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读书交流

马克思主义者应如何对待“消费不足”论:从马克思两个貌似自相矛盾的说法谈起

德歆 · 2024-04-10 · 来源:歆迅札记公众号
收藏( 评论() 字体: / /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极分化程度比较大,全社会消费能力有限,很难实现长时间持续增长,这是“消费不足”论能解释的,拉美化就是典型案例。但如果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农民工大量进城,即便两极分化,城市消费市场也会迅速增加,资本仍然可以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日本工业化时期都是典型案例。

  因为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私有制所带来的经济危机,随着危机程度加深,广大无产阶级奋起反抗雇佣奴隶制度,最终私有制必然被公有制所取代。所以,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连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枢纽。在马克思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杜冈、希法亭、格罗斯曼、曼德尔、布伦纳等人对经济危机问题展开了持久的讨论,其重点涉及再生产过程的中断、剩余价值实现的困难、固定资本的更新、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等内容,并在马克思危机理论的基础上延伸出了诸如“比例失调论”“消费不足论”“利润率下降论”“过度积累论”“利润挤压论”等各种分析危机成因的理论流派。在上述流派中,“消费不足论”具有特殊的理论地位,这不仅因为它是马克思在危机分析中关注和论述的焦点,还因为资本主义现实危机往往都以广大贫困人口有支付能力的消费不足为直接诱因。

  然而,左翼对于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消费不足”方面的观点却始终存在争议。争议起源于马克思对于这一问题两种貌似自相矛盾的表述:马克思一方面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反对用消费不足解释危机成因,明确指出“认为危机是由于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引起的,这纯粹是同义反复”;另一方面又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强调,“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总是群众的贫穷和他们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据此,有人质疑马克思危机理论的科学性。例如,修正主义鼻祖伯恩斯坦就曾表示,马克思有时激烈反对用消费不足论来解释危机根源,有时又把消费不足看作是一切现实危机的最终原因,这足以说明他对经济危机的理解是贫乏且自相矛盾的。基于此,笔者尝试探讨马克思对“消费不足”理论的批判,并对其中看似“自相矛盾”的内容进行解读,以澄清误解。

  一、庸俗经济学“消费不足”论同生产相对过剩理论有本质区别

  庸俗经济学“消费不足”理论主要针对的是分配,认为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不公导致了生产过剩危机。西斯蒙第把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当作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由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生产过剩现象,他就很自然地把生产大于消费当作了危机的根源。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追求财富的增长,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本家不断地追加投资使生产无限制地扩大。但由于不公平的资本主义分配制度,大多数老百姓收入不足,使国内市场越来越小,造成生产相对于消费出现过剩,达到一定程度便以危机的形式爆发出来。作为对危机的解决办法,西斯蒙第认为,由于消费不足是危机产生的根源,那么可以用提高国民收入、提高工人工资的方法来解决。这明显的是脱离生产关系谈分配、割裂了消费和生产、把消费看作是仅由分配所决定的问题。

  马尔萨斯作为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言人,借用了西斯蒙第的消费不足论来为地主阶级作为不生产的消费者进行辩护。马尔萨斯提出了有效需求,他认为有效需求就是人们的购买欲望加上实现这一欲望的购买手段(其实这是一句废话),针对资本家生产出来的剩余生产物,必须要由一个“第三者”购买来实现其包含的剩余价值。而这个第三者显然不能是资本家,他就提出社会上存在一批不生产的消费者是必要的。“被马尔萨斯当作‘灵丹妙药’的第三类购买者——他们只买不卖,只消费不生产”,这个第三类购买者,实际上就是封建贵族(卢森堡也有类似观点)。在封建贵族退出历史舞台后,凯恩斯便主张由国家来充当这个第三者,另外的一些人则认为今天的金融贵族是这个第三者。庸俗经济学家为了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不得不去论证寄生虫对拉动资本主义需求的贡献。

