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欲文化是当前影视文化的主流
一、文艺作品的价值
今天的影视作品,——诸如张艺谋、冯小刚近几年搞的片子,以及大量胡编滥造的历史电影;电视剧中的所谓青春励志片、穿越类的古装戏;湖南卫视的娱乐节目——到底有没有价值,或者有什么价值。对这个问题的考察,可以擦亮我们的眼睛,使我们免受已经沦为资本的喉舌的主流媒体的欺骗;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揭露那些麻醉人民、欺骗人民的媒体和所谓的艺术作品的真面目,让人民也避免受骗。
今天的影视作品的主流是宣扬“消费享乐、声色犬马”,宣扬“争权夺利、个人利益至上”。宣扬这种思想对吗?
人的精神结构可分为两部分:社会性和自然性。自然性,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动物性(大致是我们平时说的“自私心”),主要指人都有满足个人作为生命体的自然欲望的要求。人的动物性主要表现为“追求享乐,贪图安逸”。——“追求享乐”主要包括物质消费、性、娱乐等;“贪图安逸”指人都不愿多劳动,即好逸恶劳。
人应不应该有动物性呢?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人既然是动物,必然有动物性,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如果我们完全为动物性所控制,那社会将会是什么局面呢?那就是丛林社会,弱肉强食。这种社会好不好呢?身体强壮的人可以杀掉身体弱的人,夺了他的食物,或者把弱者变成自己的奴隶;见了漂亮女子,不管对方是否愿意,就强娶为妻;见财起意,搞抢劫、搞谋杀。这样的社会好不好呢?
所以,人的动物性必须受到约束。法律、道德是做什么的?最主要的就是约束人的动物性,约束人的自私心。法律与道德是不是要求人完全消除动物性呢?不是的。一个人可以大吃大喝,只要这是你劳动所得,不是抢别人的;一个人可以和异性做爱,只要两人是夫妻,双方自愿,而不是强奸;一个人可以娱乐,只要你不耽误工作。法律与道德对人的这种要求,我们称之为人的“社会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你要活,也要让别人活。”
可见,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是不矛盾的。或许对于个人在某一个时刻来说,动物性和社会性会有矛盾。比如,一个人想和某个异性发生性关系,但人家不愿意,你就不能用强。但就人类的整体而言,有了社会性,大多数人的动物性才能得到满足。要不然,弱肉强食,强者的动物性满足了,而弱者的动物性就不能满足。
所以,以“法律和道德”为核心的人类文化,其主要作用就是调整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的关系,使“人的动物性与社会性达到一种平衡”。——既承认人的动物性,又以社会性约束人的动物性。
可见,人类文化主要是一种“消极的力量”,是用来“约束人的动物性”的。
文艺作品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约束人的动物性”也必然是它的主要职能。比如《诗经》中的《关雎》,我们都知道那是爱情诗。它讲人可以相爱,但不讲人可以纵欲。这样,整个社会的男女才可以和谐相处。《诗经》中也有讽刺乱伦的诗,这正是要求人们要“约束自己的动物性”。唐诗:李白政治上不得意,他一定也生高力士等人的气,但他不能随意杀人啊——杀人泄愤也是人的一种动物性。他怎么办?写诗。通过写诗把心中的愤懑宣泄出来,就不再因不能报复高力士等人而生闷气了。一个人遇到和李白同样的境遇时,如果读了李白的诗就很可能能够抑制动物性的暴力冲动,心境平和下来。所以,李白的诗也是能起到“约束人的动物性”的作用的。杜甫的诗中一部分更是直接对人的动物性的批判,如“三吏”“三别”,直接批判那些为了私利(自私就是人的动物性)挑起战争,破坏人民生活的人。在《新婚别》中,表现了这些人为了自己的动物性,破坏别人合理的动物性需求(夫妻分离)。可见,人如果不约束自己的动物性,一定会使别人合理的动物性需求不能满足。这当然不好。唐宋传奇小说,多是批判个别人为了个人的动物性,破坏别人的正常生活。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不也如此吗?张驴为了满足自己的动物性,一心要强迫窦娥嫁给他,为此还要剥夺蔡婆的生存权(生存权不正是人最大的动物性吗?);县官为了私利,收取贿赂,就要剥夺窦娥的生命,这不都是“不约束个人的动物性”,而破坏别人的合理欲求(比如,生存权)吗?明清小说,很多也讲了这个道理。
