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哲学研究》1958年第5期,是吴传启。
自从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宣传、贯彻和执行以来,在我们国家里,无论城市或乡村,都迅速起了“全民办工业”的热潮。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里,不仅县县办工业,而且乡乡社社也办工业。
生活的实践已经日益向我们表明,这种发展的趋势,正在“一、加速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二、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三、加速缩小城乡差别的进程。”
从当前发展的形势来看,国家工业化、农业机械化和缩小城乡差别之间的过程是结合着的。这种结合就寓于逐步实现工业和农业结合的总趋势之中。
城市和乡村的分离,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分工的结果。这种旧式的分工造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造成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使社会划分为不同的阶级,造成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资本主义的发展,把这种分裂推向了顶点;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同时又为消灭这种分裂现象创造着物质条件。但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又不断再生产着这种旧式的分工,所以克思把这种矛盾叫作“绝对的矛盾”,即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克服的矛盾。
因此如要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彻底消灭阶级,从而消灭城市和乡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最终地消灭这种旧式的分工。当然,我们所说消灭旧式分工,绝不是要消灭人们从事这一种专业和那一种专业之间的分工,而是指要消灭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分离。
只有完全消灭了这种旧式分工以后,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新的生产者的一代,才能充分发展社会生产力,以及充分发展人类的文化科学和技术,它反映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但是,逐步实现完全消灭旧式分工,逐步实现完全消灭城市和乡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又同完全消灭阶级和消灭阶级差别的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
所以列宁在“伟大的创举”一文中,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列宁说:“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推翻剥削者、地主和资本家,不仅要废除他们的所有制,并且还要废除对生产资料的任何私有制,还要消灭城市和乡村间的区别,以及体力劳动者和智力劳动者间的区别。”
列宁把完全消灭阶级差别,同克服城市与乡村、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差别联系起来,就因为这种由于旧式分工和阶级对立所造成的后果,乃是表现着对于所由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的保留。
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共产主义革命来说,科学的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十项革命的措施和办法,在我们国家里,其中的八项,已根据我国的情况实现了。
由于我国在革命过程中,取得了经济领域内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以后,紧接着又取得了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因此形成了全民大跃进的新形势。
马克思主义的“不断革命论”告诉我们,新形势提出了新的任务,因此对于“共产党宣言”中所提出的另外两项任务,即“将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差别状况逐渐消灭”;“将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促使脑力劳动者同体力劳动者的差别逐渐消灭,现在正在开始实现。
工业同农业结合,脑力劳动同体力劳动结合,逐步消灭这种旧式分工,以及充分发展和造成强大的生产力,在人民群众中培养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等等,乃是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提和条件。
所以“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一文,在其总结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五条普遍规律的第四条中指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的国家,领导人民群众有计划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文化,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且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
