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张爱玲毕竟只是个文人,她的悲悼与感伤也都是敏感心灵中的个人咏唱,她本来就不以为自己生来是为了救世,也从不相信有谁可以做到这一点,所以当她失去了在公寓阳台上看雨吃点心的生活后可以在文学中为此哭泣,我们倾听并同情这哭声,因为她从来都不标榜她的生活不是为了自己。这在相反方向上证明了章诒和在《往事并不如烟》中的哭泣不值得倾听和同情,因为她哭泣的原因也是如张爱玲那样因为失去了奶油小点心,可是在哭诉的话语里却偏要祭出一杆大旗,旗上写着历史、自由和为民主而战等等字样。
或许章的父亲在作民主党派领袖的时候确实做了有利于家国的什么,但是在她女儿的追忆中,在谈到父亲政治生命的沉浮时不谈针锋相对的信念之争,不谈坚毅勇敢的人格之争,反反复复却是因为父亲的地位变迁带来的物质紧缩。比如出行汽车降级,从苏联新“吉姆”变为美国老“别克”,配给食品的档次下调,是“肉蛋”干部还是“糖豆”干部以及搬出七十六个房间的宅院等等。如果他的父亲真的是一位以民主为毕生理想的知识者,地下有知看到女儿如此计较从政治中得来的私人利益,又会作何感想?书中极赞史良的优雅,把钉子钉在车厢上拉起花纱睡午觉,巧则巧矣,却不知损害公物的行为在这位司法部长的眼里应该怎样对待?写风流才子罗隆基,先是自命铁骨,不屑认罪,最终屈服后再见的父亲却是满口可惜,只是因为“先低头认罪可以得些好处”,譬如保姆费和专车。
中国的各种政客原是不值得寄予什么期望的,可是今天再次看到赤裸裸的个人利益之争还是让人丧气。在这本书中,崇敬因为真实而解构,同情又因为掩饰而淡去。好像一场试演的戏剧,还没揣摩透角色的心理就开了腔,走板错调就在所难免。或许这就可以解释书中最有价值的两节的遗憾。因为父辈人际资源而得以面见储安平、聂绀弩,在抒写回忆时却只纠结在家事上,特别是自己家庭对二人作出的帮助和维护上,当然也不忘捎带骂一句某些人忘了她家的恩。
事实上,文人聂绀弩的恨世、避世都有极惨烈的人生、心理体验,书中反复写的却是母亲托人为聂减刑以及聂妻重新发达后负了她家的义。民主人士储安平是中国政治史上少有的敢于直言诤言的勇士,他在反右期间的抗争与1966年的毅然自绝都不啻为中国知识分子群中的慷慨悲歌,可这本书中大幅描写的只是自己的父亲怎样有识人之贤,怎样荐举了储安平,等等,读后为之气闷。
历史的样子除了宏大叙事之外当然还要有形形色色的个人佚事才显得丰满真实,但倘若处处不忘标举自己恩德,无从查考的孤证般的恩德就让读者不知其用意何在。若是此书打出为父母立传的旗号,自然不容置喙,可偏又在封面上赫然列出别家六个名头作招徕。
如果书本也有精神病症的话,这本书就是典型的双重分裂。病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写对于写作对象的误识,二是写对于自我的欺瞒。在纪念父母和父辈人物时并没有像具有浓厚的感情那样透彻地理解父辈在历史上的功过是非,没有自觉拉开观照的距离,没有校正写作中自我的位置,以至于让这二十万字落入不驴不马的尴尬中,不知是倾情忆亲,还是声讨对不起自己的人们;摆出检思历史的架式,却常常滑入自己的哭泣。她哭泣原本是因为失去了衣食住行的优渥和往日的特权与尊贵,可又觉得有必要找到更加冠冕堂皇的理由,于是就把一杆大旗插在奶油小点心上。全书因此在读者的信与疑、同情与鄙薄之间摇摇欲坠。
其实人都是有局限性的,书也一样。看到并分析的是哲人,看到后承认的是普通却诚实的人,而那些否认并试图进一步加以掩盖人的就很可笑了。相形之下,书中另一个细节却显出别样的意味。一群遗老遗少为了在聚会中假想美好往昔,就在包里藏了旗袍脂粉细高跟鞋去赴会。破败的胡同里,丈夫遮在前面让妻子换下灰蓝制服。接下来的鬓香鬟影因此带上了几分艰辛和微微的反讽,但是其中求美的挣扎却让人动容。人性爱美与贪图享受其实都简单自然。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原本就是自由的权利,既不应该为了某种政治原因就强行置换,也不应该在追悼它时再次给它罩上巨大虚假的光环。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