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本义新论
宋 昌 发
我们知道,不管是什么的样人要想正常地生存下去,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其他的社会活动。而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与吃穿、住行、用等有关的所有物品,无一不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所获得的结晶。但是,在古今中外的所有实际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找到有些人的辛勤劳动,有时却并不能获得应有的劳动成果。这种现象不仅在工人、农民、商人们那里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而且还可以在市场经济制度较规范的国家里的资本家们那里找到大量的例证。但是,在我们国家的现实生活中却出现了另外一些非正常的现象,如:有些已破产、倒闭企业的厂长、经理们,有的不但没受到破产、倒闭的牵连,反而还会因祸得福。工人下岗失业,而他们照常调工资、吃喝、玩乐,有的还可以再调到其它部门、单位继续当他的领导,这些也就是现在人们经常议论的话题--"富了方丈,穷了庙",这样下去势必会给发展社会生产力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究其原因,当然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所引起的。但我认为:人们在认识上的模糊,尤其是对"劳动"这个概念所代表的本质含义上的认识的不足,更是其中最为关键因素之一。在古今中外所有的社会实践中,所有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群众,虽然他们也都付出了辛辛苦苦的劳动,但是他们各自所获得的劳动报酬却大不一样。有的人有时会获得了一定量的劳动果实(存有多少之别);而有的人有时则会一无所获;也有的人有时还会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一定量的损失。因此,传统上把"劳动"这个概念解释为"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既不够全面,也尚欠准确。
同样是劳动,但所表现出来的效果却各有不同。而从所有劳动(体力或脑力)者的感受、体会来看,他们也都消耗了一定量的体力、脑力,或者说都付出了一定的辛劳。因此,我认为"劳动"这个概念应被概括为:人类为了适应生存发展和新陈代谢的需要而必须无条件地进行着的体能消耗过程。同时,"劳动"又可包含人的一生所有生命现象的变化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不仅劳动需要消耗体能,就是穿衣戴帽、吃饭睡觉、洗脸刷牙、生理代谢也需要消耗体能,还有,唱歌跳舞、说话讲演、吹笛弹琴、打牌下棋、读书写字、思考问题、造谣赌博、偷拿抢夺等都需要消耗体能。据此,我们还可以把"劳动"这个概念的含义扩展到整个生物界的生命现象之中。因为,在所有的生命现象之中都要或多或少地消耗着一定数量的生物能才能维系着生命的存在。因此,又可把"劳动"的含义概括为:"生物界里的生物,为了适应生存发展和新陈代谢的需要,而必须进行的生物能的消耗过程。"生物能有消耗也应该要有补充才对,而这里所涉及的问题,其实也就是现代生物学所研究出来的成果--即从宏观上来看:生命现象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整个生物集团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进行着经常性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过程;而从微观上来看,则是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的蛋白体,在进行自我更新所要进行的同化和异化过程的具体表现。同化(生物能的补充)作用是有机体从外界环境摄取物质进行改造、吸收,变成机体的组成部分,并把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贮存起来的过程;异化(生物能的消耗)作用则是将有机体内的物质进行分解、破坏,把其中的能释放出来的过程。而这两个过程是相互相成的,他们之间的矛盾统一,决定着生物体的性质,推动着生命现象变化和发展。所以说,生物能的消耗(或异化)和补充(或同化)所代表的意义虽然是相反的,但是它们所反应的对象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因此,我们只要弄清楚其中一个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生命现象过程,在其能量消耗的过程中都会伴随有能量的补充。至于到底是能量的消耗大于能量补充呢?还是能量补充大于能量的消耗?那要看每个生命现象本身的质量和效率以及它自身所处的生存环境情况的如何而定。如果这个生命现象本身的质量好、效率又高,它所处的生活环境也比较地适宜,那么,从总体上来说,这种生命现象在发生变化的过程中所补充的能量就会大于它所消耗的能量,相对来说,这种生物的生命现象就处在生存发展的旺盛期,繁衍后代的能力就会强、数量也会多、成活率也会很高;反之,这种生物的生命现象不但难以旺盛起来,反而还会慢慢地衰败直至灭亡;而对于人类来说,如果人们的劳动"所得"不能解决自身基本生活需求的话,那么他们就只能忍受贫困或无法继续生存下去。
有了以上的分析,现在我们再来比较一下"劳动"与"运动"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异同点。通过以上的分析与比较之后便可发现,劳动和运动这两个概念之间,既有很多相似之处又有明显不同的地方。如:人们所进行的各种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的活动,按照新概括的劳动含义来规范的话,都可被称之为"劳动"。因为,任何一种体育运动和锻炼身体活动,其实都是一个体能消耗的过程,所以,人们所进行的这样的一些运动项目也可被看作是一种劳动现象。这就是"劳动"和"运动"这两个概念之间有相同之处的原因所在。但是,"劳动"与"运动"这两个概念之间还存在着更多的差异。"运动"--是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这些变化过程,有的主要地是在太阳能、水能的作用下进行的;有的则主要地是在海洋能、地热能的作用下进行的;也有的主要地是在核能、电磁能等作用下进行的。在过去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之中,由于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和认识上的逐步提高,人们对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的基本规律已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概括,现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基础科学体系。这其中包括: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学等学科,这些学科为人类的社会生产提供大量的理论基础,对人类生产实践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劳动"则只能是在生物能的作用下进行,且也只能代表生命现象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这也是人们为此而专门创立起"生物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对其进行研究探讨的原因所在。当然了,在整个自然界里更多的物质运动形态并不是只在某种单一能量(或动力)因素的作用下进行的,而较多的则是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能量(或动力)因素,彼此间相互作用(或影响)下而发生的。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句话所代表的本质含义吧?同时这也许又是人们常说的"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则只能是相对的"原因所在吧?这表现在研究自然界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的物质的各种专业学科的发展上,既有逐步分化的势头;又表现在各种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走向整体化的趋势。在自然科学方面,现已出现了许多边缘学科,如物理化学、化学物理、生物力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地球物理、天体物理等;而在社会科学方面,新出现的环境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不仅要运用各种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医学等,而且还要运用社会科学知识,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结合起来加以研究。现代科学发展所表现出来的既具有高度分化又具有高度综合的新特点,有力地表明了客观世界的物质和运动形态,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由此,使我们可以清楚知道,世界的"本原"归根到底不仅应该是而且也只能是:"运动着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除此之外,就再也没有其它与之相伴的"因素"了。在这里,运动就如同是物质的"灵魂"而物质则又如同是运动的"载体"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既没有离开载体的运动也没有离开灵魂的物质。而我这里所说的"劳动",这个概念所代表的含义,应该是指在生命现象这个体系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这就是"劳动"与"运动"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存有更多差异的原因所在。
由此,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劳动"与"运动"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作如下的概括:在"运动"这个概念所代表的范畴之中,包含着"劳动"这个概念所代表的生命现象的变化过程;而"劳动"这个概念所代表的含义只能是"运动"这个范畴中一种特殊的物质变化现象而已。每当我们能够真正地搞清了这些关系之后,我们就能够更好地认识一切客观现象,使之能在我们的头脑中产生出正确的反映,也就能够促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同时也就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生产实践活动,以便于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们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活动,这就是我要对传统上"劳动"的概念提出质疑的原因所在;而重新概括出来的劳动含义,明确地告诉了我们一个毫无疑义的事实:即"劳动"是指生物界里的生物为了生存发展和新陈代谢的需要,而必须进行的生物能的消耗过程。也就是说,生物能的消耗过程普遍地存在于生命现象之中,任何生命现象的存在,都必须在生物能消耗的过程中进行。但是,由于生物界里的生物,因其在生理机制、生活习性、新陈代谢程序和繁殖生长、衰老死亡的规律上都存在着很多的差异。因此,也就导致了生物界里的生物种类的繁杂多样性。这表现在它们的生物能的消耗形式上也各有不同。由此可知,全部千变万化的生物界的进化史只不过是劳动过程的展开与深化,劳动的产生就是生命体的产生,劳动的发展就是生物界的发展,劳动的深化就是生物种的进化。据我们的研究和观察而知:生物能的消耗过程普遍地存在于生命现象之中,而各种类型的生物在生物能的消耗过程之中,有的表现为没有思维能力的作用;而有的则表现出有一定的思维能力的作用,且有强、弱之区别这样的特点。据此,我们可把"劳动"这种生命现象划分为:自在性劳动、本能性劳动、本我性劳动和自为性劳动这样四种基本的类型,以便于我们能够更好地去研究和探讨自然界中一切生命现象的奥秘,使之能够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