在我们今天全民大跃进的新形势下,应该说,“积极准备条件,为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已经成为我国全体劳动人民的实际行动了。
在我们国家里,作为城乡之间的关系来说,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城乡之间的对立,达到了最尖锐的程度。这种对立,表现了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同中国人民大众之间的对抗性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条件下,使城乡之间日益转化为互助的关系。但是1956年取得了“三大改造”的决定性的胜利以前,由于城乡资本主义经济的活动,城乡间的对立依然存在。
1956年以后,由于在城市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在农村广大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因此,作为造成城乡间原来对立关系的基础,就从根本上消除了。
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城乡之间的对立关系消灭了,但作为城市和乡村间的重大差别则仍然存在。这种重大差别是人类历史上的旧式分工所造成的后果,因此消灭这种学别,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和共产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任务。
但是,消灭了城乡对立关系以后的城乡之间的差别意味着什么呢?从根本上说,它主要表现为工业的城市和农业的乡村,即主要表现为农业同工业的分离。由于农业同工业之间存在着分离的状况,由此便出现了现代化的工业和落后的农业之间的差别,出现了现代化的城市和落后的乡村之间的差别;由此便为城乡之间带来了文化、科学、技术和交通运输条件之间的差别,在城乡人民之间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之间的差别;以及由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所制约着的两种社会主义所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差别。显然,社会主义制度下,迅速发展着的生产力,必然导致这种差别逐步缩小;另一方面,为要全面地发展工农业生产和解放生产力,也迫切地要求把农业同工业结合起来,逐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
实行农业同工业结合和逐步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这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的伟大的理想。但是,如何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如何把这一伟大理想变为现实,当然不可能要求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家为我们安排现成的方案。
有一个时候,曾有人对于这一伟大的理想抱有种种“神秘观点”,把它看成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遥远的事业。但是,党中央和毛主席根据我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和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以后,就不仅迅速推动了我国工农业生产的跃进式的发展,而且为实行工农业结合和消灭城乡差别开辟了具体的途径。可以说,在执行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过程中,生活的实践,已把那些对于消灭旧式分工和消灭城乡差别的种种“神秘观点”彻底打破了。
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为要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要求迅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要求国家的大工业给农业以现代化的装备,和满足农业对于化学肥料等的需要,这一点是一向为人们所注意,也是我们当前的迫切任务。但是,农业发展的本身,还日益要求把农业生产同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起来。
对于这一点来说,在以前却是为人们较少地注意到的。比如河南省许昌专区鲁山县在发展地方工业的大辩论中,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运用查大跃进的形势,算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查出了农业跃进对工业提出的十大要求:
“今年实现了水利化,建设千库、万塘、五万谷坊,除了建设拦洪、蓄水、灌溉机械的要求外,还要求在大、中型水库建立发电站;
粮食的增产,要求建立面粉、薯类、造纸等加工厂;
全面大跃进的形势带来的任务大、时间紧、劳力不足的矛盾,要求迅速改进工具、发展机械、节约劳力;
绿化造林事业的发展,要求建立大量的油脂、木器加工厂;
畜牧、水产的增加,要求进行肉类加工、改善人民肉食的质量;
交通运输要求创造大量的新式交通运输工具;
增产粮食的任务,要求改良土壤、增加肥料、发展灌溉,要求相应地发展工业;
蚕业等的发展,要求大量进行丝加工、提高产品质量,这就必须建立新式的丝绸工厂,适应出口需要;
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人民建设房屋、改善家务劳动条件,要求建设大量的建筑材料厂和各种用具制造厂;
其它除四害、讲卫生、扫盲、发展文化教育等等,都要求工业的大发展。”
显然,这里所提出的对工业的十大要求,决不是某一个县或某一一部分农村的特殊要求,而是反映了整个农村进一步发展生产的普遍要求。
这“十大要求”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农业生产要求直接同工业生产结合起来;它要求在每一个县、乡、社的内部,根据自己的条件和资源,直接举办工业,把“农、林、牧、副、渔”的生产,同工业生产融合为统一的生产过程。也就是说,它要求在一个地区内部或者是在一个经济核算的经营单位的内部,既全面地发展农、林、牧、副、渔,又举办各种小型的工业。这样就能“多快好省”地促进农业的发展,又能“多快好省”地促进工业的发展。
