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实证分析可以证明结论吗?
由于经济学往往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现在的经济学家喜欢用实证分析。但是实证分析是很有局限的,首先实证中不可能存在所有状态的例子,而实际上是可能存在无数可能的选择或者说是状态的,另外例子往往是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往往不能说明长期的问题,比如可持续发展无法得到体现,采取杀鸡取卵措施的弊端也不能得到实践的检验。再者实例中存在许多偶然因素,偶然因素可能造成可能结果的变幅很大,而实证中的例子是片面的,未必具有代表性。往往实证都是利用在有限状态,有限时间和局限的背景下的实例,能否具有代表性和能否说明普遍的问题值得分析。特别是在市场这样的风险,动荡的环境中,什么事情都容易出现,所以很容易找到自己需要的例子,这样为自己的借口理论寻找依据。
12.全球化互惠谬论
西方经济学的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全球化可以给各国都带来好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是事实证明,全球化没有导致共盈,反而拉大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和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可以给雇主和雇员共同带来好处一样,但结果却是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也同自由竞争中的企业的优胜劣汰一样,最终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形成垄断。有人把这一切归功于全球化的贸易规则不平等,其实即使变成平等的规则,也不能改变这种马太效应。其实所谓的优化资源配置,就是把资源、能源和科技优势都配置到发达国家,把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优势配置到发达国家,同时还给发达国家配置了不发达国家输送的高科技人才,给不发达国家配置了短暂的享受,却是永远的伤痛和没有希望的未来。同时把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都配置到不发达国家。不发达国家的越来越落后,越来越依赖。不发达国家现在没有技术只有出卖资源、廉价劳动力和市场,问题是这能够让他快速发展起来吗?科技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一个不发达国家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民族高科技企业受到冲击,无法发展,而且资源的出卖令他们的未来受到资源约束,即使到时候有高科技,没有资源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发达国家往往做低端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把大量的劳动力输送来做低技术的工作,但是发达国家则通过国际贸易把需要辛苦劳动,大量劳动力的产品让不发达国家的人力来生产,而腾出自己用于做劳动力密集工作的大量人力用来开发技术(同时也引进不发达国家的人才,但是开发的技术产权是发达国家的),为他们的未来建立更加坚固,更高的技术壁垒,使得不发达国家越来越相对落后,而且无法追上。加之,发达国家的技术可以利用专利法来封锁限制不发达国家,使得它们即使在后来掌握了技术也不能产业化。发达国家还得到了众多的好处,产品的信誉和市场占有,产品成为事实上的标准,更加适应市场,顾客也依赖于该产品。通过它们的创新工作使得它们积累经验和完善创新制度,更加富有创新能力。没有高科技产业化的国家无法获取资金和利润,将更加无力投资于科技开发,形成恶性循环。想想全球化,好像是毒品一样,一开始是感觉非常飘飘然,岂不知时间久了,就变成技术依赖,产品依赖,过度消耗能源和资源(卖毒品要钱的),消耗人力资源(毒品也是对人身体侵害),最后发现错了又不能摆脱,就不得不卖家当和苦力。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说的很清楚,你是弱国,将最终被淘汰。
为什么鼓吹自由贸易的新自由主义的理论用在美国发展很好,但是用在不发达国家往往导致惨重的失败,就是因为它是利于强国的,马太效应在这里充分发挥反应。全球化在一种认可的假定下是互惠的,双方地位和发展程度等同,而且贸易中的科技含量、资源含量等因素是基本一致的。
13.没有人性和违背初衷的西方经济学
说西方经济学没有人性,首先是自私人假设本身就是没有人性和道德的,它和在其基础上建立的西方经济学不仅认为人自私,还在现实中成为逼善从恶的黑手,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趋于功利、充满利用和心计、尔虞我诈,变得冷漠,缺乏道德和人情。其次,没有把基本生存作为一个主要的指标来看待,基本、必需的消费应当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同时应该在GDP的计算中要加大基本必需品的权重,由于政府补贴等原因,粮食等价格很低,但是它的效用却是最高的,没有粮食,人们无法生存,也不可能在这里讨论经济问题了。其次重物质轻精神,在经济学家视野中往往没有精神需求。
