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
人类的一切困扰也是他们最大的悲哀在于只能用概念把握事物,而他们又没有能力将所有概念清晰地分开。诚如萨缪尔森所言,世界已经够复杂的了,何况还可以出现类似下列的混乱和含糊:一、不知道两个名称实际上是指同一事物;二、不知道同一名称用来指两种不同的事物。“资本主义”这一不幸的术语就是这样地让人伤透脑筋。按照一般的、最普遍的理解,它包含三个基本要素:第一,私有制;第二,市场经济;第三,雇佣劳动。这三个要素分别是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所有制性质、资源配置方式和劳动方式或所有制形式的描述。用社会学的术语重新表述上述观点,即是说,任何一个经济形态作为一个系统都包含有至少三个基本变量,而具体到资本主义,三个变量的属性分别为私有制(所有制性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式)和雇佣劳动(劳动方式或所有制形式)。
那么,如果每个变量从理论上讲都包含有若干属性,那么事实上我们将得到多少种经济形态的排列组合呢?答案当然首先取决于对每个变量的属性的数目的确定。但是我们不用做这项工作也可以知道,所有这些排列组合中的大部分将只存在于理论上和想象中,因为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这些奇怪的经济形态。结构主义的反历史性质固然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但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它们中的大部分没有真实存在过?可以有把握地推断,这一定是由于某些变量属性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正如化学试剂中的某些离子相互吸引一样,否则它们就一定是可以自由组合的。
这一认识所提供的全新视角将我们导向对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重新反思。资本主义——这里我们取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因为一般我们总是用前者作为后者的简称——与市场经济之间存在着上述这种必然的因果联系吗?市场经济一定为资本主义所独有吗?诸如市场社会主义这样的理念可以成为现实吗?下面我将尝试运用一些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按照逻辑的而非历史的顺序对这些问题做一番系统的梳理。
历史和实践的经验告诉我们: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确存在着这种必然的因果联系。我们原是要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可现在却已得出答案。这当然是一种论证方式,我是希望通过播种下预先设定的结果的种子而从理论反推中收获果实。但愿读者不要误解为循环论证。
让我们开始吧。如果市场经济是为资本主义所独有,那就是说在前资本主义时代不存在市场经济。可是我们分明知道在那些时代存在着市场、商品甚至货币。这也就是说,市场经济不等于一般认为由市场、商品和货币所定义了的普通商品经济。那么,问题的焦点就集中在:市场经济不同于普通商品经济的特殊规定性究竟表现在哪里?这个特殊规定又与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有着怎样的内在必然联系呢?
可以认为市场供求竞争力量的自发调节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吗?或者说,就像通常的认识那样,认为市场经济就是根据价格信号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在资本主义的条件下,价格的这种资源配置作用无非是表现为市场自发调控投资方向。但是我们知道,价值规律是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商品经济的法则。而普通商品经济下的价值规律主要起如下作用:第一,确定交换比率;第二,在自身绝对意义上分配劳动时间;第三,在供求力量的辅助下合理分配社会总劳动,确定每个生产部门的必要劳动,并通过供求的竞争性均衡机制调控市场。因而,价格的资源配置作用应该说是价值规律决定社会总劳动分配的具体实现形式,也因而它应被看作是普通商品经济而非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
也即是说,被我们一直当作市场经济本质特征的资源配置的价格决定在所有商品生产社会中都存在。无论是简单商品生产还是资本主义都遵循这一逻辑。换言之,价值规律无法从自身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运作中区分出它身在其中的社会是为买而卖还是为卖而买。所以,毫无疑问必须为市场经济的规定性寻找全新的基础。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即资本主义的角度切入,看看是否可以引申出这种全新的规定性。我们知道,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通过生产资料的私有化因而劳动力的商品化实现资本对剩余劳动的无偿占有。这一过程实现了资本的增殖,并且是资本之为资本的本质规定。因而资本的无限增殖即成了生产的目的本身,利润最大化也就相应成为资本主义的首要法则。这一目标的实现包括两方面:一是扩大生产,二是扩大市场,即生产与销售两方面。因此,真正资本主义的竞争也就包括:第一,营销竞争,诸如广告、价格、质量、品牌、售后服务等等;第二,效率-成本竞争,诸如技术革新、过度工作、压低工资等等。
由于商品生产的固有盲目性,雇主必定将利润最大化的重心放在提高产量上,因而对雇主来说,利润最大化首先意味着产出最大化,或者说,雇主首先要考虑的是技术效率而非经济效率。所以我们可以暂时将营销竞争即为扩大市场份额而开展的那些竞争放在一边。这样,主要矛盾就集中到了生产竞争上。