  马克思的生产相对过剩理论也是观察社会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但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者本身首先是作为生产者而获取支付能力的,决定消费者支付能力的不是分配,而是雇佣劳动制度。庸俗经济学“企图通过别的调节收入和资本、分配和生产之间关系的办法来制服矛盾,而不理解分配关系只不过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生产关系。”(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也谈有购买能力的社会消费力,但这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前提的,同只着眼于分配的“消费不足”论有本质区别。但线上左翼的很多同志都把“人民群众有限的消费能力同无限增长的社会生产力”方面的观点,都视为“消费不足”论,只要你谈底层人购买力不足,不管你是否批判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你都是“消费不足”论,就要把你一棒子打死。本文后面的“消费不足”论,暂且按照线上某些同志的理解,即所有分析底层需求和资本主义危机方面的观点,都视为“消费不足”论,并提出马克思主义应如何对待“消费不足”理论。

  二、社会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典型特征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生产过程不论采取何种社会形式,其最终目的都一定指向消费。正如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的:“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它也创造出在生产中做为决定目的的东西而发生作用的对象。”消费对生产的作用体现在生产商品的数量、种类和结构必须符合消费需求,否则社会生产就得不到必要补偿,劳动者的个别劳动也无法通过价值形式间接地表现为社会劳动。可以说,“全部商品产品的消费是资本本身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资本论》二卷),正是这种条件构成了社会消费能力对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限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尽管随着分工和交换日益复杂、中间产品所占比重也相应提高,但是生产对消费的依存性关系并未发生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经济体的存续和发展也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力与消费能力的统一。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总体过程来看,生产力和消费能力不仅相互关联,而且生产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及其内部还存在着一定的比例要求。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对剩余价值的追逐,总是不断尝试打破这种比例要求,驱使“生产超越它按照工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所应进行的生产的比例”,导致社会生产出来的商品相对于劳动群众有限的购买能力出现过剩,日益游离出来的过剩商品资本最终无法完成向货币形态的转化。

  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属于“为买而卖”,即便农民再贫困、两极分化再严重,也不会产生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但资本主义大生产是以利润为目的的,属于“为卖而买”,榨取剩余价值的动机第一次全面支配了社会生产过程,生产相对于消费的过剩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规律性现象。究其原因,直接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为己有之后,还必须在流通中得到实现。但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作为社会总资本运动的两个不同方面——“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关系和社会消费能力的限制”(《资本论》三卷第15章)。剩余价值的实现需要将商品以不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全部卖掉,马克思将后者形容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商品销售一旦出现停滞或者售出时的价格低于生产价格,资本家就不能完全实现其榨取的剩余价值,甚至还存在贬损原有资本的风险。而在资本主义对抗性生产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作用下,“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 (《资本论》三卷第15章),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难以满足,这就使得资本增殖的目的与实现目的的手段之间发生冲突,换言之,“生产力越发展,它就越和消费关系的狭隘基础发生冲突”。

  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无产阶级的地位是双重的——工人既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主体,同时也是消费主体,资本主义的生产要靠工人阶级来拉动,资本家再富有,所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也是有限的。资产阶级财富积累和无产阶级贫困积累是同步发生的:一方面,资本家通过榨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财富;另一方面,则是丧失生产资料所有权、只靠出卖劳动维持生计的工人越来越陷入“相对贫困化”的境地。社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以及“生产”在局部对“消费”的超越,客观上要求再生产过程必须依赖市场消费需求的持续性增容才能顺利完成。然而,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抗关系使得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普通劳动者群体购买能力的匮乏直接限制了社会消费增长。雇佣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双重地位,带来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矛盾,即每个资本家在自己的工厂内部剥削工人越成功,工人的相对收入就越低,但对总体资本家而言其商品实现也就越困难,因为工人收入总额的变动直接反映了社会总消费能力的变动。随着工人阶级“相对贫困化”程度的加深,社会总消费能力也在不断降低,阶级利益对立日益尖锐。当工人收入增长落后于资本收益达到一定程度时,社会消费相对于资本积累的巨大缺口就会造成严重的生产过剩,进而引发经济危机。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生产过剩的现实基础——最终会在不同层面体现为经济危机的作用形式。

