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刘晓华:马克思“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西方“经济长周期论”比较研究

刘晓华 · 2024-04-08 · 来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
收藏( 评论() 字体: / /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摘 要]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及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基本矛盾,使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往往不能保持,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在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日趋严重,一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和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西方经济长周期理论”就是其突出成果之一。但是,由于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阶级的局限性以及在此立场上所形成的社会观、历史观和方法论,都制约和妨碍了他们对经济长周期理论的深入研究和本质分析,这也是他们得不出科学理论的根本原因

  一、马克思“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

  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表明,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以及两大部类的各个部门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内在矛盾,社会再生产所要求的比例关系往往不能保持,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危机爆发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工厂破产,许多工人失业,物价下跌、商品滞销,信用破坏,许多金融企业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马克思指出:“在危机时期,生产中断,‘开工不足’,每周只开工几天。这当然不影响延长工作日的欲望。营业越不振,就越要从已有的营业中取得更大的利润。开工的时间越少,就越要使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自1825年第一次在英国爆发后,每隔若干年便要爆发一次,从未停止过。在国际关系日益密切的情况下,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往往会引发其他国家发生经济危机。在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体上同步发生经济危机时,便形成了世界经济危机。马克思指出,自从1825年第一次危机爆发以来,整个工商业世界,一切文明民族及其多少尚未开化的附属地中的生产和交换,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现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尽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有不同的特点,但生产相对过剩则是经济危机的基本现象。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一方面是大量的商品卖不出去、被销毁,另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又得不到必需生活资料,所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由相对生产过剩带来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早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就已经存在了。但是,由于那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高,商品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不大,市场范围狭小,因而经济危机还不会成为现实的社会问题。只有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危机才由可能变为现实。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每隔若干年爆发一次的,因此经济危机的出现呈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爆发的间隔时期,就是一个再生产的周期。再生产的每一个周期都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然后再到新的危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中的决定性阶段。它既是一个再生产周期的终点,也是下一个再生产周期的起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是固定资本更新。因为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资本主义摆脱经济危机准备了物质条件,但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基础。虽然危机的周期性还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但无论如何,机器设备更新是决定危机周期性爆发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对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深刻指出,它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作用的结果,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同时又是这一基本矛盾得以强制性地缓解的方式。只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继续存在,随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会引起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经济周期性波动。战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大力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的宏观调节与干预,采取了种种“反危机措施”,并增添了新的手段和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的周期进程并使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和经济周期,产生一些新的特点和变动。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因此也就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历史发展的事实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1825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起,每隔一段时间,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就要爆发一次经济危机。1836年英国又爆发了经济危机,这次经济危机还波及到了美国。1847年~1848年的经济危机席卷了许多国家,已经具有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性质。20世纪初发生了1900年~1903年和1907年的经济危机,以后又经历了1920年~1921年、1929年~1933年和1937年~1938年3次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年~1933年的大危机,波及到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持续了达4年之久,造成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下降44%,贸易总量下降了6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一度获得较快的发展,经济生活具有了许多新的特点。与战前的经济危机相比,战后的经济危机有这样一些新的特点:再生产周期缩短,危机频繁;各周期界限不十分明显,复苏和萧条阶段不易区分;危机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等等。 但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所导致的经济危机还是不断。美国在1948、1953、1957、1960、1969和1974年曾先后爆发了6次经济危机。1957年~1958年、1974年~1975年、1979年~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曾爆发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其中1979~1982年的经济危机持续了达3年之久,造成了生产的大幅度下降和严重的失业问题。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增长率1979年为3.3%,1980年为1.3%,1981年为1.6%,1982年为-0.2%。美国失业率高达10.8%,欧洲共同体失业率平均超过10%。这次经济危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的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在经济陷入衰退的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物价上涨率1979年为8.9%,1980年为11.6%,1981年为10%。1997年7月开始,东南亚各国爆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货币大幅贬值,生产大幅下降,企业大量破产,失业大幅增加。这次金融危机虽然与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中存在的种种内部矛盾有很大关系,但从根本上说.,这次金融危机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危机,它根本原因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生产相对于需求的大量过剩,这种生产过剩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条件下,必然会在缺乏竞争优势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中首先爆发出来。只要资本主义经济关系存在,经济危机就无法根除。

  二、西方“经济长周期”理论

  在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日趋严重,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者和西方一些经济学研究者均对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十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里着重谈西方经济长周期理论。西方经济长周期理论,又称“长波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经济理论。其特殊性为:第一,它是研究经济的周期波动现象及其规律、性质和原因的理论,但它又明显区别于流行的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周期理论。它既没有如同短周期和中周期那样受到充分的研究和重视,也没有较为统一的理论阐释。第二,长周期理论并不像其他经济理论那样,有较长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历史,虽然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仍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第三,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范畴的长周期理论,它的产生,并不始于资产阶级学家,而是发端于马克思主义学者,但它毕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界寻求理论突破的一个新的重要方面。“长波理论已成为解释战后西方经济发展、预测世界经济趋势、影响西方国家政府经济政策的重要经济理论。”