所以党的“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中,提出了“在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条件下,工业和农业同时并举;在集体领导、全面规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的方针。
在上述“三并举”的方针指导下,不仅调动了农民办工业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发展工业生产开辟了新的广阔的前景,而且也导致农业同工业的结合,以及加速了缩小城乡差别的进程。因此农业同工业的结合,不仅是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的客观要求,而且也是进一步发展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但促进这种结合的具体途径,应该说,乃是从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和“三并举”的方针提出后,才获得了正确的解决。
目前,“全民办工业”的总口号,已经在广大农村中开花结果了。几个月来,在许多从来没有工业的偏远乡村,也都办起工业来了。在河南省的广大农村里,几乎每一个农业合作社都有了机器修理、滚珠厂、肥料厂、面粉厂等等。在河南省许昌专区,几乎每一个县已经都能自己制造煤气机,每一个社都能自己制造滚珠和钢套,都能自己制造颗粒肥料和土化肥料。他们之所以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实现一切农具和运输工具的滚珠轴承化,就因为他能够用自己办的工业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些工业的特点是,除了办钢铁厂、开矿石等等为了支援国家的任务以外,一般都是为了满足本县、木乡、本社发展生产、解放劳动和改善生活的需要。因此这种工业是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是同农业完全融合为一体的工业。因此在广大农村中,正在形成着把农业生产同工业生产,融合为一个统一过程的新的生产体系。
我们从河南省广大农村中看到这样的情形是:广大农村在生产和生活、交通和运输、以及技术和文化等等方面,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当然在人们的意识形态方面,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在广大劳动人民中间,精神振奋,意气昂扬;那些反映资本主义倾向的思想,那些落后保守的传统观念,日益受到最大的孤立。这些变化都反映了进一步发展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也表现了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过程,即由于农业同工业的逐步结合,正在一步一步地导致城乡差别的逐步缩小。
第一、“工农业同时并举”、“全民办工业”和农村办工业带来的重大变化之一,是不仅为农村带来了技术和文化,而且大大刺激了广大农村实行技术和文化革命的迫切要求。
新的形势给农村带来了新的任务,新的任务要求培养出新人来。农村办工业,要求造就“进厂是工人,下田是农民”的新型的人,即要求既能从事农业又能从事工业劳动的人。
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需要,要求工农知识化,也要求知识分子工农化;特别是要求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造就全面发展的新的生产者的新的一代;要求生产者懂得整个工农业生产的科学基础,“并且其中每人从头到尾地实际阅历过整个系列的生产部门”(反杜林论)。
上种种原来作为科学共产主义的理想的东西,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正在逐渐变为现实的东西了。在河南省的广大城乡里,不仅在学校里实行了勤工俭学、学校办工厂和农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里已经普遍建立了把教育同生产完全融合起来的红专大校。
可以预期,随着农村办工业和工农业生产的不断跃进,不仅使农业同工业逐渐结合起来,而且使体力劳动同脑力劳动逐渐结合起来;不仅将迅速改变着农村的原来面貌,把农业提高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而且也必然地在文化科学、技术方面,逐渐缩小着城乡之间的差别。
第二、由于上述原因,在农村引起的深刻的变化之二,就是在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对于统一调配劳动力和合理调整劳动组织的要求,促进了在生产和建设上的协作以及生产战线上的战斗化。
在河南省的广大农村里,已经出现了劳动组织军事化的新形式。当然,这种劳动组织的军事化,是对于自然界的斗争而言的,也就是“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提出过的,“成立产业军,特别是在农业方面”。
这种劳动组织的“军事化”,加强了农村劳动人民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促进着农业劳动的工厂化。“调配劳动工厂化,户户门上安喇叭”,河南省农村人民用这两句顺口溜来表达这种深刻的变化。
这种情形,不仅说明了农村人民的高度的觉悟水平;而且大大有利于在广大农民中培植和发展工人阶级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这一方面来说,也正在促进着工农之间的差别日益缩小的趋势。
第三、由于加强劳动组织和解放妇女劳动的要求,农村中正发展着生活的集体化,所以农村中的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幸福院,以及妇产院,医院等等集体福利事业已经普遍发展。
河南新乡专区已经全区实现食堂化,参加公共食堂的占全区总数的93.3%;全区托儿所40,978个,占应入所儿童的74.7%;还有家庭劳动社会化,缝衣、洗衣、制鞋工厂化。这些集体福利事业的发展,不仅巩固了劳动组织的军事化,而且解放出了大批的妇女劳动力,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
