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某一天你成了一家集团公司的领航人,乡下的亲戚找到你说他们不走了,准备在你的集团要点官职来做做。
你会怎么办?
建国前夕教员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新中国即将成立,九叔带着一众毛氏兄弟来中南海看望教员。
教员向九叔问起:湖南老家的农民成分是怎么划的?
九叔不失尴尬的笑着回应:你家划分的贫农,你家不贫农谁家贫农呀!
教员打趣:我家那点老底你还不清楚呀!我家是富农,要公事公办,一会儿我写封信,你带给农会。
九叔看着众乡兄弟:我们不回去了,准备在你手下干点杂活。
教员摆摆手:要不得,要不得。
九叔闻听此言身子刷的立了起来:好哇,这姓毛的你不封,竟用一些国民党做大官!
原来九叔看到教员封程潜和傅作义,而对本家毛氏不顾,而心生不满。
这是电影《开国大典》里面的一段故事。
这段电影里的事迹,应该是真实存在的。
有这两封信分别是写给王首道和杨开智的。
杨开智是杨开慧的哥哥,用本地话来讲,教员要叫杨开智大舅子了。
建国之后,杨开智曾写信给教员要官。教员委婉的拒绝了,并且他给当时湖南军政委员王首道写信说:要根据杨开智的能力情况合理安排工作。
通过这两封信我们便大致猜测,《开国大典》里的剧情应该不假。
为什么我们要讲这段故事?因为我们观察到:人的思想会受某些局部认识,而产生恒定不变的公式。
例如:当九叔看到教员给程潜和傅作义官职的时候,九叔他们心生不满,愤怒。
这种不满和愤怒,是因为人们观察到国民残暴的一面而形成的,由于只观察到国民党坏的一面,他们就在脑子里给程潜和傅作义下了一个亘古不变的定义:这些国民党是无恶不作的坏人,你给坏人封官加爵,却也不理跟你同宗的毛氏兄弟。
于是这种偏见不得不让我们探索,《矛盾论》里提到的矛盾的同一性。
教员说:一切矛盾着的东西相互联系,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又互相转化,这便是矛盾中同一性的意义。
他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就拿平津战役的傅作义展开观察吧。
平津战役开始没多久,林彪曾经劝傅作义投降,但傅作义哪能受得了这种闷气:一方面他被列为中共第31名战争罪犯;二来天津,北京,归绥,保定是他经营了多年才获得的至高权位。
这叫人如何能够投降,所以在这一时期,他完全站在解放军的对立面。
矛盾着的方面是权力和“一口气”。
而当杨得志攻破新保安,刘亚楼碾碎天津时,傅作义所谓的权位自然被打破。
党中央为考虑:不要在有战士牺牲,同时为避免北京千年古都被摧毁。党中央在傅作义的谈和条件中特意将他从战犯的名单去除,并且保留他在绥远的统领地位。
如此一来地位虽然被打破,但保留了归绥统领,以及从战犯名单跳了下来,这让他心里矛盾着的面子权位得到保障。
在这种环境下矛盾着的双方,就开始逐渐转化,加上中共这边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赞扬他曾经是抗日名将,跟老蒋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
所以他就会从敌对变成朋友。
傅作义之所以会从敌对分子转化成中共朋友,最核心的是教员对他的认识。这种认识是教员曾经观察到:
傅作义在1931年,英勇的组织抗日活动,1936年4月,日本进攻绥远时,
傅作义奋起反抗,老蒋则劝他要忍耐,傅作义愤怒的说:为抗日死而无怨!