  早期阶段的经济长波论主要是指二战以前的经济长波理论。这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是康德拉季耶夫和熊彼特的经济长波论,这对后来经济长波理论发展影响最大。尼古拉·康德拉季耶夫(1892—1838),俄国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他是最早系统提出长波理论的人。他收集了法国、英国、美国、德国等从1780年~1920年近140年间的价格数列、利率和工资数列,外贸和银行存款数列,以及几种产品的生产量数列,使用9年移动平均法将通常的经济周期的波动对长期趋势可能有的影响予以抹平。在经过处理后的数列的长期趋势上,他观察到了这样的情况,在相当长时间的上扬之后就是相当长时间的下落,而后又是相当长时间的上扬这样的长波现象,这种波动的周期约为50年左右。康德拉季耶夫的研究成果问世后,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关注,并将其命名为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康德拉季耶夫认为,经济长波正是因主要固定资本产品更新换代在经济生活中所引起的长期平衡周期,这种平衡周期包含了上一代主要固定资本品被取代和新一代主要固定资本品普遍应用而造成的经济生活动荡及其恢复过程。但其缺陷也是比较明显的。他用两个半周期来说明长波规律,这显然是不够的。另外,他没有真正奠定长波理论基础,仅做了统计分析基础上的经验说明。尽管如此,他毕竟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前进的路标。

  上述对经济周期问题的研究成果,后来被熊彼特吸收和发挥,形成了自己的周期理论。约瑟夫·阿洛依斯·熊彼特(1883—1950),是继康德拉季耶夫之后研究经济长周期,并把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观点,正式纳入西方经济学中的著名经济学家。他一生的主要著作中,对于经济周期的研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相当的篇幅。他提出了独树一帜的“创新理论”,用以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经济周期和企业家的职能及作用等,提出以“创新”为基本推动力的资本主义经济各种周期性波动的理论,并从“创新”运动的兴衰去解释资本主义的灭亡及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他以自己的创新理论为基础,解释了经济周期的形成。他认为经济“创新”的引进不是连续平稳的,而是时高时低,时密时疏,这种方式产生了“商业循环”和“经济周期”,而“创新”的多样性和差别性形成了周期长短的差别。他创造了西方经济学中统一研究各种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研究经济周期波动的一大流派,并且还为现代资产阶级长波理论各流派,尤其为技术长波理论者,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和线索。但熊彼特的经济长波理论也存在明显的错误和缺陷。“他的论述也不完全合理,一些内容属于主观推测性质,而且也表现出一些片面性。”第一,他过多地强调了技术作用,而忽视了技术得以实行的社会因素。第二,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方面,过分看重“企业家”的作用,而忽视了社会制度的基本矛盾。第三,该理论仍存在有粗糙性。第四,未对其他各种经济周期理论加以注意,难免使他的理论带有片面性。第五,“把经济危机的原因解释成‘创新’浪潮的消失,否定了资本主义危机的性质,也就是否定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引起的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研究经济长波理论较有影响的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他提出了15年~25年的经济周期。库滋涅茨对美国1840年~1914年间某些商品的生产与价格变动的长期趋势进行了研究,结论是:如果用移动平均法把生产和价格数列中所受到的通常经济周期的影响予以熨平消除掉的话,它们变动的趋势就会呈现出显著的波浪形的起伏,就是说,在增长率的趋势上,会呈现出若干年份高些,若干年份低些,接着又是若干年份高些,若干年份低些,这种波浪式起伏的周期。测算表明,这种周期的平均持续期,在生产数列上约为22年,在价格数列上约为23年。后来,其他经济学家发现,库兹涅茨发现的周期基本上与同期美国建筑业的周期相吻合,美国在1853年~1933年的80年中4个建筑业周期的持续时间为15~22年,因而西方经济学界就把库兹涅茨周期称之为建筑业投资周期。

  20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形势恶化,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资本主义历史上首次遇到的奇特现象。凯恩斯主义和其他各经济学派以及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不能解释面临的局势和提出有效对策,这样,对经济长周期理论的研究才出现了一个“复兴”形势,期望从中找到一条出路。于是,美国、英国、荷兰、比利时、联邦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掀起了一股研究经济长波理论的热潮,由此造成了康德拉季耶夫长波理论的复兴。到80年代,对经济长波理论的研究又与新技术革命论相结合,二者相得益彰,影响更为扩大。七八十年代热心于此的经济学家形成了一个颇为壮观的长波学派。

