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浪淘沙与共产党的崛起――毛泽东的缔造之功
纪念共产党的又一个生日,首发“工农之声网站”:http://gnzs.good.to
:老田
有个老同志参加过土改的全过程,他说根据自己的经验,农村基层管理班子的稳定,一般需要换三拨干部。第一拨起来的多是勇敢份子,在土改的时候他们比较敢于斗争和揭发地主;第二拨人起来的多数是比较正直的,有足够的意愿为大家办事,因此比较易于接受工作队的动员,率先起来参与管理乡村的问题;第三拨人才真正达到德才兼备的要求,既具有较高的服务群众的意愿,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办事能力,比较受到群众的服膺。农村的基层政权,往往要经过这样的三拨人的新陈代谢之后,才能够稳定下来。
其实这基本上是政治权力塑造的一个普遍规则,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得到,就算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历史来对照,也很符合这个规则。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拨人,多数人是知识分子,这些人代表了五四之后,为应对中国的内忧外患而勤于思考的一代人,其中一些人认同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道路,想要用革命的方式来改造中国,并且不是在精英阶层而是在平民阶层中间去汲取依靠力量,他们是中国革命的先声和第一拨。在苏联的帮助之下,他们成立了组织进行第一拨宣传运动和组织工作。这一拨人特别是一大代表后来的分化非常大,根据权威党史的说法,幼年的党缺乏经验和不成熟,这个判断基本上也适合于第一拨党员的个人。前不久还有一个小托派说,陈独秀只是执行了斯大林的错误方针,本身没有上面大问题,这个说法本身体现了托派百年来死不改悔的偏执,他们想要在书斋里解决问题,基本上不肯面对现实中间的矛盾和力量运动问题,他们死不承认哪怕是斯大林捉住陈独秀的手,让他下令的,只要有错误的投降命令发出,中国革命的方向和力量运用的致命错误,就意味着陈独秀作为政治人物已经是一钱不值了。当然如果陈独秀不是总书记,而是共产国际代表,那倒是可以免于被指责。陈作为一个政治领袖人物,在至关重要的历史关头没有能够拿出正确的决策,导致革命力量受到重大挫折,这就等于自己在政治上判处自己的死刑。
共产党内作为主流出现的第二拨人是以王明、博古为首的留苏派,这些人比较注重书本知识和俄国革命经验,不大看重中国的实际和问题,基本上没有能力引导中国革命。按照一些当事人的回忆,王明这些人在中央工作的时候,基本上是一种“革命的职业家”状况,许多人是每个月领有固定的薪水,然后最主要的关注方向并非是设计如何凝聚革命的力量,如何进行革命骨干的培训,所有的努力都陷入“要造成中国有人在革命”这样的声势,这样似乎就对得起莫斯科的扶持了,那个时候上海中央把主要经历放在组织“飞行集会”上,公开把有限的力量暴露在强势敌人面前,这样的职业革命家恐怕没有超脱拿薪水办事的思想境界。这一拨人给中国革命带来的损失非常巨大,根据地的损失和敌后工作的破坏都在这拨人主政时期。这是中国共产党兴起过程中间的第二拨。
中国革命的第三拨人是毛泽东领导的,在井冈山根据地时期发展壮大起来的。毛泽东与前两拨人完全不同,毛泽东全副心思思考的是如何把共产党的根深深扎在老百姓中间,如何有效地把蕴藏在民众中间的反抗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如何有效地削弱敌人同时壮大自己。共产党人的视野和胸怀,到毛泽东开始领导的时候为之一变,开始注重争取群众和发动群众,开始重视力量对比的转换和发展壮大问题,开始想着如何在中国这一片土地上寻找自己的支撑和凭借。文革期间周恩来总理多次跟红卫兵小将说,自己领导南昌起义的时候如何不成熟,错误地把部队领措了方向,盲目地指望苏联的武器帮助,结果带来有生力量的巨大损失。周总理能够认识到当时的错误,而有些人至今还不能认识这个关键问题:中国革命的成功只能是在中国本土的力量基础上来完成。等到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之后,中国共产党才真正开始步入发展壮大的道路,关于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党内分歧和争执才得以解决,这个错误的代价非常巨大,根据地和红军损失了十分之九,选择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竟然付出如此之高的牺牲,所以毛泽东在1964年对人说“我的著作是鲜血写成的”。
是经验和教训共同促进了认识的提高,共产党早年的认识曲折有着某种必然性,如果没有满毛泽东,也许要达到正确认识和道路要付出更高的代价和牺牲,中国革命的胜利会在黑暗中间摸索更长的道路,这是那些“非毛化专家”们也不能不承认的。
毛泽东不仅仅解决了革命的依靠和动力问题,还就中国革命的战略战术问题作出了系列阐述,他非常精辟地指出那些想要在“有形的物质力量”上去和敌人竞赛的错误方式,指出这是“叫花子和龙王比宝”,中国革命的成功其力量要来自于“无形的精神力量”方面着手,要激发人们的革命觉悟和热情,在革命队伍内部要实现高度的团结和纪律,要做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要在竞争意志和组织程度上都超过敌人,这是战无不胜的法宝。敌人有限的物质力量优势,最终无法弥补在无形实力方面的劣势,最后的胜利将由综合实力决定,共产党由于在无形力量的高度优势,所以“小米加步枪可以胜过飞机加坦克”。
那些与人民为敌的群体,无论在表面上显得多么强大,最终不过是纸老虎,在这样的豪情背后要求极高程度的无形力量整合,这一切都是毛泽东而不是别人带来的,胜利属于毛泽东正确领导下的共产党。
在共产党内,实际上也只有毛泽东清楚共产党是如何胜利的,他非常清楚国民党时代民众为什么要造反要革命的,他也十分清楚背弃多数人利益的政治后果;因此在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毛泽东坚定不移地要求执行“革命路线”;说到底,革命终归是一场被统治者对统治阶级的极端不认同的运动,而民众对统治的不认同程度,最终是由统治集团规定的利益兼容范围决定的,因此毛泽东要求共产党在制定路线和方针的时候,必须要把兼容范围扩大到工人农民头上,革命路线说到底是借鉴革命中间不认同力量运动的历史经验,作为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剥夺多数人利益的政策,只有一个后果就是带来多数人的反抗和革命。
毛泽东矢志不忘革命的牺牲和代价,矢志不忘革命的后果和教训,知道不能背弃人民大众的利益和立场,因此他有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气概,发动了以那些“拿革命当入股者”如李锐之流为对象的文化大革命。在文革发动前夕,毛泽东曾经与吴旭君谈过:“我多次提出主要问题,他们接受不了,阻力很大。我的话他们可以不听,这不是为我个人,是为将来这个国家、这个党,将来改变不改变颜色、走不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我很担心,这个班交给谁我能放心。我现在还活着呢,他们就这样!要是按照他们的作法,我以及许多先烈们毕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诸东流了。”“我没有私心,我想到中国的老百姓受苦受难,他们是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所以我依靠群众,不能让他们再走回头路。”“建立新中国死了多少人?有谁认真想过?我是想过这个问题的。”
个人网页:xuezhe/laotian
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