西方经济学往往为了一个中期目标忘记和违背最初目标,违背了自己的初衷,经济学在许多方面往往是违背初衷的,体现在:第一,通过竞争提高效率,却不知道过度的竞争无论对于个人和企业都有损害,过多的压力牺牲个人真正福利本身违背了发展经济的目标。第二,西方经济学声称私人投入生产可以减少政府资金的欠缺,可以利用社会的力量办过多的事业。而且那些应该政府来做的事情也是要委托企业来做。岂不知,这是杀鸡取卵。私人企业本身是挣钱的,它们用少量的钱挣过多的钱。如果是最初让政府投入,无非是开始多从百姓那里稍微多征税,就有钱了,国有的企业要么不盈利可以提供平价商品(廉价商品的提供使得老百姓有能力担负更多的税款,同样也能转化为政府的财政能力),要么盈利则可以增加政府的收入来进行新一轮投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如果是让追逐利润的私营企业来半,则它必然有一定的利润,这要么是变相增加老百姓的负担,要么是使得政府没有财政能力进行下一轮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可见这些鼓吹者本质上是希望给富人提供更多的致富空间。第三,它鼓吹私营企业能够为成员提供更多的产品,但是企业的盈利性质和马太效应导致富人越富,穷人越穷,最终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失业-有效需求进一步不足的恶性循环,即经济危机。荒谬之处在于它只看到生产能力,不看消费能力,只看到静态情况和短期消费能力没有明显变化。虽然现在西方经济学重视消费能力和社会保障,但是并没有对私营企业的这些弊端有清醒的认识。第四,市场经济称它保障了个人的选择权,而计划经济剥夺了个人的选择权。对于后者,在于如何实现一种计划经济,个人如果在计划的过程中参与并且有权对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则不存在剥夺选择权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称市场经济保障了个人的选择权,显然是错误的。市场放任自流的形式,使得许多人在行使自己的选择权的时候往往侵犯了他人的选择权,无论是在个人之间还是企业之间都存在一方的选择权可能侵犯另外一方的选择权问题,好比一个人要争取杀人的权力,则被杀的人连保障生存的权力都没有了,比如当某一资源非常紧缺时候,有钱人更能够获得该资源,而这剥夺了他人的选择权,当一个企业污染环境的时候,周围的人只有被动选择受害的命运。虽然环境污染是受到法规的禁止,但是不能防止其他不被法规禁止的行为。另外市场体制下的贫富两极分化趋势实质上是限制了穷人的消费能力,一些穷人可能对生存和温饱的选择权都被“剥夺”了。可见这里的说法仅仅是在短期和静态条件下成立的,时间一长,反而比计划经济都比不上了。在为生存威胁的时候,穷人可能去抢劫犯罪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这显然是一个理性社会所不愿意的。此外,个人的选择往往是不理性的,比如,抽烟、饮酒、吸毒等,如果个人放任自流是不好的,而政府则更加容易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加理性;第五,西方经济学用收入分配来激发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岂不知这种积极性最终导致经济危机。因为它忽视消费了能力,这是经济危机的根源,我在<收入分配差距及其激发的积极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论述较多。而且西方经济学采用的是间接激励,并不是最为直接的激励,效率并非最高的,长期来看,马太效应和贫富差距的加大需要拉动需求,而不是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第六,西方经济学通过竞争和激励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但是由于自私和盈利性,企业会限制技术的共享和产品的共享,而许多技术和产品都是可以共享的,必然一些数字产品可以任意复制,一些技术不仅可以在同类产品中共享,而且可以使用在其他的产品中,但是为了利益,企业会保密技术,或者申请专利,实际上大部分的专利只是寻求保护,而并没有公开某些核心的技术或者细节。不利于社会共享技术进步成果,自然限制了更多更好的产品的获得。第七,市场的功利性往往使得长期利益、后代利益和长期需求受到忽视,甚至侵害,如对资源杀鸡取卵式的利用,这违背了目标。市场还重视可见的金钱、商品等可见利益,而忽视老百姓对于休闲、健康、安逸的需求,造成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现在已经通过立法进行了一定的限制。第八,市场的功利性导致基础投入的不足,不利于科技进步,从而不利于新产品的出现,违背了提供更多更好产品的初衷。第九,市场的贫富分化使得穷人被迫超负荷工作,失去对安逸、休闲和健康的选择权,富人不用工作,是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且贫穷的失业者甚至对商品购买能力的选择权都没有。虽然近代经济学的改进,但是这种不均衡导致的畸形和浪费没有完全消除。
经济学应当始终面向它的初衷,不能闭着眼睛不管福利和民生,大谈如何发展经济,如何达到指标。西方经济学这些核心理论往往都是看起来很好短期内能够有积极作用,但是长期来看就颠倒了,正所谓“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14.西方经济学使得人向钱、物看,物欲横流
