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对农业的影响
——马克思论三农(三)
徐全红2006-5-10
中国的工业化正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农民的贫困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解释这一现象,经济学家可谓费尽心机。在这些方面,马克思在其《资本论》第一卷中的论述,也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大工业对农业的影响最直观地表现在机器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其所造成的农村人口的过剩。马克思认为:“如果说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大多避免了机器使工厂工人遭到的那种身体上的损害,那么机器在农业中的使用在造成工人过剩方面却发生了更为强烈的作用。而且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这一点我们在以后会详细谈到。例如,在剑桥郡和萨福克郡最近20年耕地面积大大扩大了,但是这一时期农村人口不但相对减少了,而且绝对减少了。在北美合众国,农业机器目前只是潜在地替代工人,也就是说,它是生产者耕种更大的面积,但是并没有实际上驱逐在业工人。1861年,英格兰和威尔士参加机器制造的人数总计有1034人,而在蒸汽机和工作及上干活的农业工人只有1205人。”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1975,人民出版社,(下同)第551页)
在理解这一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很清楚,中国大陆目前的情况有别于马克思那个时代的欧洲和美洲,中国的人均耕地更无法和当时的欧洲和美洲相比,中国的农业人口在工业化之前就过剩,但很显然,当前农业机械在中国农村的大量使用,已经加剧了农村人口过剩的程度,这一点和马克思的描述是相吻合的。
二、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最革命的作用就是把农民变成雇用工人。“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并代之以雇佣工人。因此,农村中社会变革的需要和社会对立,就和城市相同了。”(第551页)
消灭“农民”的提法,在马克思那个时代是很有前瞻性的。我们在读现代发展经济学和其他有关农民的著作的时候,也看到过这种说法,但总觉得没有马克思说得透彻。当然,中国现在的实际情况和马克思描述这一问题时的情况不同,中国的农村还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如果中国真如有些经济学家建议的那样,实行土地私有化和鼓励资本主义的土地兼并方式,那么消灭农民的方式就和马克思所描绘的情况一样了,这到底是好事情,还是坏事情,就很难说了。
三、资本主义大工业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 最陈旧的和最不合理的经营,被科学在工艺上的自觉应用代替了。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的原始的家庭纽带,也就是把二者的早期未发展的形式连接在一起的这种纽带,被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撕断了。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为一种新的更高级的综合,即农业和工业在他们对立发展形式的基础上的联合,创造力物质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是它汇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来越占优势,这样一来,他一方面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另一方面又破坏着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第552页)
四、资本主义大工业化同时表现为生产者的殉难史。由于大工业化破坏了人与土地之间的物质交换,“这样同时破坏了城市工人的身体健康和农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在破坏这种物质转换的纯粹自发形成的状况的同 时,又强制地把这种物质变换作为调节社会生产的规律,并在一种同人的充分发展相适合的形式上系统地建立起来。在农业中,像在工场手工业中一样,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转化,同时表现为生产者的殉难历史,劳动资料同时表现为奴役工人、剥削工人、和使工人贫困的手段,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同时表现为对工人个人活力、自由、和独力的有组织的压制。”(第552页)“在现代农业中,也和在城市工业中一样,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量的增大是以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为代价的。此外,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一个国家,例如北美合众国,越是以大工业作为自己发展的起点,这个破坏过程就越迅速。因此,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他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第553页)
中国的工业化过程能减轻劳动者作为殉难者的痛苦程度吗?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因为我们毕竟搞得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业化。
五、资本主义大工业化造成大量的农村剩余人口向城市和工业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农民的贫困。“资本主义一旦占领农业,或者依照它占领农业的程度,对农业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随着农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的数量的积累而绝对地减少,而且对人口的这种排斥不像在非农业中那样,会因为更大规模的吸引而得到补偿。因此,一部分农村人口经常准备着转入城市无产阶级或制造业无产阶级的队伍,经常等待着有利于这种转化的条件。(这里所说的制造业是指一切非农的产业)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的这一源泉是川流不息的。(第704页)”“现在我们谈一谈来自农村而大部分在工业中就业的居民阶层。他们是资本的轻步兵,资本按自己的需要,把他们时而调到这里,时而调到哪里。当不行军的时候,他们就‘露营’。这种流动的劳动被用在各种建筑工程和排水工程、制砖、烧石灰、修铁路等方面。”(第729页)但是,他不断地流向城市是以农村本身有经常的潜在的过剩人口为前提的,这种过剩人口只有在排水渠开放的特别大的时候才能看得到。因此,农业工人的工资被压到最低限度,它总是一只脚陷在需要救济的泥潭里。(第705页)
当我读到马克思的这些文字的时候,不禁感叹,马克思说的不正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现象吗?当我国的工业化走到这一步的时候,“农民工”作为“资本的轻步兵”,能否得到及时的“救济”呢?
六、资本主义大工业化使得社会矛盾向城市集中。“农业工人在广大土地上的分散,同时破坏了他们反抗的力量,而城市工人的集中,却增强了他们反抗的力量。”(第552页)
对我们正在进行的工业化过程而言,这可是一个有马克思早就提出的,但仍很振聋发聩的提醒阿!工业化使得贫困在农村蔓延的同时,更向城市集中,这个问题不解决,迟早要出大事情。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