所谓"自在性劳动"是指在生命现象变化的过程中没有受到思维能力支配(或影响)的情况下所进行的生物能的消耗(或异化)过程。相对来说,这种劳动现象在微观世界里普遍地存在于原始生命体、生物的细胞、组织、器官等的生、衰变化之中。由此可推知:自在性劳动应该是所有生命现象存在的基础,没有自在性劳动,也就没有生物界。而在宏观世界里,有些生物个体在其生命的整个周期里生命所发生的变化,也只能算是自在性劳动的类型。如所有的"非动物类"的生物和患有脑瘫病的"植物人"以及那些低等的无脊椎动物的整个生命现象过程所进行的不具备思维能力支配的生物能的消耗都应属于自在性劳动类型;而有些生物体只是在生命过程的特定阶段里进行着单一的自在性劳动。如所有神经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的动物的"幼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进行的生物的消耗过程就属于自在性劳动的类型。自在性劳动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对生存环境中有利于生命延续和发展的相关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等因素的直接利用。如果环境中这些有利因素丰富一些和比较适宜于这种生命现象的直接利用,那么,这种生物的自在性劳动就进行的旺盛一些,与这种自在性劳动有关的生命现象(或生物个体)也就更容易得到发展和延续下去;反之,自在性劳动进行的就缓慢一些,有的还会出现难以发展延续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与这种自在性劳动有关的生命现象(或生物个体)就难以发展和延续下去,这也就是某些生物种类会出现灭绝的原因所在。而决定于自在性劳动的盛、衰与否,主要地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好、坏。凡是自然生态环境越好的地方,自在性劳动进行的就越旺盛;反之,自在性劳动就会衰败,有时还会完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物种的消失。这也就是人们越来越注重强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减少对其污染以及注重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所在,其目的也就是为了尽量能创造一个适宜于对人类有益的自在性劳动发展光大的自然生态环境,让那些对人类有益的各类生命现象中的自在性劳动不断地发展壮大,从而能够促进它们的个体都能够旺盛地生长发展起来的原因所在。所以说,自在性劳动应该是所有生命现象存在的基础,是一切种类的生物能够得以旺盛地发展和延续的前提。
如果说,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话;那么,上帝就该是促成最初的自在性劳动得以产生的各种相关因素(其中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的总和。即,运动着的某些特殊物质在各种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生物。如果说,电器是科技工为电磁能消耗而研制出来的话;那么,生物就该是上帝为生物能消耗而创造出来的。若大型电脑机器人算是最高级的"电磁能机器";那么,具有天才头脑的科学家就该是最精密的"生物能机器"。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可知,地球上原始生命起源的化学过程大致可分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由早期地球上原始大气中,已有的无机物小分子物质,如甲烷、氮、氨、水、二氧化碳以及硫化氢、氰化氢等成分,在紫外线辐射、宇宙射线、闪电、高温高压等自然因素的作用下,就可形成单糖、嘧啶、嘌呤、氨基酸和核苷酸等"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经过长期不断的积累,为继续进行化学变化产生生物大分子准备了物质条件;其次,是由这些有机小分子化合物在适宜条件下和酶促的作用,就可聚合成类蛋白、核酸等"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大分子有机化合物的出现,标志着化学过程的一次飞跃;最后,是众多的、成千上万的有机大分子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聚集成多分子体系时,就可逐步地发展出能够自我复制的多分子体系,这就是最初的"原始生命体"的形成过程。这标志着物质运动形式发生了一次质的突变--从此地球上便开始出现了原始生命现象。至此,运动的最高级形式--劳动,首先是自在性劳动便从此开始产生(或出现)。自从地球上产生原始生命现象之后,又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化,最终产生出原始细胞形态的生命。从进化的观点来看,最初的原始生物是无细胞结构的。通过对现有生物的类型的研究,已发现了一些不具细胞结构但却具有生命体系的基本特征的最简单的--病毒。现在证实,病毒粒子实际是由蛋白质外壳包围着核酸芯子所组成。病毒能感染细菌、植物和动物。已知病毒本身不能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繁殖,但进入寄主细胞后能利用寄主细胞内的合成工具和原料,产生新的病毒。在非细胞形态的原始生物的发展过程中,随着内部结构的逐渐复杂化,特别是通过膜的形成,产生了最初的"原始细胞形态"的生命,这应该是生命发展道路上的第一次飞跃。至此,整个有机界的形态形成的基础也就产生了。在现在已知的生命世界里,除了上面谈到的病毒之外,其余所有的生活有机体均由细胞组成,故可以把细胞看作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根据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可知,细胞有两种基本类型: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其中原核细胞无真正的细胞核,核质与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核膜。原核细胞中包括细菌和蓝藻。细菌是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类,大多数的细菌是一个构造不完全的细胞,在细胞壁之内,只有构成细胞核的主要物质--DNA散布在细胞质中。蓝藻则是最古老的植物之一,细胞结构简单,分散的核质则集中在细胞中央部分的细胞质中,在接近细胞壁周缘部分的细胞质中,含有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素和蓝藻素等色素物质。最简单的蓝藻,如粘球藻的单个机体是一种球型的结构。某些蓝藻,如念珠藻,是由多细胞联成念珠状的群体。而真核细胞则包括除细菌和蓝藻以外的所有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的动、植物细胞。现代生存的真核细胞的单细胞生物,包括了各种单细胞藻类和各种单细胞的原生动物。
从进化过程来看,真核细胞可能是由于有氧呼吸促使原核细胞结构和功能进一步地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出来的。同原核细胞比较,真核细胞是分化上比较完整的细胞,在细胞内已有细胞质和核的分化,在核质与细胞质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核膜。生物学的研究表明,在单细胞生物的发展过程中,有的通过细胞内部构造和功能的分化,产生出各种不同类型但仍然是单个细胞的有机体。如较低等的盘藻,是由几个或十几个类似单衣藻的细胞所组成的群体。在这种群体中,各个个体由胶质物联结在一起,但仍然可以营独立生活,所以它们既是群体,又是个体;而有的则是通过许多细胞集合起来的群体,这些通过细胞的集合,组成生物体的细胞数目逐渐增多,随之而来的是在形态上和生理上分化明显,出现了营养细胞和生殖细胞的差别,不同的细胞相互影响、相互依赖,这样就使得整个群体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于是过度到多细胞的有机体。单细胞通过集合所组成的多细胞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由许多细胞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而这些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的分化越来越系,于是形成了组织和器官系统。这应该是生命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飞跃(在这里,我想人们是否可以从这种细胞结合的方式中,得到一些有益于促进社会发展变化的启示呢?我们知道,在现实的社会里,每一个自然人就如同是一个单细胞。在社会管理方面,如果我们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和行为规范"这样的"胶质物"把每一个自然人联结起来组成一个社会,使他们在这样的社会里,既感到有胶质物的约束,又有在合法的前提下个人的充分自由;而在经济的管理方面,如果我们通过"行业规范和利益兼顾"这样的原则,把每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或经验者)"集合"在一起,使他们之间在技术上能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一个分工不分家相互规范竞争,相互依存的和不可分割的集体,以促使生产经营的发展一步、步地沿着多、快、好、省的方向上向前发展,这对整个社会必然有利。当然了要实现这样的愿望,需要有两个前提条件:其一,就是需要人们能够形成基本一致的"思想认识";其二,就是需要设想一个能够被大家基本接受的"行为模式"体系。有了这两个前提,通过"胶质物"和"集合"的方式来建成一个不同与以往所有的社会体系的愿望是可以实现的)。
另外,根据自在性劳动在生命现象中所起到的作用又各有不同的特点,可将其划分为:"遗在性劳动",就是生物体形成过程中能够保持物种的延续性而按照上一代的遗传信息所进行的生物能消耗过程。如,种子的萌发,精、卵子的结合及受精卵的发育和细胞的分裂等;"异在性劳动",就是生物体的细胞或组织功能在生长发育时为适应内、外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异过程,其过程按照"用进废退"的原则向前发展。如,古猿在进化成人的过程中,需用前肢去拿东西,而使其逐渐地进化成了人的上肢,而寄生在人体或其他动物肠内的绦虫,由于对寄生生活的高度适应的结果,使它在形态结构和机能方面发生了全面的退化。它的运动和感觉器官完全退化了,消化器官也消失了;"刺在性劳动",就是生物体对周围环境因素变化作出反应时所需要的生物能的消耗过程。如,动植物在受到高、低温影响或意外伤害时造成的生物能的消耗过程。根据自在性劳动对于人类社会所产生的作用的不同,我们又可把其划分为:"建在性劳动"就是指对人类社会有益的自在性劳动。如人工培养的和继续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各类动、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非病变的自在性劳动都属于此;反之可称作"恶在性劳动"。如导致各类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动、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发生病变的自在性劳动以及有利于产生危害人类社会的各种害虫、杂草、病毒及有害细菌的自在性劳动都属于此种类型的劳动。在所有过去的人类历史中,人们为了能够更好地利用大千世界里的万物,在不断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创立起一门又一门的专业学科,如人类胚胎学、人体测量学、解剖学、人类生态学、人类起源学、人体寄生虫学、动物胚胎学、植物学、动植物病害防治学、医学、遗传基因学微生物学、微生物培养法、微体古生物学、遗传学遗传毒理学、遗传流行病学、遗传的染色体学、细胞学、细菌学、细胞工程学、细胞化学、细胞学说、细胞分类学、细胞动力学、细胞社会学、细胞遗传学等学科。其目的就是用以研究和探讨各类生物(其中也包括人类自己)生长、发育及衰老、死亡等规律方面的奥秘,以便于最大限度地促进或保护建在性劳动的发扬光大和限制或减少恶在性劳动的产生。至此,我们有理由坚信,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一定会用自己智慧的大脑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充满无限生机和无限美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来,以便于让人们生活的更加富足和美好。