西方经济学不重视大部分非物质的东西(因为他们不是产品,因为不能用钱买),重物质,不重视精神上的享受。它认为市场万能(虽然现在有所改变),自私人假设就把个人利益放在个人完全的出发点上,这导致它所主导的国家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严重。一个现代社会,更重要的是非物质的东西,虽然现在许多非物质的已经可以当做产品,但是更多的却不能作为产品,不可以用金钱来度量。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手段(金钱)可以激励效率,但是经济手段并不必定激励效率,也不一定要用经济手段来激励效率。道德也可以其很大的作用,但是在自私人假设的鼓噪下,社会道德严重滑坡,因此自私人假设变得越来越“真实”。强大压力下人也不得不变得越来越现实和自私。在市场经济中,特别是没有社会保障的市场经济中,收入差距加大、市场的竞争和就业的压力给许多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压力。一些超负荷的工作也带来了生理上的压力。心理和生理是互相作用的,导致身心负担沉重和疾病增加。由于社会保障的不完善,许多人为了防备万一想方设法增加收入,压低消费,加大积蓄,从而缩小了有效需求。由于贫穷者没有生存的保障,使得他们为了争取生存而不惜一切手段,导致犯罪率上升,社会风气变坏,一些人从精神上堕落。另外,他们更加依附于雇主和就业机会,导致了他们被迫接受低下的工资、不惜牺牲健康甚至出卖人格等。这也导致了雇主和雇员之间贫富差距的加大,形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恶性循环。由于金钱对于生存的重要性,整个社会对金钱的期望和依赖增加,可能形成拜金主义并进一步导致人们拼命追逐金钱,而富人则凭借财力更加有能力使财富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另外也导致了许多在职的人员为了获得高收入却拼命加班加点和兼职,占用了失业人员的就业空间,进一步导致就业情况的恶化,而且一些人超长工时工作也导致他们没有时间进行消费,制约了有效需求。就业的恶化也导致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失业人员无力消费也会压缩有效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失业增加,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产生类似经济危机的现象。虽然西方经济学后来者用社会保障等补丁措施缓和了这种经济危机,但是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只是从度上有所缓和而已。
15.极度局限的解释力
西方经济学许多理论无法解释一般人都能理解的问题,甚至往往得出许多违背初衷或者一看就荒谬的结论,如洪灾利于发展经济等。在我们举国抵制日货的时候,站出来说抵制日货不应该,不利于我们发展的几乎都是一些经济学家,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没有考虑许多的因素,比如科技因素在GDP中没有体现,当采取杀鸡取卵、甚至是杀鸡扔卵的措施时候,经济学可以得出一个该措施非常合理,非常符合经济原理的结论。西方经济学的公式化的证明往往缺乏解释力,往往还不如平民百姓用言简意赅的表述进行解释。因为西方经济学采用不成立的假设,经过了许多不严谨的推导,局限的定义,不仅不能客观说明问题,而且许多情况下,一个人预先想得出什么结论,都可以用经济学的一部分理论来“论证”。这为诡辩和“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人大开方便之门,使得经济学成为“借口”经济学。经济学的论证好比一个人走许多弯路,偏离方向,而且不如言简意赅的直路快。
古人留给我们“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忠告,对于西方经济学这种不严谨的,片面偏颇的理论,是非常合适的。但是一些经济学家用荒唐的理论得出荒唐的结论,老百姓都能看出是骗人的,他们硬是说自己是专家,是权威可信的,有经济学家说:如果你们不信专家的,那要专家干什么呢?其实一些所谓的高深理论是变样了的,越是经过复杂、冗长的推导,偏差将是越大,越是具有误导性,但是由于其学术程度高,往往被一些迷信权威的人接受,用权威、专家来吓唬人。
16.理论的模糊性
时代在发展,各种理论在不断涌现和丰富,在现实中随处可见几乎互相矛盾的理论,且相对相悖的理论同时广为接受。而人们也在不断地对理论进行评价和总结。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许多以前比较适用的理论已经日益显示出粗糙、不严格、不精确和不正确等问题,而且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对许多概念的理解也逐步开阔,许多的观念不断被推广衍生。在研究不同甚至相对立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共同存在问题时,有必要引入模糊的观念。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许多现有的理论是介于正确和错误之间,或者说真理是介于两个和多个不相容的现有理论之间,从某个理论是否正确这个角度而言,它是介于该理论正确和该理论错误两个命题之间,因而把命题作为一个对象时,真理(真正意义上的理论)是隶属于不同的命题。