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杨先生的这篇短文写得是如此酣畅淋漓,字字珠玑,力如千钧,对当前我国教育和学术领域的问题进行深刻的抨击,请看:“要求人人搞科研的‘人海学术’是违反科研规律的,恰恰是戕害学术生命的,按理说,如此百万大军齐上阵,天天忙活、年年折腾,中国大学的科研水平早该世界一流了!诺贝尔奖,亦应如囊中取物般容易才是!但结果如何呢?学界有良知人士早有公论。仅就文科而言,许多领域的整体科研水准和学者个人成就,甚至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三四十年代。文科每年发表的数十万所谓成果,绝大多数是用来评职称的敲门砖,是毫无价值的学术垃圾。”我们怎能容忍这种状况再继续下去?]
中国的学术泡沫与急待进行的学术大裁军 ----晏才宏:“真实谎言”的戳穿者 山东青岛社科院研究员 杨曾宪 2005年5月14日 上海交大57岁的晏才宏讲师因患肺癌去世了。在他去世的一周内,学生们追忆的帖子成百上千;读着这些真诚的追思文字,我的眼睛被打湿了。许多人都在追问,这样优秀的教师,拥有被学生评为满分的教学成绩,为什么临终却只是位讲师呢?于是,目前中国高校盛行的重科研成果、轻教学实绩的职称评定标准,理所当然地受到了质疑。 对此,上海交大一位负责人解释道:“在中学,这样的老师可被评为特级教师;但是,大学要求教学、科研并重,教师既要传播知识,又要创新知识,两者不能偏废。以此衡量,晏才宏就不够全面。” 面对晏才宏的教学业绩和社会公论,这位领导不去反思,反而坚持这套陈旧说词,我感到悲哀。 一直以来,在我们的高等教育理论中,在大学校长脑子里,都有这样一种观念:大学教师不搞科研,就搞不好教学。于是,所有的高级职称,都以科研成果为硬杠杠,且量化为年度考核指标;各科教师的精力都被牵扯到科研上,年年为完成指标,而忙者进行论文、专著、课题的写作与发表。在教师全员科研的基础上,各大学又忙于申请研究基地和各种课题资金,精心炮制学术成果、包装学术明星,以求跻身国际名校行列。 按理说,如此百万大军齐上阵,天天忙活、年年折腾,中国大学的科研水平早该世界一流了!诺贝尔奖,亦应如囊中取物般容易才是!但结果如何呢?学界有良知人士早有公论。仅就文科而言,许多领域的整体科研水准和学者个人成就,甚至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或三、四十年代。文科每年发表的数十万所谓成果,绝大多数是用来评职称的敲门砖,是毫无价值的学术垃圾、学术泡沫。中国大学离世界一流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 这便是我的观点:要求人人搞科研的“人海学术”是违反科研规律的,恰恰是戕害学术生命的。道理其实很简单,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研究,都是需要天赋的,绝不是学过物理的人,就能成为杨振宁。要人人都当“杨振宁”的结果,真有杨振宁也出不来了。因为当上百万人挤在一起“学术创新”、而且要年年“创新”时,那种让人潜心钻研“十年磨一剑”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环境早已消失了。结果,便是谁也“创”不了“新”,只会涌现出一批呼风唤雨的泡沫学者。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在笔者熟悉的领域中,许多“著名学者”,根本不具备科学素质;许多所谓博导,甚至不会写论文。由这些靠大忽悠获“名”成“家”的人带头搞科研、出成果,只能造出更大的学术泡沫、带出更多的泡沫学者!因此,如果这种全员科研体制不改变,任凭学术垃圾、泡沫充斥泛滥,最终被窒息的,正是中华民族的科学创造力! 那么,这种全员科研体制,是否提高了大学的教学质量呢?答案也是否定的。搞教学,特别是大学基础课教学,虽不需科研天赋,但绝对需要丰富学识和敬业精神。一位教师,能把复杂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举重若轻、丝丝入扣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入心入恼,而不是抄在黑板上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绝对比炮制学术“砖著”难得多!今日大学中,正由于许多教师心不在焉,天天被泡沫学术所浸泡,“上不够天、下不够地”,既没有真正的创新理论,又缺乏扎实的学问根底,更匮乏应用性、实践性知识,所以更误人子弟。他们教出的大学生,来到社会上同样是“两不够”,只有空头理论、没过硬本领,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所谓大学生就业难,重要原因便在于此。因此,“大学教师不搞科研,就搞不好教学”绝对是真实的谎言,“人海学术”不仅造成了学术危机,也造成了中国高校的教育危机! 晏才宏先生用他的教学实践戳穿了这一真实的谎言。是他,这位一心扑在教学上的讲师,而不是那些“科研”突出的教授被学生评为满分,这便证明了,大学教师只有摆脱所谓科研任务束缚才能真正教好学。当然,晏才宏先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他宁舍弃职称,也不去自欺欺人地炮制学术垃圾。仅凭这一点,晏先生的学术人格便令人钦服。因为职称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是密切相关的,无论教授的学识是真是假,教授的房子待遇却货真价实。正因如此,我对晏才宏讲师怀有深深的敬意。晏才宏的讲师职称,其含金量已超出了许多所谓教授和博导,他在学生身上生根的成果,是任何显耀一时的泡沫学术无法比拟的! 尽管如此,晏才宏的悲剧也不应重演,对中国高校的职称评定标准进行改革已势在必行。如能尽快区分开研究型和教学型岗位,将90%的大学教师从无谓、无益的科研枷锁中解脱出来,实行学术大裁军,乃中国学术之幸、亦大学学子之幸! (联系方法:山东青岛社科院,地址:青岛京山路26号 邮编:266003,电话 0532-5888608,[email protected] , )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