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大道的技术基础——“信息高速公路”
—— “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影响的探索[1]
刘国晨
本文认为信息工具变革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和制度变革的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信息高速公路是第四次信息工具变革的集大成,它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迅速地迈向信息时代,必将对人类社会的社会制度产生巨大的作用并导致革命性的变化。本文探索了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在未来信息时代可能发生的变化,并预言了这种变化将会导致信息经济体制或自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形[i]成;同时,探索了未来信息时代的技术因素和生产方式变革可能引发的社会上层建筑领域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变化,并预言了这种变化将会导致全民民主政治体制的形成。预言信息时代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必然导致社会制度的变革;并预测这种社会制度变革的趋势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设想是一致的,预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将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的解体和向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的迈进。
刘国晨,1951年生,宁夏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信息高速公路”——是在美国克林顿政府1993年所制定的《国家信息基础实施:行动计划》之后人们对这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通俗称谓。它是现代微电子和信息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的集大成;它是由光导纤维为通信干线以巨型计算机为中心并融合微机、电视、电话等信息载体的信息网络。它的建设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在迅速地从“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它将有可能融汇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其它高新技术群形成一个主导技术群,从而开创出一个以往任何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光辉灿烂的信息时代。目前,继美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之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奋起直追,信息高速公路迅速地伸展着,其作用和影响正在日益显现、扩展和增强。本文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及现代创新理论,试图就信息高速公路可能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尤其是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作用予以探索和预测,以使我们自觉地更好地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一、信息工具变革与社会制度变革的关系
信息工具是相对于其它的劳动工具而言的(信息工具也是一种劳动工具,本文使用劳动工具的概念是指除信息工具而外的其它劳动工具),本文应用信息工具的概念是指能够进行信息输入、存储、处理、输出、反馈过程中的任何信息媒介、载体、设备。信息工具是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的生产工具。信息工具随着人类的生产和社会活动的起始就同时出现了,不过它在已往的历史社会形态之中没有显得如现代这样的突出和重要,因而未能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然而,它在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之中同其它劳动工具一样具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人类从事生产活动需要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结合,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工具是人的四肢和体力的延伸,而信息工具则是人的大脑和脑力的延伸,“机器人”的发明和创造则是信息工具与劳动工具相结合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人们主要的是依靠劳动工具进行生产,而在生产力发展到现代科学技术水平阶段则愈来愈需要依靠和发挥信息工具的作用并与劳动工具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创造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此,信息工具对于现代社会的推动作用愈来愈巨大、愈来愈重要了。
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到现代社会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制度。它们是如何变化和演进的,不同的阶级、不同的学派从不同的价值观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对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阐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考查了引起人类社会形态和制度变革的基本原因,认为标志着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工具的变革是引起人类社会形态和制度变革的物质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因。生产力的变革引起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并引起了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变革。“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①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从人类精神活动领域初步(他们主要考查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形态和制度变革的原因,认为语言、文字、印刷术的出现和发明——现代社会认为是信息媒介或载体——是人类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杠杆之一,引起了社会形态和制度的不同变革。同样,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探索现代信息工具的作用,也可发现它们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社会形态和制度变革的进程正在产生着和将要产生巨大的作用,是现代社会变革的最基本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杠杆之一。
人类社会信息工具的显著变化,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电子通讯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
语言,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社会信息工具的诞生,这是人类社会信息工具的原始阶段。它是人类精神文化的起点,人类籍此可以发出信息,使人类的思维及相互之间的思想交流成为可能,加快了人类的进化尤其是大脑的进化,使人类由类人猿的低级动物进化到了作为人的高级动物。正如恩格斯在论述人由猿的转变过程中所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②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从物质资料生产的角度考查是劳动、从精神活动的角度考查是语言推动了猿到人的转变过程。
文字,是人类社会信息工具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文字使信息可以在人的大脑存储之外作为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存储和传递成为可能。语言作为信息只能存储于自然人的大脑之中,也只能作为自然的人加以传递,因而它的存储和传递功能是非常有限的,基本不具备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存储和传播功能;因此文字的发明使信息充分具有了社会和文化意义上的功能,使信息完成了由输入、存储、传递、输出、反馈的一个简单的全过程。人们通过文字可以更广泛地交流和积累经验,制定和形成法律法令等文献和体系;它是人类由“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和重要的标志。正如恩格斯所指出:“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③,因此从物质资料生产的角度考查是以青铜器、铁器的发明为标志,从精神活动的角度考查是以文字的发明为标志,使人类社会由原始野蛮社会进入到了有国家、有阶级的文明社会。
活字印刷术,是人类社会信息工具发展的第三阶段。它的意义在于人类社会的信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大大地加快和拓展了信息的输入、存储、传递、输出、反馈的速度和广度,从而也大大地加快和拓展了人类社会进步的速度和广度。正如马克思所言:“……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④因此,从物质资料生产的角度考查是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从精神活动的角度考查是以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标志,把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的社会推进到了工业文明的社会,使人类社会由封建主义社会进入到了资本主义社会,并进而向社会主义社会迈进。
电子通讯和电子计算机,是人类社会信息工具发展的第四阶段,亦即当代人类社会所处的阶段。这一阶段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是以电子的发现及其发明应用为特征的。不仅在物质资料生产领域发明了电动机,而且在文化信息领域——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等电子信息工具不断地被发明创造出来。这些信息工具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信息工具发生作用和影响的领域,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着巨大的作用和影响。这一阶段信息工具的发明不同于已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信息工具与劳动工具紧密结合呈现出融为一体的大趋势;以信息文化为特征的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对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精神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最重要、最关键的推动作用,并呈现出愈来愈紧密结合、不可分割、融为一体的大趋势。发端于本世纪60年代的“三A革命”,即工厂自动化、办公室自动化、住宅自动化就是这一趋势的显现,从此它不断地向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迅猛地发展着,其势头愈来愈猛。信息高速公路,就是人类社会信息工具第四阶段发展成果的综合体现。它把电子通讯和电子计算机融为一体,即将电话、电讯、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等融为一体,并以计算机为中心创造出了数字化的超大容量、超宽光纤线路、高速度、高精确度、高清晰度、高质量的信息通道,完成了信息输入、存储、控制、处理、输出、反馈的完整的自动化的全过程。当前这一阶段信息工具的作用和影响究竟有多大,现在要对其做出完整、准确的评价还为时尚早;但是未来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等专家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描述和探索。有人称其为“第三次浪潮”,有人称其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有人称其为“信息社会”,有人称其为“后工业社会”,有人称其为“知识经济时代”,有人称其为“信息资本主义社会”……众说纷云难以穷尽;但这正好说明了当前这一阶段信息工具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还远远没有止境,需要我们认真地对之加以探索和研究,尤其是往往滞后于生产力变化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变革才刚刚开始,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探索和研究。
