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佛教慧远中学教师陆永成,撰写了《从「非」到「是」的过程 - 人生目标的追求》,是香港教育城讨论区介绍[拓思交汇点网站]的一篇文章。文章举出了许多实际教育成功的范例 ,证明了关于教育职能的一个平凡而又深刻的道理:“每个人成长的路都是不同的,有许多不同的经历,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由幼稚到成熟,由无知到了解,由失败到成功,从「非」到「是」......这是教育真正的功能所在。”看了此文,非常高兴。我的评价是:真情实感,卓有见地。陆永成老师的文章,真实而且具体地告诉我们,正如世界是多样性的一样,人的才能和智彗也是多样性的。古代的早期的教育没有规矩,那时的教育是多样性的,孔夫子叫做“因材施教”。所以,出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乃至于极其强盛时期中华科技文化领先于世界,成为当时世界各地人民向往和学习的东方文化。 然而中国封建专制制度从一己权力维系出发,于是发生“焚书坑儒”的惨剧,以后又“罢拙百家、独尊儒术”,隋唐以来科举制度钳制人的思想,“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医商百工视为下九流,教育日渐脱离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这恐怕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东方文化科技衰落的原因吧。300年前,欧洲教育的班级制度适应产业革命的需要,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技术教育,也使科技教育同社会生产越来越紧密联系起来。“西学东渐”以来,欧洲班级制度遍及世界各地,因为教育的政府行为和照搬模仿的惯性,教育有趋于一个模式而日渐严重地束缚各类人才的自由发展。在教育没有普及的自由市场经济社会,由于失业的巨大压力和贫富阶层的扩大,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必然导致人们齐步同过独木桥,这便产生了一张考卷定未来的所谓应试教育。由于应试教育的片面导向,造成基础教育的“题海战术”、“知识轰炸”,多样性人才和多方面素质都被扼杀了。 如果我们要实现科教兴国的大目标,政府和民间都必须加大职业技术教育的投资,普及职业技术教育才能发展生产和广开就业创业门路,这是人才分流和减轻教育超负荷压力的措施。与此同时,还必须发挥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改变现行的单一模式的教育教学体制,把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的多样性需要,同青少年多样性素质、智能和潜在能力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和逐步完善教育机关与受教育者双向自主自由选择的新体例,必然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办学和教育教学新形式。中华民族原本是富于创造和创新智能的民族,只有在这种全新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教学园地里,青少年们多样性素质、智能和潜在能力才能得到相对充分地展示和发展,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人们千百年憧憬的美好未来,中华民族的复兴也将在人才辈出的时代成为必然的现实! |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y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