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余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与按比例配置资源

余斌 · 2016-12-17 · 来源:建国门学派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一、列宁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论述

  1893年秋,列宁在《论所谓市场问题》一文中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消费资料的生产增长得快。”[1]他还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观点来支撑这一论点:“资本主义社会把它所支配的年劳动的较大部分用来生产生产资料(即不变资本)”[2]。但他指出,从马克思的公式中根本不能得出第I部类比第II部类占优势的结论,因为这两个部类在那里是平行发展的,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3]于是,列宁自己举了个数值例子(剩余价值率固定为100%)来进行说明:

  第一年,生产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和生产消费资料的第II部类,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和产品价值分别如下:

  I   4000c+1000v+1000m=6000

  II   1500c+750v+750m=3000

  其中,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除了补偿两个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5500c外,还多出了500。对此,第I部类的资本家将其中的450用于本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另外50卖给第II部类的资本家换来价值50的消费资料,供扩大再生产所增加的工人消费。而第II部类的资本家将多换回的价值50的生产资料用于扩大再生产,另外拨出价值10的消费资料增雇工人。其他的剩余价值由资本家们消费掉。于是,第一年产出的资源配置情况如下:

  I   4450c+1050v+(500m)=6000

  II    1550c+760v+(690m)=3000

  在这里,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第I部类的有机构成由4000:1000即4:1,提高到4450:1050即4.24:1;第II部类的有机构成由1500:750即2:1,提高到1550:760即2.04:1。

  第二年的产出情况如下:

  I    4450c+1050v+1050m=6550

  II   1550c+760v+760m=3070

  其中,第I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除了补偿两个部类消耗掉的生产资料6000c外,还多出了550。对此,第I部类的资本家将其中的500用于本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另外50卖给第II部类的资本家换来价值50的消费资料,一半供继续扩大再生产时所增加的工人消费,另一半增加自己的消费。而第II部类的资本家将多换回的价值50的生产资料用于进一步的扩大再生产,另外拨出价值6的消费资料继续增雇工人。其他的剩余价值由资本家们消费掉。于是,第二年产出的资源配置情况如下:

  I  4950c+1075v+(525m)=6550

  II   1600c+766v+(704m)=3070

  在这里,由于技术进步的作用,第I部类的有机构成由4.24:1,提高到4950:1075即4.60:1;第II部类的有机构成由2.04:1,提高到1600:766即2.09:1。

  由此可以算出第三年的产出,如第II部类的产出为3132等等。这样一来,可以看到,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4]

  的确,在上面的例子中,三年来,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从4000增长到4950,增长了23.75%;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从1500增长到1600,增长了6.67%;消费资料生产从3000增长到3132,只增长了4.4%。

  列宁在评价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危机理论时指出,为了扩大生产(绝对意义上的“积累”),必须首先生产生产资料,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扩大制造生产资料的社会生产部门,就必须把工人吸收到那一部门中去,这些工人也就对消费品提出需求。可见,“消费”是跟着“积累”或者跟着“生产”而发展的,——不管这看起来多么奇怪,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也不能不是这样。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这两个部门的发展中,均衡不仅不是必要的,而且相反,不均衡倒是不可避免的。大家知道,资本发展的规律是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也就是说,新形成的资本愈来愈多地转入制造生产资料的社会经济部门。因此,这一部门必然比制造消费品的那个部门增长得快,也就是说,正是发生了西斯蒙第认为是“不可能的”、“危险的”等等事情。因此,个人消费品在资本主义生产总额中所占的地位日益缩小。这也是完全符合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及其特殊的社会结构的:前者正是在于发展社会的生产力(为生产而生产);后者则使居民群众不能利用生产力。[5]

  列宁后来在谈到国内市场的扩大时指出,这与其说是靠消费品,不如说是靠生产资料。换句话说,生产资料的增长超过消费品的增长。[6]他指出,生产的发展(因而也是国内市场的发展)主要靠生产资料,看来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并且显然是有矛盾的。这是真正的“为生产而生产”,就是说生产扩大了,而消费没有相应地扩大。但这不是理论上的矛盾,而是实际生活中的矛盾;这正是一种同资本主义的本性本身和这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其他矛盾相适应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固有的无限制扩大生产的趋向和人民群众有限的消费(所以是有限的,是因为他们处于无产阶级地位)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7]

