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农民增收的调查和思考
钱庆华
"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关注的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将近60个,出台了6个"一号文件".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中运行中最为突出的是农民增收问题",把增产和增收作为重点来抓.本文选择较发达地区张家港,利用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和其他资料,重点研究1990年以后农民收入变化的特点,试图找出其变化规律,为正确制定农民增收措施提供参考,同时,张家港的有些经验也可供欠发达地区参考.
一.农民收入变化的特点及分析
1.目前张家港农民收入所处的水平(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张家港的农民收入水平高于苏中、苏北,,也高于苏州的平均水平,是江苏人均水平的1.5倍,是全国人均水平的2倍左右.但值得注意的是,江苏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高于浙江,但农民人均纯收入确低于浙江,2002年,浙江高出江苏19个百分点.张家港的农民收入也略低于周边县市.当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领先的同时,如何更快的促进人均收入的增长,是张家港、江苏应研究的问题.
表1:张家港农民收入所处的水平(单位:元)
年份 |
2001 | |||||||
区域 |
张家港 |
太仓 |
常熟 |
昆山 |
苏州 |
江苏 |
浙江 |
全国 |
农民人均 纯收入 |
5813 |
5783 |
5853 |
5846 |
5796 |
3784 |
4582 |
2366 |
是张家港% |
100.0% |
99.5% |
100.7% |
100.6% |
99.7% |
65.1% |
78.8% |
40.7% |
年份 |
2002 | |||||||
区域 |
张家港 |
太仓 |
常熟 |
昆山 |
苏州 |
江苏 |
浙江 |
全国 |
农民人均 纯收入 |
6147 |
6192 |
6215 |
6262 |
6140 |
3995 |
4940 |
2476 |
是张家港% |
100.0% |
100.7% |
101.1% |
101.9% |
99.9% |
65.0% |
80.4% |
40.3% |
2.1978以来农民收入变化趋势及分析(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1996年以前,人均收入年增幅都在10%,96年增幅下降,97年仅为1%,98、99年甚至为负增长.经统计,从78年到85年,年均增长40%,"七五"期间年均增长21%,"八五"年均增长44%,"九五"年均增长仅为3%,可见,从"九五"开始尤其是97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从 1994年到2001年,我国国民经济经历了一个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急剧变化,特别是1997年以后,在主要经济领域,短缺经济基本结束。农村经济也从通货膨胀进入到通货紧缩时期.此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20.98元增加到2366.4元,增长93.8%,增长速度却从32.48%下降到2000年的1.9%,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最为低迷的时期。从2000年开始,张家港的农民人均收入开始恢复性增长,主要是因为2001年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农民家庭经营和农业收入开始扭转了连续三年下降的局面,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增加,政府采取多项减负增收措施.逐步显现其成效.
表2:张家港1978年以来主要年份农民人均纯收入(单位:元)
年份 |
1978 |
1985 |
1990 |
1991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177 |
717 |
1471 |
1779 |
2022 |
2660 |
3630 |
4726 |
比上年增加 |
- |
540 |
754 |
308 |
243 |
638 |
970 |
1096 |
比上年增长% |
- |
305% |
105% |
21% |
14% |
32% |
36% |
30% |
年份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农民人均纯收入 |
5406 |
5446 |
5405 |
5200 |
5509 |
5813 |
6146 |
6943 |
比上年增加 |
680 |
40 |
-41 |
-205 |
309 |
304 |
333 |
797 |
比上年增长% |
14% |
1% |
-1% |
-4% |
6% |
6% |
6% |
13% |
3.1990年以后对农民收入来源的分析(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从1999年到2002年工资性收入占40%以上,种植、牧业、渔业等收入从1990年的33%下降到2002年的16%,其他来源的收入也逐年增加.由此可以看出:工资性收入从90年开始就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来自于镇村企业的收入逐步增加,这和张家港乡镇企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分不开,来自三产和家庭除种植、牧、渔业以外的经营收入也在增加.我们也注意到,从98年开始,来自工资性的收入在减少,乡镇企业改制后,随着企业管理的完善和快速的发展,对员工的要求在提高,对农民的非农就业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加大农民的培训力度,避免在竞争中淘汰,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表3:张家港农民收入来源构成情况.
年份 |
1990 |
1992 |
1994 |
1996 |
1998 |
2000 |
2002 |
2002年比1990年 增加 |
年人均总收入 |
1666 |
2408 |
3981 |
5406 |
5967 |
6366 |
6726 |
5060 |
1.工资性收入 |
764 |
997 |
2310 |
3620 |
3412 |
2913 |
3325 |
2561 |
比重 |
46% |
41% |
58% |
67% |
57% |
46% |
49% |
51% |
2.种植、牧、渔业 |
545 |
759 |
1192 |
1357 |
1106 |
1072 |
1083 |
538 |
比重 |
33% |
32% |
30% |
25% |
19% |
17% |
16% |
11% |
3.其他 |
357 |
652 |
479 |
429 |
1449 |
2381 |
2318 |
1961 |
比重 |
21% |
27% |
12% |
8% |
24% |
37% |
34% |
39% |
二.增加农民收入的若干思考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各地情况不同,措施不一样,但都要处理好涉及"三农"的一些基本问题,张家港从本地出发,加大投入、促进二三产业、私营企业的发展、免农业税、完善农村社保体系、加大对纯农户的帮扶、积极进行"三大"合作的研究和实践、推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运作、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等,这些措施对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大作用,同时仍有许多棘手的问题需要解决,仍需对一些问题进行总结和探寻.