综上所述,信息工具的变化发展是引发人类社会形态和制度变革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它与劳动工具的发明创造对人类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劳动工具的作用是既省力又提高劳动生产率;信息工具的作用是不仅省心并提高脑力劳动的效率,而且它也省力——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劳动工具和信息工具两者都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形态和制度变革的主要杠杆;而且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时代的迈进,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工具的变革将会愈来愈占据社会进步和发展推动力的主导地位,其作用和影响也必然会愈来愈不可估量,必将有力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二、“信息高速公路”已达到和可能达到的技术水平
探索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作用,首先有必要对信息高速公路现阶段已达到和未来可能达到的技术水平作一简要的描述和预测。
信息高速公路包括传输、网络、信息、应用和管理五个层次。它要求传输线路实现光纤化,传输信息的方式实现数字化,接受系统实现多媒体化。它涉及到了四种关键技术,即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这四种技术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实现了高速度、大容量、多媒体、覆盖率高的功能。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文中所引用主要技术资料的参考文献列入文后),这四种技术已达到和未来可能达到如下水平。
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经过几代的不断发展目前正在向具有人类智能的第五代和第六代类大脑神经元的智能计算机水平发展。计算机技术和应用领域发展的特点是,数字化程度愈来愈高,运算速度愈来愈快,存储容量愈来愈大,实用功能愈来愈强,设备体积愈来愈小,市场价格愈来愈低,操作愈来愈简单并向“傻瓜型”发展,社会普及和联网愈来愈广。数字化技术,不仅是数字而且几乎人类所有的信息,如声音、图像等都可以数字化表达为1或0。计算机速度,1999年,美国政府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信息技术”计划,在10--15年内实现可靠的千万亿次(1015)浮点运算速度和1018字节的存储能力的高性能计算机,对生物系统、商业系统、地球和环境、材料科学和制造等复杂系统进行模拟。2002年11月美国能源部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公布了最新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在此次评选中,日本NEC公司为日本地球模拟中心建造的超级计算机“地球模拟器”以每秒35.86万亿次的运算速度名列榜首。名列第二和第三的是美国惠普公司为洛斯阿拉莫斯(LosAlam-os)国家实验室新建的两台超级计算机,其运算速度均为每秒7.73万亿次。中国联想集团为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生产的超级计算机“深腾1800”,以每秒1.05万亿次的运算速度位居第43位。IBM公司2003年公布了其制造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的计划,这一名为“蓝色基因”、雄心勃勃的计划旨在进一步加强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其终极目标是制造出一个能够每秒钟进行100万亿次计算的超级计算机系统。美国能源部2002年11月宣布,与IBM达成一项2.9亿美元的协议,建造两台超级计算机,最高速度达到每秒进行460万亿次浮点运算。这两台新计算机将安装在加州利弗莫尔国家试验室内,用于模拟核武器试验、物质特性以及高能爆炸物的性能。这些计算机将配备数万颗功率强大的微处理器,就如同把一座小城中的所有电脑塞到一个盒子里,用线连接起来,使他们共同处理单一问题。电脑科学家们表示,科技趋势是到2010年建造更强大的、突破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运算能力的计算机。正在研制的光子计算机速度比电子信息处理快1千倍,也有人预测要快1万倍。存储器的容量,1995年韩国在世界上首先制成千兆位动态随机存储器;英特尔公司(Intel)2002年透露,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集成有10亿个晶体管的晶片将有可能于2007年诞生,这一数量相当于目前顶级晶片一颗2.5GHz的P4所容纳晶体管数的四倍多。集成了10亿个晶体管的晶片,使工程师可以灵活地设计具有高性能、新特性和集成多种晶片的产品,更好地支持电脑的中央处理器。目前,IBM与超微合作开发的六五纳米(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和四五纳米晶片,预期将分别于2005年和2007年于市场上正式推出,国际半导体公司联盟计划在2016年采用小于九纳米的晶体管。依据“摩尔”定律所预言,芯片的集成度及性能每18个月就可以提高一倍。预测集成电路技术未来可以在一个芯片上集成高达100亿个晶体管的也会出现;集成电路将向集成系统发展,即在一个芯片上将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等功能集成在一起。计算机功能,计算机从“科学计算”始,逐步扩大应用领域,可进行信息处理、自动控制、金融交易、智能模拟、电子游戏等,通过互联网可进行电子通信、文化教育、电子购物、证券交易、电子看病等。目前,研究开发可进行人机对话、逻辑推理等具有人工智能的第五代计算机亦即又一次新的计算机革命也正在发展之中,甚至生物计算机也在研制之中。计算机体积微型化,有人称其为计算机的第二次革命,微型化技术可把一个完整的中央处理机制造于一块或数块几毫米见方的“小硅片”上制造出微处理机,移动电脑、掌上机也制造了出来。微机化使计算机成本大大下降,使用起来灵活方便,从而使计算机从科学领域迅速地走进了普通工厂、办公室、家庭,不可阻挡地伸向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角落,促使人类社会快步迈入信息时代。从1971年生产第一台微型机以来,世界微机拥有量迅速发展突飞猛进,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不断地增长着。截止到2000年底,全世界电脑的拥有量是5.79亿台,美国的电脑拥有量是1.64亿台,居全球第一位,占全世界电脑总量的28.3%。计算机网络化,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的结合可将多台计算机相互联结成一个系统,既可以实现远程信息处理又可以共享系统的信息资源,目前,各国建立了多种多样的计算机网络。
通信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所采用的是光纤通信技术,理论上讲一条光纤可同时传送100亿对电话或1000万套电视,33卷的大英百科全书在4.7秒内就可传输完毕。据计算,人类有史以来积累起来的知识,在一条单模光纤里,用3~5分钟即可传毕。为此,有机构预测,只需一对光纤就能传输现在世界上所有的电信通信量的技术在不久的将来也会被研制出来。有人乐观地说:“光纤已经带着我们从较窄的带宽大步跳跃到近乎无限的带宽”。目前光纤网络传输的速度一般为10Gbps,许多工程专家致力于高速光纤设备的开发研究工作,特别是高速远距离光纤传输设备的研发。2003年德国柏林技术大学创造出了数据传输速度达到每秒20千兆比特的最新世界纪录。朗迅公司贝尔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小组2003年宣布,朗迅已经开发出了一种新款芯片,可以将当今最先进的移动网络的无线传输速度再提高10倍。2003年三菱电子公司宣称,三菱电子研制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半导体光纤调节器,该调节器可以以40Gbps的传输速度将骨干光纤网络上传输距离提高一倍。同时,卫星通信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卫星通信采用数字方式可以建立起全球统一的卫星数字通信网,它可以改善信息传输的质量,降低信息网络的建设成本,提高通信效率。目前,全球由“铱”星(Iridium)、“全球星”(Globalstar)、中高度圆轨道(ICO)三大卫星系统为主的通讯系统,意味着全球移动通信个人通信系统的时代已到来;它的最终发展,完全可以达到无隙连续覆盖的类蜂窝电话的全球通,实现全球移动电话手机化和数据通信高速率宽带化,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为每个用户提供全球通信服务,使广阔的地球变成了一个世界上人人可以即时进行信息交流的“小村落”。1999年,韩国三星公司就已研制出新型半导体芯片、软件和手机,用于高速传输数据,并传送声音和连续画面,这可以使通讯与微机功能更进一步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微电子技术的综合功能优势。同时,数据通信网,广播电波、微波、有线电视等通信网也可汇入信息高速公路的大道,加大它的宽度和网络分布密度。目前,发展的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可以帮助人们无线上网,如果人们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用户只需给电话线接口加装一个HomeAssessPoint装置便可以无线进入因特网。正在发展着的无线传输技术,可以使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解决上网速度慢以及网络容量小的问题,以高速传输速度提高和保证网络多媒体的传输质量。
网络技术,这是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结合的产物,它通过数据传输和数据交换网把广泛分布的多台电子计算机、大容量存储器、数据库、各种输入输出装置等互连而形成“计算机网络”。这种网络化技术可以使互连网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联成局域网、广域网等,并采用一种标准的计算机网络语言使所有的计算机得以互相交流,实现不同地点、不同类型计算机之间的相互通信和资源共享。目前人们所熟知的国际互连网就是全球性的各种计算机网络的网络,也可把它视为未来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2003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首次全面展示了ENUM、HANDLE和IPv6(即为第6版本互联网网址)这三大新的互联网前沿技术的研发进展情况。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毛伟表示,这三种正在推向实用的前沿技术,将给网络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使广大民众能够更实用更方便地使用互联网。作为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网络协议,ENUM的主要功能实现电话网和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整合IP网和传统电话网资源,促进多网融合。在可预见的未来,每一个人在全球只需要注册一个号码,就可以把所有的数字设备,包括电话、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全部连到互联网上,方便地实现基于互联网的语音和信息交流。第三项正在推进的技术是IPv6,这是新一代的网络基层协议。所有的互联网应用都必须依赖于网络基层协议IP协议才能够得以实现,有了IP协议,网络上不同的设备才能正确识别地址并互相通讯。IPv6的地址空间是128位,即有2的128次方个地址。如按照现在地球上的人口来计算IP地址的话,每个人将拥有1600万个IP地址,从根本上解决了IP地址的不足。即使未来的联网设备无限增加,每个设备都能够分配到一个IP地址,都可以有一个名字,这将使未来的互联网应用没有地址不够的后顾之忧,变得更加自由。(《人民日报》2003年12月13日第八版)同时,网络存储技术也不断发展,通过存储量升级满足不同需要,提高网络的稳定性和使管理更加容易。
多媒体技术,它可把数据、文字、图形、图像和声音等信息媒体结合[ii]在一起由计算机进行综合控制处理并具有交互性,使人们由被动接受信息变为主动接受信息,从而把计算机带入了一个可综合各种信息媒体的新的领域,拓宽了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提高了计算机的实用价值,使计算机运算处理的抽象数据符号“还原”为世界的“真实面貌”,从而使计算机与现实世界愈来愈紧密地融为一体。