  在列宁的例子中,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一个关键的地方,那就是第II部类的积累完全受制于第I部类,其积累的程度取决于第I部类愿意与其交换多少生产资料。第一年后,第I部类可以将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积累,而第II部类则受制于可得到的生产资料,只能将剩余价值的8%用于积累。要是反过来,让第II部类多积累,第I部类少积累,就会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不符,第I部类的资本家没有义务减少自己的追逐而让别的部类的资本家去追逐得更多。这也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一个表现。

  二、反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者的意见与问题

  刘臣认为,光有多余的生产资料,没有多余的生活资料,第I部类追加的可变资本就没有消费资料,没有饭吃,扩大再生产就不能实现;而只有多余的生活资料,而没有多余的生产资料,第II部类的追加不变资本就没有来源,就要落空,扩大再生产同样不能实现。只有两个“多余”同时俱备,两个不等式同时发挥作用,两个大部类才能协调起来,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可见,只强调以I(v+m)>IIc为依据,就论定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普遍规律,是难以成立的。[8]

  但是,什么叫多余的生活资料呢?在历史上,如果没有剩余产品,尤其是剩余生活资料,就不可能有剥削阶级的出现。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谈多余的生活资料本身有点多余。另一方面,随着技术进步,第I部类甚至可以在不追加可变资本的情况下即第II部类只是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否则工人被机器排挤的现象就不会发生了,相对过剩人口的问题也就不会出现了。而在第I部类只是简单再生产的情况下,第II部类是不能进行积累的。因此,消费资料的生产要增长,得优先增长生产资料的生产。

  李定中认为,当单位产品或社会总产品的生产资料消耗率趋于稳定或有所下降时,就基本上决定了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C占的比重可能趋于稳定甚至下降,(v+m)的比重可能不再下降反而略有提高,国民收入增长速度有可能不慢于甚至多少快于社会总产品的增长速度。显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仅从同量劳动力推动的生产资料日益增多这一点不加分析地推导出第一部类仍必比第二部类增长得更快,就不妥当了。这时,如果出现第一部类的确仍比第二部类增长更快的情况,那也决不能用同量劳动力推动的生产资料日益增多去解释,而只能从其他方面寻找原因了。[9]

  但是,第一,(v+m)的比重提高,既不等于这一部分用在了消费资料的生产上,又不等于它们需要用消费资料来支持,它只能表明,可以有也会有更多的m转入生产资料的生产,甚至直接作为生产资料生产出来。第二,单位产品中转移的不变资本减少,并不意味着留在生产过程中的不变资本减少,而机器的大部分在一年中是留在生产过程而不转移到单位产品中去的。如果生产资料越耐用,越像自然力那样发挥作用,那么留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量也越大,越需要在这之前优先生产出来。

  李鹤文认为,根据列宁的公式,无论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在一定期限内的生产总量均呈增长态势,但在净增长方面却大不相同,第I部类中满足本部类内部需要的Ic部分,不仅在总量上增长,且净增长也呈递增趋势。而满足第II部类需要的I(v+m)及第II部类的生产则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净增长量却在下降。在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以及第I部类两大副类之间的净增长呈现出两个逐渐拉大的喇叭口,最终导致整个社会生产在净增长方面出现负增长。在应用了高性能的生产资料以后,第II部类增长的停滞及下降将是毫无道理的。而列宁的公式两大部类间平衡关系的破坏与恢复并不反映社会生产内在的本质的要求。[10]

  很显然,李鹤文对列宁的这一批评完全是无中生有。第一,列宁的公式中两大部类之间始终是平衡的:第一年的再生产平衡结果是I(v+m)=1050+500=1550=IIc,第二年的再生产平衡结果是I(v+m)=1075+525=1600=IIc。第二,列宁没有也不可能列出所谓负增长的数据。第三,列宁并没有让第II部类的增长停滞或下降,而高性能的生产资料,如面包机,要求加工更多的原材料,也就是以原材料的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料,如面粉,因此,在第II部类增长的同时,自然会要求生产资料的生产优先增长。

