使社会的大多数成员都能分享到经济增长的成果,已经日益成为了人们的共识。但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却是以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冲突为假设前提的,并且把社会公平明显地放在了一个次要的兼顾的位置。
第四,追求社会的公平与公正一直是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目标和核心价值,也是社会主义的魅力所在。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不仅仅要有发达的生产力和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 “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邓小平同志也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四,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和社会不公的问题比较突出,这不仅表现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还表现为缺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按劳分配的原则得不到贯彻,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公平得不到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等方面。上述问题的存在,既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又会对经济的持续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实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第五,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理论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使人们对社会公平问题的认识有了重大发展。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2月19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平问题提出了新的重要看法。第一,明确指出:“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涉及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第二,突破了仅仅从收入平均化的角度讨论公平问题的狭隘视野,提出要“依法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第三,突出了维护社会公平的重要意义,提出“在促进发展的同时,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认为,党中央的这些科学而重要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公平理论的重大发展。这种新公平观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突破了西方经济学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狭隘视野,把公平与公正当作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强调了公平含义的丰富性和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统一性,强调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既坚持了生产力的首要性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又强调了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为我们树立新的科学的社会公平观奠定了理论基础,为我们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六、经济全球化、比较优势与自主创新
中国的改革开放年代,也正是全球化急速推进的年代,在这个年代,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在全球范围的迅猛扩展,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上将各自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深深卷入其中,力图按照世界资本主义系统的既有权力秩序安排这些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在这个巨大的时代变迁的环境中,中国是顺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逻辑走依附性发展道路,还是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自主发展的道路,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最为重大抉择。在《中国的经济转型模式:反思与创新》一书中,从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入手深入分析了这一问题。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提出,经济的全球化具有二重性:它一方面是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源配置的全球化过程,另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过程;它的后果也是矛盾性的:一方面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加剧了全球经济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一系列新危机和问题。因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实行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既可能推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实现裕民富国的目标,也可能使一个国家陷入全面依附和被边缘化的状态。是边缘化还是现代化,这是全球化时代每一个国家所面临的严峻的挑战,其结果,决定着一个国家前途和命运。那么,在全球化过程中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实现自主发展呢?这取决于许许多多的因素,如一国家的自然秉赋、文化传统、教育水平、经济与政治体制、国家的政策、国际国内环境以及一些偶然的历史事件等等,但以下两个因素是最基本的:(1)科学与技术的自主发展。不同科技水平决定不同国家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中心国家永远是拥有关键性的自主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一方,这已经被世界近现代史所证明。(2)制度与政策的自主选择。由于后进国家的现代化是一种外源式和强制性的现代化,因此,强有力的政府主导、以及由此决定的制度与政策选择上的自主性,是后进国家现代化模式的成功范式。
还对流行的比较优势理论的误区进行了剖析。认为,虽然比较优势理论说明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合理性,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科学价值。然而,它的成立是以一系列极其严格的假定为基础的,脱离开这些假定,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就要大打折扣。同时这一理论是以新古典经济学为基础的,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首先,这一理论主要是非历史的和静态的。其次,这种理论颠倒了生产与流通的关系,忽视了生产力在一个国家经济和
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第三,这一理论只看到了自由贸易的互惠互利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自由贸易中不平等的一面。第四,这种理论假定要素是不流动,但是在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当今世界,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第五,这一理论割裂了经济与政治的密切联系,忽视了政治因素和国家力量在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实践已经证明,依据比较优势理论采取的“以市场换技术”战略缺乏现实性,自主创新才是摆脱技术依附性的根本出路。
七、中国的改革实践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指导理论上,张宇教授一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指导地位既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形成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实践所要求的,它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 科学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所具有的科学的世界观,这
个世界观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实事求是的观点、生产力标准的观点、与时俱进的观点,是中国经济学建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2、正确的立场或价值观。经济学具有科学和意识形态的二重性,总是或明或暗地反映着一定社会集团或阶级的利益要求和价值观。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维护国家的利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3、特有的研究主题与理论框架。任何经济理论的发展都是以一定的现实为基础的,反映了人们对所处时代的任务和所面临的问题的思考与解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就是中国的经济学特有的研究主题与理论框架,它包括了以下一些重要的内容: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努力实现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理论;走新型工业化和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理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的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开放理论,等等。