同样也可能互相不相容的现有的理论都有一定的正确性,因而真理应当是隶属于不同的理论(命题)。这里理论模糊性指的是理论的正确性是模糊的,即真实理论(真理)是介于两个不同理论之间或者一个理论介于正确与错误之间(即不是足够正确或者不精确)。在单纯且理想化的条件下,有许多理论是确定的,可以严格证明的,比如数学公式定理等。但是在实践中,对于非理想情况、偶然(随机)因素和众多外在因素作用下,许多几乎不相容的理论都是可以并存的。正如民间所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而我们认为许多理论是模糊的,特别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理论。理论的模糊性是因为事物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比如人的一念之间可能作出不同的决定),有许多因素共同起作用。理论模糊性来源:它的基础的不可靠或者不精确(如它的前提、假定、公理、公设的不可靠性、非精确性或者模糊性,比如相对论产生以前的时空观就是一种不正确、不精确的观点);概念定义的不精确性;理论证明推导的不严格、不全面;概念之间互相渗透;忽略一些因素和证明的模糊性;存在不确定的因素(如人的能动性、心理的不确定性、偶然因素、动态的随时间环境而变化的因素);因素的作用是模糊的;对象的模糊性或者不精确等等。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面对实际问题许多理论都是局限的,它们的正确性是相对的。往往人们会以为自己站在很确定的基础上,比如,总是以为自己头上就是上方,但是地球是球形的,在南极和北极的人所认为的上方就是完全相反的。牛顿的时空观就是一个相对正确的理论,而且长时期以来都认为是正确,实验的结果似乎也认同它,但是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出现后才知道牛顿的时空观是一个相对的理论,在一般低速运动情况下,牛顿的理论还是非常精确地符合实验结果,但是当物体速度接近光速时,才表现出错误性。同样,许多理论能很好的符合现在的实验结果和统计数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一些因素的变化,错误性也会暴露出来。因此,研究理论的模糊性使得它们能够与时俱进,很有必要。
在许多理论中,不确定性、含混性、随机性、不精确性是共同存在的,这里提到的模糊性主要是针对理论正确性和实际情况在不同理论之间的适用性的模糊。为了不产生在模糊数学产生过程中将模糊与含混和随机等概念无法准确区分的问题,特别说明这里的模糊性是由于不确定性、含混性、随机性、不精确性产生的,而不是指随机性等上述特性本身。如不精确性使得结果与正确结果偏离,导致结论介于正确与完全错误之间,即以不同的特征函数(表征隶属程度)隶属于正确和错误。再如不确定性,它导致理论有时候正确,有时候不正确,或者有时候符合这个理论,有时候符合另外一个理论,前者是介于正确和错误之间,后者是介于两个不同理论之间。概念的含混模糊则指概念之间没有明晰的界限,可以说它是,也可以说不是的,因而可以对概念进行推广,但是推广后的事物,对于概念的隶属程度降低,也可以对概念进行精确化,从而提高隶属程度。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出的理论的模糊性并非是模糊理论,它研究的对象是理论。
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有许多不确定的、含混性、随机性、不精确性等因素并存,影响因素繁多,现有的模型都不精确,概念还存在边界不清楚,没有纯粹的概念等问题。经济理论的模糊性值得探讨的原因还在于相对其他软科学理论经济理论对国家的经济政策起着更重要的指导作用,且中国几十年来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基础是社会的基础。每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许多概念就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见证了经济上扩展观念的变革,比如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在封建社会,解放了奴隶社会以人力为私有的观念;在资本主义社会,解放了以土地为私有的观念。在奴隶社会以人的体力为最重要的资本;在封建社会是以土地为最重要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以资金为最重要的资本。根据发展趋势,今后则是日益以科技、知识产权和人的脑力等无形的事物为最重要的资本。可见随着时代发展,许多简化的概念需要与时俱进的进行推广深化。再比如,两种因素互为因果,到底谁是因,谁是果,经济学中就有许多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都是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好比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鸡生蛋,蛋生鸡,到底谁最初出现。现在都强调明晰产权,但是如何来认定产权应该明晰呢?如何来认定产权一定就是非此即彼?产权之中包含的许多要素都是公有的,还有一些要素非公非私有。可见,我们只能说现在所有的结论虽然可能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可能正确,真正意义上我们要在那些有一定道理的理论之间折衷,而一般不能直接相信现有某一理论。