由于以上技术的发展所以最终导致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现,因此信息高速公路是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发展集大成的凝聚物。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已开始拟定雄心勃勃的本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并紧锣密鼓地予以实施。美国克林顿政府,1993年提出了全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并拟定了实施计划的日程表,计划投资5000亿美元,至公元2015年左右,将光纤通信网铺设到每家每户,在全美贯通信息高速公路(按照康氏50年为一个周期的经济长波理论,科学技术领先世界的国家现正处于起始于19世纪初前后第一个周期以来的第五个周期的再投资期,即从1995年左右至2015左右,恰好与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投资计划相吻合)。同时,继全美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提出仅两年多的时间,美国政府“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也已提到了议事日程表上来。继美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之后,加拿大、法国、德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韩国、新加坡等国及台湾、香港地区分别提出了本国和本地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及实施方案。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落后着手进行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如拉丁美洲的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南锥体”共同市场国家的政府,加紧铺设该地区的光缆传输网络,为全面建设和开通信息高速公路做好准备。从90年代互联网大规模商用以后,世界互联网用户数一直遵循着“用户规模每9个月翻一番,主干网业务量每半年翻一番,网上信息量每100天翻一番”的“新摩尔定律”迅速发展。据报道,2001年6月底世界网民总数已达到4.59亿,这比2000年底的3.04亿又增加了51%。2001年美国拥有网民达1.357亿,占世界网民总数的39%。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门户网站,最大的拍卖网站,最多的网站数量……网络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得克萨斯大学1999年10月份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1999年互联网给美国经济增加了5070亿美元的产值,增加了230万个就业机会。网络经济已经超过了电信(3000亿美元)和民航(3550亿美元)等传统产业的规模,并在追赶出版业(7500亿美元)和保健产业(1万亿美元),而且正以每年68%的增长率飞速发展。
在世界信息时代的大潮汹涌而来之际,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也没有等闲视之,正在迎头赶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信息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通信产业突飞猛进势不可挡。1993年我国政府提出并部署了“金桥”“金卡”“金关”的“三金工程”,推动了我国利用信息技术加快信息基础实施建设和国家信息化的进程,为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铺平了道路。1997年10月第一次互联网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上网微机仅有29.9万台,网民只有62万户。200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北京发布了第十三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到达了7950万,居世界第二位;和2002年年底相比增加了2040万人,增长率为34.5%,同时,我国宽带互联网用户数量也在半年内迅速增长了760万。数字显示我国互联网事业稳步上升,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和网民的高速增加相同的是,上网计算机数也快速增加,截止到2003年底,我国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3089万台,和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率为48.3%,增长了1006万台。报告显示我国www站点数为59.6万个,和2002年同期相比增长60.3%。在互联网服务业务方面:网络教育、网上银行、在线交易、网络广告、网络新闻、网上视频服务、收费邮件服务、IP电话、短信服务、网上人才服务、网络资讯服务、网络游戏等服务业务快速发展,满足了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些消息都充分显示出我国互联网市场的巨大潜力。互联网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广、增长最快、市场潜力最大的产业之一,正在以超出人们想象的深度和广度迅速的发展。
根据信息高速公路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和理论上可能达到的水平,以及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的现状,随着一国国民经济和全民整体文化素质的逐步提高,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我们不难做出以下预测:⑴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微型机技术将可能实现完全的社会化和普及化,也就是说社会各个单位和千家万户都可以根据需要拥有自己的计算机或微机,从而使计算机或微机成为大众化的普通信息工具。这个进程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会加速地实现。⑵通信技术尤其是光纤通信技术和卫星通信技术将完全可以伸向和覆盖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也就是说它可以伸向和覆盖社会的每一个单位和千家万户。⑶网络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结合将会使分散的计算机联结为一体,形成各种各样的局域网、广域网乃至全球化网络。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水平将完全可以解决各种各样信息网络的信息流量所需的容量、宽度和速度,也就是说从技术的角度讲建立全球化信息网络或“全球信息高速公路”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⑷多媒体技术,它解决或可能解决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所有信息媒体在计算机上交流的问题,也就是说各种各样的文字、声音、图形、图像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信息网络加以相互交流。⑸人工智能技术,根据目前的研制进展情况,未来具有人工智能的计算机通过连续自动程序设计能够模拟人脑学习和存储视觉形象,也就是说它可具有人脑的视觉神经反映能力和记忆思维能力,使计算机愈来愈具有人脑的功能,愈来愈能够完成以往只有人才能胜任和解决的工作。
通过以上描述和预测我们基本上可以勾画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大体轮廓——为了能够形象化地理解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我们不妨把信息高速公路与地面的交通高速公路作一比拟:它将比地面的交通高速公路更长、更宽、更纵横交错、更普及、更大众化,交通高速公路能达到的地方信息高速公路都可以达到,交通高速公路达不到或没有必要达到的地方信息高速公路也可以达到或有必要达到,它将不存在地域空间的限制;它将比交通高速公路更宽广、流量更大,从理论上讲它的宽度接近于无限,可容纳地球上所有的信息量;它的信息传输速度与交通高速公路更是不可相提并论的,它从地球这端到那端的时间几乎接近于零。因此,从跨越地域和时间的角度讲交通高速公路与信息高速公路将是无法比拟的,它将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可即时、即地进行信息交流的主通道,如果说交通高速公路是人类社会运行的“两条腿”,那么信息高速公路就是未来人类社会运行的“神经系统”。当然,信息高速公路还必将对人类社会各个领域产生无比巨大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和影响,它更是交通高速公路所无法比拟的,只有人类社会生产和消费的主要方面完全地信息化才能充分发挥和显示出信息高速公路的能量和作用,也只有人类社会真正地进入了信息社会才能充分发挥和显示出其所蕴藏的无比巨大的潜力和能量。
如果假定以上对信息高速公路未来发展远景的描绘和预测是可能实现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据此进一步探索它将会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三、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经济制度作用的探索
社会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它的变革受制于物质资料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因此,首先须探索信息高速公路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微观、中观、宏观经济领域已发生或将要发生的作用和影响并加以综合,然后才能预测其对社会的经济制度将会产生什么样的作用。
如前所述,信息高速公路是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发展的集大成,它是以电子计算机革命为基础和中心的;没有计算机尤其是微机在社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领域的广泛应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将是不可想象的;而计算机尤其是微机在社会这三个领域的应用几乎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而同时进行和发展着的。
计算机以及微机在微观经济领域应用的集中体现就是“三A革命”。关于这一革命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已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描述和探索,尤其是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他的轰动世界的“第三次浪潮”等著作里对“三A革命”的现状和未来远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逼真的勾画。本文参阅他们的见解,在这里着重要探讨的是,当信息高速公路建成之后,当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把经过“三A革命”的工厂、办公室、住宅联结在一起时,那时,社会微观经济领域的运行状态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变化之一,“三A革命”将会逐步达到完善的程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厂、办公室、住宅将有可能达到完全的自动化程度,并会通过信息高速公路把它们有机地“连接”在一起,从而使三者之间的界线渐渐地消失。控制工厂自动化生产的“工作人员”,将会在“办公室”、或“家中”、或其它任何地方,都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给工厂的生产线发出各种控制生产的指令;维修设备的“工作人员”,也可以采取同样方式对工厂的生产设备进行监视,需要维修时,就可指令“机器人”对生产设备进行维修……总之,“三A革命”的发展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将有可能使社会经济实现高度的充分的完全的自动化和信息化。
变化之二:自动化工厂将会建立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将其所具有的生产能力、产品花色品种以及所有需告知客户的详尽信息资料,运用多媒体方式,输入并存储于该管理系统之中;千家万户家庭和其它客户的电脑将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与每个自动化工厂的网址接通,只要他们愿意或有必要,就可以随时随地从这些工厂的多媒体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各自所需的厂方的有关信息资料。同时也可把各自对厂方的需求信息应用多媒体方式反馈给工厂的管理信息系统;甚至,他们根据厂方的生产条件,按照自己的需求,自行设计自己所需产品的性能和样式,并将这些需求和设计图案等信息资料传输给厂方;自动化的工厂将会即时从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中获取客户所传输来的信息资料,并按照客户的需求加工生产成产品(双方也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反复协商),然后通过邮寄或送货上门等方式把产品交付于客户。
