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近日以“朱学勤谈上海新版历史教科书:旧史观训练出的是狼”为标题,发表了对朱学勤的采访录。笔者孤陋寡闻,才是近一、二年从网上听到了朱学勤的大名,据说是个“文化学者”,专攻历史,而且专事颠覆性的攻克。遗憾的是,本人至今没有拜读过朱的大作。
然而,看了这篇《采访录》,特别是下面的一段话,笔者真为朱教授的思维方式感到诧异和悲哀;开始怀疑朱学勤治学于历史研究的能力。
笔者的怀疑源于朱在《采访录》中的一段话。朱是这么说的:
“我大多数研究生最后还是能跟上来,能够帮助我战胜陈旧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不仅仅是我提供给他们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生活,我要启发调动他们的生活记忆,你们从6岁开始记事到18岁,已经有12年的历史,你们想想你们12年是怎么度过的?如果后面有一个历史学家来写你们经历的十二年,按照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想法,你们会不会承认这是你们经历的历史?所以生活能帮助我战胜那种陈旧的、腐朽的、错误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
看得出来,朱教授培育英才的第一步是给那些“吃过狼奶的”洗胃、洗肠子、再加洗脑,然后用“生活”去“战胜那种陈旧的、腐朽的、错误的历史观和历史知识”。
朱教授的所谓“生活”,指的是他的学生的12年的“历史”;朱教授的方法,就是让其学生用12年的生活经历,去揣摩现行中国历史教科书中对几千年历史描述的真伪。
真是一种贴近生活,深入浅出,直观易懂,且是对如笔者这样的读者而言闻所未闻的一种教授历史的方法;听来确实有些新奇。不过猎奇之后,不免稍有些替朱教授的历史研究和教学担心。
众所周知,在微分学里,无论多么蜿蜒曲折、瞬息万变的曲线,通过微分,我们可以求出其瞬间的变化率。其原理是无论该曲线多么弯曲,只要无限分割,取其非常非常微小的一段(点),在这个构成曲线的一小段(点)上,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直线。然而,这个变化率只代表该曲线在这个点上的瞬时变化率,而不代表该曲线的变化趋势。
我们无从知晓在朱教授的定义里历史的跨度是几载,也不知道他指导下的学生研究的到底是哪个年代的断代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上海的新版历史教材所涵盖的决不是12年或者20年,而是至少7-8千年的历史。
如果把这么漫长的历史看成是一条瞬息万变的曲线的话,那么12年的光阴在这条曲线中,也就是微不足道的一段,甚至就是一个非常微小的点。况且,一(几)个青少年的12年,最多也就是一段发育成长的经历,连历史的一个点都算不上,何能把它看成是社会的折射,并以此来把握历史的趋势呢?一个历史学家又如何可以用母亲写孩子成长日记的想法和方式来推断漫长而复杂的历史长卷呢?!
若按朱教授的方法,让18岁的学子用12年的经历去推断历史,那确实是怎么也推不出“相砍史”“殖民史”“阶级斗争史”等一些不文明甚至丑陋的历史来;这样一来,朱教授的目的也许就可以达到了。就这点来说,朱教授却是有些心计。然而颇有些自欺欺人的是:不讲这些,难道历史上就不存在这些了吗?社会就文明了、就和谐了吗?讲了纳粹希特勒日本军国主义就是教下一代发动侵略战争吗?难道讲了陈胜吴广年轻人就一定会揭竿而起吗?
再说,即使认为现在的历史教科书有什么偏颇之处,那应该是尽可能地以忠实历史的态度去平衡去匡正,而不是用猫苫排泄物的方式去选择性地掩盖历史的某些重要方面,从一个极端滑向另一个极端。须知,衡量诚实的标准不仅仅是看他说了什么,还要看他没有说什么。
撇开朱教授的观点对错,仅看朱教授如此之思维方式或者方法论,就很难让人相信他可以是一位研究历史的知名教授。无论他的学识有多渊博,如此之见地,如此之史观,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岂不是误人之子弟;若挥毫撰写历史教科书,岂可避免其阉割历史,数典忘祖,祸害后人之虞!
朱教授,您不觉得您的思维和方法论有些幼稚和偏颇,您的做法有悖于历史学的目的,其结果有些危险吗?
无论用何种标准度量,以12年的眼光,做360行中的任何一个行业都估计是足够了;但要用来做历史学教授和青年人的导师,其视野似乎是短了点。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