17.强加概念
经济学家喜欢把各种现象用经济理论来解释,但是比如把教育当作消费或者投资,问题是到底是谁在消费和投资都没有明确的主题,可以认为是学生、家长、企业、国家,但是当我们硬是把它当作个人消费行为的时候就是强加概念了。经济现象要转化为简单的理论,必然要经过一个盲人摸象的过程来对多维,多变量的问题进行简化,这导致了要采用简化的概念,从某一个侧面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此概念,但是也掺杂着许多不同的因素和作用。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老子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当强加概念后,它不一定是任何时候都适用的。越是强加概念,越是不普适。
18.超广义资源和掠夺性
资源从现行的税收理论研究的角度,有广义资源和狭义资源两种概念。广义的资源概念包括了构成社会生产力的三大要素,即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这里更加深入的推广了广义资源的概念,认为除了上述资源以外,经营方式、市场、职位、个人禀赋、地域优势、历史与文化的积累、有利的国家政策倾斜等等能带来经济、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和损失,都是资源,为了区别与已有的广义资源的概念,不妨称为超广义资源。另外带来损失的称为负资源,比如天灾人祸、各种风险。之所以要提出超广义资源是因为任何技术和经营方式等的应用都对社会造成影响,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占用别人得以生存的空间和赖以获取利润的市场等等,而且非常隐蔽。如农业产业化,一些地方搞起来就会富裕,但是如果全国都搞农业产业化,则利润就不可能再丰厚了,而且还有不少会倒闭。再如许多高科技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取代了许多人的劳动,但是也造成许多工人下岗失业,是否这些利润应当归企业所有呢?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工业化和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等技术日渐成熟的21世纪,这种现象将会更加严重。说不定有一天电脑会取代人的大脑,机器人会抢占了大部分人的饭碗。本文中超广义资源的概念是模糊的,基于上述的理论模糊性的观点。比如超广义资源是介于资源和非资源之间的。我们认为资源是属于公有的,因而对资源的利用需要徼税。超广义资源则介于公有和私有之间的,即超广义资源的问题以不同的隶属程度隶属于两个理论:超广义资源是公有的和超广义资源是私有的这两个理论。对它的利用的需要根据其对公有性质的隶属程度征收相应程度的税赋,即徼税量需要根据狭义资源税的计量乘以一个小于1的与隶属程度相关的因子。比如个人禀赋,可以认为是属于个人的从而是私有的,也可以认为是自然机遇赋予的,而且其他能力低的人给予了陪衬,从而是公有的。于是可以认为它是一种超广义资源,这可以给丧失劳动能力和残疾人生活保障一个理论依据:有劳动能力的人的劳动能力以一种很小的隶属程度是公有的资源,从而交纳很少的税赋,国家转移支付给丧失劳动能力和残疾人。从土地来看,开垦荒地为良田是一个资源开发开采的问题,利用土地进行生产是占用资源来获取利益的问题。开发者付出了劳动,占用者获得了受益。当开发者和占用者不是同一个人时,如果没有给予前者报酬,也没有要求后者徼税,就形成“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不公平局面,也不利于鼓励人民开荒地为良田。同样在超广义资源的开发中也需要对付出的劳动给予报酬和对付出的成本给予补偿,对于占用者则征收超广义资源税。通过征收超广义资源税来进行转移支付,并且给予资源开发者适当的补偿,从而形成公平的社会分配,也能促进资源的开发,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越是抽象的超广义资源,越是能起到非凡、长久、广泛的作用,比如高科技、理论成果、基础科学、哲学等,但是正是这些含金量很高的、技术含量大的资源,难于得到半分回报,难以保护成果,而且容易通过低廉的方式传播,如通过书籍、影视制品、网络传播。这些超广义资源的重要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益显现的,比如在奴隶社会,人类把人力当作最为重要的资源;在封建社会,人们把土地当作最为重要的资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把资金作为最为重要的资源,而且科技资源有日益重要的趋势。专利法的产生正是为了解决对发明成果的保护。可见随着社会发展,资源的概念逐步广义化是一种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和科技文明发展的体现。理论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的发展也为超广义资源的衡量评估提供了可行性。在看到正资源和正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负资源和负价值。对于创造负资源和负价值,比如环境污染、精神污染相关因素,我们也应当有足够的认识,采取征收环保税来给予处罚,而且在同一个资源和价值里面,可能包含正负两个方面。