变化之三:自动化工厂与自动化家庭或客户之间的信用结算也会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进行。诚然,双方都需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建立自己的电子银行账户。这样的信用结算系统、信用往来将会是非常的及时、方便和可靠的;它将使货币的周转不受时空的限制,人们足不出户就可办完一切交易信用,有形货币将从人们的手中逐渐地消失。
变化之四:自动化工厂的同类工厂之间的生产能力——主要是生产产品质量和花色品种的能力——由于生产工序的自动化控制,所以其差别将会愈来愈小;同样原因产品制造过程中所需物耗和人工成本的差别将会愈来愈小,这样就会导致同类产品之间的价格差别愈来愈小,而且由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所产生的“反向选择”行为也将会因信息的公开化而消除,因此客户选择工厂的着眼点主要是考虑其是否可生产自己所需的产品,考虑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变化之五:“自动化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工厂”将会出现并兴旺起来。由于生产设备的自动化控制使生产过程变得“简单易行”,由于信息变得极大丰富并非常地容易获得,由于人们科技文化知识水平和技能的提高,由于人们经济利益、方便生活和个人爱好方面的原因,更是由于未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及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和容易获得,所以未来的家庭根据各自的实际需求对一些生活用品就有可能选择“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因此“家庭小工厂”将会构成未来物质资料生产微观经济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以上变化的描绘只是一个大概的轮廓,其中必然会涉及到许许多多具体的方式方法及协议规定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届时人们会有能力设法解决好诸如此类的问题的。信息高速公路在经济微观层次可能引起的变化还有其它方面的种种表现,因与本文主题相关不大,此不述及。
以上微观经济领域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经济中观层次运行状态的变化,这些变化将有可能表现在以下方面:
1、商业流通环节将会大大地缩小,而且会不断萎缩,直至萎缩到适合它本身在信息时代所能够存在的范围。从以上经济微观层次的运行状态变化可知,自动化工厂与自动化家庭或客户之间供需双方的直接联系,将会使以往在物质资料生产运行的产供销过程中起中介环节作用的商业流通环节变成供需之间的多余环节被人们理所当然地舍弃,因此这个部门将会萎缩(首先是商业批发业部门的萎缩,然后是商业零售业部门的萎缩,或者是两者同时地萎缩)。
2、供需的直接连接将会引来邮政、运输行业业务量的大幅度增加;厂方根据产品运输成本或客户的要求,无论是通过邮政部门邮寄产品还是直接送货上门都会引起这方面的变化。
3、银行业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信息高速公路上的“电子银行”与现行的“纸币银行”之间,相互能在多大程度上并存或依存,这将会由未来的客观需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现在所能肯定的是电子银行将会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主要的信用往来方式,现今的纸币银行将会退居次要的地位并会萎缩。
4、区域性的社区性的自动化生产的中小企业将会发达起来,大规模的跨区域跨国界的大型企业将会萎缩、解体或改变它的生存方式。现今的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的存在和兴旺发达,主要地是由于其拥有雄厚的人才、技术、财力而可实现经济发展的集约型优势,和能够大规模批量生产的规模经济优势,所以能够不断地获取劳动者的相对剩余价值,而在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这两大优势将难以继续保持。如前所述,生产的自动化控制,将会导致同类工厂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及花色品种方面的生产能力差别逐渐缩小,产品的物耗和人工消耗等方面的生产成本差别也将会缩小,因此,集约型经济所主要体现的产品质量和成本优势将会渐渐地失去;由于供需的直接连接,由于客户按照自己所需的自行设计产品数量的增多,甚至是“自给自足”产品的扩大,所以大规模批量生产的范围将会渐渐地缩小,因此规模经济的优势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也将会渐渐地失去。这样,现今支持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存在的集约型和规模经济两大优势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将难以为继,那么生产的区位条件及其所体现的产品的运输成本将会成为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供需双方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运输成本较高的产品无疑会根据用户的需要选择较近距离的工厂加以生产,因此具有区位优势的区域性的社区性的自动化中小企业将会兴旺发达起来。如果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要想保持自身的生产规模和客户,那么它们也只能选择客户所在区域和社区建立自己的小规模分厂才是较为明智的选择。
经济运行方式在微观和中观层次的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经济宏观层次运行状态的变化。
首先,宏观经济运行的总需求和总供给将会逐渐地趋于平衡,而且会愈来愈平衡。如前所述,经济微观层次供需的直接连接,将会形成工厂按照客户的需求加以组织生产的方式,就会形成按需生产的供需关系;这种关系又会导致工厂生产的产品接近“零库存”和商业流通环节的逐步萎缩,这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厂盲目生产所导致的产品积压和生产过剩的问题将会随之渐渐地被解决以至于消除,因此,宏观经济层面就会出现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平衡或相对的平衡。
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导致的企业生产过剩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状态将会发生变化。如前所述,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所依赖的两大法宝——集约型经济和规模经济——将会渐渐地失去,同类自动化工厂的生产能力——质量水平、消耗成本和花色品种——的差别将会逐渐地缩小乃至忽略不计,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竞争所主要依赖的质量、成本、价格等优势也将随之失去(那些不断领先时代的高新技术产业可能有所不同,但那只会是极少数的企业,而且随着信息垄断的消除和社会制度变革所导致的社会障碍和人为障碍的扫除,高新技术的推广普及速度将会加快,因此其优势也会很快消失)。这样,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竞争状态将会趋于缓和和逐渐地消失(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恶性竞争会消失),那么,市场竞争所导致的生产过剩状态也将会不复存在,那么,经济宏观运行状态的总量就会得以平衡。
第三,宏观经济总量平衡,必将导致因总供给和总需求失衡所发生的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或经济危机的缓解乃至消失。
第四,商业流通环节的萎缩不是商品生产的消失,只是改变了商品流通的方式;商品生产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将还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商品生产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假设,在共产主义社会将会消失,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过程,仅仅从信息时代的特点也难以做出较为科学的预测,因此,本文对此问题不做进一步的探讨),那么,主导商品生产的两大规律,即平均利润率和价值规律还会在很长一段时期内起作用,但是它们所起的作用将会发生变化。经济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平均利润率将会逐渐地下降并向零趋进,凝聚在工厂产品中的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为基础的价值规律将会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作用,从而使价格与价值以及凝聚在价值内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渐渐趋于一致。这两条规律是支配人类社会商品经济运行状态的两条最基本的经济规律,然而,这两条规律在以往的人类经济活动中往往是与它们所应有的作用相分离的,甚至是背离的,即使是在西方资本主义所标榜的自由资本主义条件下,也很难完全、充分地发挥作用,尽管它程度不同地或多或少地在起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被各种各样利益集团人为的扭曲了,如政府的作用、垄断集团的作用、非法集团的作用以及市场经济所客观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恶性竞争等的作用和影响。利益集团为了保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和在市场上获取高额利润,采取种种手段垄断市场、干扰市场、破坏市场,使市场失真或失灵,导致了价值规律的扭曲,导致了平均利润率的扭曲。然而,这些因素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都有可能被渐渐地克服或自行消失。如信息不对称可能渐渐地消失,企业之间的竞争如上所言可能趋于缓和以至于渐渐地消失,垄断集团在集约型和规模经济两大优势消失之后也将失去赖以存在的支柱,政府(如果它是代表人民的政府)自然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支持和适应新型的经济运行模式而不会反其道而行之。同时,由于集约型和规模经济优势的消失,由于不同产业之间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使从事生产的绝大多数劳动者几乎都成为工作性质基本接近或趋于同一的“计算机操作员”,还由于供需的直接联系使供需总量的平衡所导致的产业优势的消失,所以将会导致不同产业或行业的利润趋于同一并渐渐地下降,那么,价值规律就会发挥主要的支配作用,就会导致凝聚在产品上的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成为构成产品价格的主要因素,从而,人们的劳动时间将会成为构成人们工资水平或劳动报酬的主要因素。果真如此,那么,“按劳取酬”这一人们长期所希冀的理想或者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将在最大的程度上得以实行,因此“按劳取酬”不仅是在行业内部而且将会在社会的总体经济运行过程中得以实现,因此社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或劳动报酬将会趋于一致或渐渐地接近。诚然,任何时代,总会有领先时代的科学技术的产生和发展,然而,任何时代,能够发现或发明科学技术的始终只会是少数人,他们将会作为特殊的一个类型由未来的政府或社会予以特殊的区别对待,而不会把它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也不会决定经济运行的一般状态。