并且他在绥远主政期间大兴水利,为民搞灌溉发展农业。
那么通过这样的观察和了解,教员发现老蒋和傅作义的本质差别。所以当平津战役爆发之后,
用和平的方式来攻破傅作义是可能的,因此在平津战役中教员才会提出,要围而不攻,隔而不打。
由此可见傅作义从本质上来说,是可以从矛盾的敌对转化到我方阵营的,争取的矛盾点就在于利益 。
老蒋为了能够得到傅作义的全盘辅助,他特意将自己60%的嫡系部队放在傅作义手上,傅作义在北京,天津掌管军财政,这地位自然是很难让他放弃“甜甜圈”的。所以只要适当的打破“甜甜圈”,再阻断傅作义跟老蒋有可能发生的汇合,那么傅作义就完全满足调转枪头的理由。
一切矛盾着的事物,在满足某些条件之下,他们会从对抗的一方,转化成顺从的一方,这就像今天我们遇到的很多讽刺教员的人:这群人他们从10年文革、大跃进、以及土改问题、通过观察这段不好的“历史结果”。他们感受到教员曾经给一些人带来伤害,于是他们就限制在一个固定的认知里,
这个认知为他们的脑子创造了一个诋毁谩骂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面对这样的境况我们知道这群人,只是了解了历史的一小部分,他们并没有更深入的了解更多。例如他们一定没有看过井冈山时期的《寻乌调查》,《兴国调查》;斯诺的《西行漫记》,《毛选文集》8本,《毛选》5卷加未发行的3卷以及《关于土地斗争中的一些决议》等等。
这些非常硬核的广阔历史,这群人并没有探索历史背后的逻辑关系,所以他们才会有谩骂和诋毁的观点。为让我们成为一个客观的人,面对这群人如何把他们的思想从敌对方面转化到认可方面,那么就必须让这群人,深刻的感受全盘历史。
B站的不少网友曾经是站在教员的敌对方面,而当着他们收集观察到越来越多的资料时,他们的思想认识就发生了一种变化,他们从对抗转化到了拥护,所以这便是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
作为一个生活在21世纪的进步青年,我们在观察事物矛盾的时候,要深刻的了解矛盾着的双方,在满足哪些条件下它是可互相转化的,在哪些环境下,可以使敌人跟我们站在同一个阵营,如果我们不深入了解这一点,那对于开展未来工作并不是一件好事。
例如我之前一个同事18年那会儿,他还在苏州某健身房做部门经理。后来公司倒闭,他去了杭州,由于是刚到一家新的单位,下面的所有教练对他非常不服气,当他规定每周要对14个陌生客户进行深入沟通时,没有人听他的。并且下面的教练开始组织在一起,共同来抵抗他制定的规则。
为了能够打破这种局面,他先从这个对抗的教练阵营,找到能力一般的教练进行分化,首先给出一个相对高的销售提点,然后帮助这个能力一般的教练提高收入,经过两周的合作,
这个能力一般的教练从对抗的阵营,慢慢转化到主动遵守他提出的一些规定,在经历两个月这样的操作,这个有派系的,充满着斗争的教练部,最后全部归顺到他的阵营之下。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这位朋友刚到新公司,面对部下的不听指挥,双方立刻争锋相对。
那么我想老板没两天就会给他炒掉,而我这位朋友,之所以不跟下属对着干是因为他知道:他们之间存在着的根本矛盾是利害关系,只要深刻的揪住这点,并且制定出攻破手段,对抗阵营便自动转到服从。
如果面对他们的不听话,一开始你就给他下个定义说:这群人就这样了,不执行公司条款没救了。如果是这样的一种认识,那么这个经理,只会遭遇更严重的抵抗。
所以我们在观察事物矛盾时,要深刻了解矛盾的相互关系,只有观察到这种同一联系,你才能制定出好的攻破手段。
我们再回到文章的开篇,当九叔他们在心里对教员的安排不满时,他们对傅作义和程潜的定义肯定是不好的,而当这种不好的定义被规定之后,他们在行动上就会对所谓的国民党不待见,基于这种不待见,人的行动就会偏离。
那么,人就变成了一个以片面思想,看待社会事物的人,然而傅作义自从归顺共产党之后,他把绥远地方的水利工程搞得非常好。
如果没有教员对矛盾的同一性的认识,那么平津战役或许会成为一场硬仗,傅作义或许就会拼命抵抗了。所以矛盾里面的同一性研究,我认为是非常值得深入探索的。
关于矛盾的同一性,我们暂时先聊到这里。
下期我们聊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我们下期再见!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