资本主义的掠夺性从最初的赤裸裸的原始积累到现在的更加隐蔽的、无形的掠夺和资源霸占,都体现了一种掠夺性。当今的掠夺则是以掠夺超广义资源来获得高利润。西方经济学之所以成为为强者说话的理论,就是因为强者以拥有金钱或者其他的资本可以掠夺其他的资源,特别是那些没有被认识到的,没有征税的超广义资源,因为只有具有一定的资本,就可以结合配置其他的资源和超广义的资源来获得利润,如有资本才能获得人力资源,有人力资源才能利用技术资源。有房地产企业家说:房地产企业贡献比较多,得到的表扬比较少。但是他们给社会做了小贡献的同时岂不知他们从社会上掠夺的更多,危害更大,他们的暴利就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一点。房地产做的贡献可以是GDP和拉动经济发展来看,但是房地产拉动GDP不是真正意义的一种发展经济,而是靠拼命涨价来带动的,如果扣除价格因素,房地产没有什么贡献。虚高的价格对老百姓是一种掠夺和伤害。如果说房地产做的贡献是上缴了多少税等,或者拉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那么我们可以说那些杀伤了人,给予受害人一定赔偿的人对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这里的税收是法律强制收取的。至于拉动产业的发展,显然是片面的看法,因为虽然它局部地拉动了数个行业的发展,但是对其他的行业却有很大的挤出效应,因为为了购房,老百姓丧失了很大的购买能力,只有在其他的消费上精简节约。
19.张五常批判
这里先批判张五常的部分言论,随后将补充。张五常说:市场经济是发扬经济民主,人们用购买来投票。但是岂不知这是有钱人的民主,没有钱,用什么来投票,有钱人可以投无数次票。张五常动不动就是几百年没有被指出的问题被他指出了,但是问题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如果一个经济学家头脑简单,是不适合分析本来就非常复杂的经济问题的。记得我看张五常的书时,发现许多观点只是一种诡辩和误导分析。象张五常这样为了逃税不惜以身试法的人,就是最契合自私人假设的,他的言论同样也是为他的个人利益和他代表的利益集团(阶级等)服务的,这使得他的学说成为一种借口学说。张五常最近跳出来骂大陆愤青,不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知识,而是许多愤青对经济学家和发展经济中的不良现象的不满,包括张五常的误国言论。西方经济学具有很强的迷惑作用,如一个普通的人通过分析都可以看出抵制日货,进行贸易限制是利于我们民族的,但是西方经济学却得出抵制日货不利、全球化互惠的谬论,为愤青所批评。张五常的意思是,那些愤青不懂或者不接受西方经济学的结论是无知的表现,岂不知愤青的眼睛才是雪亮的。其实这些愤青恰恰是有远见和不迷信腐朽理论的,是真知而不是糊涂的。张把他们当作眼中钉。网络上对于经济学家的铺天盖地的批评往往来自于这些被认为是愤青的知识分子。
今天看到张五常再次出狂言(你要在经济分析的内容上难倒我这个老人家,成功机会是零),我的帖子发表后也未曾遇到对手,希望张五常等著名的经济诡辩家来对本文提出批评,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我学识浅薄,以张对自己的评价,定可以找出无数谬误,笔者很欢迎任何人对本文的批评,特别是希望张五常这样的大家来批评。我知道许多人讨厌本文,但是没有找到站得住的言辞,希望这些人能够转达给张五常,厉以宁、张维迎等经济大家。
20.借口学说
上面提到,许多经济学家都有偏向性,为富人说话。在我国的经济学家受利益集团的影响特别明显,在西方由于管制,有所抑制,但是也不可能避免,象新自由派极力鼓吹不应当给经济犯罪判刑,特别是死刑,其实经济犯罪害死的人可能比杀人犯害死的人更多,一些误国误民的经济学家也可能害死许多人。没有严格的法律,等于是给更多无辜的人“判死刑”。即使有些学者是正义的,没有偏向的,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依然倾向为富人说话。经济学还受到政治压力,阶级斗志的影响,总得来说,不会偏向于穷人说话,因此制定的规则不利于穷人。这是马太效应在政治和经济决策上的一个体现,也体现了一定程度的权贵资本化,也是西方经济学所倡导的自由化和自私化思想的一种必然。
21.经济与政治密不可分
西方经济学将政治和经济分开,认为自己不是政治的代言,但是除了为利益集团说话外,它们也是政治代言人。实际上政治与经济永远是密切相连的。西方经济学者即使不考虑马克思谈到的阶级,但是他们眼中的利益集团分明是阶级的一个“缩影”或者翻版。当然经济学有时为了利益集团而提倡政府最小化,特别是在政府起均衡强弱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的时候,强者自然要抵制。其实在市场鞭长莫及的地方,都是政府(政治)在发挥作用,如果一个政府能够象企业一样,通过征税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人民更多的需求。上面提到的广义产品就有许多适合政府来提供。由于自私人假设和自由的市场经济并不导致利益最大化,因此经济规则的制定不可避免,经济规则需要通过政治和政府来产生。规则是否没有偏向,是否真正从整体利益最大化并且保证公平则有赖于权力的产生、分配、制衡、传递、循环。