  长波学派的理论家们,一方面用长波理论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把五六十年代的繁荣归结为经济长波的上升波,把七八十年代的长期缓慢增长归结为下降波,另一方面,他们又用长波理论预测世界经济70年代以后的发展趋势,提出种种长期政策建议和主张。这时的长波理论已远非昔日可比,它不仅开始成为日趋重要的经济学内容,而且开始影响政府经济政策。

  这里,非常值得提出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比利时经济学家欧内斯特·曼德尔,他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去研究长波。他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经济运转的动力——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以及资本积累率的变动去研究经济长波的起因,他还把这种动力的分析与固定资本更新和新技术革命问题相联系,力图从动力作用的机制上说明问题。曼德尔认为,任何有关资本主义发展的长期波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能是资本积累理论,如果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同一思想,则是利润率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工业产量平均增长率的突然长期高涨只能反映了资本积累率和平均利润率的突然上升,因为我们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构内来考察这些波动。以此为出发点,他根据利润率和资本积累量之间的相互变动关系,系统地论证了长波上升与下降的变化规律,并将长波的终极原因归结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曼德尔的这些尝试是有意义的,也是有价值的。他比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用其他因素解释经济长波要深刻得多。但是他并未由此深入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及其作用机制和过程的分析,同样是徘徊在表面和局部问题上。他注意到固定资本更新同新技术革命以及资本积累的关系,但他更多地为技术革新所吸引,把技术革新作为引起固定资本更新扩张和加速的根本原因,而把资本积累看作前者造成利润变动所导致的结果。这样,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滑向了长波技术论一边。

  三、对马克思“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理论与西方“经济长周期”理论的一些看法

  通过对资产阶级经济长周期理论简介,我们可以基本看到当代西方经济学中长波理论发展及变化的大致情况。长波理论研究的情况表明,经济长周期波动问题的确是值得认真看待和加以研究的。资本主义经济长波既有独立的特殊性,也有同一般经济周期发生联系,从而相互作用,相互统一的性质。但是,由于西方的经济学家,深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影响,过多地陷入到表面经济机制关系的纠纷和数学模型的建立,而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与视野,因而无法深入研究经济长波理论。而马克思根据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必然会发生周期性波动和危机,而真正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而不是其他原因。但资产阶级研究经济长波现象的经济学家,却竭力回避经济危机及周期性是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产物这一事实,认为是非制度因素、是其他因素引起的,如:消费不足论、投资过多论、技术创新论、心理危机论、利润率下降论、货币危机论、资本家内部竞争论、太阳黑点论等等,他们只是罗列出一些表面现象或非本质因素,没有真正指出或解释清楚这种本质性的原因,反而还歪曲和掩盖了事物的本质。因此,资产阶级各种长波理论具有根本性缺陷,并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马克思通过长期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行认真地考察、分析、研究,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必然发生周期性波动和危机这个客观规律,并指出经济危机和周期性波动最终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及资本主义国家从1825年直到现在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有力地证实了马克思理论的说服力。这是连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承认的,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劳仑斯·克莱因早在50年前就说过,这个客观规律符合、接近于实际情况。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观点,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周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发展的一种外在运动和表现形式,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表现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各种不同的经济周期就是这种根本性矛盾冲突在社会经济的不同层次和范围内,在不同程度上反复激化与缓解的反映与表现形式。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形态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会逐渐成长起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来说是异己的、否定的因素和力量;另一方面,在生产力不断强大的冲击下,生产关系也会逐步发生一些局部的适应性的变化,并从局部量变逐步走向部分质变。无论如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经济上都会通过经济波动表现出来,特别是通过周期波动表现出来。经济周期波动和危机,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反映,也是暂时解决和缓解这一矛盾的一种强制性手段。在调整和再生产周期波动下,它主要通过对生产力的强制性破坏来缓和矛盾。正因为这不是解决、而只是缓和矛盾,所以,周期性地再现这一矛盾,也是必然的。在长波周期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则更多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局部强制性调整和改善来实现的。由于这种改善的有限性,所以,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矛盾又会再次出现。其时间间隔主要取决于生产关系的局部改善程度,也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和程度。随着这一过程的延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逐渐走向自己的否定方面。当然,这种部分质变和局部否定,是以基本维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所有制为限度的。这一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言,还主要是量变过程。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的经济长波,如同资本主义其他经济周期波动一样,都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基本矛盾的冲突和缓解过程造成的。长波与一般周期波动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因而,应当把长波同一般周期波动统一起来看。但长波与一般周期波动又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从根本上说,就是一般经济周期主要是缓和再生产的局部性矛盾,即通过对生产力的强制性抑制和破坏,来暂时缓解矛盾,而经济长波则主要是暂时解决更深刻的矛盾,即主要通过对生产关系的强制性局部调整,来暂时解决矛盾。经济长波与一般经济周期的这种不同,又正是它们可以统一的条件。也就是说,因为一般经济周期不能解决较大的矛盾,而只是缓解局部矛盾,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积累为程度更大的冲突,导致长波强制对矛盾进行较大的调整。这样,经济长波就成为一般经济周期发展的阶段性结果。此外,因为经济长波中,强制调整了局部生产关系,使之能较前适应一点生产力的要求。所以,在其后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才可能允许整个经济相对满足于一般经济周期的调节,而不必不断进行大调整。这样,强制性进行局部生产关系变革的大危机或者大萧条,就可能成为长波周期的转折点。