  三、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社会生产力与消费能力的矛盾

  社会生产力与消费能力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衍生的固有矛盾,由于“以广大生产者群众的被剥夺和贫困化为基础的资本价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制以内运动” (《资本论》三卷第15章),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不断扩张的同时,只能暂时性地在局部范围内克服各种限制,却不可能根本性地解决矛盾。例如,受劳动力再生产本身的限制,资本家不可能无限地压低工资、减少必要劳动的份额;受工人生理条件的限制,资本家不可能无限地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受资本间竞争和一定时期市场容量的限制,资本家不可能无限地实现剩余价值;受技术条件和发展程度的限制,资本家不可能无限地扩大生产规模……如果资本扩张不顾这些限制,就会遭到比例失衡、生产过剩、利润率下降等作用因素的冲击,进而聚集成中断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的力量。而且只要资本主义生产存在一天,这些限制和矛盾就会持续存在下去。虽然这些因素不是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但却能对孕育着的危机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社会生产力与消费能力的矛盾作为一种强制性因素,使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不可能无限制地发展。也即,对于其自身导致的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和过剩商品,资本主义生产不可能在商品交换规律之外再寻找新的规则,也不可能超越商品生产规律寻找出路。资本主义恢复社会再生产的合理比例关系的基础,必须遵循商品经济下对社会劳动进行重新分配的规则。因此,为了维持资本本身的地位和职能,消灭相对过剩的生产能力和摧毁相对过剩的商品就成为恢复社会生产和消费平衡的唯一途径。马克思认为,危机通过强迫生产力倒退的方式去适应狭小的支付能力,“以便重新建立起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之间的正确比例”(《马恩全集》第46卷)。不过,这种以破坏局部生产力为代价的危机“永远只是现有矛盾的暂时的暴力的解决”,只能使“已经破坏的平衡”得到短暂的恢复。资本主义在克服危机上的每一次努力,都将进一步加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消费能力的内在矛盾性,使其在更深的程度上和更广的范围内裹挟整个社会经济。就此而言,“资本主义生产不是绝对的生产方式”(《资本论》三卷第15章),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社会生产力与消费能力的矛盾,就必须推动“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形式的解体”(《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手稿)》),这是资本主义必然被新的社会形式所替代的重要理论依据。

  总之,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消费能力之间的矛盾运动为主线探讨经济危机问题是马克思危机理论的重要内容。“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正好在于它的这种趋势:使生产力绝对发展,而这种发展和资本在其中运动并且只能在其中运动的独特的生产条件不断发生冲突。”(《资本论》三卷第15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无限发展的趋势与有限的社会消费基础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社会总消费不足的问题也就越来越明显。例如今天中国的消费降级、房地产滞销,都是这一矛盾明显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马克思关于“消费不足”的危机理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消费不足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趋势在资本流通过程取得的外化表现,它可能是诱发危机的一个具体原因,但绝不是危机的实质或根源。之所以会出现很多左翼简单否定“消费不足”论,实际上是没能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危机理论。

  学习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理解“消费不足”论往往是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思考为什么不能用“消费不足”解释所有危机,马克思为什么批判“消费不足”论,为什么说“认为危机是由于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引起的,这纯粹是同义反复”。这样才能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危机理论。

  四、应用“消费不足”论解释资本主义危机具有局限性

  以往的社会危机都是生产不足的危机,唯有在资本主义时代,危机竟然以商品的普遍生产过剩来表现。由于危机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人们的意识也就同样颠倒地反映了这个表现,即认为危机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或有支付能力的消费不足。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支付能力的消费不足问题,自然就出现了两个对策,一是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动用国家的力量来提高有效需求;二是通过国家财政提高工资或者直接发钱,提高人民群众的支付能力。这两个对策都可以暂时提高全社会的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也是“消费不足”论难以解释的地方。从“消费不足”论角度看,既然两极分化很严重,底层很贫困,那经济就不会快速增长,但实际上反例非常多,通过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的办法拉动经济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案例。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实际上是通过投资需求拉动经济,资本主义不仅通过消费需求拉动,投资本身也会创造需求。还有一个重要反例,就是像利维坦46年的市场经济发展,两极分化趋势不断加大,但经济增速并未呈现明显的衰退趋势,而是始终呈现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也是单纯从“消费不足”论角度无法解释清楚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只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它所表现的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消费能力的冲突本身、生产的无限扩大和人民群众的有限的购买力的冲突都只是危机的现象而非危机的根源。那么本质在哪里呢?我们必须回到《资本论》二卷中两大部类的积累关系才能看清楚“消费不足”论的局限性。

  在《资本论》二卷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中,马克思建立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模型,用以推导出有关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再生产系统存在着非常复杂的比例关系,那些处于不同层次上的比例关系其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其中生产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最为重要,且这一比例关系的失衡往往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而它的另一面则是“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指出“认为危机是由于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或缺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引起的,这纯粹是同义反复”。