西方经济学对于政府的干预深恶痛绝,一向鼓吹政府职能最小化,它们说政府会腐败,而市场中则不存在腐败。其实这样的吹毛求疵是站不住的,任何政策如果没有好的制定都会出现问题,腐败就是如此,而且腐败还是亚当密斯理论所应当支持的,因为人都是自私的,而且个人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会导致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凡是在有政府存在时,官员的腐败会导致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不应该采用反腐败措施。这就形成了自相矛盾,在政府存在时,亚当密斯理论得出腐败有利,但是西方经济学同时又承认腐败对社会没有好处,而政府是腐败存在的一个根源,因此才要求政府职能最小化。之所以西方经济学找借口来“证明”政府职能应当最小化,是因为政府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往往会抑制或者削弱资本家的一些利益,这是一些人不愿意见到的。
22.论分配
对于分配问题,包括收入分配、权力分配、资源分配等问题,我们首先应当考虑的是,分配的原则是什么,是否有依据。如果是不同的原则都有一定的依据,则应当是采取折衷或者是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分配方式。其实平均分配、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按贡献分配各自都有一定的合理成分,无论是从公平的角度,还是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比如科技的增长和国家资源利用产生的效益,大部分应当是共享性质的,因为它是源于许多前人的工作,不能完全以个人贡献论,因此适合平均分配。从另外的角度,也要考虑个人的贡献和辛苦,这样才能激励社会发展,也显示了公平,因此应当对应采用按贡献和按劳分配。从效用最大化上来看,则需要考虑采用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如医疗)结合。从拉动投资角度,要按劳分配和按贡献分配。从拉动需求考虑,需要考虑采用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结合。现实中的按劳分配,按需分配、按劳分配和按贡献分配都是存在的,它们适用于不同的场合而已,比如社会保障就是存在平均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因素。社会风险也是按需分配的一个理由,有些疾病和损失是因为风险造成的,通过按需分配对风险进行了弥补,显示了公平。对基本必需的,高效用的消费,应当是按需分配或者平均分配。对于奢侈性的,低效用的宜采用按劳和按贡献分配。资本主义初期过分采用按贡献分配,经济危机频繁出现。后来的宏观调控(包括税收、社会保障、再分配),都具有从按贡献分配向平均和按需分配过多的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按需分配将越来越有必要,因为生产能力提高了,需要人们最大限度满足,而不是一味考虑如何扩大生产。西方经济学往往是重视贡献,因为它偏爱富人,这其中的贡献到底有多少是因为资本投入产生的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谈分配,首先要搞清楚,财富如何产生来谈贡献,财富的产生利用了多少社会公有的资源,比如我们如果认为资源是私有的,就会给占有者在分配上占有优势。但是社会科学上许多东西和概念都是多面性、含混的、没有明确边界的。西方经济学往往只采用一极,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再者其中各自起作用的因素各自分配多少的权重,也是一个问题。上面主要讨论金钱的分配,其实还有产品和服务的分配,它的分配除了通过市场购买产品与服务,通过社会保障进行分配外,政府还免费提供了一些其他的服务和产品的分配,比如电视节目等,而且有些还是强制性的。
一个政府不应当动辄说没有钱,因为政府有没有钱在于分配,如果是分配制度好,应该做的事业是不会缺钱的,如果真缺,应该说缺的是科技、人力或者资源。如果没有钱,政府可以通过发行货币(本质是变相税收),或者增加富人的税收来有效获得财政能力支配资源,满足各种需求。西方国家为解决经济危机采用的通货膨胀和减税、扩大财政赤字本质上是一种变相的税收,虽然它们都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它们都是对现有货币进行变相贬值而隐蔽地征税,而且这中征税方式是根据货币占有进行征税的,有一定的缩小贫富差距的功能。
同样权力分配上,也要折衷考虑平均分配、按需分配、按能力和智慧分配、按岗位分配、按品德分配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个人平等权力,建设和谐社会;按需可以给个人最大的满足;按能力和智慧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如专家评审),最大发挥社会的智慧和能力,按岗位分配可以实现各个岗位的职责得到最大的行使,按品德分配促进建立和谐社会。同时权力与制衡并重,多大的权力应当有相应大的责任和制衡。权力的良好分配将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权力制约着经济的分配方式和决定资本的认可(钱、物权等)。