本能性劳动,是指"生命现象的变化是在相对较低的思维能力的支配下,所进行的生物能的消耗过程"。根据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成果可知,在分化程度较高的多细胞动物中,就形成了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不同的类型的细胞群。随着这些细胞群的进一步发展变化,便逐渐地形成了对周围环境能有所反映、感觉、意识和有一定思维能力的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动物。这些进化为相对高级的动物,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使得它们的行为带有比较明显的"意识"性、计划性和目的性,这就是动物的本能性的劳动。本能性劳动的产生,应该是生命发展道路上的第三次飞跃。本能性的劳动不仅存在于神经系统获得比较充分发展的脊椎动物,尤其是存在于哺乳类动物的行为中。 这种具有较低的思维能力的动物,它们对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虽然能有所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也能确定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并据此来确定自己应该怎样地行动。但它们还不具备对周围环境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能力,更不具备对其应用和检验的能力。因此,它们的行动不管是多么地带有"计划"性,都还不能在自然界里留下它们自己的印记(即文化史),相对来说它们的行动还是比较地简单和低效。本能性劳动的效果,仅表现在对自然界里现有物质、信息、能量等因素的直接利用,"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发生改变"。本能性劳动的目的带有明显的利己(这里的"己"包括行为者自己或它的幼子、亲代等)倾向,按自我满足的原则行事。这种劳动的盛、衰与否,主要地取决于自然生物链之间的关系的疏密、盛寡与否以及人类社会的活动对其侵扰的程度。凡是自然生物链之间的关系越是密切和丰盛及人类社会的活动对其侵扰的程度越轻的地方,动物本能性劳动进行的就旺盛;反之就越差,有些时候还会迫使某些动物的本能性劳动消失,从而导致某些种类的生物灭绝,最终又会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所以,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个问题,只有真正弄清这些问题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人们都能自觉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行事才能实现;否则,生物类的种群还会因受到人类严重的侵扰和环境的恶化而不断地有所减少。
由于本能性劳动在动物界生存发展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可将其分为:"遗本性劳动",就是指动物为繁衍种群后代之需而进行的体能消耗过程。如,动物的父、母体所进行的筑巢、垒窝、两性交配、产卵(仔)、孵化喂养等都属这种类型;"刺本性劳动",就是指动物在觅食及防卫活动中所进行的体能消耗过程。如动物采摘收藏和捕捉食物及躲避追杀等行为都属这种类型;"求本性劳动",就是指动物幼子为强身健体和今后独立生活之需而模仿同类或其它类动物的某些行为动作时所进行的体能消耗过程。如,动物玩耍、嬉戏,小猩猩学前辈用细枝条捉白蚁食、幼儿学成人站立、行走、言语等。根据本能性劳动的过程和产物是否会对对人类社会产生效益这样的特点,我们又可将其划分为"建本性劳动",就是指本能性劳动的过程和产物对人类社会能够产生效益的可称为建本性劳动。如,人工饲养的和继续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各种动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所进行的本能性劳动及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而对畜力的利用以及弱智者的自理行为等,都属于这一类型的劳动;反之,可将它称为"恶本性劳动"。如,牛吃了庄稼、狼咬死了人或家禽等都属于此种类型的劳动。针对这种情况,人们为了能够更好地发挥、保护建本性劳动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益处和最大限度地控制、减少恶本性劳动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人们在不断地实践和认识的过程中,掌握和积累了大量的关于饲养、繁殖和驯化各种动物的科学技术和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立起了动物学、动物分类学、动物行为学、动物饲养驯化学、动物生理学等,一系列的专业学科。所以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动物世界认识的不断提高和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更好地发挥建本性劳动给人类社会造福的时代就一定能够很快地到来。
本我性劳动,是指人类进化过程中在从猿到人的过渡阶段里,人类祖先的生物形态所经历的亦猿亦人、亦人亦猿等,若干变化阶段中类人猿或类猿人所从事的劳动类型,可称之为本我性劳动。这种劳动行为具体表现在以现有的自然资源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衣食仓库"和"工具武器仓库",使用天然工具进行劳动比其他动物显得更为经常并逐渐成为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活动方式,使用天然物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直到他们能够把天然物加工改造成"人造工具"时期为止。这期间,本我性劳动普遍地存在于从猿(或说是动物)向人进化的整个的过渡阶段里,直到人造工具出现,类人猿或类猿人本我性劳动就演化成人类的自为性劳动;类人猿或类猿人也就完成了向人的进化过程。自为性劳动的出现,地球上的本我性劳动并没有就此完全消失,而是继续地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某些特定的人,如弱智者和大脑发育还不成熟的婴幼儿以及正常人的某些特定的行为之中。本我性劳动与本能性劳动既有很多共同的特点又有一些明显的区别。动物的本能性劳动与类人猿或类猿人的本我性劳动都有较低的思维能力的支配;都表现有"利己"和排他的倾向,这是它们之间的共同点。而这两种劳动的差异则表现在:首先,进行本能性劳动的动物所使用的天然工具比较简陋单一,而类人猿或类猿人使用的天然工具种类具有多样化和依赖性强;同时,动物的本能性劳动普遍地存在于具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动物的整个生命现象的行为之中,而本我性劳动只是主要地存在于人类前期的类人猿或类猿人的整个生命现象的行为之中,也存在于现在社会某些特定人,如弱智者和大脑发育还不成熟的婴幼儿以及正常人的某些特定的行为之中;还有,动物的本能性劳动效果针对于人类来说有好与恶之分,而从猿(或说是动物)向人进化的整个的过渡阶段里的本我性劳动和弱智者及大脑发育还不成熟的婴幼儿以及正常人的某些特定的行为之中本我性的劳动。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延续来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其中弱智者所进行的本我性劳动既可以减轻护理人员的负担又可以锻炼提高病人的体质,对病体的恢复和生命的延长有益。必要的本我性劳动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保证每个人能够正常生长发育和人类社会能够繁衍延续所必须进行的一种劳动类型。如果人的本我性劳动完全地消失了,那么,人类社会现象也难以继续存在下去。所以,人类社会存有适当的本我劳动还是必需的,但是本我性劳动必定不是人的自为性劳动,所以对人类的生存发展作用不大,所以须对其进行有效的教化和管理;否则,若任其泛滥下去,那么,人类社会也就会退化成了动物世界。曾经被媒体炒的沸沸扬扬的所谓印度的"狼孩"的表现,其实也就是人类社会中的一员,被"野化"成"动物"的一个最为现实的例子。当然了,相反的现象同样也存在,如,有些智商较高的动物经喂养人员的训练之后,也能表现出很多具有人性化特性的能力来。所以说,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高、低,主要地也表现在于对人类自身本我性劳动的控制能力的强、弱。人类社会本我性劳动被控制的越少,(或者说越是适可而止),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也就越高;反之,就越差。而人的这种行为的多、少又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或控制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有关。早期的人类和人生的早(幼年)期以及在一个文明程度很低的社会里人们所表现出的本我性劳动就比较地多;反之,将随着人类物质、精神、政治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个人文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实践经验的增多而不断地有所减少,但永远也不会完全地消失。这也就是在人们的行动中总会伴随有某些动物特征的原因所在,而那些综合素质越低的人,所表现出来的本我性劳动的行为也就越多;在某些人身上有时可能还会重演动物的本能性劳动。
自为性劳动是指在正常的思维能力支配下,所进行的生物能消耗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界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过程,是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变自然界的社会实践活动。人作用于外部的自然界,从而改变自然界同时也改变类自身。从进化过程来看,自为性劳动的出现,是在已经进化出具有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脑髓)与周围神经系统的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基础上,生物界经过进一步的进化,最终在自然界发展出具有"自我意识"的最高级的"动物",这就是具有了地球上最高级生物器官--"思维着"的大脑的人。思维和意识是健全的人脑的机能,具有这种特征的人也就具有了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这种自觉能动性在它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到处打上了自己的印记。从穴居野处到高楼大厦,从被开垦的处女地到栽满果树的山野,从钻木取火到原子能发电,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从火车轮船,以至宇宙航行器……所有这些,无一不是人类发挥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结果。同时这样的实践活动又进一步地促进了人类认识的提高(人的社会实践与人的社会认识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而认识又是实践的灵魂。其次,又表现在,从认识到实践,是以实践为基础、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也就是人的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从认识到实践,是通过实践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的过程,也就是人以意识为指导而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只有在实践的基础才能得到统一。实践启发了认识的提高;认识又推进了实践的深入。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不断地产生新的飞跃,以推动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社会制度的性质不断地向着更加高级的和谐社会的方向上发展。而没有实践的认识,也就如有句谚语所说的那样,"没有实践的学者,犹如不下但的母鸡"。所以说离开了实践即使本来才智横溢也是不会有作为的)。于是,人类的自为性劳动也就开始出现。它具体表现在制造工具是通过特定的中介--即制造工具的工具,如敲琢石块的石块、修整木棍的贝壳、制造机器的器具等进行的。它标志着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变化,同时也促进了人类的发展越来越远离动物界的分水岭。构成自为性劳动的一般要素包括:有目的物质劳动即自为性劳动本身,包括工具在内的自为性劳动资料,天然的或人工的自为性劳动对象等。自为性劳动也就是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说自为性劳动的出现,应该是生命发展道路上的第四次同时也是最后一次的飞跃。