最后,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人类社会“神经系统”的人类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即信息时代的高度发展,将会使人类社会的宏观经济领域和总体经济状态发生质的变化和飞跃,使人类社会最终解决有史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经济问题。一个无通货膨胀、无经济萧条、无失业、无经济危机、物质资料极大丰富、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各取所需的全面进步和发展的时代就会到来。工业时代或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盲目竞争、盲目发展所导致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失衡以及政府所采取的不适当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造成的。如上所言,构成经济危机的这些主要原因随着信息时代的高度发展,它们将会逐渐地克服和消除,因而经济危机也会逐渐地被克服和消除。社会将会实现充分就业,如前所言,随着集约型经济优势和规模经济优势的丧失及由此造成的垄断集团和大公司的解体,社会的经济生产单位将会向区域性的中小企业和“自动化的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单位”发展,生产单位的组织形式将会出现“自由人的联合体”,生产者将会既是劳动者又是雇主,因此,也就不会存在劳动者失业的问题,这种生产组织形式就会基本上满足人们的所需的生活资料,因而基本上可实现自给自足各取所需的经济生活方面的要求。经济总量的物质资料将会极大的丰富,经济宏观运行的良性循环将会消除信息垄断、生产垄断、市场垄断、重复建设、重复科研、生产过剩、产品积压、经济危机等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不合理配置所造成的无比巨大的损失和浪费,仅这些方面的损失和浪费的减少和消除就会使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总量无比迅猛地空前增长;而且更主要的是信息时代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将会有效、充分、合理的配置和应用,其所产生的经济物质资料的增长将是我们现在的人所无法估量的;同时困扰人类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必将使人类社会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环境得以根本的改善,而由于人文社会环境恶劣和自然环境破坏所造成的战争、社会骚乱、社会犯罪、污染、生态不平衡等种种社会“瘟疫”和自然环境“病毒”所产生的巨大损失,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国家防务、军队、警察、监狱、环保等种种开支将会减少到最低程度,从而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总和。总之,信息时代高度发展所形成的宏观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发展,将会使人类社会走上全面进步和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将会使人类社会完成由对物质资料生产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如果我们假定以上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经济领域三个不同层次所可能发生的变化将会真实地发生,那么,它们对人类社会经济管理体制及生产关系方面可能引起的变化也就不难加以推测了。经济领域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变化将会形成综合的、强大的、崭新的经济运行总体优势,这种总体优势将会势不可挡地冲击原有的经济体制,最终导致经济制度的变革,那么,一种新的与信息高速公路为“神经系统”的信息时代的经济运行状态相适应的经济制度将会出现在人类社会面前。
它将会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两者都产生巨大的冲击,甚至是毁灭性的冲击,即造成它们的消亡。如前所述,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商业流通环节将退居次要的经济运行地位并日趋萎缩,代之而起的将是供需直接连接的经济运行态势;市场竞争将会趋于消失或不再主导经济的运行状态。而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最主要的环节和功能就是商品流通市场和竞争机制,这两个最主要的环节和功能退居经济活动的次要地位以至于日趋缩小,那么,市场经济体制也就会日趋瓦解而难以存在,而且它所固有的种种弊端将会突出地暴露在社会面前,那么,社会将会更加难以容忍它的存在而毫不留情地抛弃它。“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也将难以存在,因为它在实践推行过程中违背了社会主义创始人对计划经济的本质和目的的设想或要求。正如学者们所批评的那样,它所实行的或它所导致的实际上是一种“命令经济”,而不管它的实行者当初的美好愿望和出发点是什么,它所造成的结果客观上就是命令经济,即计划的制定是由政府决定的,难以准确地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实际需求,难以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带有突出的主观主义色彩,并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又完全依靠行政命令强行推行,所以说它是命令经济可谓切中要害;它给社会经济所造成的损害也是众所周知的,因此,命令经济已基本上被现实的经济世界所否定。
既然,传统的两大经济体制都将被历史所淘汰,那么,代之而起的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运行体制呢?根据我们现在所能知晓的概念加以预测,它将会是“信息经济体制”或“自由计划经济体制”;这两种表达法反映的是同一个内容,即信息时代的经济运行模式。从生产力及生产工具的角度确定经济体制概念应是“信息经济体制”,它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从生产关系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角度确定概念应是“自由计划经济体制”,它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市场经济相对应。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的提法和描绘,通过媒体多年的传播可以说已被人们广泛地接收,用信息经济体制表达和描绘信息社会或信息时代的经济运行状态也自然是可以理解的,容易为人们所接收,在此无须多说。这里,须对自由计划经济体制概念加以探讨和进一步的阐述。
自由计划经济体制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不同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也不是两者的混合,而是在两者基础上发展了的更高一级的经济体制,是信息社会的经济体制,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设想和本质要求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设想可归结为两类不同的思想:一类是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要求的设想;一类是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现途径的设想。关于前者的生产组织方式,马克思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用公共的生产资料——按照预先商定的计划——进行“自由劳动”的设想,⑤并提出了用“自由交换”方式取代资本主义的“私人交换”(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自由交换”的思想就是“产品经济”的思想,“私人交换”即是“商品经济”。⑥——笔者认同这样的理解)的思想,⑦由此实现社会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是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生产目的,从而取代资本主义“追逐利润”的生产目的,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社会化的大生产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以及由此造成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实现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了种种设想,主要之点是随着大工业的扩张和集中,整个社会将变成一座工厂,然后,由社会进行统一管理、生产和分配。⑧同时,马克思指出,这些设想的实现,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和劳动者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⑨这后一类设想是符合马克思当时所处的“社会生产机体”的,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生产机体”改变了,因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现途径的设想也将随之而改变,即整个社会不会变成一座工厂而进行统一管理、生产和分配,而是按照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条件实现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要求。
然而,遗憾的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要求的思想,迄今为止的现实经济运行结果并没有实现或没有真正地实现之。之所以如此,除了人的因素外,更重要的是,现实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没有提供实现这些思想的可能。正如有识的学者批评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时所指出的那样,计划经济无法越过信息不完全的障碍,即计划的制定者无法掌握和了解万万亿亿人们的基本需求和千变万化的经济运行规律。⑩因此,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iii]——“自由劳动”——“自由交换”——的有计划按比例进行社会生产的设想无情地被现实的“命令经济”所取代、所扭曲。由此,马克思的这些思想也在现实的世界中蒙上了一层灰尘,除了资产阶级出于狭隘的阶级利益和偏见对之进行攻击外,一些不明其真实内涵的人们也将之混同于命令经济而加以嘲笑、歪曲甚至是抛弃。然而,一种理论不仅需要现实世界的检验,而且它更有待于历史发展进程的检验。对于那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有时需要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才能检验出它所具有的真理成分,轻易地肯定它或轻易地否定它同样都是错误的。马克思当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设想能否实现?能否越过经济运行信息不充分或难以掌握的障碍?今天,已经在我们眼前开始“铺设”的信息高速公路可以说露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曙光,我们对此绝不能视而不见。
如前所述,信息时代的经济将是产销直接连接的经济,商业流通环节、市场竞争将会退居次要地位而日趋萎缩,社会经济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将会实现相对的平衡或渐渐地趋于平衡,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将会是按照人们的需求生产——“按照预先商定的计划”进行生产,这样的经济运行方式就接近或基本接近马克思当初对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设想,所以,自由计划经济体制就是“自由人联合体”——“按照预先商定的计划”——“自由劳动”——“自由交换”——“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的体制,就是人类社会由物质资料生产的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的体制,就是人类从由物的“异化”中彻底解放出来回归自由人的“简单明了”的自由计划经济体制。因此,本文用自由计划经济体制表达未来信息时代的信息经济体制变革对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要求,预测它有可能取代未来将要趋于解体的市场经济体制。
自由计划经济体制将会产生新的生产关系,即它将会引发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首先是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变化。在资本主义的现代生产条件下,资本累积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就是通过市场经济体制、依赖规模经济和集约型经济这两大经济优势不断地获取劳动者的相对剩余价值而加以实现的。但是,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如前所言,区域型的社区性自动化的中小企业,甚至是“自动化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小工厂”将会发达起来,大规模的跨区域跨国界的大型企业将会萎缩、解体或改变它的生存方式,所以,现今支持大型企业或跨国公司存在的两大优势、即集约型和规模经济优势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将有可能逐渐地消失。果真如此,那么,大资本、大财团存在的物质资料生产条件将不复存在,那么,代之而起的区域性的中小企业和家庭式、家族式的中小企业就会导致资本占有方式的分散化、社会化、小型化。