1.政策的扶持和政府的重视对农民增收有巨大的作用.张家港的实践也表明,这两年农民收入有了恢复性增长和我们的扶持政策关系紧密.2003年张家港农民收入增长了13%,出台的一系列有关农民增收的具体政策措施,对农民增收起来很大作用:一是财政拿出650万元用于农民粮食种植、优质良种推广直接补贴。拿出3000万元继续实行农业税由市、镇财政代缴,全面取消农村“一事一议”筹资,实现农民合同内零负担,同时为农民减负494万元。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拿出3000万元落实农民养老保险补助,彻底解决4.2万名纯务农人员养老问题。拿出3600万元将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人均40元提高至110元。三是加强弱势群体帮扶。拿出800万元将9948名贫困农民纳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最低生活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130元提高至160元。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市、镇、村三级出资1400万元,为698户困难户帮建房屋,使其居有定所。2003年财政共计拿出2.4亿元保护农民利益,这些措施都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增收。
2.应注意无地、失地、纯农户和中低收入农民的增收问题.
从纯农户方面看, 2003年人均纯收入2200元左右,(抽样调查资料,下同)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400多元。从中低收入户方面看,2003年全市有50%左右的家庭,约10万多户农户,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人均纯收入为6300多元,与全市平均数相差250多元;而3%左右的低收入户,约有6千多户,人均纯收入仅1563元,还不到全市平均数的三成。市委农工办的调查表明,农村房屋拆迁户总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下降的。一是减收增支明显。250拆迁户总人数910人,拆迁前户均收入17890.33元,拆迁后户均收入15535.25元,户均减收2355.08元,减13.8%.二是由于被征地农民年龄大,文化程度地,被征地农民就业较困难,直接导致收入下降.政府应适度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工作,并可采取土地股份制等新型形式,用"土地换股份","土地换保障",同时应做好粮食的种植和收购工作,因为纯农户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大部分能来自于农业和家庭经营收入,这部分收入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质量能否提高.
3.农民增收的路径思考.农民收入来源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工资性收入成了农民增收的依赖,农民更多的要依赖非农就业来增收.非农就业和整个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相关,二、三的发展对农民收入有很大影响,基本上是二、三产业发展快的时候,解决的农民非农就业就多,农民收入增加就快;同时,对"三农"的大量投入依赖于二三产业和财政的快速增长,张家港2002年的财政收入是43.08亿,2003年是66.98亿,也正是有较较强的财政,2003年涉农投入才达到了2.3亿,为农民增收打下基础.张家港二、三产业,镇乡企业发展很快,规模较大,很多镇村依托雄厚的工业经济实力,以工业“反哺”农业,走出一条促农增收新路子。永联村200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860元。该村每年从工业利润中拨出200万元设立“农业发展基金”,鼓励发展花卉苗木、食用菌、特种水产以及畜禽养殖等四大优势产业,;同时,该村依托江苏永钢集团,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先后安置本村100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进厂务工,每年直接增加工资性收入2000多万元;他们还采取农民按责任田入股,村集体负责资金投入及管理的运作方式,组建永联苗木工程公司,对农户实行保底分红.象这样的企业张家港还有很多,镇村工业的收入是工业总收入的60%,农民的非农就业主要由他们解决.农民解决温饱靠农业,要富裕只能靠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4.体制创新会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动力.苏州正在进行"三大合作"的实践,即社区股份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富民合作.这些合作涉及农民切身利益和稳定,积极推行的同时要处理好相关问题.社区股份合作,即将原有集体资产进行量化,村干部称之为“配送股”、“原始股”.吴中区木渎镇金星村是苏州第一个社区股份合作制的试点,取得了一些成效,一股有360元左右的分红,这些收入农民感觉“有,当然是好,没有也不会急吼吼” ,社区股份合作社股民对经营的参与感似乎不是太强,调动乡镇村干部和农民的积极性是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其次,合作社的收益绝大部分靠新、旧厂房、打工楼出租,形式十分单一,一旦有风吹草动,就会入不敷出。工业向小区集聚是大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注重提升产业档次、调整经营结构,逐步由服务二产向服务三产转移.第三,许多镇村进行了撤并,集体资产应避免“平调”,即原有村民享受原有的集体资产,不能"劫富济贫"。对于一些还不是很富的村特别是一些纯农村,目前条件还不成熟,富民合作总社是很好的形式,打破行政村的界限,让手里有点钱的村民都来参与投资经营,入股的钱向下没有门槛,向上要封顶,避免富民合作社变成富人合作社.在园区、工业小区不断增加,在城市化加速,土地逐步减少,有些镇村成为"城中村"、"镇上村"、"无地村".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地方"征用改租用,出让变入股",农民用土地换股份,定期分红,形成土地股份合作,这种形式避免农民失地后无收益.但应注意到:土地所有的最终控制权,还是在村集体手中,应避免成为村乡等政权和组织摊派和收费的权力依据;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可能会另形成一套村经济组织班子,加大村民的负担;如何发挥村民的监督作用,避免"寻租"行为,这些是我们应注意的问题.
5.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应当知道,政府加大投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合作制,进行基层民主选举等等,这些措施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三农"问题的改善,同时,我们应当认识到,"三农"问题已成为顽疾,这些措施对于贫困落后的地方来说,也许还是"无米之炊",这些措施的实行,离不开我们宏观环境的改善,这不是地方政府所能解决的,这需要我们从国情出发理性的作出重大调整:"一国两策","二元社会结构"是造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三农"问题本质是国家和农民关系的问题,我们应当认识到,当我们很好的解决了"三农"问题,我们的执政能力会更强,我们的执政基础会坚实,因为我们是有九亿农民的大国,这是我们最大的国情,我们党对农民的感情是深厚的,毛主席有句话,"世上最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我相信只要我们党认真下决心做的事情,就一定能做成,"三农"问题也最终能很好的解决。
(单位:张家港市委党校 215600 Email:[email protected])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