自为性劳动的效果,表现在"对自然的改变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他不仅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界里现有的资源来为自己服务,而且还能够自己的努力来创造自然界中所没有的,却又是自己所必要的物品来为自己服务。对于人类来说,没有自为性劳动的形成和发展,就没有人和人类社会。所以说,全部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只不过是自为性劳动过程的展开与深化:自为性劳动的产生就是人类的产生,自为性劳动的发展就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自为性劳动的进步就是人类社会的进步。自为性劳动只存在于大脑发育正常的人的身上。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才能不断地揭示事物的本质,才能全面地、具体地、深刻地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这种自为性劳动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的智商和文化水平高低;身体状况、实践经验等因素的优、劣有关;同时,也与社会管理水平的高、低等因素有关。凡具备高智商、高学历、善实践和健壮身体条件的人在强烈的个人志向和科学的奖惩制度影响下所从事的自为性劳动的效率就高,可称为"高效性劳动";反之则低,可称为"低效性劳动";介于两者之间的可称为"常效性劳动"。由于人们在认识问题的能力上、思想道德水平上都存有很大的差异,所以,他们的自为性劳动所产生的社会效果也就各有不同。故可将其分为:利己性、建设性、损人性、无奈性、破坏性及盲从性这样几种类型的劳动。同时还可以根据人们的社会职业不同而获取劳动报酬的途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政务性和事务性两种类型的劳动。每当我们能够把以上这些方面的问题研究清楚了,丰富多彩的人类历史就会一清二楚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下面我就试探着做一做这项工作。不一定能做好这件事,请你别见笑。
如果一个人在尽可能不损害他人或社会公共利益的情况下,只是为了获取与自己及家庭(族)成员生产、生活有关的必须的物品而从事的生产劳动,可称之为"利己性劳动"、也可称之为"利己不损人性劳动"。如,在原始社会里人们对野生的动、植物渔猎、采食及人们对无主荒地的开垦耕种和现代人对无主的荒山、沼泽、坡地、边角废地等进行的拾边种植以及家禽的饲养,从事个体手工业加工和个体经营业务以及人们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各种锻炼身体的活动等,都属此种类型的劳动,但前者可称为是生产性的利己性劳动;而后者应属于非生产性的利己性劳动。这种类型劳动的目的只是出自于解决本人及家庭或家族成员的生存、生活之必须,是人的本我性的正常扩大和升华,他源自于人的类人猿或类猿人本我性劳动;但又高于类人猿或类猿人的本我性劳动。具体表现在:一,类人猿或类猿人的本我性劳动的目的,只是为自己服务;而利己性劳动不仅是为自己而且也为自己的家庭(族)成员服务,所以说,它可以被看作是扩大了的本我性劳动;二,类人猿或类猿人的本我劳动只表现在对现有物的直接利用,使用的工具是没有加工过的天然物;而利己劳动不仅表现出对现有物的直接利用,而且还表现在对自然界进行积极而又主动的改造,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己所用,使用的是经过加工的人造工具。所以,它又可被看作类人猿或类猿人本我性劳动的飞跃,也类人猿或类猿人是演化成人的转折点和现代某些特定人智力发育成熟的标志,又是自为性劳动的初级阶段,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具体体现。从事利己性劳动的人,虽然对家庭(族)以外的人不提供什么帮助,或者说帮助的很少。但是,他对整个社会还是能带来一定的好处。因为,从事这种劳动的人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家庭成员的生产、生活问题,从而使他们这个家庭(族)能够过上平安自在的生活,而不至于因为衣食无着地去侵扰社会或其他的人。假如,当时社会上的每一个家庭都能以同样的方法来解决好各自生产、生活方面的问题,那么,整个社会也就会自动地显示出相对安定、和谐的局面来,生活在这样社会里的人,相对来说,也还是比较地幸福,这也是生活在这之后各个社会阶段里的人,都有因对早期社会怀念而发出"今不如昔"的怨言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属于自为性劳动的初级阶段的社会称之为"原始和谐社会"。但是,由于生产性的利己性劳动本身具有规模小和分散性和抗御风险能力差等方面的缺点,所以,他必然会带有生产成本高、劳动效率低、社会生产能力发展慢等方面的缺陷。因此,在人类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这样的劳动必然会被逐步地淘汰出局。这也是在当今的社会里,这种生产性的利己性劳动现象越来越少的原因所在;相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非生产性的利己性劳动却越来越多。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里,人们主要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以家庭(或家族)为核心的生产单位,从事日常必需品的生产。由于当时的生产资料并没有被某些个人所占有,土地和野生的动、植物也属人们共有的财富,只要你愿意去开垦、采摘和渔猎,收获总是会有的。但是,由于当时人们受到认识上的限制而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的能力也就比较地低,人们平时劳动所获得的产品除去日常消费以外就再也没有什么剩余的了,人们的劳动成果基本上也只能满足于自给自足。 所以,当时人们的劳动类型,主要应该属于生产性利己性劳动。而随着家庭、家族人口的不断增多和家族之间的结合而发展成为部落;然后又发展成为部落联盟等这样一些新的"社会生产组织形式(也可叫生产关系)"。从而也使人们的社会生产形式(也叫生产方式)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即,由原来的以家庭(族)形式的单门独户的个体劳动,发展成以部落(联盟)形式的集体劳动;劳动产品也由原来的自家直接享用,发展成了部落(联盟)全体成员的集体分配享用。在这里,不管是从人们的社会生产形式上来看,还是从劳动产品的处理方法(也可叫分配形式)上来看,都因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发生了改变。但是,不管这种改变有多少,变化有多大,只要是当时的社会生产能力还没有发展到能够生产出"剩余产品"之时,人们所获得的劳动产品也只能是处在自给自足的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所从事的劳动类型,主要地还应归属于利己性劳动的类型。
但是,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实践的深入,人类的社会生产能力也不断地提高,人们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不仅能够满足于自给自足,而且还有了剩余。在分配和处理这些剩余产品的过程中,有些怕苦怕累又有分配权的人,总是想方设法地通过各种不正当的手段去多占一些剩余品。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些人的多占,必然导致另外一些人的少得。于是,损人利己性劳动从此便开始出现了,社会分配不公现象也就从此开始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导致社会分配不公的途径也不断地增多起来,如不等价的产品交换和武力的抢夺等。于是,人类的自为性劳动也就开始变的错综复杂起来。一些新的劳动类型,即:损人利己性、无奈性、破坏性等的劳动也就随之而产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也因为自为性劳动性质的异化而发生了异化;和谐的原始社会的性质被改变了,社会正常的发展方向也被这少数损人利己的"首领"们给切断了。从此那些带有严重剥削和压迫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也就开始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这就是少数首领损人利己行为给人们之间的关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有些人认为:原始和谐社会的消失和后来的所谓"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的产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理由是:原始和谐社会的生产关系已经发展到了不适应社会生产能力发展的需要,因此它必然要被不断适应社会生产能力发展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所代替,事实能果真如此吗?试问:假如原始和谐社会的生产关系是不适应社会生产能力发展的,那么,在那样的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为什么能够生产出剩余的劳动产品呢?如果说后来出现的社会阶段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他又为什么还会被新出现的社会阶段所取代呢?如果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最适合社会生产能力发展的话,那么,曾经兴旺一时的前苏欧一些社会主义的国家,后来又为什么一个接着一个地垮台了呢?而取代他的并不是理论上早已预言了得共产主义的社会阶段呢?而事实上,在过去所有发生剧烈变化的社会里,哪一个不是因产生严重的腐败问题而导致社会分配不公现象泛滥成灾所至?所以,我们要切记少数"首领"们的自私以及由于社会管理上缺陷而产生的损人利己的行为,给人类所造成的危害;同时,我们也要更加深入地解读毛泽东先生所说的:"只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以及"走资派还在走,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如果用本文所表达出来的观点解读'走资派'、'资产阶级'这两个概念所代表的含义的话:我认为,前者应该是指在任何一个社会里的各种业中所存在着的比较严重的损人利己主义者;而后者则是指所有这些严重的损人利己主义者形成的强势力阶层或团伙。事实上,在制度不完善、管理不科学的社会里,损人利己的观念存在于各种不同的人群之中,而且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在各种不同的行业里通过不同的途径表现出来。不过,掌权者的严重损人利己性行为比起那些不掌权者的损人利己行为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相对来说要大的多,而且也难以制裁。所以说,执政党内或者国家国家公务人员的严重的损人利己主义现象或者叫做腐败现象,更应该受到严厉打击才行)"等一些重要论断所表示的深刻含义,以便于我们能够真正弄清产生各类社会矛盾的根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找到解决各类社会问题的办法。我们知道政党可以是志同道合的人为实现人类有史以来所追求的最美好愿望的战斗团体,同时,也可能会成为为少数损人利己主义者投机钻营的俱乐部和实现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尤其在那些没有竞争对手或竞争对手处于非常软弱地位的一党执政的国家或地区里,就更容易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这也就是大家都已认识到的:"缺少监督或监督软弱的权利,最容易产生腐败"。