  潘建提出,如果是长效的固定资产,一次投入后需经过很长时期才折旧完毕(比如100年寿命的水电站),那么在这长时期内社会根本不必为其补偿生产资料,但在这期间内却需要不断地为“推动”它的“同量劳动力”反复生产多倍的消费资料,即“推动”的生产资料虽大,但仅需一次性投入即可,而“同量的劳动力”所体现的“可变资本”却要循环多次,社会总生产就需要生产无数倍加的消费资料予以补偿。[11]

  但是,是运行水电站在先,还是建设水电站在先?难道建设水电站时不是在优先增长生产资料么?而水电站运行所发出的电,不也主要是生产资料[12]么?即便不补偿生产中消耗的c,这种生产资料中所包含的(v+m)部分不也是大于工人所消费的v么?

  朱殊洋试图用数学模型来论证“就均衡稳定而论,两大部类一般是平衡增长的,因而稳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一般来说是不存在的。这意味着,在经济起飞阶段,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确实发挥着作用;而在经济成熟期,则是平衡增长规律发挥作用。”[13]

  但是,朱殊洋的论证在数学上是不成立的。他是在他自己设定的极端特殊的条件下证明第I部类对第II部类消费资料的需求与第II部类对第I部类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偏差的绝对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缩小的结论后,就直接给出了第I部类可变资本的增长率收敛于一个常数,而第II部类不变资本的增长率也收敛于一个常数的结论,而没有经过数学论证。实际上,这两个结论之间并无因果关系。同时,后一个结论也没有任何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支持。即便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增长率固定为a,在第I部类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变或增长率低于a的情况下,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增长率可以超过a,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第I部类的不变资本增长率也可以超过a,即同样可以有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快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进而快于消费资料的生产。

  邓秀玲认为,并不是任何情况的扩大再生产都要求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这个结论只有在技术进步引起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才能得出来的。[14]郝一生也认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客观基础不能失去下列三个前提中的任何一个:由技术进步决定的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两大部类之间保持正常的结构比例和平衡关系以及较高的积累率。[15]

  实际上,即便没有技术进步,生产资料也可以优先增长。正如没有技术进步,再生产也可以扩大一样。要扩大再生产,就要有扩大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但这决不意味着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要同步扩大,即便是原有的技术保持不变。这是因为,生产资料只能全部用于不变资本,而消费资料只是一部分用于可变资本,另一部分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因此,只要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不同步扩大,那么消费资料的增长就可以低于生产资料的增长。

  三、马克思的相关论述与分析

  在《资本论》第二卷中,马克思曾在一处提到,“如果要使事情正常地进行,第II部类就必须比第I部类积累得快”[16],这句话被一些人用来反对列宁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观点。

  但是,马克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句话的呢?这是在各部类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且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了一段时间了以后才说。而且在马克思所举的这个各部类有机构成不变的例子中,在五年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期间,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从4000增长到6442,增长了61%;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从1500增长到2342,增长了56%;消费资料的生产从3000增长到4686,增长了56%;生产资料的生产从6000增长到9662,增长了61%。[17]因此,仍然符合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在早期的手稿中,马克思曾经将消费品的生产称为第I部类,后来才改过来,以生产资料的生产作为第I部类,这其实也表明了生产资料生产的重要性和优先地位。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关于扩大再生产所举的数值例子中,从一开始就有I(v+m)>IIc的特征。而如果我们从I(v+m)=IIc的条件出发即从简单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出发,那么,要扩大再生产,该怎么办呢?例如,马克思曾经提到过一个简单再生产的公式如下[18]:

  I   4000c+1000v+1000m=6000

  II   2000c+500v+500m=3000

  显然,这时只有先牺牲一个部类,才能使另一个部类进行扩大再生产。在不考虑各部类资本有机构成变动的情况下,如果我们先牺牲第I部类,让第II部类将其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积累,那么就会出现如下的资源配置情形:

  I   3800c+950v+(1000m+250s)=6000

  II   2200c+550v+(250m)=3000

  其中,第I部类价值50的可变资本所雇佣的工人会被解雇,转移到第II部类从事生产;第I部类用于生产的不变资本规模缩减,出现价值250的具有消费资料形式的剩余闲置资本(由于消费资料通常不易长期保存,这部分剩余闲置资本也许不得不被资本家超额消费掉或浪费掉。)。于是,第二年的生产情况为:

  I   3800c+950v+950m=5700

  II   2200c+550v+550m=3300

  总产出仍然是9000,没有增长。而I(v+m)不仅没有大于IIc,反而从原来的等于IIc,变得小于IIc,扩大再生产的一般条件不满足,仍然只能牺牲一个部类才能使另一个部类进行扩大再生产,甚至要牺牲得更多。如果这时让第I部类的生产规模回到原有的状态,即资源配置为

  I    4000c+1000v+(700m)=5700

  那么,第II部类的生产规模得就缩减为

  II    1700c+425v+(550m+625s)=3300

  与最初的情况相比,总不变资本从6000c减少到5700c,实际利用的总可变资本从1500v减少到1425v。

  反过来,如果我们先牺牲第II部类,让第I部类将其剩余价值的一半用于积累,也就是让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那么就会出现如下的资源配置情形:

  I   4400c+1100v+(500m)=6000

  II   1600c+400v+(500m+500s)=3000

  其中,第II部类价值100的可变资本所雇佣的工人会被解雇,转移到第I部类从事生产;第II部类用于生产的不变资本规模缩减,出现价值500的具有消费资料形式的剩余闲置资本。这时,第二年的生产情况为:

  I   4400c+1100v+1100m=6600

  II   1600c+400v+400m=2400

  总产出仍然是9000,没有增长。但此时I(v+m)>IIc,满足扩大再生产的一般条件。这时我们立即可以让第II部类的生产规模回到比原有的状态更大的情况,即资源配置为

  II    2100c+525v+(200m)-425t=2400

  其中,425t代表第I部类转移过来的以生产资料形式进行的剩余资本投资(也就是说,第I部类资本家进行多元化投资),第II部类本身的新增投资可以只有200,以保证资本家本人可以享有消费资料。这时,第I部类的生产规模为

  I   4500c+1125v+(550m)+425t=6600

  在保证第II部类的再生产规模扩大的同时,第I部类的再生产规模还继续扩大了。我们可以看到,这时与最初的情况相比,总不变资本从6000c增长到6600c,总可变资本从1500v增长到1650v。两个部类的生产规模相比最初的情况都扩大了。再经过一年的生产,我们有

  I   4500c+1125v+1125m=6750

  II   2100c+525v+525m=3150

  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的条件I(v+m)>IIc仍然满足,生产资料的生产和消费资料的生产相比最初的情况都有了扩大,两大部类还可以继续扩大再生产。

  马克思在其手稿中还举过一个例子,其中有五家同等资本规模的企业,资本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比例为:产品价值的2/5是原料,1/5是机器,1/5是工人的生活资料,1/5是剩余产品(资本家先生们用它们来维持生活和实现自己的剩余价值)。相应地,有两个资本家为自己和其他资本家生产各种原料,一个资本家生产机器,一个资本家为工人生产必要的生活资料,一个资本家准备剩余产品。在这里,我们看到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消费资料的生产是3:2,生产资料的规模更大。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如果资本家要进行积累,那么就会遇到后两个资本家生产过多的问题。而“这两种商品生产过多,不是对消费来说过多,而是对保持消费和价值增殖之间的正确比例来说过多;对价值增殖来说过多。”[19]也就是说,未能做到生产资料更加优先的增长。

  关于技术进步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影响,马克思其实也提到过:“为满足直接需要的生产越是具有生产率,就越能有更大的一部分生产用来满足生产本身的需要,换句话说,用来生产生产资料。既然固定资本的生产,甚至从物质方面来看,其直接目的不是为了生产直接的使用价值,也不是为了生产资本的直接再生产所需要的价值(即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又相对地代表使用价值的价值);相反地,固定资本的生产是为了生产创造价值的手段,就是说,它不是为了作为直接对象的价值,而是为了创造价值,为了价值增殖的手段这一生产的直接对象(从物质上看,价值的生产在生产对象本身上表现为生产的目的,也就是资本的生产力物化的目的,资本生产价值的能力物化的目的),——既然如此,那么,正是在固定资本的生产中,和在流动资本的生产中相比,资本在更高程度上使自己成为目的本身并作为资本发挥作用。因此,从这方面来看,固定资本的规模和固定资本的生产在整个生产中所占的比重,也是以资本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财富发展的尺度。”[20]马克思在这里,不仅提到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包括随着技术进步,生产资料的生产会优先增长,即更大一部分生产会用于生产生产资料,他甚至还表明,生产资料的某一部分即作为固定不变资本的那一部分会更加优先地增长。技术进步对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节约,并不会像有些人所认为的减少生产资料的生产,而只会由于节约了资本的使用而加速了资本的积累,进而会导致生产资料生产更快的增长。