4. 有效的分析范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认识经济世界的一
种独立完整的分析范式,它由以下几个层次的基本内容组成的有机的整体:(1)经济分析的一般原理。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在历史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个体经济行为的原理,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的原理等。(2)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利润平均化理论等,这些原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市场经济运动的一般规律。(3)分析具体经济现象的个别理论,包括关于货币流通规律的理论,关于信用和股份公司的理论,关于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理论等。(4)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经济的论述,包括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生产资料公有制理论、按劳分配理论等。上述四个层次的方法或原理组成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的理论框架,对于中国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然,应当强调的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品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经济的创新与发展。在这一方面,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还显得比较滞后,还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与要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还认为,如何正确借鉴西方经济学是关系中国经济学建设与发展进而也是关系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认为,关于这一问题,首先应当承认,西方经济学也具有科学的一面,这种科学性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西方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和各种流派,都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的一
些规律,如关于价格运动的理论、关于增长与波动的理论、关于货币金融的理论、关于国际贸易的理论、关于利率和汇率变动的理论、关于产业组织的理论等,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2. 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许多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如边际分析方法、
统计和计量方法、投入产出方法、实验的方法和目前流行的博弈论等,对于经济科学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3.西方经济学的各派理论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对当时经济生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思考,这些理论即使被证明是不正确的,对于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和了解经济思想的发展,也是有价值的。
正因为为西方经济学具有合理性,所以我们应当认真研究和正确借鉴,在这方面中国经济学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应当肯定。但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是,近年来,盲目崇拜和照抄照搬西方经济学的倾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这种倾向在指导思想上宣扬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认为真正科学的经济学只有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有意无意地贬低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价值和指导地位。这种倾向是错误的,必须加以反对。这是因为:
第一,西方的经济理论历来具有二重性,除了科学的一面之外,它还具有不可否认的意识形态色彩,体现了特殊的价值观和利益要求。这种意识形态的色彩在它的基本理论中表现的尤其明显,如“经济人假说”、效用价值论、要素价值论、自由秩序原理等理论,都直接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有些理论虽然具有某些合理性,但在现实中能否被采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阶段的利益。比如,自由贸易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在现实的历史发展中,为了维护本国资本的利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建立自己工业体系的时候,都实行过保护关税制度。
第二,西方经济学学派林立,观点各不相同,势力此消彼长,并不存在一种客观的普遍的可以照搬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不仅存在着所谓主流与非主流的对立,即使在主流经济学内部也存在很大区别,例如,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就持批评态度。同为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就存在着以米塞斯、哈耶克为代表的新奥地利学派,以坎南、罗宾斯等为代表的伦敦学派,以弗里德曼等人为代表的芝加哥学派,以科斯、诺斯等人为代表的新制度主义等不同的派别。
第三,西方经济学理论即使是具有科学的一面,也是以一定的假设条件、历史经验、价值取向、文化背景和逻辑结构为前提的。如果脱离开这些前提,只从本本和教条出发,用抽象的概念和原则硬套丰富多彩的现实,则其危害不仅在于脱离实际,无敌放矢,更在于它可能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某些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要求伪装成了超越时空的普遍要求,从而自觉不自觉地为某些特殊利益集团扩张自身利益的服务。
因此,对待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深入地加以研究,批判性地加以借鉴,有条件地加以运用,吸收其合理的成份,摒弃其意识形态的因素。在研究和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的时候,绝不能因为吸取其中合理的有用的成份而放弃自己完整的世界观、科学批判精神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于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中出现的,追求所谓的标准化、国际化、规范化的时髦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评。指出“按照这种逻辑,经济学是普适性的科学,因此,所谓的中国经济学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西方经济学在中国的应用问题。”这是对于经济学理论一般与特殊、逻辑与历史、标准化与多元化关系错误认识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上的错误道路。强调,在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中,处于主流地位的经济学理论绝不是西方的主流经济学或者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代表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借鉴并广泛吸收西方经济学以及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理论。
八、为什么新自由主义的改革逻辑是错误的
