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网友谈到(今日头条:就叫下雨的天空,2024-08-04 14:22):“中国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投资过剩,但需求不足。问题的解决也简单,就是减少投资,加大企业向居民分红。这个问题在很多国家是很难解决的,但在中国是最容易解决,因为我们是公有制为主体,有大量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每年有4万亿利润,资产性收入还不算。所以这部分国有企业和资产收入拿一部分直接分给老百姓,是可以的,也应该这么做,但我们长期以来恰恰是缺少了这一块,现在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是时候补上这一块了。”
我国目前的主要问题是需求不足,投资过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从源头上来说,关键是要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
采用加大向居民分红的办法,可以暂时地缓解需求不足的问题,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需求不足的问题。因为,需求不足的问题是由当前的生产方式决定的。
我国有14亿人口,比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人口加起来的总和还多,需求是明显的。问题的关键是,改革以来形成的资本生产方式,使老百姓赚钱越来越难,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
改革之前是新中国初创时期,生活物资处于短缺状态。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那时人民公社夫妇两个都可以负担三、五个孩子的生活所需(从出生到成家立业),人民公社时期我国以六、七亿的人口基数,每年平均增加1600万人;而如今,早已经是一个过剩时代,物质产品非常丰富,但为什么即使是夫妇两个在企业打工,也难以负担两个孩子的生活费用?为什么我国14亿的人口基数,人口反而出现了负增长?
因为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
在公有制条件下,在实现按劳分配的条件下,企业成员是按照劳动投入参与企业生产成果的分配。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要么是满足劳动者的个人消费需要,要么是满足劳动者的公共需要。集体生产的发展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处于同步发展状态。这就是工本生产方式或消费价值生产方式。
相反,在多种在所有制并存的条件下,在采用资本经营的方式下,企业实行的是按资分配,能够参与企业生产成果分配的只能是资产所有者一一老板或股东,而其它企业员工,所拿的基本是预定的工资。盈利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是产权企业经营的基本法则。因此,在以资本主导的经济体制中,广大的劳动者的收入与经济的发展是呈现反方向的变化的。企业发展得越好,盈利水平越高,成本水平就越低,员工的工资或人工费用相对而言就越少。这种经营机制形成的经济发展格局,在宏观上就表现为资本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和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矛盾。这是资本生产方式的特点和必然结果。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决不是靠发二次钱就能解决问题的,而必须从生产方式的改变着手解决问题。
同样在企业上班,同样要加班,在华为的职工年收入可以有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而在另一个企业的年收入可能只有几万、十几万。原因是,华为的生产模式是以奋斗者为本,采用的是知识雇佣资产的生产方式。对华为的奋斗者来说,企业就是一个用自己的劳动满足自己个人和家庭梦想的平台;而其它企业多采用资本化经营,员工不过是雇佣劳动者,只是满足资产增殖的手段而已。这些企业只是老板和股东满足自己资产增殖的平台。因此,盈利最大化和工资或人工费用最小化是其经营的基本法则。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如果我们真正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那么,类似华为这种知识雇佣资产,工本雇佣资产的企业就会大量增加,越来越多的人将作为主体劳动者投入各个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去,他们凭借自己的劳动投入分享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果,这种企业发展与员工收入同步增长的经济成份就会日益增加。当这种以奋斗者为本、按劳付酬的经济体的比重超过按资分配的产权型企业时,我国经济就会从根本改变那种“资本的比重越来越高,劳动的比重越来越低。结果在分配上,资本的收入就越来越高,而劳动的收入越来越低。”的局面,甚至可以从根源上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那种周期性危机发生的原因。
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的基本要义。在我国的14亿人口中,8-9亿劳动者就是人民的主体,只要我们真正建立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全面体现劳动者权利要求的基本制度,那么,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也就落实到了实处。当我们真正在管理上体现了劳动者当家做主的利益要求,在分配上建立了真正可以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的基本制度,那么,也就从根本上满足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本要求。因为如果8-9亿劳动者的利益要求得到了满足,那么,加上他们的家庭人员,差不多就是我国14亿人口的全部了。
当我们真正把劳动者当作社会生产的主体,建立能够体现劳动者利益要求的基本制度时,我国14亿人的消费能力会随着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确立而大幅提高。有了14亿人的消费能力发展做牵引,中国怎么会出现经济过剩的危机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