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中国科学技术部部长徐冠华,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上发表演讲时指出“经验告诉我们,战略技术、核心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只能下决心自主创新。”据说这是中国有地位的高级领导人首次在公开场合表明这一观点的,我老笨牛曾经为这个第一连叫三声好!好!!好!!!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形成了一个引进潮,从引进外资,生产技术,到引进什么制度,人才,一时间似乎不引进中国就要完蛋了,恨不能连上厕所用的手纸也要引进。在这些引进狂们看来,大概用引进的外国技术生产的手纸擦起屁股来能更体面一些:“哈哈哈阿哈哈,瞧,我擦屁股的纸也是引进的,引进的就是好,这才体现出我的高雅来。”其实从效应上看我倒不认为那引进的擦屁股纸就一定比中国传统技术生产出来的手纸好。由此我甚至怀疑,是不是那以后的三陪们在工作时也都会用上引进来的什么套了,那可真是太有特色了。
当然,我老笨牛并不是一概反对引进,事实上当年我还曾经是国家七五规划某一对外开放研究子课题的负责人呢。当时我是主张适度引进外资,大力引进科技和管理的。我是从事发展研究的,发展经济学认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只有建立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尤其是资本这一稀缺资源的基础上,才能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利用外资只能用来补充而不是替代国内储蓄,通过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帮助而非阻碍国内储蓄增长机制的生成。
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加速本国的工业化,在一定的时期引进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是完全必要的,但绝对不是唯一的途经。事实上有的国家在资本引进和技术引进方面取得的效果较为显著,并以此提高了本国的经济增长率和平均收入水平;而有的国家在这些方面不仅没有多大的成效,甚至反受其害。
具体到中国来说,以资本引进为例,在改革开放前由于当时的国有资本不多,财政投资有限,民间资本很少,只有引进外资一途。那个时候强调引进外资可以说是完全必要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的飞速发展就是明显的例证。但是发展到今天,中国的经济实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增强,特别是东部地区的资本积累相当大,再加上民间储蓄的积累(我记得似乎目前中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高达80,000多亿),只要政策放宽,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投资收益,这些国内资本自然会进入投资领域,市场经济了嘛,只要资本能给带来财富(利润),就是个傻瓜也不会无动于衷的,更何况现在国民的心态已经到了笑贫不笑娼的地步。显然,国内资本的供给不成问题,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去引进什么外资呢?
在引进外资方面,中国这些年来的确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中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此所带来的问题也是不能忽视的。比如,在国内金融压抑的大背景下,带“外”字的机构和居民事实上享受著比中国居民更为优惠的待遇,如外资企业所得税负低于国内企业40%~70%;可直接向外借债。再加上其他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涉及土地使用、原材料供应、水电供给等等方面的优惠。这就使得内、外资处于不平等的竞争地位。为了享受“外资”身份所带来的种种好处,许多机构或个人,将国内的资本先转移到境外,再以“外资”身份回流以获取更高收益。这不仅浮夸了引进外资的规模,造成一部分表象上的外资溢出,而且也是人为的制造出一种不平等,让一些投机分子钻了孔子,造成国家税收的损失。笨牛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此外,利用外资行为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某些地方政府不顾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追求行政效益高于追求市场效益,将引资这一经济行为转变为追求政绩的政治行为,从而纷纷制定各项优惠政策来吸引外资,造成了社会资金的浪费,同时也耗费了经济成本与社会成本。有些地方甚至什么外资也没有引进到,但那些个当官的却常常忙著出国考查引进外资的“公务”。
在引进外资是如此,那么在科学技术引进上又是如何呢?别的我们就不说了,单就那彩电生产线据说就重复引进了几十条。由于重引进因此而放慢了自己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发展,而是跟在外国人的屁股后面异步异曲。正如徐冠华部长所指出的:“原始创新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指导思想上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产业技术和高技术发展中,我们主要立足于跟踪当前的国际水平,习惯于做外国人已经做过的工作。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必须调整这种以跟踪和模仿为主的发展思路”。
根据徐冠华部长所提供的数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已经多年空缺;在产业技术领域,中国的发明专利只有日本和美国的1/30,特别是高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大部分或绝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有。面对这种落后状况,徐冠华部长明确指出,“我们引进的目的是为了消化吸收和在更高层次上自主创新、实现跨越”,他指出,“我们要从观念上有一个改变,就是横下一条心,要创新、要跨越、要走在他人前面。”
我非常赞成徐部长的观点,中国要发展,中国要强大,就必须要创新,要走自己的路。一味的引进不但不能强国,反而很有可能误国。要创新,要走自己的路,就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中国经济如何在国际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壮大,特别要研究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中国当代经济学家樊钢曾经指出,从发展经济学角度来考察中国的竞争力,一是具有比较优势,其中包括劳动力低成本及地方特色(地方市场、文化、习俗等)两方面;二是落后优势,也称后发优势,即借鉴先进国家,不必事事从头做起,可走捷径。
樊钢认为,中国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传统产业方面。此外还有国内市场。我非常赞成他的这个分析。他认为中国发展高科技不能忽略劳动力优势。中国现在许多高科技是引进的,其成本很高,本身并无竞争优势,若不利用劳动密集优势,就缺乏竞争能力。发展经济学上有一很重要而又常被忽略的概念,即“适当的技术,所谓“适当技术”就是能让企业获得高额利润的技术,而不一定是最高新的技术,尤其在高科技非自己创造的条件下。而现在即使是高科技的企业,最初支撑其发展的支点也都是高科技产品中劳动密集的环节,故中国一定要充分利用劳动密集的优势。
樊钢还认为,传统产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考虑到中国目前发展阶段的特色,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中所占比重最多的是信息、汽车、家电、衣食住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等产业,而非电脑、网络等产业。因此,发展传统产业大有可为。在如何开发国内市场方面,樊钢认为应侧重研究如何抓所熟悉的有特点的东西。例如联想集团,第一步做世界各大厂商的销售,就是靠对当地市场的那份特殊的熟悉。第二步利用廉价劳动力做组装并由此积累资本,并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再搞开发,现已有了一些前沿科技的能力,这个过程就是利用中国的比较优势。该集团现有了竞争能力,开始逐步?食一些国际大公司在中国的份额。
总之,研究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就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解决中国的经济发展就必须开发具有中国原创特色的高科技而不应当跟在别人大屁股后面爬行;同时要坚持发展符合中国国情和国力的适用技术而不是机会主义地贪图眼前小便宜去引进。那种不管不顾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经济技术发展上引进,引进,再引进的作法是不符合经济学原理的,必须抛弃。在中国过度引进的潮流中,一些所谓的经济学精英们,恨不能将美国的经济体制也三下五除二地给引进到中国来,其想法和作法不是过于天真幼稚,就是别有用心。我笨牛不得不含泪悲吼:聪明,勤劳,勇敢的国人,请千万不要上过度引进的当!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银湖碧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