对于有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混为一谈的观点,也进行了批评。在他看来,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和不可逾越的一种经济形态,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市场必然存在一些一般的共有的要素。如产权的多元化、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经济运行的开放化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许多其它不同的经济学包括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之间也会有的一些“共识”。但就改革的方向、原则、目标和内容来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同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政策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主要表现为:前者认为市场经济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整体结构相联系的历史现象;后者则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抽象的适合于任何时代和国家的资源配置工具。前者认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后者则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独有的专利。前者认为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生产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后者则把私有公当作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万能钥匙。前者认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而后者则否认政府调节的合理性,认为市场是唯一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前者强调统筹兼顾、总体协调在改革中的重要意义;后者则崇拜以个人之间自发的互动为基础的演进式的制度变迁方式。前者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不放弃国家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后者则鼓吹的“市场经济无国界”和“民族国家崩溃说”。前者强调公平与效率之间的统一性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价值;后者则认为个人自由既是效率的源泉又是最高的价值标准。前者努力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服从以人为本的目标;后者则把市场化与民主化混为一谈,竭力鼓吹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
因此,新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观和改革观鼓吹的是无条件地推进私有化、自由化和全球化,主张经济改革必须彻底放弃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根本否认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历史意义。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改革观与新自由主义的片面的改革观之间根本的差别。只有坚持科学的改革观,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不断排除“左”的教条主义和“全盘西化”的新自由主义的思潮的干扰,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断前进。
九、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改革的思路
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的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经济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和大势所趋势,这一点任何人都无法动摇。另一方面强调,应当充分认识到,改革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和廉价的标签,而有着丰富而复杂的内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事实上,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就是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创新改革思路的历史。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在不断的反思和创新中向前发展着。在经济转型的后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变化,中国改革的目标、内容和形式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要不断调整和创新。比如:
在改革的初期,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而在经济转型后期,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在改革初期,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而在经济转型后期,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成为了基本经济制度。
在经济改革的初期,商品市场的发育是市场化的主要内容,而在经济转型后期,资本市场、土地和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规范成为了市场化的关键。
在改革初期,渐进式改革主要采取了增量改革、双轨过渡的改革形式,而在经济转型后期,随着新体制的逐步确立,存量改革成为了改革的主要形式。
    在改革的初期,渐进式改革主要由行政指令加以推动,而在经济转型后期,经济改革的推进必须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在经济改革初期,渐进式改革的动力以内源为主,而在经济转型后期,经济改革的议程强烈地受全球化和国际规则的影响,等等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经验,准确分析了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系改革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思想,包括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这些战略思想对于进一步深化经济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体现为以下重要原则: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
2.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3.改革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目的,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
4. 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5.注重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使改革兼顾到各方面、照顾到各方面关切,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
    6.按照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改革与发展,突出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7.提高发展质量,转变增长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建立创新型国家。
    8.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9.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重点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10.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和体制创新,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等等。
认为,党中央提出的这些关于改革的重要原则,从改革的方向、原则、动力、目的、步骤等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理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地推进经济改革的根本指针。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乌有之人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2. 为什么批评西方的他们都“意外死亡”了?
  3. 毛主席像事件:美策动,迫使中国放弃毛泽东思想!
  4. 侯立虹|谁在动摇“两个毫不动摇”?
  5. 以色列会亡国吗?
  6. 从两处战火看东方和西方思维方式
  7. 司马南:美国为什么没能把巴基斯坦彻底拉过去?
  8. 这才是最难打的战争,国安部门刚发出积极信号
  9. 郭松民 | 评普京年度记者会:“过度轻信”及其他
  10. 大陆认定台湾设置贸易壁垒,惠台政策即将终结
  1.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2. 弘毅:警醒!​魏加宁言论已严重违背《宪法》和《党章》
  3.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这是一股妖风
  5. 你搞一次个人崇拜试试,看看有多少人会崇拜你?看看你搞得出来吗?
  6. 公开投毒!多个重大事变的真相!
  7.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8.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9.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10.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4.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5.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0.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泽东遭受了三次打击
  2. 痛心,反华润人丁一多因强奸被捕,哈哈!
  3. 铁穆臻|今年,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理直气壮纪念毛泽东!
  4. 《邓选》学习 (十一)发展速度
  5.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6. 司马南|对照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给评评理吧!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