同时,资本占有方式的变化还会由另一种方式促使其演变,这就是劳动者自身素质的变化和劳动方式的变化所引发的变化。这些变化的主要之点是:劳动者的劳动将由工业社会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变成为以脑力劳动为主的劳动;劳动阶级将是一个熟练地掌握各种科学技术知识和手段并具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劳动群体;劳动者劳动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将是科学技术的研制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这样的劳动群体的构成将会导致管理他们方式的变化:对他们的管理不能依靠工业社会计时、计件以及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管理;要挖掘劳动者的大脑潜能,靠“大棒”是不行的,只有让他们能够获得较之过去丰厚的报酬并心情舒畅地、自觉自愿地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和聪明才干,才能获取他们所创造的相对剩余价值。为此,就不能像工业社会中那样把他们作为会自动工作的“机器”予以对待;而是要真正地把他们作为人来对待,并且要把他们作为生产过程中的主人来对待。这样的变化,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露端倪:现代的资本家在研究“行为科学”,并设法采取各种各样可调动“劳动阶级”积极性的方法,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财富;他们分析劳动者的心理和爱好,采取感情笼络、工作条件改善、物质奖励、福利待遇、权利让步等种种方法,设法挖掘劳动者的智力资源。在这种种方法中,有一种方法已超出了方法的范畴而涉及到了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的变化,这就是“职工持股计划”——把公司股份的一部分按照职工的工作表现奖励给职工,以此激励职工关心公司前途命运的热情,从而更好地为公司工作。这一方法的应用目前尽管范围还很小、职工持股数量还非常有限(一般占公司总股份的5%左右),但是它在如何管理劳动者方面却具有革命性的变化;这就是资本家已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在现代生产条件下,已不能简单地把工人作为公司的劳动者予以对待,而是要在某种程度上把他们作为公司的“主人”予以对待,才会使让他们为公司创造出更多的财富;为此,他们只好把他们资本的一部分“忍痛割爱”给职工占有,因此,职工持股计划才逐渐地开始实行起来;对于“劳动阶级”中的一批“高级劳动者”——科学家、高级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等,资产阶级更是不惜高薪予以聘请并给予丰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巨额的资本股份,这些人实际上已成为了现代资本家——资产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仅仅是个开端,随着以科学技术劳动为主体的劳动群体的出现和整体力量的强大,资本家将不得不付给他们愈来愈高的工资和让他们占有愈来愈多的公司资本,而且随着这样劳动群体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水平的提高和丰富,他们愈来愈会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因而他们自身的觉悟将会愈来愈高,他们将会提出更多的资本占有要求,那么,从这个意义上分析和认识问题,资本的占有方式也将会向更加分散化和社会化的趋势发展。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资本占有方式将有可能发生的变化发展趋势,它将有可能演变为另一种资本占有方式的变化趋势,即掌握了科学技术的劳动群体加之自动化生产的实现,他们将不会再满足于“职工持股计划”,而是宁可自由地联合起来自己组织生产——既做“资本家”,又做劳动者;既为自己的需求生产,也为他人的需求生产。果真如此,那么,一种新型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马克思所预言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可能的生产组织方式——“自由人联合体”的生产组织方式就会出现,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就会被彻底的改变、即以占有资本为基础的剥夺劳动者生产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
随着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改变,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会随之改变,由原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变成“自由人联合体”内的人与人的“自由劳动”的合作关系,变成“自由人联合体”之间的“自由交换”关系,从而使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从一种重负,变成为一种快乐”。⑾
这种合作关系必然会导致分配关系的变化,如前所言,人们的劳动时间将会成为构成人们工资水平或劳动报酬的主要因素。“按劳取酬”这一人们长期所希冀的理想或者是原则将在最大的程度上得以实行。
如果以上预测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作用基本上是符合未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客观进程的话,那么,它就基本接近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本质要求的设想,那么,从人类社会制度类型划分的角度讲,它就是社会主义社会。因此,信息时代的信息经济体制或自由计划经济体制将会导致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和实现。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实现,本文结合政治体制的变革将在第五部分“信息高速公路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加以综合地研究和探索。
四、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作用的探索
信息高速公路对政治制度的作用将有可能从两个方面引发:一方面是经济制度的变革必然地会对之提出变革的要求;一方面是将会引发政治领域活动方式、手段、方法等政治技术因素的变化,从而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这两个方面的综合变化作用最终将有可能促使政治制度的变革乃至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下面本文先对后者可能发生的变化加以探索,前者可能引发的变化将在第五部分“信息高速公路与社会主义的关系”中予以综合探索。
信息高速公路所具有的技术条件将会引发政治领域活动方式、手段、方法等政治活动技术因素的变化,并进而导致政治体制的变革。
第一,投票选举和投票表决方式的变化。目前,世界各国通行的选举方式和对“全民公决”等重大事宜进行表决所采取的方式是投票制,即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选民须到指定的选举和表决投票站往“投票箱”中投自己那一票。这种方式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大进步,体现了一个公民民主权利的具体应用和决策的民主化。然而,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在一个大国内进行选举或表决,它的明显弊端是选举成本很高和不方便,如须印制数目巨大的选票、组织大量的人员进行选举监督和统计计票、影响选民的时间和精力等。所以,目前这种投票制的选举方式和决策方式运用的范围和事项非常的有限;它在全国范围内的运用,一般只有在选举国家首脑或对于国家生存特别重大的事项举行“全民公决”的情况下才加以运用。现代这种投票制的选举和表决方式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无疑将会被革除,代之而起的将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自动化的选举和表决“投票”方式,这里姑且称之为“自动化投票制”。每个选民在自己的家中或办公室以至随便哪个地方(他或她应有随身的联网“电脑笔记本”或“上网手机”),在电脑上或手机上通过自己在信息高速公路上与全国“自动化投票信息中心”连接的网址按一下键盘,即时就可将自己的“一票”传输到这个全国自动化投票信息中心,这个选举和表决信息中心在巨型计算机的运作下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计算出选举和表决的结果。当然,自动化投票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具体的技术问题和法律程序问题,这些问题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科学技术和人们是会有能力顺利地加以解决的。自动化投票制的优点无疑是现行的投票制所无法比拟的。它的“投票成本”与现行的投票制相比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它极方便、极快速,由此也将会充分调动选民参加选举和表决“投票”的积极性。由此可推测,在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自动化投票制所要选举和抉择事项的应用范围将会扩大,使用的频率将会增加,因为它“投票”方便、快速、成本极低,只要政府和人民认为什么事项需要运用这一方式,那么它就会很方便地被应用起来。这一投票方式的变化,将会对现代的民主体制造成毁灭性的冲击,最终导致它的彻底变革。
第二,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的变化和变革。现代民主制度一般被称之为“代议制民主”,即人民首先通过选举自己的代表,然后由被选出的代表在“议会”或者“人民代表委员会”里代表选民参政、议政,并进行表决以行使选民赋予他们的权力。这种民主体制较之“独裁寡头政治”和“专制制度”是政治体制历史性的一大进步,但是,它也存在着明显的弊端。这些弊端的主要表现是:代表们由于受信息不完全障碍和收集信息困难以及个人参政议政水平高低等种种因素的限制,所以,代表们就难以完全代表选民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利益;同时,按照西方学者的分析,代表也是“经济人”、即他们也存在着为自己谋私利的动机,那么,他或她在行使选民赋予他们的权力时就有可能“塞进”自己的“私货”而违背或出卖选民的意愿和利益。尽管存在着这些弊端,但是在现代政治活动所能依赖的技术条件下,由于进行全民表决投票成本的昂贵和表决场所的限制等因素,所以,现代代议制民主体制虽然是一种值得怀疑的民主体制,却也是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较好选择。但是,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自动化投票制出现了,这种投票制基本上克服了现今投票制受成本昂贵和表决场所所限制的弊端,因此,在人民可以直接“投票”选举各级政府首脑或表决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时,人民就会非常强烈地要求亲自行使自己的基本权力,而不愿让那些有可能违背或出卖自己意愿和利益的代表去代表自己投票表决。由此可以推测:“全民选举”和“全民公决”这些民主活动方式,在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将会被广泛、频繁地加以运用;这些民主活动方式的逐步推广必将使现代由代表们组成的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退居次要的地位并逐步缩小它的政治活动范围;一个崭新的、最大程度上的全民参政议政的民主体制——“全面民主政治体制”——就会逐步地形成,从而取代现代的代议制民主政治体制。
第三,信息传播媒体的变化。构成现代传播媒体的主要形式,如电视、广播、报刊等,具有投资巨大、规模庞大、组织复杂和容易被操纵等特点。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需要和集团经济利益驱使等原因,所以现代传播媒体一般被政府或大财团所垄断和控制;普通的平民百姓一般是无能和无法问津的,尽管他们也可以向这些媒体投稿或投诉表达和反映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是众所周知,传播媒体所主要反映和代表的是创办者的意志和利益,虽然它们出于种种考虑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群众的呼声和利益,但那是另外的一回事了,而不是它们所创办媒体的宗旨。然而,这一切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将会发生变化。一是信息高速公路本身就是一个多媒体的信息工具,可传播每一个入网者的信息,而且它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最广泛、最快速、最简便易行的综合式的多媒体,是现代任何一个媒体工具所无法比拟的;由此,每一个上网的人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程序和网上协议程序传播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二是信息高速公路作为信息媒体传播信息势必对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体造成冲击,现今的信息媒体的规模将会收缩并且将在一定程度上与信息高速公路融为一体,信息高速公路将会成为未来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三是由于信息高速公路信息传播成本低、简便易行的特点,所以不仅个人将会通过它反映和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要求,而且各种各样的社团组织和群体也会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运用多媒体形式发表代表自己观点和利益的信息向社会加以传播。综合这三点,一个大众化的“全民信息传播时代”就会到来,从而现今的信息媒体垄断和控制状态就会被彻底的打破和摧毁,由此它必将导致作为人类社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变化。