如果一个人能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个角度出发,做每一件事都能以人类共同遵守的原则为准绳,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所肩负的任务,且能与相关方面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就可将其称为"建设性劳动"、也可被叫做"利己利人性劳动"。人类社会在原始和谐阶段里,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和认识上的不断提高,从而也就推动了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发展,而使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到了能够有所"剩余"的社会阶段上,这时的利己性劳动也即是字为性劳动的性质也就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自然而然地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即由原来的利己性劳动上升到了建设性劳动,也就是自为性劳动发展到了它的高级的阶段。因为这时人们的劳动产品,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生产、生活之所需,而且还可以向其他人提供生产、生活所需的物品,所以说,这样的劳动应该是具有建设性的。建设性劳动的产生是推动社会能力不断发展的唯一动力,是人们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地向着更高层次上发展变化的具体表现,是人类社会前进过程中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或者说,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和思想认识能力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从而不断地产生新的飞跃的结果,是建设性劳动必然要发展的作用。建设性劳动的产生,本来应成为原始和谐社会继续沿着正常道路向着物质和精神财富不断增多的高级和谐社会方向上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根本保证,但是由于损人利己劳动的出现,而把这种对社会发展有利的条件转化成立破坏和谐社会正常发展的不利因素。所以说,有些人认为建成高级和谐社会(或者真正公平、公正、自由、幸福的社会)需要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巨大丰富的条件下才能被建成的说法是不够正确的。我们知道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任何社会都需要的,而且越多越好。但是如果没有好的社会制度,财富再多广大的人民群众也难以得到财富给他们带来幸福;相反还会因"财富"而遭受祸害。所以说,生产力发展,不加强财富的合理分配机制的建立,是建不成高级和谐社会的,而最终又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增加。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的具体事例,这在建设性劳动的现象上,同样也得到了明显的验证。所以,人们要是一味地只强调要发展生产创造财富,而不注重对社会制度的建设,不注重强调对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分配机制的建立。那不是对历史的无知,就应该是别有用心,或是对人民的愚弄。而建设性劳动的范围包括:大到研制航天器和反击非正义战争及进行有益的科学幻想;小到擦去一根针上的灰尘和说句无害话。这些行业的多数劳动产品,可以彼此相互按价值规律,在管理制度较规范的市场上进行自由平等地交换。它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能力不但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保证社会发展进步而必须进行的体能消耗过程。这种劳动越是活跃,越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供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产品,社会的发展进步也就越快;反之则越慢。建设性劳动发展的速度的快、慢,不仅取决于建设性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高、低,社会管理的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强、弱,还取决于社会制度的性质以及社会上损人性劳动、破坏性劳动的多少。在好的社会制度里以及损人性劳动、破坏性劳动少(或没有)的社会里,它有无限的发展生机;而在有剥削压迫的社会里,建设性劳动也就被异化成了无奈性劳动,而成为剥削阶级及他们的总代表--即:统治者们获取财富的源泉,当然也就成了建设(或无奈)性劳动者被剥削、压迫而受苦、受累、受穷的因子。在这种情况下,建设(或无奈)性劳动者的潜能也就不会被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故社会生产力发展如何,也就无从谈起。
如果一个人做事只从本人的利益从发,时时处处为谋取个人利益而不惜做些损人利己之事或违反人类社会公认的原则去搞歪门邪道,他们的行为与相关方面不能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此种行为被称为"损人性劳动"、或称为"损人利己性劳动"。还可叫"剥削性劳动"如,搞贪污受贿、偷税漏税、走私贩毒、敲诈勒索、欺行霸市、垄断经营、制售假劣、散布谣言和非法传销及挑起侵略战争,以及与时代发展水平不相称的个人生活的过分高消费等也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劳动。这种劳动现象的出现,是紧随在建设性劳动刚产生之后就出现的一种劳动类型,它和建设性劳动的性质相对立,对社会生产能力的发展起反作用。是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罪魁祸首,同时也是产生各类社会矛盾的罪恶根源。损人性劳动之所以能够产生,那是因为当时人类社会的劳动产品在某些地方刚刚开始有所剩余,绝大多数的人都还没有意识到处理好这些剩余产品的分配问题,对保证当时已经产生的建设性劳动和原始和谐社会稳步、健康向着更高级的和谐社会(或者叫"高级和谐社会")的方向上发展的重要性,而让那些对劳动剩余产品具有支配权的少数自私自利的"首领"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所占有。于是,损人利己性的劳动现象便开始在地球上出现,相对和谐的原始社会从此也就一步一步地开始走向解体。取而代之的却是充满了各种矛盾有压迫、剥削,同时又有反抗压迫、剥削的阶级社会--即,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社会的不断产生。由于这些社会所具有的特点就是:有压迫、有剥削、有严重的社会分配不公,同时又与剧烈的阶级对抗行为并存,因此,可以把这些社会阶段统称为"剧烈碰撞社会"。由此可知,建设性劳动的异化就是人类的异化;建设性劳动的异化,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异化。
所以说,原始和谐社会的解体和剧烈碰撞社会的产生,不能被硬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是可以被看成由于当时善良的人们在认识上的滞后,让少数心怀鬼胎的首领们钻了空子,使损人利己性的劳动有了产生、蔓延和泛滥机会的原因所致;如果当时善良的人们能够处理好剩余产品的分配问题,能够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社会与经济的管理体系,使社会分配问题能够长期有效地得到公正、合理的运作,那么,原来的原始和谐社会阶段就会随着整个建设性劳动(或者是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一步一步地向着高级和谐的社会阶段上发展,人类社会的历史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啦,我们的前人也就不会遭受那么多的磨难。所以说,社会所有的严重对抗,最终都是源自于人们认识上的滞后而让损人利己性劳动的产生所致。或者说,在原始和谐社会之后的任何一个社会阶段上,只要当时的人们能够弄清楚"合理分配"能给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好处,能让所有人的生活都过得更加相对地幸福;同时又能找到办法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使合理分配的措施能够长期有效地落实到位。那么,当时那个有剥削、压迫的剧烈碰撞社会就会被改变成具有相对自由、公正、公平、和谐的新社会,且能健康、稳步地向着高级和谐社会的方向上发展。或者又可以说,在原始和谐社会之后的任何社会上的任何时期,只要人们彻底弄清解决好分配不公问题,能给每一个社会成员带来相对的幸福,并能使当时的人们感觉到科学完善的社会经济管理体系是保证他们永远不受别人欺凌摆布的可靠保证,那么,相对和谐的社会就能够在那个时期被这样的人们建立起来。这也是以列宁为核心的领导集团们所发动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能在一个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沙俄取得成功以及后来的一些社会生产力比较落后的苏欧国家和生产力非常落后的中国都能建成在当时人们心目中具有无限希望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所在。至于这样制度的国家现在一个个或垮台、或正在发生演变。这不是因为这种社会制度的性质有问题,而是因为建成这种社会主义制度的人们,只知道什么叫社会主义,但并不知道怎样去建设好社会主义,怎样做才能把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和多劳、多得、多贡献"的分配原则,真正地落实到位;或者说,由于受到认识上的限制,致使建成这种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体系存有某些缺陷,因此,应用这种存有严重缺陷的理论去建设高级和谐的社会主义,产生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就成了家常便饭,而对其进行的改革又没有找到恰当的方法。因此,这些国家垮台和演变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至此,我们应该清楚地知道,要想解决好当前社会上各种严重的对抗性矛盾提高认识,改变思维方式,用新的观点、新的方法来促进我们的各项事业的发展是关键,损人利己性的劳动应该是所有严重社会矛盾的罪恶根源,只有消灭或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人利己性劳动现象的存在,人类社会才能真正走向高级和谐社会的阶段。所以说,损人利己性劳动的存在应该被看作是利己性劳动的退化;是动物的本能性劳动的复活,是某些人"返祖"现象的表现。这样的劳动按照自我享乐的原则行事,是潜伏在人体内的原始动物特性的复活和骚动。它所表现出来的奸诈狡猾和不择手段给人类所造成的危害,有时比起动物界的弱肉强食还要残忍的很多、很多倍。有这种观念的人的劳动目的,只对当事人(国)有利;而对他人、社会(别国)是极其有害。它严重地破坏了公平、公正的社会原则,他们从社会上(他国)所获得的利益往往比他们付出的要多得多。