权力和收入分配最终是利益,因此还要研究其他利益的产生、分配机制。应当产生良好的制衡机制,利用大众民主力量的反馈循环对抗利益集团。
23.量的简单计算、折算和比较之谬
有国际专家指出,中国从WTO中受惠多少多少美元,看了真是可笑。我国加入WTO将牺牲我们的利益,特别是长远利益,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专家们却煞有介事地到处了受惠的具体数字,原因在于经济学的量没有比较意义,将复杂的量进行了不应该的简化。在生产的成本中,各种投入都表现为不同的性质,比如不可再生资源成本往往被低估,科技投入的成本往往被高估,因为不可再生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虽然可能未来可能被取代,但是其概率一般不高)将呈涨价的趋势,而且科技的发展可能为该资源找到发挥更大效用的技术和产品。在西方经济学中,许多量都是根据价格来得出的,而资源的定价本身可能是不合理的。同样人力资源定价也可能是不合理的,当劳动力处于不良地位时,将会偏低。如科技投入是一种几乎一劳永逸的投入,发生持续性的作用,而一些生产的投入是一次性的,只发生一次作用。相关的量并不能很有效地进行比较和计算,即使要比较,也应该采用复杂的折算方法,而西方经济学却简单地利用定价来比较和计算,这是明显不合理的。个人的劳动量与个人的劳动付出(牺牲)也不存在简单的正比,线性关系,而是非线性的。从饮食消耗上看,每个人即使不劳动也需要基本的饮食消耗,而且各人的消耗也不同,消耗与劳动量也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从心理感受上来看,个人的付出(痛苦,不愿意劳动)也与劳动量不存在简单的关系,可能轻微的劳动会给人带来享受感,完全不劳动反而会不舒服,而且也不利于身体健康,但是过度的劳动带来的付出将会呈付出增加速度变大的趋势。劳动量与心理和生理上的付出也不存在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的关系。人力资源不用就会浪费掉,但是一些自然资源不用反而会增值。同时经济中显然还存在长期(持续)的利益和短期利益、前期利益和后期(非持续)利益,如何来折算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也是一个没解决的问题,即使进行理性分析,显然要考虑这样的问题。笔者建议建立时变量,当然也可能包括其他的因素来进行长期的分析。但是既然这样的问题西方经济学都没有解决,西方经济学的根基又何在呢?
许多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纠缠在一起,相互作用。一个量的变化也导致其他量的复杂变化,从而形成了一种变化的转移和传递。这些在西方经济学中没有得到足够的认识和体现。经济学中还忽视了许多的量,比如经济学中不计算健康、环境、心理的痛苦和愉快等成本、代价和受益。此外不同产品的效用、价格、发挥效用的时间、发挥效用的特点和成本等往往不可比,因此在进行统一计算、比较和折算的时候就出现偏差。
24.资本为什么能够增值
社会和经济活动是复杂关联的,今天的钱不是明天的钱,从一个角度来说,在交易过程中,人们一般考虑,如果值得才会交换,因此带来了增值。但是从社会角度来说,交易往往又凭借超广义资源,那些有钱的人更能够占有和支配超广义资源,所以会增值。这些增值并不仅仅因为资本家个人的投入,而是因为经济系统中许多人作出了贡献,包括前人的贡献。
25.钱为什么在贬值
大多数情况下,钱之所以在贬值,与政府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发行国债都有关系,它们两者都是一种变相的税收,造成了钱的贬值,而且一些商品还在变相涨价呢,货币往往贬值。
26.市场导致广泛的经济危机
在我的开辟中国第四产业-创新产业中就指出,市场化的情况下,人们重视功利,在科技方面,重视的是应用性的研究和产品的生产,但是对于基础性、广义性、受益广泛的科学技术和理论,只能是凭借兴趣爱好来研究,当然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投入,但是毕竟是杯水车薪,存在很大的投入真空。另外有人写了廉价的牛顿爱因斯坦和高价的比尔盖茨-新经济危机论一文,提出新经济危机论。我对于市场导致的经济危机的看法是:贫富差距加大-有效需求不足-贫富差距加大-有效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和失业增加-有效需求不足-失业进一步增加-有效需求不足的恶性循环,本质上是缺乏支付能力。但是新的经济危机也是市场的功利性的体现,是因为缺乏有效的报酬机制,人们普遍都有需求,但是从整个社会上来说,需求很大,但是对于个人而言,相对需求很小。这实际上是市场功利性导致的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情况。好比搭桥修路、环境保护这样的事情,采用市场化的方法谁都不会付款,科技和军事投入则有公益性,共享性,回报的长期性和间接性,这是一个自私人所不愿意投入的。
最终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个人读西方经济学入迷,它的观点将会变得很变得“真实”起来,自私人假设会让你变得更加自私,觉得你以前的无私很愚蠢,不理性。西方经济学的狭隘性会使得你的视野变得很狭隘,只看中物质利益,物欲横流,认为GDP就是等于发展,同时变得小聪明但是实际上是愚蠢,更加功利,甚至一天会六亲不认。「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