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呼吁要《蓝色多瑙河》 更要《黄河》
周润健 陈菲
每到元旦、春节,全国各地都要举办多场“新年音乐会”营造节日气氛,今年元旦仅北京就同时举办了十多场新年音乐会。这些以西洋古典音乐为主的音乐会上,人们可以听到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贝多芬,但中国音乐却少得可怜。对此,音乐界人士疾呼:新年音乐会“要《蓝色多瑙河》,更要《黄河》”。
著名作曲家叶小纲表示:“缺少中国民族的曲目,这是当今新年音乐会最大的问题。”他对记者分析说:“中国的观众很多,如果一个地方只有一个音乐会也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不同类型的音乐会,如果都有观众就不是坏事。但现在有些音乐会成本太高,花很多钱请外国乐团,没有这个必要。中国自己的曲目适合在新年这种气氛演出的交响乐作品不多,原因是没有人组织、委托中国音乐家来创作。宁愿花几百万美金去请一个外国团,却舍不得花一点钱请中国作曲家来写东西,或者花一些钱请国内音乐家为中国新年音乐会创作一些特殊的作品,新年音乐会上当然就缺少我们民族的东西了。”
对此,中国琵琶演奏大师、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德海也认为,新年音乐会民族曲目少的原因,除了我们目前创作少、创作队伍松散、投入不足外,这些活动的主办者不愿意开动脑筋是一个重要原因。他们简单地认为只要把西洋的东西照搬过来,就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的,中国老百姓就一定喜欢。其实不然,试想,如果没有自己的东西,怎么去和人家交流?如何提高自己的水平?
刘德海感慨地说,演奏西洋音乐可以喜洋洋,演奏我们自己的音乐同样可以喜洋洋。新年音乐会绝不能一味地搭台为他人做嫁衣裳,一定要有我们民族自己的东西在里面。新年音乐会是弘扬民族文化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我们不能只喝可口可乐,忘记自己还有营养丰富的豆浆。
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施万春说,我们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优秀的音乐,如纳西古乐、潮州民乐、藏传佛教音乐等,完全可以在我们自己的新年音乐会上展示出来。只有多多展示我们自己民族的东西,才有与西洋交流的资本,才能更好地让世界了解我们,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创作队伍,推出一些有自己民族特色、旋律、曲调的好作品。
中国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李心草建议,每年的新年音乐会,外国曲目可以轮流展示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每次确定几个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或者围绕着某个音乐主题展开。国外一些知名的乐团已经在这样做了,如柏林爱乐乐团新年音乐会的选题每年是不一样的,今年叫《瓦格纳之夜》,明年可能就叫《西班牙之夜》《歌剧之夜》《爵士乐之夜》等。大体而言,新年音乐会在时间安排上,可以用一半时间展示世界各国各民族音乐,另一半时间展示中国各民族的特色音乐。应重点多挖掘一些我们自己的好作品,不光是交响乐作品,还包括京剧与交响乐合作、民族乐器与交响乐合作等,同时要扩展西洋交响乐作品,不要每次都是“老三篇”,同时加入一些多元化的艺术门类,要进行市场分析,细化观众的口味,针对不同观众的需求安排不同的曲目。新年音乐会可以是系列的,每场都可能面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生活背景的观众,观众欣赏的口味存在差异,就编排不同的曲目来适应他们。
让中国音乐进新年音乐会,已经有不少演出团体在身体力行。中国交响乐团演出部主任田振林告诉记者,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演出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新年音乐会,上半场是《梁祝》,下半场是《黄河》,效果非常好。但有一个问题,不能年年总演这两个曲子。这说明,我们类似的好作品太少了。因此,各个乐团应该重视交响乐作品的发展和积累,要鼓励创作,多出一些有自己民族特色、旋律、曲调的好作品。
作为2004年全国交响音乐比赛的评委,叶小纲坦言,我们的音乐会需要更多的《黄河》,但现今中国本土交响音乐的创作不太繁荣,好作品不多,与我们所处时代的要求不相称。要改变现状还需要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扶持。一些音乐界人士也指出,对于加强交响音乐和大众的联系而言,新年音乐会是个很好的形式,今后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样的平台展示我们自己的优秀音乐作品,办出自己的特色。
(摘自2005年1月20日《文艺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乌有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