而且他们获得的利益(或生活消费)越多,对社会、他人(他国)的危害也就越大,对社会生产能力的破坏也就越大。究其原因,它与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的管理水平不无关系。在早期式的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他们过分地推崇私有制,强调物质主义,追求金钱至上,是导致暴发利己性劳动的温床、土壤;而在前苏欧一些官僚式的社会主义国家里,则是由于他们过分地推崇公有制,强调信仰至上,追求高度集权及个人崇拜,使得滋生腐败的官僚主义和不负责任的假、恶、丑等,损人利己性劳动现象有了扎根、繁殖的条件;就世界范围而言,始终没能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社会与经济的管理体系,也是某些损人利己性劳动现象得以产生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一个人做事是受到某些贪婪的社会强势力的驱使或是在代表贪婪社会强势力利益的统治者的严酷逼迫下进行的劳动,且得不到合理的劳动报酬或根本就不给报酬,势弱者又没有其他讨回公道或另寻生路的办法来改变这种被动的处境,而只好忍气吞声地坚持下去,像这样的劳动,可被称之为"无奈性劳动",也可称之为"利人伤己性劳动",或者叫"异化性劳动"。这种现象的劳动是与损人性劳动同时产生的,并随着损人性劳动的泛滥而不断地增多。长期从事这样的劳动,不仅会伤害自己而且还会严重地殃及家人,最终将导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结果;相反,这样的劳动则会把那些驱使者们养的越来越脑满肠肥,给社会也能带来相对的"繁荣"和"生产过剩"。如,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们、在封建社会里农奴们、在早期式资本主义社会里雇佣工人们等的劳动,都属于这种类型的劳动。他们这些人整天都在"工头"严厉的监视下超负荷地干活,得到的工钱却少的十分可怜。他们的所得,不但难以支撑子女上学、病人就医、添置家业,而且连养家湖口的需求也难以维持。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是当事者本人的不幸,而且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这种劳动现象的多、少与社会上损人利己性劳动的多、少有关,从本质来讲,他与当时社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当时社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越高,社会的管理水平也就越高,社会上的损人利己性劳动现象也就越少,无奈性的劳动就不会很多;反之,则会增多。而这种劳动现象越多,受到坑害的人也就越多,社会潜在的危机也就越严重,社会处在这种氛围下"发展",相对来说不仅发展速度不快,而且还潜伏着大量的危险,近代人类斗争史的发展就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我们知道人类社会自原始和谐社会解体以来,处于相互对抗地位的损人利己性劳动者和建设(或无奈)性劳动者之间,始终进行着不断的、有时公开有时隐蔽的斗争,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
如果一个人为了图报复、泄私愤或恶作剧而去故意杀人、放火、投毒、损坏公物、搞恐怖破坏等行为,可称为"破坏性劳动"、又可称为"损人害己性劳动"。这种劳动现象是从损人利己性劳动泛滥到无奈性劳动者难以承受的程度时开始产生,主要目的是对严重的损人利己性劳动现象的报复,如发生在美国的9.11恐怖事件,就是一起最为严重的破坏性劳动。但是由于这种劳动在方法上的缺陷,其结果就成了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坏事。破坏性劳动的有、无与多、少,与社会上损人利己性劳动的泛滥程度(或无奈性劳动现象的多少)和社会的管理水平有关。损人利己性劳动越是严重、越是泛滥成灾社会管理水平越低,损人利己性劳动给社会所造成的危害(或者说造成无奈性劳动现象)也就越严重,给带来的社会矛盾也就越多、越大,人们的心理也就越是不平衡,那些受害者和爱打抱不平及本身就喜欢惹是生非的人,产生报复欲望的心理也就越趋强烈,进行破坏性劳动现象也就越多、越严重;当然了,有些私欲膨胀或受极端思想毒害的人,也会借机搞些破坏性的活动,这也就是所谓的"恶性循环"。所以要消除此类劳动现象的产生,首先要消除产生这种劳动现象的社会根源,即彻底消除严重的损人利己性劳动现象和加强社会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破坏性劳动的产生。
如果一个人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做出了对别人是一种危害,而对自己也没带来好处的事。 像这样的劳动现象可被称之为盲从性劳动,也可称之为摸索性劳动。它是自从人类社会产生那天起,由于人们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总会有认识不情,行为不妥的事情,也即盲从性劳动的发生。因此,盲从性劳动现象将伴随人类社会实践的始终。"好心做了错(坏)事,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和"摸着石子过河"等,指的就是这类劳动现象。这种劳动的社会效果具有两重性,"失败是成功之母","错误是正确的向导"指的就是这个意思。盲从性劳动现象的多、少,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有关,同时也与当事人的精神状态有关和社会的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有关。一个知识面广,实践丰富,理论上又较成熟的人,当全神贯注,严格坚持科学程序办事,就可避免或减少这类劳动现象的发生;同时,也与人类社会整体文明(其中包括物质、精神和政治的)程度和认识水平有关。当社会整体的文明程度和认识水平发展到一定的高度时,人们对客观规律有了更加全面而又深刻地认识之后,就能更加娴熟而又自觉地应运客观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越深刻,越能更加自由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劳动的预期效果也就会越好,同时,盲从性的劳动现象也就越少;反之,将难以避免。还有,社会的整体管理水平越好,越能避免或减少那些不具备条件的人胡乱行事,从而达到控制或减少盲从性劳动的产生。因此,虚心学习、实践和加强责任心和全面提升人类社会的认识水平和加强社会管理,是消除或减少此种劳动现象产生的有效途径。
如果一个从事劳动的人获得的报酬是来自于纳税人的税款,这种劳动可称为"政务性劳动",从事此项工作的人员则称为公务员。而公务员以外的人所从事的自为性劳动可称为"事务性劳动"。政务性劳动的产生,应该是和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因为人类从他产生的第一天起,就是社会性的人,就是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才战胜前进过程中各式各样的艰难险阻,从而不断地得到发展壮大,而集体力量的发挥,首先需要有"领头"人的带领才行。俗话说的好"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指的就是这个意思。所以说,政务性劳动也应该是和人类共始终,而那些把"无政府主义"作为实现所谓人类真正自由、解放的思想观念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但是,本来应该为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服务的公务人员,假如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是成为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的话,那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公务人员,象这样的人,有的还会蜕变成为黑社会成员或黑社会势力的帮凶。像这种的所谓的公务人员,与其让它存在下去,倒不如早点将他们除名。根据历史上所存在的政务性劳动的社会效果来看,政务性劳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却因为时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原始和谐社会,由于当时没有"剩余"劳动产品被任何官员或强人贪占,所以,也就没有产生任何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现象。因此,当时从事政务性劳动的"首领"们的劳动也不带有剥削和压迫的性质;相反,当时的首领们不仅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养活自己及家人,同时还要带领其他的社会成员,通过不断地共同努力,战胜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凶猛野兽的侵袭,从而才使原始的人类得到不断地发展壮大起来。所以说当时首领们的政务性劳动在推动原始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建设性的作用,是真正地表现出"为人民服务"的性质。而当原始和谐社会发展到了劳动产品有所"剩余"之时,其中从事政务性劳动的少数首领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想方设法较多地占有"剩余"劳动产品,从而导致了损人利己性劳动的出现,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多起来,最终使政务性劳动,越来越表现出严重的损人利己性,致使当时社会上的损人利己性劳动也跟着滋生、蔓延和泛滥起来,并最终导致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原始和谐社会"的解体和有剥削、有压迫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等"剧烈碰撞社会"的不断产生。不过,在过去所有剥削、压迫的社会里,当时的政务性劳动虽然都主要地表现出严重的损人利己性;但是,这并不代表当时从事政务性工作的所有官员们都是严重的损人利己主义者,这就是说在剧烈碰撞的社会里的官员们,始终有的好也有的坏。这在过去的任何一个历史朝代的官府里,都能找到为政清廉、秉公执法、忧国忧民、爱民如子、尽忠报国的忠臣、清官和横行乡里、欺压百姓、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祸国殃民、遗臭万年的乱臣贼子的例子就是一个很好地证明。由此可知,政务性劳动的社会效果也具有两重性,从事这种劳动的人如能严格地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坚持实事求是、依法行政、清正廉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等行为规范,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必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对社会对他人负责的情况下干好本职工作,使自己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拥护,领导和群众及当事者满意。那么这样的政务性劳动就会表现出巨大的建设性。它必将带动全社会建设性劳动现象快速地发展壮大起来;社会生产能力也必将会被快速地提高;社会物质、精神财富也一定会得到快速地增长。反之,损人利己性劳动就有了生长发育的温床,破坏性劳动也有了生根蔓延的土壤,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都会接踵而至。
