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大争论之后我们该做点什么?
从2004年8月郎咸平炮轰国企改革开始,关于改革的争论已经有两年多时间了。在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与胡锦涛总书记就改革问题先后表明了态度:那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到此,关于改革的第三次争论似乎可以划上句号了。
于是,我们应该“坚持改革”,开始进一步的改革了。
然而,正如孙立平先生所说,在目前改革共识已经破裂,改革动力基本丧失(《改革反思的几种主要观点》,佚名,http://chinareform.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13)的情况下,反思改革是推进改革的基础。也就是说,要想顺利推进改革,成功完成改革,必须首先对改革进行全面科学的反思,然后才能在新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改革共识与动力,才能真正达成改革的目标。
因此,目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全面科学地进行改革反思的问题。
第三次关于改革的大争论虽然也涉及到了改革方向的问题,但与前两次的争论性质是有所不同的。前两次争论可以归结为意识形态方面的,传统观念与创新思想的碰撞,可以归结为要不要改革的问题,而这一次争论则是由于改革造成了人们利益差别引起的,郎咸平的演讲不过是起了导火索的作用而已,如果不是扭曲了的改革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不满,仅仅有郎咸平的演讲,又怎么可能掀起这么大的风浪呢?也就是说,第三次关于改革的争论是基于利益得失而对改革方向的争论。这种争论所以会产生,恰恰是由于改革发生了重大偏差。因此,如果不进行全面科学的反思,明确改革偏差所在,如果不能有效地纠正偏差,所谓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而且可能形成比苏联东欧更严重的后果。
关于改革所发生的偏差,还是有经济学家关注和警惕的。吴敬琏就是一个。在2004年“10月30日,他在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25周年而举行的论坛上,就大声疾呼‘要在转型过程中努力保持机会的平等和起点的公正,防止陷入权贵资本主义的泥坑’。在我的印象中,自1990年代后期以来,吴老几乎每年都发出类似的呼吁,无奈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并没有见到大的改善。”(东亚经济评论 http://www.e-economic.com )
连吴敬琏先生都在呼吁防止陷入权贵资本主义泥坑,这说明我国的改革不仅出现了偏差,而且是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我国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现在出现的不仅是资本主义,而且已经是坏的资本主义--即权贵资本主义。这种偏差难道还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种偏差难道不需要纠正?
据说(《又见经济学家 2005中国改革交锋录》:仲伟志 来源:经济观察报 发表日期: 2005-10-9 ,东亚经济评论 http://www.e-economic.com),在今年3月24日中国经济学奖颁奖典礼的当天,刘国光先生曾经谈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是不容割裂的有机统一体。好像这些年来,我们强调市场经济,是不是相对多了一点;强调社会主义,是不是相对少了一点。在说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则强调它发展生产力的本质即效率优先方向,相对多了一些;而强调它的共同富裕的本质即重视社会公平方面,相对少了一点。这是不是造成目前许多社会问题的深层背景之一?”很显然,刘老实际上也指出了改革中所发生的偏差。
吴敬琏人称“吴市场”,而刘国光也曾被人们称为“刘市场”。两位研究市场经济经济的专家都明确地指出了改革所发生的偏差,我们还能对这种偏差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吗?对于改革要不要反思的问题,难道还需要争论吗?
在第三次争论中,坚持改革不动摇的声音几乎特别有力,从高尚全的“排除干扰,坚持改革”到皇甫平的《坚持改革不动摇》。而且得到了党政领导的的支持。但是,当改革已经发生了严重偏差,而且这种偏差已经导致广大民众对改革极为不满的情况下,在改革共识破裂,改革动力丧失的情况下,又如何“排除干扰”,如何“坚持改革”呢?如果在改革事实上发生了严重偏差的情况下,我们又要坚持什么样的改革不动摇呢?又如何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成功呢?
很显然,在目前情况下,坚持改革不动摇是必须以对改革的全面反思为基础和前提,必须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改革的。
从本质上说,关于改革的第三次大争论,就是从学术界开始的、范围广泛的对已有改革的大反思运动。只是这种反思的主体既不是行政当局,也不是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学家,而是起非主导作用的学者和体现广大民众利益要求的网民。场外的学者,在改革过程中经受了利益变化的广大劳动者,他们从另外的角度,对改革进行了反思,发表了他们的意见。而在这一过程中,在改革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学家则是被动的和被迫的,他们是无可奈何地面对广大民众对改革反思所提出的问题的。
那么,接下来应该对改革进行认真反思的就应该是起决策作用的政府了。一直以来,改革是以主流经济学家的设计为思路的。但是,这种思路出现了偏差,而且这种偏差引发了关于改革的大争论。而这一争论为重新认识原有的改革思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家所懂得的道理,对于今天在我国改革中起决策作用的政府也是十分适用的。如何根据广大民众的意见来反思已有的改革,也就成为政府所必须思考、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对改革实践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但是,仅仅有这一个方面的反思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对改革的理论进行反思,还需要经济学家们的反思。在这里,我十分赞成吴敬琏先生的意见。他说,在这个时刻,每个经济学家都有责任为这种反思和规划提供自己的专业性思考(《改革反思的几种主要观点》,佚名,《http://chinareform.net/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513)。我国的改革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但是,具体的改革又都在经济学家们的参谋下设计出来的。因此,在改革过程中起作用的经济学家都应该对自己的、别人的改革理论作出相应的反思。只有这样都有可能总结经验教训,纠正理论上的错误和实践中的偏差,从而为顺利推进改革、完成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