这种集体生活的发展,表现了农村的大变化,表现了共产主义的因素的萌芽,当然也表现了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差别日益缩小的趋势。
第四、由于生产和建设的需要,以及生活集体化的要求,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逐步改善,在农村的居住条件上,在一定区域内有逐渐趋于集中化的趋势,因此有的人民公社已经订出了长远规划,要根本改变原来分散居住的状况。
原来居住条件的分散状况,对于组织劳动、组织学习和各种文娱活动,以及对于举办各种福利事业,如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等等,还有对于实现农村照明电气化,交通道路现代化等等,都有很不利的影响。
所以有的公社已经订出要在本区域内,划分工厂区、畜牧区、文化区和住宅区的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建造新式楼房。这种趋势表明,在广大农村中,将要迅速地改变那种屋前屋后种庄稼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古老面貌。农村住宅的逐渐集中化,当然也就是农村居住条件的逐渐现代化和卫生化。
这样一来,对于广大的田间操作和管理,是不是就要产生不便利的情况呢?当然不是。为了适应广大田间的操作、管理和节约往返时间的需要,河南有的农村已经出现了在田间的中心地区搭盖工房或者架设帐棚;以备就近休息、午餐、学习或者临时住宿之用。可不可以说,发展的趋势,将要使田间的劳动有如工厂的下车间呢?我想是可以这样说的。
对于这种发展的趋势,恩格斯早在“共产主义原理”一书中就作过这样的论证说:“乡村农业人口的分散和大城市工业人口的集中,乃是和农业与工业还不够高的发展水平相适的一种情况,是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这种阻碍在目前已深深地感到了。”
对于这种“进一步发展的阻碍”,我们今天已经深深地感到了。从而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在这一方面往前发展的趋势,也就正如恩格斯在同一本书中所指出过的那样:“在国有土地上建筑大厦,作为公民公社的公共住宅,公民公社将从事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将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
这是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所提出的伟大理想,但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里,不是正在成为全体劳动人民奋斗的具体目标吗?这种伟大目标的实现过程,也就是城乡差别逐渐缩小的过程。
第五、由于多村办工业和工农业生产的大跃进,以及农业机械和发展工业的要求,广大农村正迫切需要道路公路化,交通现代化,运输机械化。
许多地区,已经把修筑能使用现代化交通工具的道路,以及根本改变交通运输条件,列为当前的迫切任务之一。在农村中这种交通状况的根本改善,当然也就为农村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新的条件,当然也就大大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
第六、由于县县、乡乡、社社办工业的结果,使原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特别是那些小社,不能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
新的任务要求新的相适应的组织形式。这便是为什么在农村里近来出现了并大乡和并大社的新的趋势。而“工农商学兵五结合”的人民公社,就是反映了这种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
在一乡一社和乡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的组织形式下,它既可以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等的全面经营,又可以同时举办工业、经营商业、举办文化教育事业和组织民兵等等,并把上述任务统一起来。
于是人民公社就不仅是生产的组织者,同时又是生活的组织者。对于乡社合一,所以又成为社会的基层组织单位。显然“从小社并大社,以及把大社变为一乡一社,多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乃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当然,目前乡村的人民公社仍然是集体所有制,但它带有共产主义的因素,为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组织形式。
因而人民公社的建立,就不仅为完全消灭阶级和消灭阶级差别创造了新的社会和物质的条件;同时也就为完全消灭旧式分工,以及为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创造了新的条件。
上述种种,反映了今天广大农村已经和正在发生着的伟大的变化。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和“三并举”的方针,也同样地促使广大城市发生着新的深刻的变化。工农业生产大跃进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促进和发展了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大规模的全面的协作。
农村要机器,城市要钢铁:但制造机器要钢铁,冶炼钢铁要矿石。这样就在发展钢铁和机器工业上,要求在城乡之间建立进一步的城乡大协作。
比如河南省新乡市就同周围拥有铁矿和煤矿资源的好几个县,建立了全面协作关系:在全面规划下,统一建立钢铁企业,统一开采矿石和统一修筑公路和铁路,统一调配农村的劳动力和统一安排城市的技术力量。这种新型的城乡协作使工农和城乡之间的关系,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于促进工农和城乡之间的结合,有重大的意义。