但是生产竞争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尽量增加单位商品价值中剩余价值的比重;二是尽量增加包括剩余价值在内的商品价值总量。有几种手段可以达到目的。一种是我们通常称之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它的主旨在于通过延长工人工作日或是提高工人劳动强度来达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第一种情况。还有一种是技术革新。也即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降低个别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对以上两种情况均适用。因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工人用于再生产自身劳动力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降低,这显然会导致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这是它对第一种情况的回应,我们通常称之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它所以适用于第二种情况的逻辑就更加明显了,商品数量增加,价值总量也必定增加。
不难看出,第二种方法是更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竞争方式。而第一种方法囿于道德的、文化的界限并慑于工人阶级一次又一次的反抗而要想继续存在下去就不得不变成一定程度上以暴力为后盾的超经济形式。这是令资产阶级感到遗憾的事情。因而随着社会进步,这种方法愈益被放弃而代之以更人道、更隐蔽也更符合资本主义理念的剥削形式。但事实上这种方法就是继续存在,它也不能完全脱离价值规律的轨道。因为它所依傍的无非是劳动力的透支,而这一点意味着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的市场价格降到了价值以下。显然,这种情况在普通商品市场上也并不鲜见。
所以,我认为,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主义的特点在于变原先仅作为市场调节机制的价值规律为市场竞争手段。
有两个问题是需要特别注意的。第一,供求的竞争是一切商品生产社会共有的特征,归根结底那是一种盲目的、不自觉的、真正斯密所谓“看不见的手”的法则主导下的竞争。但资本主义在此之外却拥有独具自身特色的高度自觉的竞争形式,因此它强化了供求竞争的烈度、不确定性也因而它的市场调节作用;第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竞争本质还表现在:一方面,由于一切生产资料都必须经由市场获得,竞争从未像资本主义时代这样表现得如此普遍和激烈。而正是在这种竞争中人类交往的狭隘性日益为普遍性所取代。另一方面,竞争采取了纯经济形式,摒弃了过去即使商贸关系最发达的非资本主义帝国都不能不使用的超经济手段。
在所有这些认识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将市场经济定义为以商品经济本质法则即价值规律为手段的自觉的、普遍的、剧烈的、纯粹的竞争性经济结构。在市场经济中,竞争首次成为生存法则——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要你投身于这场游戏中,游戏规则就将“作为内在规律,对单个当事人作为盲目的自然规律起作用。”
至此,我的分析已经表明:市场经济不同于一般商品经济。绝不是存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的地方就存在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伴生物,或毋宁说是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它们不过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但是,并非没有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问题了:第一,如果废除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制形式,那么这将意味着同时挖掉市场经济的墙角吗?看起来这个问题是这么地多余。我们既然已经认清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的这种“藤缠树”关系了,为什么不果断地对这个问题做出肯定性回答呢?这是因为有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家坚持认为在废除了资本私有制和工资劳动的条件下我们还是可以保留竞争性市场。我不敢贸然地、武断地断言他在胡说,我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考察。第二,马克思在《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劳动异化时明确地将矛头指向商品货币关系而非特殊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但众所周知,他在《资本论》中又转为主要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方式。他在这两者之间留下的暧昧和含糊给我们理解他所定义的未来社会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比如即使消灭了市场经济,理论上还可以保留商品货币关系,那时又应该怎么办呢?
现时的理论永远在为未来的思开辟进路,而认识的这种前进永远不会停止。我们这被称为人的类的思维方式也许的确不完美,但它却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并且永远在我们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绽放出最美丽的花朵。
2006/8/23.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