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有改革的行动,一定是先有改革的愿望,本贴子将这个改革的愿望,称作“动因”,瞧,多么有学术味!
而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有改革的愿望,按说应当是这个国家的经济非常地不好,比如说经济增长为年增百分之二以下,或者干脆是负增长,这才认为经济体制有问题,才有要改革的呼声。
但是中国的情况不同,中国是年增百分之七以上的情况下,产生改革的呼声的,这是很奇怪的,是需要研究的。那么本贴子的一个观点,就是,改革开放的动因,是上层社会的“等不及”。
什么叫等不及呢?打个比方就行,比如说,大队人马正在步行行军,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但是,队伍中的有一点权力,或者发出的声音很大的人,没有这个耐力和大家一起走到终点,他们没有这个耐心,因此就先行搭车去了,把后面的大队人马远远地甩开了,这就叫“等不及”。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还是需要仔细地算一算帐才行。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国民生产总值而言,改革开放时期年均增长百分之九,改革开放以前年均增长百分之七。这个统计结论,是特别拥护改革开放的人,努力贬低改革开放前的成就的人作出的,相信他在这方面也作了非常大的努力,使劲地把改革开放前的数据压缩压缩再压缩,但实在不能够压缩了,才得出的结论。因为,再压缩,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两年,被迫地年增长就要到百分之十几以上的荒唐数据了。
完全相信国家统计局的统计。那么,一国的经济增长,如果能够达到年均增长百分之七,已经属于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一穷二白,完全自力更生,没有外来投资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的全面的严厉的经济封锁的情况下,能够年均增长百分之七,干得不坏。为什么还是有改革的愿望和要求呢?
还是根据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百分之九,改革开放前年均增长百分之七来进行计算。去年全国的总产值是十万个亿,除以十三亿人民,就是每人的年收入为七千六百九十二元,再除以十二个月,每个人的月收入为641元。考虑到公共事业,比如说警察的安全服务,免费的交通服务,等等,平均每个人能够拿到的工资,应当是五百元左右。
请问在座的诸位,你们谁的收入现在是每月五百元左右呢?恐怕都早已经超过这个数字了吧?那么,反过来,就说明还有更多的中国人民比你们要穷,因为平均五百元,你们多拿,就意味着有人少拿,就这么回事。
那么,如果你们现在的收入是五百元左右,你们想象一下日子会不会很艰难呢?我觉得是会很艰难的,如果有机会,你们一定是愿意往香港和美国偷渡的,在香港一个工人的工资也有月收入几千港币了,在美国就更多。
现在将这十万亿元钱,按照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百分之九,改革开放前年均增长百分之七往回算。首先回算到1979年,即23年前,因此是十万亿除以1.09的23次方,得13378亿元,即一万三千多亿元,再将13378亿元除以1.07的30次方,能够得到我国解放初的总产值为2906亿元,这样的反算,是消除了任何的通货膨胀因素的,是完全按现有的人民币价值反推得到的解放初的总产值。
解放初我国有五亿五千万人口,则用2906亿元除以五亿五千万,得平均每个人的年收入为528元人民币,再除以12,得当时平均每个人月收入为44元钱。当然,是相当于现在的44元钱,请注意这个算法完全去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因此44元钱按现在的一元钱一斤大米算,能够买44斤大米,生活相当困难。
当然,当时的人们并不顿顿吃大米,那被看作是幸福生活,甚至是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好”的一个理想。不要跟我说当时的物价多么便宜,再请注意我上面的反算法是消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当然每种东西的价格要和现在的比。
再说1979年的13378亿元总产值,除以当时的九亿中国人民,得平均每人年收入为1486元人民币,除以12得124元,如果要买大米,按一元钱一斤算,可以买124斤大米,因此饭肯定是够吃的,还可以买半导体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等被看作是贵重的东西。但仍然是生活紧张,因为不可能拿到手124元,住房也是算在这124元里的。
我们知道,按今天的中国生产力水平,平均每个人月收入为500元,如果搞绝对平均主义(当然不是我主张搞绝对平均主义,只是想象中的试验),处于社会上层的掌权者和知识分子都会觉得生活不好受。虽然也能够住上六十平米的住房,买一些好吃的,一咬牙也能够买一个便宜手机,一台尺寸不太大的彩电,一个洗衣机,但是汽车是不敢想的。