要正确区分人类劳动的各种类型,不仅需从理论上给予界定,而且还需用数字化的措施给以规范。为此,就需恰当地制定出各行业产品或服务质量标准和基本完税率、盈利率及成本比例等,具体量化指标和相关的符号社会成员共同要求的行为规则。尤其要重视对政务性劳动量化指标的严格规范,使之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通过扎实有效地推行类似于人财一体化的管理模式或公务员家庭财产申报公示的办法,促使公务人员的收入只能唯一地来源于自己的工资。在此基础上再实行高薪养廉,而这个高薪的标准,应根据公务员整体文化水平、工作能力与基本相同的人员在事务性劳动的岗位上遵纪守法勤勤恳恳地工作,年均酬劳总额作为参照标准来确定。如果这些人在各种事务性劳动岗位上年均收入为三万元的话;那么,公务员们的年均工资数额最高也只能被核准在二万七千元左右的数额。假如,我们国内的具有一定规模企业的业主(或大型国有企业的老总)们最高年薪为一百万元的话,那么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年收入就应该在七十万元左右。也就是说,国家的公务员的收入不能过分高于或低于其他相应岗位的高收入者;反之,其他行业的人员的收入也不能过分地高于本国各级相应的公务人员的收入(不过,有些情况也应例外。在目前的国际环境下对于那些到国外投资经营开展业务者以及外国来华投资者的收入情况就不能做出这样的规定,而是要根据具体情况,以有利促进经济发展为前提,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这是因为个行业的高收入者是属于行业里"精英"分子,而国家各级公务人员中的绝大多数相应来说也是属于各种"精英"分子所组成,这两方面的精英分子的能力不会相差太大的,因此他们的收入也应该不能相差太大(当然了,在我们的公务员队伍里,确实有很多滥竽充数者,给这样的人以高工资可能会招人不服。要想解决好这个问题,这就需要改变在用人方面所存在的制度问题,这看起来很复杂,但是只要思想上通了,就会变的简单)。对这样的设想,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质疑,觉得这不符合我们的国情。其实,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有些有权的人,通过非法途径获得的好处,究竟要比这多多少?我看谁也搞不请。依我看,与其因低工资而导致某些心理不平衡官员的贪污、受贿,倒不如干脆按政策的规定让他们劳有所得,尽量使他们的劳得相当。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严格的监督管理,迫使贪污受贿的行为自动地消失或减少。这对提高政务性劳动的效率和效果一定会带来积极的影响。这样的规定,如果要在全国各地统一推行这样的标准可能会有些困难,但是,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分别制定出符合不同地区的最高执行标准来加以推行,并根据各地经济情况的发展,逐步地实现全国的基本同一(这样的高薪标准,基本上可以满足公务员的收入要求,以达到保证公务员队伍的基本稳定、清正廉洁和勤政爱民。如果哪位公务员对这样的收入不能满意的话,他可以辞掉政务性工作,另找其他差事做)。给各类劳动制定恰当的量化指标和行为规范,是一项复杂细致的行政性工作,需各国家有关机构,根据本国的具体国情去研究制定出有利于促进自身发展的量化指标及行为规则。它应是各个国家制定法律、法规的基石,这些量化指标及行为规则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而逐步地趋于一致,这是人类社会需要进行长期的磨合才能完成的任务,它将是实现人类期盼已久的各种美好愿望的重要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劳动是指生物界的一切生物为了适应生存发展和新陈代谢等的需要而必须进行的生物能的消耗过程,或者说是指生命现象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任何生命现象都必须在劳动(生物能的消耗)过程中进行。由于客观环境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彼此间相互不断地影响着,因此,各种劳动现象也必将每时每刻地随之而发展变化着,且按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则向前发展着。因此,也促成了整个生物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了多样性、复杂性和可变性的发展历程,致使生命现象不断地由低级现象向着高级现象的方向上发展,并由诸多亚种生物出现;人类社会形态也表现出了不断地向着更新,更好的方向、阶段上发展和进步。人类自为性劳动的社会效果好坏和效率高低则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水平,认识水平越高,越能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下进行,这种劳动的效果就越好,效率也就越高。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就越友善和谐;反之则差矣。同时,自在性劳动和本能性劳动以及本我性劳动不仅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原始生态环境,而且也创造和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它过去是这样,现在和未来也必将继续地发挥着这样的作用。人类早期的劳动主要表现在建设性方面,对自然界里野生动、植物直接渔猎、采集、驯化、食用及对简单工具的制造和使用(可将此看作是人类早期的科研成果)。这种劳动不仅获得了供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供其生存发展的精神财富;同时还促进人类自身向着有别于动物的方向长足发展,尤其在思维能力上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人类早期的劳动为什么会表现出建设性?是因为当时人们认识的理性化之故?还是当时自然界里的物产非常丰富所致?这需要进行深入地研究一番才行。要是前者的话,那么"人心不古、今不如昔"等一些话讲的就是很有道理;要是后者的话,那么共〈公〉产〈有〉主义的实现,就必须建立在社会生产能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才行。而我认为,它应该,既不是前者的假设;也不是后者的猜想。而是因为早期人类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自然界里的野生动、植物的资源来维持,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尤其是与各种凶猛的食肉类动物之间存在着完全顺乎自然规律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弱肉强食的竞争关系。在这场完全顺乎自然规律的竞争中,由于人类具有相对较高智慧的缘故,最终克服了包括各种凶猛食肉类动物在内的几乎是所有的自然环境里的不利因素,而发展演化成地球上影响力最大的生物种群,成了这场自然竞争中的唯一优胜者。现在,虽然还存在着一些没有被人们完全克服的和还没有被深刻认识、发现的自然难题。但是,随着人们的不断努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明、发展和发现,人类必将会不断地战胜自然界里的这些难题,从而逐步地实现由必然王国,最终走向自由王国的美好愿望,到那个时候,人类才能真正地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随着人们社会实践的发展,人们逐步地掌握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养技术。于是,人们就逐步地进行了动、植物的家庭饲养和种植,这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部分物品有的就是来自于人工生产。在劳动产品还没有剩余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除了依赖于血缘、种群和地域环境的维系之外,没有其他更多的联系。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关键性作用的财富都储存在属于当地所有人共(公)有的大自然宝库里,人口的稀稠、多少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贫、丰的调节。这可被看作是自然形成的,同时也是别无选择的"人财一体化"的社会体系。即当时每个人所具有的财富,只体现在本人综合素质的能力上。综合能力强者,到当地自然宝库里采获食物的能力就强些,繁衍和照顾近亲的能力就强些;反之,就弱些。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不可分割的一体化关系,在这种体系里,谁想通过剥削的手段去获取财富,比他自己直接到大自然的宝库里亲手采获显得更为困难,也就是说,即使付出了很高的劳动成本也难以达到目的。这也就是当时人类社会没有生产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原因所在。在这个时期里人类社会明显自觉地遵守着真正意义上的"能者至上"的原则,这也是早期人类能够形成母系、父系氏族社会体系的原因所在。在这个过程中没有经过严重的物质匮乏的磨难,没有贫富贵贱意识,所以,人们之间也就没有产生损人利己、自相残害的念头,同时更没有产生会造成隔阂的迷信观、崇拜观、宗教观、党派观、种族观和金钱观等,人们总能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自由地行动。当时人的生命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生是赤条条地来到世界上,死是两手空空地回到宇宙中。人群中的任何一个人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就如同猴群中的甲猴与乙猴之间的关系一样,除了血缘、种群和本地域内共(公)有的资源维系着他们生存发展的关系之外,就再没有其它的爱与憎的关系存在。人类社会这个时候的劳动所代表的含义,也就如同传统上所概括的那样: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这可能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所代表的含义吧。
但随着人类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劳动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日常消费品也逐渐有所剩余并随着这种劳动效率的提高而不断地增多。在占有(分配)这些剩余产品的过程中,有些怕苦怕累,且有分配权的人,则开始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想方设法去谋取更多的剩余产品。相对来说,为了生存的更好些,少〈或不 〉费气力多〈或也想〉得利,应该是人的本我性的表现,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从此,有些人便萌生了"损人利己性"的观念,损人利己性的劳动也就随之而出现,致使人类劳动现象发展到错综复杂的阶段,因此用传统上那个"劳动"概念也就无法全面、准确去解释人与人及人与自然和人与生物界之间的关系。而损人利己性劳动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管理上的缺陷而不断地增多,且形成了一些强势力人物。当然了,由于人们的劳动效率是不一样的,所以,有的人也就会通过其他途径的努力,而进入到当时的社会强势力人物行列。如:有的人因劳动效率高而能较快地获取更多的财富从而发展成为社会强势力人物;有的人则因在生产资料、生产条件方面,占有比别人更大的优势而较快地走上成功之路;也有的人因在社会关系或偶尔机会方面有优势而比一般人更易于发展成为社会强势力人物。所有这些,在管理科学、制度健全、决策正确、分配合理、政令畅通、反应灵敏、应对准确的社会里,不仅是促成个人发财致富的必要条件,也将是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重要因素;反之,它不仅会成为某些人谋取个人私利的先决条件,而且还会成为他们祸害社会的罪恶基础。"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对、错参半的话可能也就是由此而出。这就是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的唯物辩证法。这些社会强势力人物充分地利用各种利已条件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其中有的人是积极主动地而为之;也有的人是形势所逼迫而不得不为之);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及理论观念--即:迷信观、崇拜观、宗教观、党派观、种族观和金钱观等和行为模式也不断地得到了形成、发展和延续,于是,部族、城邦、国家等为社会强势力服务的统治者工具也就随之而逐步地形成和发展起来,人类社会本身也就进入到了属于森林法则的弱肉强食的时代,这到底是社会的进步还是倒退?