第四,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迄今为止的人类社会历史表明,不同的群体、阶层、阶级和党派具有不同的价值观或价值倾向;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即意识形态的主导意识和价值取向,主要的是代表并反映统治这个社会国家的阶级及政党的意志和利益。这种意识形态的取向既反映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中,也通过其所垄断和控制的现代信息媒体向社会的普通大众进行宣传、教育和灌输,以形成社会的认同意识、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等思想意识,籍此维护他们的统治利益及社会的稳定。因此,意识形态领域的活动构成了政治领域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由于阶级及政党利益的狭隘性,出于他们的私利,他们常常把符合自己私利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放在了意识形态的首位并加以引导,奉行“有用就是真理”,而不是把意识形态的灵魂——真理——放在首位,甚至公开在媒体上制造谎言以掩盖事实真相,从而达到欺骗群众、愚弄群众以维护他们的统治和为小集团谋取私利的目的。然而,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全民信息传播时代,由于阶级及其政党所垄断控制信息媒体条件的摧毁,所以代表他们利益和价值观的思想意识想要主导社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将是极其困难的,尤其是那些欺骗和愚弄群众的谎言将会被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无情地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予以揭穿。如果这样的变化是真实的,那么,全民信息传播时代的“主旋律”只能是真理和符合全体人民利益规范的思想、观点和文化意识。简言之,全民信息传播时代将是一个“真理有用”的时代;因为,真理是客观规律的反映,人类只有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获取最大的利益;遵循真理无疑是符合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意识形态引导社会的实践并规范社会的实践,它的变化必将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政治制度产生深远的、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最终导致政治制度的变革。
第五,社会和政治主导力量的变化。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然而,人民在专制政治制度下,甚至是在许多国家的“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下,人民常常是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处于被动的状态,而不是如同他们所拥有的整体力量那样理应处于主动的状态,成为社会的主人,成为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整体力量只有在革命时期才得以充分发挥和体现,而且往往是以暴力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而,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人民的整体力量将会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充分地得以发挥和表现。如上所言,信息高速公路将有可能导致“全民民主政治体制”和“全民信息传播时代”的出现,果真如此,人民无疑将会成为社会和政治的主导力量。人民将会决定由谁来管理社会和政府,人民的思想规范和真理将会成为主导社会和政治的意识形态并进而转化为最强大的政治力量。作为国家的政治只能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否则,它就会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失去存在的权威性。人民主导历史的时代,就不会允许少数人以财富和暴力主导人类历史的状态继续存在下去,从而结束财富和暴力统治人类历史的时代,创造出一个民主、自由、和谐、幸福的新时代。
第六,法律内容和司法体制的变化。政治意识形态和主导力量的变化必将反映到政治的司法体制和法律内容中来。这样,符合全民利益的意识形态和全民主导政治进程的历史,必然会要求符合全民利益的司法体制和法律内容的建立,籍此确立和巩固全民的主体地位和利益,从而使政治体制和内容的变化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最终的确认。
最后,政治制度的变革。人民成为社会和政治的主导力量,就会从已往历史中的被动状态转化为主动的状态,人民无疑将会按照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变革政治制度乃至改造整个人类社会制度,重新改写人类的历史,那么少数人统治大多数人的历史就会真正地结束而被永远地放进历史的博物馆,那么人类几千年来所憧憬的“大同世界”、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就会逐步地到来。
[iv]五、信息高速公路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
综上所述,信息高速公路将有可能导致自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出现;将有可能导致人民主导人类历史从而成为历史的真正主人的政治局面的出现;经济与政治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就有可能导致整个人类社会制度的变革,一个不同于传统的、崭新的人类社会制度就有可能出现在人类世界上。正如马克思在他那著名的历史论断中所言:“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⑿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证明了马克思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科学性。本文探索和预测信息高速公路对经济的、政治的作用和影响正是以这一科学原理为指导;下面本文将继续遵循这一原理探索和预测信息高速公路有可能对整个人类社会制度引来的变革。
托夫勒在《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一书中预言,未来的“信息社会”将会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灭亡,同时他也预言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也将随之灭亡,因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是他所谓的“大烟囱”工业社会的产物。他前者的预言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不讲信息社会,只从哲学的角度讲“现存的一切都要灭亡”,资本主义社会是现存的,因此它也会灭亡的。但是,他后者的预言则是错误的,因为它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托夫勒自称早年曾研究并信仰马克思主义(诚然,他也自称后来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创建了自己的理论方法,但从方法论的角度讲,他的著作是依据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即由科学技术的发展,论证经济结构的变化,进而推测社会制度的变革,这也许是他著作轰动世界的一个原因,遗憾的是他没有公开承认这一点),但他的预言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最起码的理论常识,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也没有把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作为同一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形态加以研究和论证;而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社会是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的、更高一阶段的社会形态而不是同一阶段的社会形态;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只是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个阶段——一个低级阶段,真正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是共产主义社会。至于共产主义社会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什么样子,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陷于空想,而是留给后人去解决,留给人类社会长期物质资料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实践和其必然引起的社会革命去解决。不管资产阶级学者或者辩护士如何厌恶和攻击共产主义理论,但是有一点是他们所不能否认的,也是无法否认的,那就是总有一个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取代现存的行将灭亡的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不管你把这个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称作“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还是其它什么名称的社会。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个更高一级的社会形态就是共产主义社会,或者是它的低级阶段社会主义社会。
诚然,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获得胜利。因此,在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初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后,中国共产党人终于认识到自己所进行的事业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之所以如此,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⒀显然,现代资本主义、即国家资本主义,在国家的干预下还能够容纳和发挥它的生产力,所以它还没有灭亡;现实的社会主义运动,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所能依存的物质条件还没有高度的发展起来,所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困难重重,道路反复曲折,仍然处在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但是,不能由此答出结论说,社会主义社会将会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灭亡而灭亡。恰恰相反,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胎胞里正孕育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婴儿。正如马克思所言:“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⒁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神经系统”的信息社会的出现,将会使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愈来愈难以容纳它、愈来愈难以驾驭它,将会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充分发展的物质条件;同时,社会主义社会的高度发展将会为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直至共产主义社会为其提供彻底解放的完全自由的发展空间。