上面谈的是“要求约束人的动物性(即私心)”的作品。而有的时候,一个时代的法律与道德可能落后于人们的需求,这种社会规范会压制人的合理的动物性需求。这时,法律与道德就需要作出调整。比如明清之时的一些爱情作品,就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对合理的男女之情的压制。“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中提倡的“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也正是对封建家长制的反抗,对合理的自由恋爱的追求。巴金的小说《家》是表现这种思想的一部典型作品。
这样看来,艺术作品既有提倡“约束人的动物性”的一面,又有提倡“合理的动物性需求”的一面。还是前面提到的,人的精神结构应该达到一种“社会性与动物性的平衡”,两者不可偏废。社会规范既要满足人的合理欲求,又要约束人的私心,不能为了私心侵犯他人利益。不过,我们应该看到,从整个历史来看,在艺术作品中,“要求约束人的动物性”的作品占有更重的分量。
而历史上也有一些文艺作品,不被人重视,甚至被人批判。比如,明清之际出现的一些色情小说,还有春宫图。这种作品,既不提倡约束人的动物性,也不提倡怎样满足人的合理需求,而是一味挑动人的动物性。如果人们都照这种作品宣扬的宗旨生活,那简直是太可怕了,那是谁也别想生活得好的。《金瓶梅》中的众多为动物性所支配的男女就是典型。
那么我们今天在影视上看到的大量作品属于哪种类型呢?是提倡约束人的私欲?还是提倡社会不应该压制人的合理欲求?电视剧《蜗居》,表现的是某些人为了私利而推高房价,使普通百姓合理的生活需求无法满足,是批判了人的动物性的,是希望人们能约束自己的动物性的。剧中的女主角正因为这些人而不能享受正常的性生活。
但这样的作品少之又少。更多的作品、节目,却是一味宣扬“个人享受”,宣扬“色欲”。这种作品有正面价值吗?这种作品只能强化人的私心,——既不是约束人的私心,也不是提倡合理的动物性欲求。简言之,是提倡“放纵私欲”。这只能让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趋向于丛林社会,反而使大多数人的合理欲求得不到满足,而只有少数人可以纵情声色。“有的撑死,有的饿死”。
二、“纵欲文化”出现的原因
今天中国的社会文化的主流是“纵欲文化”。即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于西方国家的“性解放”运动,也不是西方文化的主流。中国历史也从未出现过这样的主流文化。商纣王可能在宫廷中胡来过,就被人骂了几千年。即使“五四”时期的许多青年学生在性生活上比较自由,可“纵欲”从来没有成为社会的主流。
或者纵欲文化的源头正是来自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致富光荣”和“黑猫白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口号。这两个口号催生的社会价值观就是“有钱光荣”和“为赚钱可以不择手段”。也就是说这两个口号是“鼓励人的动物性”的。可悲的是,政府在鼓励人的动物性的同时,没有注意用“社会性”——即法律与道德去约束人的动物性。于是,人的动物性是不加约束地膨胀起来。人们一方面都成为了自私鬼,一方面在生活中只追求物质享受。那么,人们的动物性欲求在这种状况下得到满足了吗?结果并不如此。而是在丛林竞争法则中,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少数人过着纵欲生活,多数人合理的动物性欲求却得不到满足。社会矛盾也由此而愈趋尖锐。
中外名著在今天的中国无法流行,其原因正在于名著中倡导的“约束私欲”思想与主流倡导的“纵欲文化”相悖。
人的动物性和社会性,我们又可称其为“私心”和“公心”。“私心”和“公心”必须在人的精神结构中达到一种平衡。只有这样,人的精神才是健康的,人际关系才能和谐。
2012年3月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