我讲到“社会上层”这个词,当然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都存在的,即掌权者和上层的知识分子。
而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当然不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但却是近似平均主义的。那么,如果不改革开放,如果中国还是取得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的成就,也还是相当了不起,但是中国的上层社会的收入会比现在更低一些,可能会比一般老百姓高,当然会高过上面算出的平均月收入500元,但也就不过高出一倍两倍,即一千多元左右,这样的生活感觉仍然不好,中国的高干和知识分子都会想着到香港或者去美国洗碗,那个收入都比一千多元人民币要高得多。
我们又知道,在开放以后,中国的高干和高知就有机会和外国的知识分子,外国的官员打交道,高干高知子弟会和港商的子女交朋友,但那么一打交道,一交朋友,肯定会感到自己寒酸,会有无地自容的感觉。
那么,这种寒酸和无地自容,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失败了吗?当然不是,中国的经济一直是成功的。但是奇迹是不可能发生的,大跃进是不存在的。因此这种寒酸和无地自容,是因为中国的上层社会和外国的上层社会的相比而造成的,主要是由历史造成的。
那么,如果中国社会不改革开放,但仍然能够取得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直到今天,中国的上层社会的人肯定对自己的生活是很不满意的,仍然会想着到美国社会去洗碗。一千多元的收入已经是今天中国社会的高收入,仍然无法让他们满意。
那么,既然这样到今天都不满意,则当时的社会上层就更不满意,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一个想法:这样可不行,我可不愿意和大队人马的生活水平同步前进,那要等得时间太久了,必须找到门路使自己的收入和社会大人的拉开距离,我等不及了,我不能够熬到2020年才过上比较好的生活,我要提前过好日子,人就这么一辈子,加上自己年纪大了,再不捞点就捞不上了。
讲到这里,我相信已经将中国改革开放的“动因”讲清楚了,即上层社会的“等不及”。
当然,现在社会上层的人物可以发表言论感谢拥护改革开放了,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说:“要不是改革开放,我哪能在今天住上一百多平米的价值三十万元的房子?哪能家中各种电器总值几十万元?哪能不愁吃不愁穿全国到处旅游?还能够去新马泰一游?哪能花几十万元送子女出国留学?”但是他们应当知道自己说这一番话的时候已经脱离群众了。他们一提到毛泽东时代,当然会是一脸轻蔑地说“物质匮乏”,但如果他们今天也就是中国人民的平均收入的话,即月收入五百元的话,他们现在也会觉得物质匮乏的。
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有改革的行动,一定是先有改革的愿望,本贴子将这个改革的愿望,称作“动因”,瞧,多么有学术味!
而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有改革的愿望,按说应当是这个国家的经济非常地不好,比如说经济增长为年增百分之二以下,或者干脆是负增长,这才认为经济体制有问题,才有要改革的呼声。
但是中国的情况不同,中国是年增百分之七以上的情况下,产生改革的呼声的,这是很奇怪的,是需要研究的。那么本贴子的一个观点,就是,改革开放的动因,是上层社会的“等不及”。
什么叫等不及呢?打个比方就行,比如说,大队人马正在步行行军,要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但是,队伍中的有一点权力,或者发出的声音很大的人,没有这个耐力和大家一起走到终点,他们没有这个耐心,因此就先行搭车去了,把后面的大队人马远远地甩开了,这就叫“等不及”。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还是需要仔细地算一算帐才行。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国民生产总值而言,改革开放时期年均增长百分之九,改革开放以前年均增长百分之七。这个统计结论,是特别拥护改革开放的人,努力贬低改革开放前的成就的人作出的,相信他在这方面也作了非常大的努力,使劲地把改革开放前的数据压缩压缩再压缩,但实在不能够压缩了,才得出的结论。因为,再压缩,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一两年,被迫地年增长就要到百分之十几以上的荒唐数据了。
完全相信国家统计局的统计。那么,一国的经济增长,如果能够达到年均增长百分之七,已经属于不错的成绩,尤其是在一穷二白,完全自力更生,没有外来投资的情况下,在帝国主义的全面的严厉的经济封锁的情况下,能够年均增长百分之七,干得不坏。为什么还是有改革的愿望和要求呢?