  四、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进一步分析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指出,“群众的消费不足,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因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造成危机。”[21]这说明,资本主义要扩大再生产,要把剩余价值大量地转化为资本,不顾消费的情况而扩大。而以前的剥削阶级则会大量消费甚至浪费剩余产品。由于劳动者的消费在价值量上几乎不会增加,尽管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使用价值量上会有所增加。因此,大量再投资的过剩资本,更多要以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其实是事实,而不仅仅是理论。

  从历史上来看,率先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如果过于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导致消费资料生产不足,这个问题是可以很方便地通过从国外进口消费资料来解决,特别是可以通过掠夺发展中国家来解决。但是,如果是生产资料不足,特别是机器设备生产的不足,却不能从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外得到。因此,这些国家必然优先发展机器制造业等生产资料部门的生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固然可以通过出口消费资料从发达国家进口生产资料,尤其是机器设备,但是,一方面,代价很大,而且很难得到,得到的也往往是已经相对落后了的机器设备;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为交换生产资料而生产的这部分消费资料生产,也应当算入生产资料的生产上。显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与其如此迂回曲折,不如直接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还有一个为人们所忽视的原因,那就是生产环节的细分。马克思曾经指出,“商品生产普遍化了,它又使社会的分工不断增进,就是说,一个资本家作为商品生产的产品越来越专门化,互相补充的各个生产过程越来越分裂为独立的生产过程。”[22]于是,原来是消费资料的生产过程被分成几个环节独立出去,而独立出去的就成为生产资料的生产了,从而扩大了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及其生产。比如作为消费资料的鞋的生产,原来是完整的消费资料生产部门完成制造鞋的全部过程,直接生产出鞋,但后来,出现了专门生产鞋面的企业,一些鞋加工店直接购买这些企业制作的鞋面,只做最后的成型。这样专门生产鞋面的企业就把鞋面的生产从生产消费资料的第II部类,转入生产生产资料的第I部类了。于是,消费资料生产的发展本身也转化出生产资料更大的发展。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迫使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这个因素就是列宁提到的技术进步。列宁提到了技术进步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使得生产资料的比重加大,从而使得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但列宁没有提到,技术进步会导致原有的固定资产加速贬值和淘汰。一旦新发明的机器比旧机器有着较高的效率,那么大量的仍然可以使用的旧机器就不得不在短时间内被它们的想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的资本家替换掉,新机器的生产就会处于优先地位。新的消费资料也会被发明出来,但要把它们生产出来,首先要为之建立专门的生产线,也要使生产它们的生产资料优先生产出来。因此,技术进步所带来的替换生产资料的生产在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上也是不容忽视的。

  需要指出的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不等于撇开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盲目增长。我国大跃进时期用土法炼钢生产了大量的钢产品,看似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了,但那些钢产品大多数都是没有用处的废钢,这种做法只有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形式,而无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实质。

  五、按比例配置资源

  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环节,而从生产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最重要的资源配置,不是所有权的配置,不是私有化或搞混合所有制,而是社会劳动的分配。“小孩子同样知道,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23]

  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必须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两大部类协调发展,而不能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当作普遍规律。李洪峰则指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本质要求是两大部类比例协调:“在技术进步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下,由于两大部类比例协调的要求,生产资料比消费资料将以更快的速度进行增长。但这不等于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在技术进步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下,只要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就一定能协调。”[24]

  实际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与两大部类协调发展并不矛盾。在马克思和列宁所举的公式中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都是按比例配置资源的结果。中国过去扩大内需平衡资源配置的操作,无不是主要以固定资产投资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来进行的。

  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也并不要求减少消费资料的生产,降低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列宁的公式中第II部类也在增长。而且随着技术进步和大量生产资料的使用,同量商品生产的(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减少,同等的价值量会分配在更多的使用价值量上,人民群众可以消费的实物数量的增长会大大超过这些实物的价值量的增长。