  当然,造成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运动,主要还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其中,人的方面,除去技术联系外,多与生产关系相统一,表现为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间利益和关系的对立、对抗程度的变化。物的方面,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时代的出现和劳动工具系统更新换代式的巨大进步。这种几十年完成一次的劳动工具系统的更新换代,推动了生产力层次的提高,增大了对原有生产关系的冲击力,从而成为经济长波的物质基础。其变动的阶段性,即时间上的间隔,与它要求的生产关系局部调整一道,造成了长波的标志即较大的经济萧条或危机。

  在这里,只涉及了经济长波的本质性原因,但这并不排斥某次经济长波中的许多具体因素,甚至偶然因素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和作用,但重要的是本质性原因。

  此外,最根本的一点是长波理论的发展,始终受到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本身固有的社会阶级局限性的制约。从资产阶级经济周期理论的发生发展就可以表明这点。在历史上,经济周期理论并非首先产生于主流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是站在贵族地主阶级的立场上,西斯蒙第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提出经济危机理论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更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提出经济危机和周期学说的。这些事实说明,主流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由于本身立场和眼界的局限性,不愿意自己的理想社会从经济上遭到破裂,也不想怀疑其经济制度的缺陷,更不希望这种缺陷成为致命伤。所以,他们对于经济危机和周期,先是否认,然后是千方百计从现象上和外部去寻找周期波动的原因,力图说明周期性波动和危机或是偶然的、或是其他外部原因引起的。但这毕竟不能令人信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问题的暴露更加普遍化和经常化,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得不在研究中,逐步从现象向本质作一定程度的靠近和某种角度的靠近。要真正解决问题,提出对策,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他们就不能不认真来研究和对待它。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不会触及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的。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以及他们的社会观、历史观和方法论,都有力地制约和妨碍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长波周期的深入研究和本质分析。这样,资产阶级的阶级局限性也就成为长波理论研究不能够深入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

  当前,对经济长波理论的讨论和研究仍在进行,甚至还有人提出新的长波理论。但如果仍然认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本质原因是非制度因素及非经济因素起关键作用,那与马克思主义观点背离甚远了。

  刘晓华

  文章来源《经济经纬》2006年第06期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蜗牛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专家为什么不敢认真说一下贪污问题
  2. 知道为什么好单位从不招人了吧
  3. 不谈阶级斗争不等于没有阶级斗争,相反如今的阶级斗争更加激烈了
  4. 迄今所有反动统治皆以老百姓不造反为底线? 暨中华文明分支
  5. 耶伦的无稽之谈
  6. 赵磊|我对经济前景的几点看法
  7. 以战养霸,迟早要崩
  8. 张志坤:中国还可能向俄罗斯出售武器吗?
  9. 为什么那么嚣张
  10. 司马南:老太太下先手棋
  1. 房地产,秘不发丧
  2. 秦明|也说莫言为何如此嚣张?
  3. 孙锡良|不会再提这条狗的名字
  4. 张志坤|继公知群体后,新兴买办集团在世人心中也发霉变臭了
  5. 今天,最狠一刀,又一场超级大决斗
  6. 李克勤:谈毛主席的“错误”时,是否要同时谈这三个问题?
  7. 可怕的直接对抗
  8. 明德先生|落马的比例有点高
  9. 刚刚,最可怕的阴招,又露出来了
  10. 专家为什么不敢认真说一下贪污问题
  1. 说说莫言
  2. 毛远新 | 关于1973年基辛格访华
  3. 反毛者群体画像,真相终于水落石出,痛击魑魅魍魉
  4. 重大原则立场问题,“体制”不能再装聋作哑了!
  5. “华主席,你可千万不能把邓小平解放出来”
  6. 落马医疗院士为何总如此淫荡?
  7. 还主席清白!毛刘言论实录,说明一切!
  8. 从苏联解体看伟人的“十个如果”,让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9. 画皮正在一张张揭下来
  10. 真相浮出水面,明确告诉你凶手是谁!
  1. 天眸|长歌当哭吕玉兰!
  2. 房地产,秘不发丧
  3. 孙锡良|不会再提这条狗的名字
  4. 珍宝岛的故事
  5. 我们还有多少真正的共产党员
  6. 局势惨烈:毛主席时代,我们曾向美日出口芯片!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