还是根据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百分之九,改革开放前年均增长百分之七来进行计算。去年全国的总产值是十万个亿,除以十三亿人民,就是每人的年收入为七千六百九十二元,再除以十二个月,每个人的月收入为641元。考虑到公共事业,比如说警察的安全服务,免费的交通服务,等等,平均每个人能够拿到的工资,应当是五百元左右。
请问在座的诸位,你们谁的收入现在是每月五百元左右呢?恐怕都早已经超过这个数字了吧?那么,反过来,就说明还有更多的中国人民比你们要穷,因为平均五百元,你们多拿,就意味着有人少拿,就这么回事。
那么,如果你们现在的收入是五百元左右,你们想象一下日子会不会很艰难呢?我觉得是会很艰难的,如果有机会,你们一定是愿意往香港和美国偷渡的,在香港一个工人的工资也有月收入几千港币了,在美国就更多。
现在将这十万亿元钱,按照改革开放后年均增长百分之九,改革开放前年均增长百分之七往回算。首先回算到1979年,即23年前,因此是十万亿除以1.09的23次方,得13378亿元,即一万三千多亿元,再将13378亿元除以1.07的30次方,能够得到我国解放初的总产值为2906亿元,这样的反算,是消除了任何的通货膨胀因素的,是完全按现有的人民币价值反推得到的解放初的总产值。
解放初我国有五亿五千万人口,则用2906亿元除以五亿五千万,得平均每个人的年收入为528元人民币,再除以12,得当时平均每个人月收入为44元钱。当然,是相当于现在的44元钱,请注意这个算法完全去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因此44元钱按现在的一元钱一斤大米算,能够买44斤大米,生活相当困难。
当然,当时的人们并不顿顿吃大米,那被看作是幸福生活,甚至是当时中国人的“生活好”的一个理想。不要跟我说当时的物价多么便宜,再请注意我上面的反算法是消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当然每种东西的价格要和现在的比。
再说1979年的13378亿元总产值,除以当时的九亿中国人民,得平均每人年收入为1486元人民币,除以12得124元,如果要买大米,按一元钱一斤算,可以买124斤大米,因此饭肯定是够吃的,还可以买半导体收音机,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等被看作是贵重的东西。但仍然是生活紧张,因为不可能拿到手124元,住房也是算在这124元里的。
我们知道,按今天的中国生产力水平,平均每个人月收入为500元,如果搞绝对平均主义(当然不是我主张搞绝对平均主义,只是想象中的试验),处于社会上层的掌权者和知识分子都会觉得生活不好受。虽然也能够住上六十平米的住房,买一些好吃的,一咬牙也能够买一个便宜手机,一台尺寸不太大的彩电,一个洗衣机,但是汽车是不敢想的。
我讲到“社会上层”这个词,当然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都存在的,即掌权者和上层的知识分子。
而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当然不是绝对平均主义的,但却是近似平均主义的。那么,如果不改革开放,如果中国还是取得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的成就,也还是相当了不起,但是中国的上层社会的收入会比现在更低一些,可能会比一般老百姓高,当然会高过上面算出的平均月收入500元,但也就不过高出一倍两倍,即一千多元左右,这样的生活感觉仍然不好,中国的高干和知识分子都会想着到香港或者去美国洗碗,那个收入都比一千多元人民币要高得多。
我们又知道,在开放以后,中国的高干和高知就有机会和外国的知识分子,外国的官员打交道,高干高知子弟会和港商的子女交朋友,但那么一打交道,一交朋友,肯定会感到自己寒酸,会有无地自容的感觉。
那么,这种寒酸和无地自容,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失败了吗?当然不是,中国的经济一直是成功的。但是奇迹是不可能发生的,大跃进是不存在的。因此这种寒酸和无地自容,是因为中国的上层社会和外国的上层社会的相比而造成的,主要是由历史造成的。
那么,如果中国社会不改革开放,但仍然能够取得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直到今天,中国的上层社会的人肯定对自己的生活是很不满意的,仍然会想着到美国社会去洗碗。一千多元的收入已经是今天中国社会的高收入,仍然无法让他们满意。
那么,既然这样到今天都不满意,则当时的社会上层就更不满意,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一个想法:这样可不行,我可不愿意和大队人马的生活水平同步前进,那要等得时间太久了,必须找到门路使自己的收入和社会大人的拉开距离,我等不及了,我不能够熬到2020年才过上比较好的生活,我要提前过好日子,人就这么一辈子,加上自己年纪大了,再不捞点就捞不上了。
讲到这里,我相信已经将中国改革开放的“动因”讲清楚了,即上层社会的“等不及”。
当然,现在社会上层的人物可以发表言论感谢拥护改革开放了,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说:“要不是改革开放,我哪能在今天住上一百多平米的价值三十万元的房子?哪能家中各种电器总值几十万元?哪能不愁吃不愁穿全国到处旅游?还能够去新马泰一游?哪能花几十万元送子女出国留学?”但是他们应当知道自己说这一番话的时候已经脱离群众了。他们一提到毛泽东时代,当然会是一脸轻蔑地说“物质匮乏”,但如果他们今天也就是中国人民的平均收入的话,即月收入五百元的话,他们现在也会觉得物质匮乏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子曰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