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青少年时期或中小学阶段所接受的文化熏陶,往往会对他的整个生活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就像一棵树在幼苗阶段怎样除草、施肥和剪枝,将直接作用到它未来的成材一样。许多杰出人物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往往钟情于他小时候读过的某一本书,并且承认自己的人生正是由此开始真正发生重大改变的。像这样“一本书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现象,在历史上实在屡见不鲜。
由此可见,怎样读书和读什么样的书,对每一个青少年来说的确太重要了。而在我国,以“应试制”为主的当代中小学教育,将孩子们紧紧拴梆在 “升学”“中考”“高考”“求职”与所谓“人才竞争”的市场化战车上,使他们原本天真浪漫、自由不拘的天性,因深陷于急功近利的体制化教育和市场流行文化的漩涡,而过早地呈现出疲于奔命、面露倦色和营养失调乃至不良的症状。对此,一些富有责任感的人士已经做出了敏锐的反应,最近一段时期引起广泛关注的对重视“素质教育”的呼吁以及相关书籍的出版,便是证明。
但值得忧虑的另一种倾向是,在当前不少出自教育专家或中小学生家长之手的所谓“素质教育”类的图书中,都在有意无意地试图归纳和构建某种快捷的“成才模式”,以至大有衍变成一种“青少年成功学”竞赛展览的趋势,而忽略了对健全和丰富孩子们心灵世界与个人品质的整体培育,这同样是一种前景堪忧的现象。
英国道德哲学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经说过:“高贵的品质是人类强劲的柱石,是人性伟大的支撑。”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说,他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自己变得更接近于善,而另外一位作家说:“是爱使我变得出类拔萃。”这足以表明,对人的心灵和品格的培养,是造就人生价值的最重要基石,对于正处在中小学阶段的幼苗般的青少年们来说,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揠苗助长或削足适履,而仅仅是为他们的心智与天性,提供和拓展一个健康的自由生长的空间。明了这一点,我们的责任感和爱心,才能够焕发出更加持久和富于人性的光彩。
正是鉴于以上认识,我产生了编选一部《青少年文学读本》的念头。我相信这是一项颇有意义的工作,所以,对此投入的热情丝毫不亚于自己的创作。而“让文学进入孩子们的精神生活”这一编撰理念的确立,乃是基于我对文学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信念。这一点,在偏重工具和实用理性的当代社会,似乎一直为人们所忽视。高尚的文学作品,从来就是培植、激励和丰富人性的上好粮食与宝贵源泉,文学所尊崇的诸如自由、平等、美、善良、爱、同情、尊严以及对人的语言能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开启,也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以求的目标和梦想。而这决非是那些干瘪、教条的教科书所能替代的。这同样可以看作是这部读本中作品的入选标准。
无须讳言的是,作为一部由个人单独编选完成的“读本”,它不可避免地会掺杂着某些“个人趣味”,但这种个人趣味所蕴含的尺度,与文学的普遍价值标准和应该遵循的文化传统是血肉相连的。我们重视中外文学史经验提供的那些经典作品,但这并不能取代对于作为“读本”主要对象的广大青少年们的特殊心理、审美习惯和要求所给予的尊重。我们也不谋求那种所谓的“宝典”、“秘籍”、“指南”式的哗众取宠的许诺。我们所期待的,是一种真正有益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生长的阅读,它应该是自主的、快乐的、愉悦的、充满启悟性,没有任何强制性和“附加条件”的。
如果将来某一天,有人在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时说:“小时候,有一部书对我的帮助和影响举足轻重……”倘若他指的就是《青少年文学读本》,我想,这部书的目的就达到了。
(《青少年文学读本》(全三册),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5月出版,被评为“100套全国青少年喜爱的优秀图书”。本文系为该书写的导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