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剧”与“春晚”
文/止木
这个题目,是昨晚看中央电视台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时就想好了的。大约在“春晚”未进行到一半时,脑子里就忽然蹦出了这么个念头;等到零点的钟声敲响后,更坚信,把“春晚”与“韩剧”相提并论,绝非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
其实,我对“韩剧”也说不上内行,严格说来,连发言权都没有。我只看过《看了又看》后面的一大部分,其他的,如《明成皇后》、《人鱼小姐》、《大长今》之类,也只是有一集没一集地看过一点点。但我认为,这并不妨碍我对它进行评论。为什么这样说呢?
第一,虽然我看得不多,但我也是“韩剧”的爱好者。我想,如果给予我充分的时间,我也会是一个“韩剧”迷的。因为我一开始看了《看了又看》之后,就舍不得丢下了,觉得它非常引人入胜。所以,虽然没有从头看起,但对这部电视剧的后大半部分,却是“一着不让”地看了个够。为此,妻就不止一次地嘲弄过我,她说:“你这人挺好玩的,要么不看,一看起来,瘾比我还大”。可不是吗?对我来讲,当个“韩剧”迷也不是什么难事。
第二,更其主要的是,自从来了“韩流”,我家里就应运而生了“韩剧”迷,妻和女儿都是。我就是受到她们的影响才也看起“韩剧”来的。曾几何时,家里的那台电视,可是非“韩剧”不看的。每次一打开,总是两个“韩剧”迷在那里津津有味地观看。女儿虽然经常嘀咕“韩国的美女都是做脸做出来的”,但依然还是喜欢看人家那做出来的脸。一部电视机,除了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外,就全部被“韩剧”占领了。
好像央视八套是掀起“韩流”的始作俑者,最初是在它每晚的那个黄金时间段播放“韩剧”的。我家里的电视一开,哪里也不去,就定格到这里来。后来,不知道为何,黄金段里忽然没有了,在原本该播放“韩剧”的时候,播放起其他的电视剧来了。我就听妻不止一次地叨咕:“怎么好好地不播了呢?”有好一阵子,每天晚上依然按时按点开到那里,可依然是千呼万唤不出来。由于没有结果,就听妻“唉”了一声,啪地把电视关了。后来,忽然有一次,她像发现新大陆似地雀跃起来,原来她一直惦念还没有看完的那个“韩剧”又回来了,只是时间向后推迟了许多。一边庆幸,一边又在抱怨:“可惜,错过了好几集。”于是,我家每晚十二点以后,如果灯还亮着,银屏还在闪动着的话,那一定是“韩剧”作的怪。
记得在“韩剧”风头正劲的时候,有一个文艺圈子里的名流曾经站出来点评过几句,大意是说“韩剧”没有什么了不起吧?!想来央视八套把时间朝后推,也是受到了来自某些方面的压力。但是,有些东西是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韩剧”也一样。应当承认,“韩剧”在我国不少人群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中确实是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想否认是否认不了的。
那么,“韩剧”究竟好在哪里呢?妻说:“都是一些家长里短,但是很真实,很有人情味。韩国人的生活和我们差不多。如果不特意辨别的话,简直就是我们身边的,但远比我们自己拍的电视剧好看。”对这一点,我也深有同感。你看,一部上百集的《看了又看》,从头到尾写的都是什么呀?不就是一家两个儿子娶了另一家的两个女儿吗?里面有报复、愤怒,但是没有暴力;里面有儿女情长,但是没有床上戏,甚至连接吻的镜头也少见,更没有那些一边放着洗澡水,一边裸浴的视觉感染。好像暴力、接吻、床上戏等,也未必就是电视剧吸引眼球的必不可少的佐料吧?人家没有,不是照样流连我们的眼球、赚着我们的眼泪吗?看“韩剧”,退却的是心灵里的那些想入非非,升华的是对这个民族道德素养的由衷钦佩!