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导的信息社会将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它将创造和形成社会主义社会最适合的物质条件,它将会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并由此导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最终建成社会主义制度乃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时,提出了它所存在、所固有的三大矛盾:⑴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⑵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⑶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由于这三大矛盾的存在和作用,所以将会导致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并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总危机,导致无产阶级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基本结论就是这样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以俄国、中国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的成功基本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的正确性。然而,二战以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经济上奉行凯恩斯的学说,采取国家干预经济运行的政策,并吸收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某些方面的可行的手段,实行国家政策引导下的混合经济政策;二是在政治上吸取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以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新政为代表,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对人民采取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从而缓和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由于这两个方面的原因,二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三大矛盾得以缓和,如混合经济政策尤其是股份制公司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具有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倾向,从而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第一个矛盾;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缓和了第二个矛盾;国家引导经济的具有一定计划程度的经济政策缓和了第三个矛盾。但是缓和并不是消除,这三大矛盾仍然存在。诚然,矛盾的缓和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得以发展,这也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矛盾的缓和也使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是马克思主义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在这里主要是探索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这三大矛盾的变化、解决或消除,并由此所导致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和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实现。
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经济运行模式,如前所言,它将有可能是自由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即产销直接连接实现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从而实现社会经济运行的总量平衡,这就有可能逐渐地消除个别工厂中的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这一固有矛盾将有可能由自由计划经济的生产方式所消除。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另一个主要矛盾,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状态下也将有可能逐渐地消除。如本文第三部分所言,大资本、大财团在未来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的经济微观物质资料生产领域将会难以存在;资本占有方式将会小型化、分散化和社会化;将会出现“自由人联合体”的生产组织方式,从而彻底地改变资本主义的占有方式,从而使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得以消除。
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是由于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所造成的,随着这一矛盾的消除,随着资本主义占有方式的彻底改变,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将不复存在,那么,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也将会随之消除。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三大矛盾在未来的信息社会将有可能消除,而这三大矛盾的消除所导致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的。同时,在信息高速公路条件下,政治体制和制度将会变化为人民主导历史的时代,这也是符合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设想的。因此,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神经系统”的未来信息时代,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变化所导致的社会制度的变革就会导致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而且,它必将不断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共产主义社会迈进!这将是一个人类社会空前全面进步和发展的时代,将是一个无比自由、民主、和谐发展的时代,我们理应满怀信心地张开双臂迎接这一时代的到来。
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将是一个以信息高速公路为“神经系统”的并作用于其它高新技术群所形成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和利益集团不可避免地将会发生不同形式的冲突,本文无意于在此进一步探索这一过程和冲突,但是,无论这一过程有多长,无论这一冲突有多么激烈,信息时代的大潮也将是不可阻挡的,现存资本主义社会的解体也将是不可避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也将是不可避免的。
───────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1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427页,人民出版社年1979版。
⑤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中文版。
⑥参见吴敬琏著:《通向市场经济之路》,第6页,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⑦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5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中文版。
⑧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2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版;
《资本论》第1卷,第66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中文版;《列宁选集》第3卷,第25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中文版。
⑨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5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中文版。
⑩参见:〔美〕斯坦利.费希尔著:《经济学》(下册),第580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中文版;吴敬琏著:《通向市场经济之路》,第63页,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美〕保罗.A.萨缪尔森著:《经济学》(第12版)下,第1307页,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中文版;
⑾恩格斯著,《反杜林论》,第310页,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⑿⒀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二阶段82、8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参阅文献:
《第三次浪潮》/〔美〕阿尔温.托夫勒著,朱志焱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3
《预测与前提—托夫勒未来对话录》/〔美〕阿尔温.托夫勒著,粟旺等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4.10
《力量转移》/〔美〕阿尔温.托夫勒著,刘炳章等译,新华出版社1996.5
《大趋势》/〔美〕约翰.奈斯比特著,梅艳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2
《新产业革命资料选辑》/哈尔滨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1984.1
《知识经济全书》/胡铁成主编,中国物资出版社1998.8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美〕丹尼尔.贝尔著,王宏周等译,商务印书馆1984.12
《信息经济的技术变化》/〔英〕彼得.蒙克著,卢让林等译,原子能出版社1992.9
吴浩然,《美国面向21世纪的信息技术行动计划》,载《全球科技经济嘹望》北京.1999年5期
王阳光、张兴,《21世纪及1999年微电子技术展望》,载《电子科技导报》北京.1999年1期
周其焕,《全球卫星移动通信和宽带数据服务的发展》,载《电子科技导报》北京.1999年7期
李衍达,《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载《.科技导报》1997.6.6
金吾伦,《信息高速公路与文化发展》,载《中国社会科学》1997.1
金吾伦,《信息高速公路:迈向新世纪的通道》,载《学习与实践》1997.8
何明升,《.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特性与社会效应》,载《信息世界》1998.2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倚天新闻网
《科技日报》国际部:《2003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载2003年12月26日《科技日报》
--------------------------------------------------------------------------------
[1] 本文部分内容作为重点文章发表于《当代思潮》2002年第1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图书、信息、情报科学》2002年6期,入选2004年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中国哲学大会”,获宁夏自治区第五届“五个一工程”优秀论文奖。
--------------------------------------------------------------------------------
[i]
[ii]
[iii]
[iv]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