同时在广大的城市里,也正在发展着机关、学校举办工厂和农场,街道居民也在大力办工业。这样就不仅进一步动员了城市的生产潜力,而且也就把原来的消费者的城市,改造成为完全生产的城市。这种趋势,也促进了城市居民的集体福利事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居民生活的集体化。如武汉市在发展了街道办工业以后紧接着就发展了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幸福院等集体福利事业,以及民办学校,俱乐部等等文化教育事业。
因此一般说来,或者可以这样说,从发展的远景来看,发展的趋势将因工农之间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结合,而使城乡融合起来,从而无论在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上,在文化科学技术上,以及居住和交通等等条件上,将逐渐看不出原有的城乡之间的界限和差别了。原来的“乡村”这一概念,及其与之相对立的“城市”这一概念,就要失去其原来的意义了。
当社会上实现了城乡之间的融合,完全消灭了那种旧式的分工以后,“于是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便得到全面的发展”(“共产主义原理”)了。于是全社会的成员,在国家的统一计划下,在公社的具体组织中,共同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和把生产发展到能够充分满足全体成员需要的规模,共同享受着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福利。
今天,我国劳动人民已不把它看成“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遥远的事业了。全国人民响应党的总路线的号召,正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地使我们工农业的生产不断跃进式地向前发展,不就正是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的理想而创造着強大的物质基础吗?因此可以说,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已经提供了多快好省地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具体途径。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还把“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更平衡的分布”,作为消灭城乡分离的条件之一。在国家的统一集中的计划下,通过“三并举”和全民办工业方针的执行,就恰好消除了旧社会使大工业在沿海城市片面发展的畸形现象,就彻底消除了原料产地、工业生产和市场供应之间相脱离的现象。
这样就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发展的平衡分布问题,彻底贯彻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人为用的最合理的经济原则,同时使许多原来作为偏远落后的乡村,变成了新型的现代化的工业基地了。
因此我们还可以说,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三并举”和“全民办工业”的方针,乃是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下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同时也为实现农业同工业结合,为消灭旧式分工和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提供了“多快好省”的具体途径。
它反映了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积极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客观规律;它是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共产主义的伟大的贡献,把科学的共产主义学说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正是党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反映了当前进一步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表达了六亿人民的共同愿望;所以在不到几个月的时间内,就在广大人民中间变成了一股巨大的物质力量,迅速地改变着广大城乡的面貌。
河南省许昌专区郏县薛店乡,在执行“全民办工业”和发展地方工业的规划中,用下述的顺口溜来表达他们的理想和愿望,表述他们的具体规划和具体的奋斗目标:
“没有过工厂的薛店乡,总路线带来了力量;
农业实现机械化,社社队队办工厂;
工业产值超农业,不久要成工业网。”
“照明电气化,点灯不用油;
机器自动化,耕地不用牛;
生产不靠天,万事不发愁。”
“机器日夜响全乡,工农城乡变一样;
五谷丰登年连年,牛羊成群猪满圈;
新式楼房层层建,人民生活乐无疆。”
这是理想吗?是的,这是伟大的理想;但不只是某一乡的理想,而且是我们广大农村人民的共同理想。这是现实?是的,这同时也是现实,是发展生产和建设的具体规划,是当前正在为之奋斗的具体目标。
这一伟大的奋斗目标,正是表现了农业同工业的逐渐结合,以及缩小城乡差别的总趋向。这是浪漫主义吗?是的,这是劳动人民所表现的革命的浪漫主义,但它同时也表现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革命的现实主义精神,是革命的现实主义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
毛主席告诉我们:“由此看来,我国在工农业生产方面赶上资本主义大国,可能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红旗杂志第一期)因此也可以说,对于在我国消灭城乡之间的差别来说,或者也不需要从前所想的那样长的时间了。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