  在《资本论》二卷第21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中,马克思得出两大部类的交换关系为

  上式左边部分Im/x代表着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必需品和奢侈品的消费,这部分在全社会中占比很小,可以忽略。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主要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而不是用于消费的。利维坦的资本家也是同样,尽管有很多人很奢侈,但消费只占其中一小部分,多数剩余价值仍然用于各类投资,扩大经营规模。个别资本家的消费规模绝对量很大,但相对量很小,因为资本家始终是少数,资本主义社会的消费是靠大多数穷人拉动起来的,而不是靠富人拉动的。

  如果忽略掉Im/x,可以发现左边变成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与追加的可变资本,右边是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也即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取决于第一部类工人工资和工资增量。如果第一部类的工人工资总额停止增长,第二部类无法实现生产资料的补偿,扩大再生产无法维持。

  第一部类工人工资和追加工人工资增长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工资标准不断提高,如果工人同资方谈判能力比较强,工会通过集体协商保障工资同资方利润、社会经济同步增长;二是工资标准比较低,但工人数量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农民大量进入城市,也会导致第一部类工资总量增加。

  从这个视角上,就可以看清楚“消费不足”论的局限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极分化程度比较大,全社会消费能力有限,很难实现长时间持续增长,这是“消费不足”论能解释的,拉美化就是典型案例。但如果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农民工大量进城,即便两极分化,城市消费市场也会迅速增加,资本仍然可以长期持续快速增长,日本工业化时期都是典型案例。或者国家实行大规模赤字财政政策,兴建高铁、高速公路、港口、桥梁、水利工程等公共设施,都会大幅增加建筑业、钢铁建材等行业的就业人数,快速增加第一部类工人总量,从而第一部类追加的工人工资总量迅速增长,带动第二部类扩大再生产。在2009年后实行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就是一个好例子,建筑工人从3000万一下子猛增到7000万,建筑工人的工资水平也有明显提升,农村中甚至很多60岁以上的人都到工地上打工,这些人赚了钱以后马上回老家到附近城市中给儿子买婚房、供子女上学,起到了很强的拉动经济的作用。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焦桐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为什么那么嚣张
  2. 司马南:老太太下先手棋
  3. 张志坤:中国还可能向俄罗斯出售武器吗?
  4. 郭松民 | 谈耶伦拎包
  5. 一篇奇文揭露中国特色的研究生“师门”内幕
  6. 国家的兴衰,早已埋下伏笔
  7. 陈光标为台湾捐款1000万被冷处理,慈善的本质是自种因果不必求感谢
  8. 你不要底线,凭什么要求我们“守住底线”?
  9. 以色列疯了!居然敢……
  10. 亚裔细分法案,你不在餐桌上就在菜单上
  1. 房地产,秘不发丧
  2. 秦明|也说莫言为何如此嚣张?
  3. 张志坤|继公知群体后,新兴买办集团在世人心中也发霉变臭了
  4. 孙锡良|不会再提这条狗的名字
  5. 可怕的直接对抗
  6. 专家为什么不敢认真说一下贪污问题
  7. 明德先生|落马的比例有点高
  8. 知道为什么好单位从不招人了吧
  9. 司马南|司法部长捐上海几十套房子外加一栋楼,值多少钱?
  10. 为什么那么嚣张
  1. 说说莫言
  2. 毛远新 | 关于1973年基辛格访华
  3. 反毛者群体画像,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痛击魑魅魍魉
  4. 重大原则立场问题,“体制”不能再装聋作哑了!
  5. 落马医疗院士为何总如此淫荡?
  6. “华主席,你可千万不能把邓小平解放出来”
  7. 从苏联解体看伟人的“十个如果”,让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8. 画皮正在一张张揭下来
  9. 真相浮出水面,明确告诉你凶手是谁!
  10. 招聘招募公告(2024年3月)
  1. 张力雄:111岁辞世的开国少将,带着毛主席的嘱托踏上长征路,是全军军龄最长的军人
  2. 房地产,秘不发丧
  3. 孙锡良|不会再提这条狗的名字
  4. 可怕的直接对抗
  5. 我们还有多少真正的共产党员
  6. 明德先生|落马的比例有点高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