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他真的像中国的鲁迅。尤其是《我弥留之际》,我认同关于这部小说是象征手法的说辞,深刻揭露了值得同情的小民的恶劣本性和深度剖析他们的道德本质,这与鲁迅的《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等的作品中反映的“哀其不争,怒气不行”是何等的相似!是的,在用文学作斗争方式的这方面,他们如此相似,只是一个是用小说作载体,而另一个用更为直接的杂文作载体,用笔杆作武器,用对社会对人民的良知作动力,作铺垫,他们的作品中都充满了辛辣的讽刺、嘲弄、丑恶,都有对人性的鞭笞,但正如他们都曾说过的那样,这不是不爱,而是“爱之深,恨之切,感之苦”,用直接揭示伤疤,直接戳其短处的方式,暴漏弱点,唤起麻木的灵魂,如果没有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深切的爱和切肤的感受就不会有深刻的思考与尖锐的挖掘,他们都是时代的精神统领!
怎样知道福克纳的呢?还是前一天在与朋友谈起今年诺贝尔文学得奖的土耳其作家帕幕克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红》时,说到了他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我惊叹其独特的多视角反映同一故事,变换角色展开情节,多个侧面反映主题时,朋友推荐我读福克纳的作品,但没有告诉我作品的题目,只说了作品的大体意思。昨晚在书城外国文学的大厅里,《我的名字叫红》还是摆在醒目的位置上,他是今年的主角,对于已经过时的诺贝尔奖作品我得仔细查找。最后,终于在书柜的一角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看到了福克纳几本薄薄的册子,书皮已黯淡发灰了,大体翻了一下,不是我要的那种文体的作品,就在要离开时,瞥见了底下一层靠壁橱边儿上,还有几本福克纳的作品,《我弥留之际》就这样找到了,果然其手法就是《红》所采用的,只是这部书比《红》早了五六十年,通过简介我知道了福克纳非常擅长用这种写作手法,其作品大都是采用意识流、内心独白的方式反映主题,这应该是他的开创。不可否认帕幕克在形式上雷同于福克纳,或许这也源于帕幕克对于这种手法的偏爱,虽然这对于《红》的评价打了一点折扣,但我还是认为《红》可以推荐,帕幕克的作品也值得品读,毕竟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的创新不容易,不是任意一个作家都具有创新的天赋,如果这个作家能够以为社会为民众的贡献为己任,他所反映的东西对人民的思想起到好的作用、好的影响,他就应该算是个好作家,作品也称得上是好作品了。我是在看完《我》的序言后,写下了文章的第一段。
今天查找了福克纳的详细资料,与鲁迅一比较,他们还真的有许多更相似之处,或许只是巧合,又或许都是时代的造就。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活了55岁,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活了65岁,鲁迅长福克纳十六岁,两人都不是长寿的人,都生活在战乱时期,福克纳经历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并在弥留之际赶上了美国的南北战争,而鲁迅则经历了中国最黑暗最痛苦的蜕变时期,从清末到鸦片战争、帝国侵略瓜分、民主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等中国最动荡的时期。战争是历史不可调和的矛盾下的产物,所有矛盾的实体,战争双方的弱点都暴露无疑,尤其是在对民众、对国体的重创之下,所显露出的民族劣根、人性的丑恶和社会的毒瘤,这是一个作家最致命的素材,也是一个作家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充分显现。他们的确都做得很出色,很睿智,很有力地看到并分析记录,他们是民族的英雄!
一个真正的作家,就应该是社会的良知、人性的启发者和精神领域的指引者,如果他做不到这些,那他必须是一个现实的描摹者,真实的反映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的痼疾毒瘤,赞颂美好的事物、美好的心灵、美好的人品。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必须站在世人精神之上看问题,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分析的更透。对于世人来说,风花雪月是不可少的,迎合大家口味的低俗类文艺小品也是必备的,这都是生活的佐料,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需求,但现实的社会,似乎这样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开始泛滥。商业的社会,什么东西打上了商品的烙印。难道人们需要什么,什么东西能带来利润价值就投其所好做什么吗?众人皆醉时,作家必须是清醒的,一片汪洋的混乱中,必须要一份伟大,一份高雅,一份崇高,我们需要能够给这个时代的人们以追求的唤醒,给这个时代的社会以精神指引的统领作品,哪怕只有一位,哪怕只有一部,哪怕力量微弱,也会给这个死气沉沉的社会吹一缕清风,启迪一片还有良知的作家。
不止一次的思考,文学走过了过去如此辉煌的年代,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巅峰,横观世界文坛的现在,好久没有出现能够振奋人心的作品,商业大潮下作家逐渐被同化,文字被高科技逐渐替代,文学逐渐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所替代,21世纪的文学要何去何从?21世纪的文坛何人来统领?网络上一波又一波的狂潮,多多少少的还牵扯了关于文学关于作家的炒作,难道要让文学成为追逐商业价值的铺垫,让作家成为商品社会的笔杆吹捧者?这是不是作家的悲哀?是不是文学的悲哀呢?我们的文学是不是已经或者正在偏离轨道呢?
不可否认,文学自古以来就是反映社会的一种形态,他总是要以社会现实或者人们的思想意识为基准,社会走到了现在的形态,文学要从现实中攫取什么?反映什么?我感觉到“一场文学风暴”到来的必然,21世纪,我们已经迈入,谁将会掀起这场风暴,什么时间掀起?当“矛盾达到不可调和”时!也许,现在还不够混乱,还无法冲击文人的神经,或者说现在还属于安逸的享受期,当有一天发觉这种状态开始腐蚀,人的精神开始糜烂,自然而然就需要文学来指引。好,那这就算是挑战书吧!我宁愿趟进这浑水,搅乱,搅乱,搅得更加凌乱,让这场“革命的风暴”快些到来,让伟大的作家赶快横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