人们在进入到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时代而进行的争斗,所面对的不是比自己思维能力低的飞禽猛兽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更不是没有一点儿思维能力的各种非动物类的生物;而面对的则是和自己思维能力完全相等的另一部分人群。在此争斗的过程中,总会有一方想通过花言巧语的许诺来笼络人心,同时,又想强词夺理地贬低或战胜另一方,以此达到剥夺对方的生存权或降低他们的生存条件之目的。你说他们能同意吗?换个位置思考一下,可能就更容易找到问题的答案。人类社会自从展开了这场惨烈的争斗至今,数千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但最终还是没有分出真正的胜负来。人们进行这种争斗的结果,吃亏的总是人类本身,其中也包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者。现今,因本.拉登所领导和发动了针对美国的9.11恐怖袭击事件,而惹怒了美国和他的一些盟友,他们相互联合形成了一支力量足够强大的反恐军事集团进行报仇雪恨。可是,反恐战争已经开战近四年多的时间了,对那手里只拿着一支自动步枪的本.拉登,却就是有劲没处用。当然了,经过长时间的较量下去,反恐联军们可能会战胜本.拉登的。但是,如果不改变一下思维方式,要想彻底地消除恐怖事件的发生,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就是说,如果不改用新的思维方式指导反恐斗争,认真处理好产生恐怖现象的各种历史和现实的根源问题。那么,笼罩在美国上空的恐怖袭击的阴影,将始终难以消散。在过去几千年的争斗历程中,人们为了能够分出胜负来而进行的各式各样的明争暗斗所消耗和浪费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远远超过了这期间人类正常生活所需要的资源那样,并且还在有增无减地继续向前快速地发展着。这笔巨大的财源就这样被残忍地消耗掉了,这怎么就不引起那些被称为经济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们的高度重视的呢?如何消除或减少此类现象延续的课题,应该早就被提上议事日程才对!我想,人们只要能更新一下思维方式,改变一下行为模式,就完全可以找到解决这类难题的方法来。战争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手段(不过,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使用战争手段也还是有用的。假如,你不想招惹别人,但是别人却硬是围上门来要对你动武,或抢夺你的合法所得,或侵占你的其他合法利益,而在与其理论又无实际效果的情况下,你说,难到你还不对他采取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行动吗?但我希望这样的战争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次。所以,究竟是否需要战争?这要由具体的情况来决定),只有在承认每个人都有天然平等的生存权利的前提下,通过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对话与协商,才能找到彼此皆可接受的妥协方案来。我想只要我们愿意努力,这样的方案是可以找到的,不知你是否相信?
人类社会,自从"损人利己性"观念产生以来,就引发了损人利己性劳动现象的出现,从而形成了一些通过不正当渠道而形成的一些社会强势力人物,其中有些人利用自己的权(或优)势经常性地违背社会多数成员的意愿,强迫人们去劳动(生产那些与当时社会、经济条件下所不允许和不实用的贵重饰品、黄金白银、大兴土木、大搞排场、乱搞花架子等。不仅增加了劳动者的体能消耗,而且也造成对时间、物资及建设性劳动等方面的极大浪费,使社当时会上的弱势群体得不到起码的生活所需的日用品,以致多数人处于挨饿受冻、无家可归的境地,大大地挫伤了人们从事建设性劳动的积极性、创造性,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遭受挫折,各种社会矛盾也就随之而大量地产生),并大量地占有他们的建设性劳动成果;货币的出现虽然会经济的发展是有益的,但同时也为损人利己主义者占有、贮存更多的财富带来了方便,使他们贪占钱财的欲望也更趋恶劣。以致社会贫富不均的两极分化现象也就越来越大,它给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
纵观人类历史的发展,放眼当今世界的变化可知:"人为财死" 这根红线始终存在。在这里,人为财死这句话包含有四个含义:其一、有些损人利己性劳动者为了贪占更多的钱财铤而走险而招至灭亡;其二、有些建设性劳动者为捍卫正义事业和攀登科学顶峰而视死如归;其三、大量的社会弱视群体为解决温饱问题而忙碌终身(这些人中,有的虽然贫穷,但他们还是能自觉地在建设性劳动范围内,从事赢利性的职业,以换取生活必须品;有的因心理上不平衡而做些违法乱纪之事,给社会造成麻烦;也有的被贪婪的社会强势力所利用,而成为他们危害社会的帮凶);其四,有些贪官为获不义之财也会成为黑势力的帮凶和保护伞。由此可知,人们的这种趋利性,同样具有两重性,在管理科学、制度健全、政令畅通的社会里,它是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反之,它将是某些人或组织,制造事端、危害社会的起因。而社会强势力在占有建设性劳动成果的欲望上有的很贪婪,这些人的行为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破坏性,当它超过人们的承受能力时社会就出现动乱,有时还暴发了大规模的暴力冲突;有的则较宽容,这种人的行为对社会能产生很好的建设性作用,当这种作用上升到一定程度时,社会就能较快地发展进步;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则表现出完全的损人利己性,社会就处在动荡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有些思想家们(其中有的就是当时社会的强势力人物)抓住这样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以独创的理论观点联络一些志同道合之士,并用血与火绘制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地从一个阶段向着另一个更新阶段上发展。但是,由于过去所有的这些理论观点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因此,他们的社会实践也就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陷。所以,在这种理论观点影响下所绘制出来的历史画卷,也就不可避免地表现出由小到大、由盛到衰的变化规律;也就是说,由于以往的一些社会科学理论方面的不严谨、不成熟和有偏见,而直接影响到过去社会实践方面的正确性和成功率,有的还导致了一些自相矛盾、胡闯蛮干之事的出现,给自己、他人或社会都造成了一些难以挽回的危害,这也就是人类社会经常性地表现出"兴亡周期律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所在。而"早期式"的资本主义及"教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不完善的社会与经济管理体系导致了损人利己性劳动恶性膨胀,并因其大量地侵吞了建在性、建本性、无奈性和建设性劳动成果而引发了具有破坏性的无序竞争。它给人类社会已造成了十分巨大的损失,同时,还留下了无穷隐患。这就是我所解读的几千年以来,尤其是近几百年以来人类社会文明史的发展进程。面对这种情况,世界各国如果不能在达成共识的前提下,经联合国协调,以适当的强力作后盾,用建立起科学完善的社会与经济管理模式的方法来解决各自所面临的问题的话;那么,随着科技的发展,无序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它必将导致地球生态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破坏,更多生物种群将遭到灭顶之灾,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也将会更快速地趋于枯竭,这就会更加剧无序竞争,将不可避免地会再一次引 发大规模尖端性高科技杀伤性武器的研制、生产和储存,与之相应的绑架、暗杀、恐怖袭击和局部战争还将会步步升级,天灾人祸加剧、灾难不断,最终将会把人类千心万苦建成家园又给人为地毁掉。
总之,科学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虽给一些人带来了幸福、快乐,但给更多的人们带来的却是相对贫穷和灾难,同时,也有给全人类带来毁灭性打击的危险。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人类对自身和对生物界与对宇宙的认识,虽然也有很大的科学性,但尚欠精深。其中,一方面是由于与利己观念伴随的神灵观、偶像观、宗教观、迷信观、种族观、金钱观和党派观等,或错误或片面或偏激或虚幻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地影响和束缚着人们的思维能力所致;另一方面是人们对自身特别是对劳动本质含义认识不足之故。致使本来就千头万绪的劳动现象又被各种观念搞得更加错综复杂,而现有的一些解释就如同"盲人摸象"一般,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样的怪事经常发生。因此也就很难找出一套较为完善科学的社会与经济管理体系,致使人类社会只能在曲折多变的道路上提心吊胆地慢行。面对这种事实,我们必须吸取历史、他人、他地、他国之教训,坚定不移地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原则,建立科学完善的社会与经济管理体系(这又将是一场革命,不过它是一场不同于以往的以暴易暴、急风暴雨式的血色革命;而将是一场和平民主、循序渐进式的绿色革命,是一场社会全体成员都能接受的对谁都能带来发展机遇的革命,同时也是一场迫使过分利己主义者改过自新的革命;也可称之为是一场思想认识及行为规范方面的民主改革。具体设想以后再言);在财产所有权问题上,尽量做到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相互依赖,互为补充,力争达到辨证统一。尽早建立起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新型的市场经济体系,使之能够发挥出稳定社会、促进发展的良好作用;而在思想、组织、作风等多方面加强对公务员队伍建设,坚持"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提高政务性劳动的质量和效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建设性、建在性和建本性劳动发扬光大;努力遏制、减少损人性、无奈性、破坏性、恶本性和恶在性劳动的产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全面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发展。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所需的一切产品,快速地提高各国家的综合国力,更好地发挥这种新型市场与计划相协调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最大限度地促使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进入一个良性大循环。只有这样一个新型完善的市场与计划经济制度才能在全世界得到充分地发展,到那时,一个自由和平、公平公正、幸福平等的新世界就一定会被建立起来。
单位: 江苏省新沂工商局 E-mail: song chang [email protected]
电话:0516--8802071 邮 编:221400.
亲爱的读者朋友:
您好!本人从全新的视觉,就人、财、劳动、剥削、分配与管理等,涉及到人类社会发展与稳定所必须解决的各类问题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一些粗浅而又有益的探讨。这其中可能既有闪光的亮点,也会有令您见笑的缺点,望您能给以有益的指点。
本人想将现已草拟好的,标题分别为:《劳动本义新论》、《关于人财一体化管理体制的设想》、《我心目中的和谐社会主义》、《强国的标准是什么?》、《浅谈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这五篇约有十二万字的文稿,以单行本的形式出版发表,有意合或愿意为此书提供一些帮助的热心人,敬请来电、来函协商相关事宜为盼,我期待着您的回音。
谢谢!
留言
2005年8月20日( 修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