再看,“韩剧”里的布景道具,大抵也就是从这个场所到那个场所,从这个家庭到那个家庭,从这个房间到那个房间,再加上其他的一些穿插而已。我不懂电视剧是怎么拍出来的,但是,想来,韩国人拍一部上百、几百集的电视剧,也不会比我们二三十集的更花钱。那么,联系我们自己的电视剧来看,哪一部不花里胡哨、耀眼眩目?拍摄成本居高不下,而且越来越高,然而观众对它们却并不称道,能把人留住的剧目是越发地寥寥。好多电视剧都是巨额资金“烧”出来的,但遗憾的是,才看了开头,就不想再往下看了。
艺术都是相通的。以上拉拉杂杂说了这么多,和“春晚”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关系也就在这里。
第一,从内容看,“春晚”反映现实生活的情调越来越淡。在连续四个多小时的剧目里,竟然再也找不到几个在内容上能给我们以深情回味、咀嚼,让人依依不舍反复流连的东西。语言类剧目应当是“春晚”的核心和重头,“春晚”究竟能不能赢得观众,与此有很大关系。人们对它的褒也好贬也罢,大体也是由此发端。以此为例,早期“春晚”里曾出现过的黄宏、侯耀文火车上打扑克小品等优秀剧目,至今想起来仍不免拍案叫绝。这样的精品,已经好几年没有了。每年都希望会有奇迹出现,今年照样也怀揣了这样的幻想。然而,今年的“春晚”依旧没有带给我们太多的惊喜。我看除了那个民工子弟幼儿园还有些新意外,其余不是流于做作,就是过于媚俗,有些噱头连生活的水准也达不到。都是看起来反映生活,其实都没有达到生活的逼真。航天员的春节问候,也不值得恭维,因为当他们在发出问候的那会儿,我们还没有过春节。压根就不喜欢看赵本山,他老人家去年还能“忽悠”一下子,今年连“忽悠”也没有。其他类剧目,去年好歹还有个《千手观音》,今年有什么?今年的“春晚”还不断地通过主持人和字幕发出邀请:请你用手机短信或什么途径评选出你最喜欢的剧目和演员。这里,我要说声对不起了,没有最喜欢的,怎么参与你的评选?将来如果出了“最喜欢”,那也必定是“矮子里头选壮丁”罢了。
第二,从形式看,看到银屏画面里那些闪闪烁烁、光怪陆离的布景道具包括华丽的服装等,我就会想起那贫寒的农村生活,就会很心疼。我们的编剧、导演,重视的总是这些个形式上、视觉上的东西,好像泱泱大国,没有这些眩目耀眼的感官冲击,就显示不出我们的大国气度来。难道那一闪一闪的,不都是纳税人的血汗钱吗?花多少钱倒也罢了,因为“春晚”毕竟是全国人民共享的一席“年夜饭”。而问题恰恰就在于,你投入了巨资,搞出来的菜肴却都是我们所腻味的;你搞得那么光怪陆离,至多也只是暂时愉悦一下感官的东西,却进不到心里去。而如果一台晚会,尤其是“春晚”这样举国、举世都加以极大关注的文艺汇演,没有深刻、深邃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感染,我不知道它究竟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中央电视台也不是没有好的剧目,诸如“春节七天乐”、“曲艺杂谈”之类,如果适当加加工,我看也远比现在这劳什子好许多。
说起来,我感到很悲哀。我一年到头是很少看电视的人,但唯独这“春晚”一年也不拉。大约是自从家里有了彩电,我就是这“春晚”的铁杆观众了。的确,“春晚”曾经为我带来过很大的欢乐与享受,但最近一些年来,我就成了先翘首企盼、再满怀希望、又大失所望看“春晚”的人了。不过,往年是失望归失望,总觉得,后面一定还会有好剧目,好剧目一定还会在后面。因此,不听到《祝酒歌》誓不罢休,揉揉眼皮也要硬着头皮撑到底。然而,今年,当看到了零点钟声敲响的时候,我就果断地毫无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春晚”。不能再上当了。
相比之下,我觉得我的妻比我高明许多。别看她是“韩剧”迷,但对“春晚”可是比我觉悟得早。她早几年就不看“春晚”了,她说,有什么好看的?她明知道,在这一天,休想能与我争夺过电视机,所以,每年“春晚”开场的时候,我就总催促她快来看电视,不要拉下什么免得以后遗憾。然而,她却总是我行我素地忙着她的那些个永远也忙不完的家务活,没有半点热情。至多是看到了有冯龚出场的节目,来张望一下,就又回去接着干她的活。结果就是,她忙着她的,我看着我的。昨天晚上,她依然也没有看什么。今天早上,我问我的小内弟:“昨晚剧目好看吗?”然而,内弟却回答说:“没看。”看看,“世人皆醒我独醉”,这周遭的人,就剩下我一个顽固不化了。悲哀是悲哀,好在我也开始觉醒了。
然而,我还是要问一句,我们每年花那么多票子办“春晚”,真的值得吗?有人说,现在年味淡了,是不是与我们满怀希望地等待“春晚”却又不无失望于“春晚”的感受有关呢?假如没有“春晚”,我们是不是还可以定下心来,好好地享受一下传统“守夜”带给我们的亲情与温馨呢?
总之,我们真的需要从“韩剧”里借鉴一些东西:借鉴人家是怎么贴近现实,反映生活真实的,借鉴人家是怎么用不那么高昂的代价就能办出交口称赞的精神大餐来的。
(初稿于2006-1-29)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