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行利益分享 实现共同富裕
——读《共同富裕经济学》有感
江皓 王小刚
(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2100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以利益分配格局调整为突破口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我国的收入分配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人民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使一个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在短短20年时间里摆脱贫困,进入小康阶段。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分配领域也出现了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的现象,贫富分化明显。如何看待我国目前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热点话题,解决居民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实现共同富裕已经不单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李炳炎《共同富裕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一书以共同富裕为根本出发点,首先对共同富裕的理论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接着,从现实生活出发,运用公有制分享经济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分别从城乡、地区、所有制等方面具体论述了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最后,分析了南街村和华西村这两个共同富裕的典型案例,为全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带来了不少发人深省的启示。通读《共同富裕经济学》一书,笔者认为该书的出版,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该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系统而全面地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问题,促使人们对改革的是非成败进行反思,总结多年改革的经验教训。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首先提出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然而在现实生活的实现的过程中,“共同富裕”却往往成为“先富”的词缀。过分注重效率,缺乏公平和正义的保障,使得某些人在“国退民进”的狂欢盛宴中一夜暴富;有些人通过金融工具及银行贷款把社会及国家的财富轻而易举地据为己有,有些人通过非市场化的恶意炒作和涨价同盟而日进斗金……。导致我国的基尼系数不断攀升、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收入分配不公的矛盾凸现。
2、把共同富裕放在古今中外的理论框架中来审视,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见解。首先对中国古代道家、儒家和近代孙中山以及欧洲自古希腊直至科学社会主义的富国强民思想进行了历史回顾,接着详细阐述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思想,提出一系列观点,包括:共同富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应有之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基础、共同富裕是公平与效率的理论抉择、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探索共同富裕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利益分享是社会主义改革的原则等等。
3、提出通过利益分享来实现共同富裕。公有制分享经济学是的一个重要创新,即社会主义劳动即自主联合劳动的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商品价值构成具有新的特点,即w=c+n。(c代表新概念成本,n代表需要价值即净收入),n由三部分组成,即n1(国家收入)、n2 (企业收入)、 n3(劳动者个人收入), n=n1+n2+n3。把分享经济理论引入分配领域,具体而言,就是用净收入分成制来代替现有的工资制。由于利益分享、“荣辱与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就会形成一股追求净收入不断增长的合力,从而也就有效地解决了增加供给的生产动力问题。在净收入分成制中,利益分享是通过各经济主体对每一边际产量的净收入分享来实现的,因而能够有效地保证国家、企业、职工个人三者收入按比例同步增长。从而在初次分配中使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必然就可以有效地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大,做到在注重公平前提下使公平与效率达到统一。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共同富裕经济学》一书正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红线,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把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和穷人的权益、消除贫富分化作为切入点,集理论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用生动详实的语言对共同富裕理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和分析,一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