  当然,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不能破坏平衡,不能超过社会的承受力。对于建设期较长的部门生产,马克思曾经指出,“社会必须预先计算好,能把多少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用在这样一些产业部门而不致受任何损害,这些部门,如铁路建设,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较长时间内不提供任何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不提供任何有用效果,但会从全年总生产中取走劳动、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25]同样地,在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同时,也必须预先计算好,不能使人民的生活受到损害,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除了生产发展外,还要考虑就业增长、人口增长以及相应的消费资料满足的问题,而资本主义国家则不必考虑或听任市场去“解决”这些问题[26]。

  总的来说,虽然哪个部类优先增长取决于两大部类的具体发展状况,并且当第I部类规模相对于第II部类规模过大时第II部类要加快发展,但是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对于落后国家来说,问题不在于第I部类规模过大,而在于第I部类规模不足,尽管这时第II部类的规模也不够大,仍然需要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这样才能突破限制两大部类增长的瓶颈,最终使消费资料和总的生产都能够较顺利地增长。

  马克思曾经谈到,当两大部类的生产出现不协调的情况时,对外贸易都能起补救作用,“但是,对外贸易既然不是单纯补偿各种要素(按价值说也是这样),它就只会把矛盾推入更广的范围,为这些矛盾开辟更广阔的活动场所。”[27]这提醒我们,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时,既可以通过国际市场,补救本国生产的不平衡,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将国外的生产不平衡引向国内,冲击国内原本平衡的生产。因此,在按比例配置资源平衡生产的问题上,必须研究如何“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本文摘自《<资本论>正义——怎样理解资本主义》一书的第一章“价值决定与经济增殖”。

  [1]《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8页。

  [2]《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89页。

  [3]《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页。

  [4]《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64-66页。原文中的误差被修正。

  [5]《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25-126页。

  [6]《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6页。

  [7]《列宁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0页。

  [8]刘臣:《“优先增长”论辨析》,《河北学刊》1986年第6期。

  [9]李定中:《再论当代技术进步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关于两大部类生产增长速度对比关系研究方法的若干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

  [10]李鹤文:《从马列社会再生产公式的内在差异看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非真实性》,《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

  [11]潘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质疑》,《宏观经济管理》1997年第9期。

  [12]据国家能源局数据,2013年,全社会用电量累计53223亿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93亿千瓦时。(http://www.nea.gov.cn/2014-01/14/c_133043689.htm,2014年2月7日)因此,作为生产资料消耗的电是作为消费资料消耗的电的6.8倍。

  [13]朱殊洋:《两大部类增长速度对比关系的探讨——对生产资料优先增长问题的考察》,《经济学(季刊)》2009年第2期。

  [14]邓秀玲:《对讲授“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的一点意见》,《教学与研究》1980年第2期。

  [15]郝一生:《生产资料优先增长是客观经济规律》,《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

  [16]《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7页。

  [17]《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4-579页。

  [18]《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4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32-437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23-224页。

  [2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2页。

  [22]《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0页。

  [24]李洪峰:《如何正确理解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江淮论坛》1981年第1期。

  [25]《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349页。

  [26]例如,在卡特里娜飓风来临时,美国政府让自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要求每个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撤离灾区。直到灾害第三天人们才知道,成千上万的人没有撤离,他们当中有相当多的黑人,还有一部分是白人中的穷人,自由市场对他们不起作用。(《西班牙〈起义报〉9月4日文章题:自由市场如何毁了新奥尔良》,《参考消息报》,2005年9月8日第3版。)

  [27]《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25页。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晨钟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2.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吴铭:为什么不从所有制角度分析问题呢
  4. 李光满:从刀郎看中国文人的风骨
  5. 清华大学哈弗版经济管理学院还有必要办下去吗
  6. “氢政治”: 三个颠覆性预测, 为何都指向中国?
  7. 星燧:普京的“闪电”中东行
  8. 中国经济的四个周期和凯恩斯主义的结局
  9. 大蒜也有错?
  10.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7.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8.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9. 又一处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纪念活动越来越多
  10.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记忆:流浪汉张来娃儿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