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奴隶制取代原始公社制,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起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巨大的进步。在奴隶制度下,社会分工进一步扩大,农业、手工业生产获得很大发展,并且创立了科学文化。但是,这一切进步都是建立在奴隶主残酷剥削、压迫奴隶的基础之上的。在奴隶制度下,一小撮奴隶主不仅占有大部分生产资料,而且直接占有广大奴隶的人身,这是奴隶制生产关系区别于其他剥削制度的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奴隶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被看成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不仅可以用棍棒和皮鞭强迫他们从事时间很长、强度极高的繁重劳动,而且可以任意转送、出卖、屠杀奴隶,甚至非常普遍地把他们当作殉葬品残杀!(殷墟就是一个典型,奴隶主阶级思想家孔丘对其主子们的人殉制度可是非常推崇的)
奴隶们用血汗创造出来的全部产品,统统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把其中的绝大一部分用来满足自己骄奢淫逸的寄生生活,只是为了能够继续剥削奴隶的劳动,才用极少的一小部分产品来延续奴隶的生命。因此,广大奴隶终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往往未老先衰和成批死亡。在奴隶制度下,奴隶主和奴隶之间的阶级对立是极其尖锐的。这种对立,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城市和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就是这种阶级对立的表现。
在原始社会的很长时间里,人口极其稀少,只是在氏族、部落的居住地才比较稠密一些;生产很不发达,没有社会分工和交换,所以还没有城市和乡村的区别。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发展了,财富增加了。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经常发动战争。由于设防的需要,就在部落联盟的中心地区垒筑高墙,挖掘深沟,建立了一些城堡。但这些城堡在当时只是一个军事据点,后来才逐渐转变为奴隶社会的城市,成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形成,社会分工和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城市逐渐变成了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从而开始出现城市和乡村的对立。
奴隶社会的城市是奴隶制国家的统治中心。在城市中设有奴隶主国家的管理机关,居住着大批国家官吏,驻扎着奴隶主的军队,用以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并向自由平民征收捐税;大奴隶主也集中在城里,他们在乡村占有大量土地,用奴隶耕种所得的产品供自己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城市也是奴隶社会的手工业、商业中心。
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手工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并逐渐集中到城市中去。开始时,城市虽然还留有大片农田,居民也没有和农业完全分离,但农业在城市经济中已不占主导地位,手工业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中心。例如,在古代最大的城市巴比伦(在今伊拉克境内)的城墙附近,集中了织布、皮革、木匠、铁匠、石匠等手工业。我国商代的都城殷墟长达十里,集中有各种手工业作坊。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商业也相应繁荣起来,商人越来越多地集中到城市,进行商品交换,放高利贷和买卖奴隶,城市成为商业最发达的地方。
城市又是奴隶社会的文化中心。
奴隶主在城里修建了许多官殿、庙宇、剧场、住宅供自己享乐,而乡村中的劳动人民(奴隶和平民)却过着极端愚昧,贫困的生活。总之,大奴隶主、贵族、大商人和高利贷者大多聚集在城市,他们利用国家机器和各种经济手段,对居住在乡村中的奴隶和小生产者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使他们处于无权、贫困、落后的状态。在奴隶制度下,城市和乡村的关系,就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原始社会没有完全脱离生产的人,所以不可能有专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的萌芽。一些氏族酋长和祭司,因处理日益繁杂的公共事务,便在一定限度内脱离了体力劳动。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毕竟还很低,不可能提供足够的剩余产品来保证他们完全脱离体力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进入奴隶社会后,广大奴隶被迫担负了全部体力劳动,并创造出比较充裕的剩余产品来供养少数不参加生产的人,才使得奴隶主贵族和依附于他们的知识分子有可能专门从事管理国家、管理生产、经营商业和科学艺术等活动。这样,寄生阶级出现了,就造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这种分离是适合当时生产发展需要的。恩格斯说:“当人的劳动的生产率还非常低,除了必需的生活资料只能提供微少的剩余的时候,生产力的提高、交换的扩大、 国家和法律的发展、艺术和科学的创立,都只有通过更大的分工才有可能,这种分工的基础是,从事单纯体力劳动的群众同管理劳动、经营商业和掌管国事以及后来从事艺术和科学的少数特权分子之间的大分工。这种分工的最简单的完全自发的形式,正是奴隶制。”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科学、文化和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随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也就出现了两者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首先表现在奴隶主阶级脱离体力劳动,专门依靠剥削劳动人民的劳动果实过活,垄断了从事脑力劳动的特权。奴隶阶级被剥夺了享有文化教育,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只能被迫从事沉重的体力劳动。奴隶主根本不把从事体力劳动的奴隶当作人看待,因而把体力劳动也看作是极为下贱事情。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一直存在着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剥削阶级为了维护他们的利益,巩固他们的统治,竭力鼓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是合理的。我国奴隶主阶级的反动思想家孔丘和孟轲,鼓吹“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就是为了愚弄、麻痹奴隶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以巩固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这正说明他们是奴隶主阶级的忠实代言人。因为奴隶社会的思想意识,是建立在奴隶主对奴隶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基础上的一种上层建筑。历史经验证明,孔孟的这些反动说教,也是历代反动统治者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这种对立,也表现在脑力劳动的内容上,奴隶主从事管理国家、管理生产、经营商业等活动,完全是为了统治和压榨劳动入民;依附于他们的知识分子所从事的科学艺术活动,也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超阶级的“圣人”。恩格斯指出:奴隶主阶级“为了它自己的利益,永远不会错过机会把愈来愈沉重的劳动负担加到劳动群众的肩上。”
所以,在奴隶社会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实质上也体现了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对立。
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基础上的。因此,只要私有制和阶级存在,这种对立就不可能消灭。事实上,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的这种对立,到了封建社会不仅没有消灭,反而更加发展了;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更把这种对立发展到极其尖锐的程度,这一点,相信我们的工人同志是深有体会的。
要消灭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就必须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将改变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状况。但是,作为剥削阶级专政社会的残余和痕迹的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以及反映这种差别的资产阶级法权和轻视农村、轻视体力劳动的剥削阶级思想,还在散发着臭气,还不可能一下子消除。对于这种差别,要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逐步加以缩小,同时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反映这种差别的资产阶级法权,必须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必须对资产阶级实行全面专政。
同志们,要完全消灭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需要我们作长期的斗争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把教育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进一步提出了“抓革命、促生产”作为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一条重要途径。这种差别的最后消灭,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