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编者按
本文为编辑部同志在观看《热辣滚烫》这部电影后创作的一篇影评。电影作为价值导向宣传的重要手段,往往内涵着电影创的价值观念甚至意识形态。通过这篇影评,希望同志们能对电影所反映的价值取向有进一步的认识。
我在这周四被父母拉去看来贾玲的大作,一开始以为会睡着,但电影放了一会儿后,发现还是有一些值得言说的地方。本人水平不足,写不出比较完整的影评,所以只好写下这些零散的体会:
首先,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一定的现实主义色彩,展现了中国社会不同场景下的不同社会矛盾。
我们最初看到的便是女主一家的“下店上宅”。女主父母开的这家小商店在中国各地都是很常见的,主要是两位老人在日日夜夜地操劳,偶尔女主姐妹会来当帮手,除此没有另外招工。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两个有直接阶级冲突的场景——餐馆和拳馆。餐馆里我们看到了老板对雇工的训斥,看到了女主与老板在工资上的争论,还看到了性骚扰这种特殊的压迫,而女主对老板的一击重拳恐怕是本片中最激烈也是最成功的反抗。拳馆同样不是温情脉脉的世界,老板与教练围绕着竞争淘汰问题发生了不少冲突,不过这一矛盾同餐馆有不小的差异。
最后是电视台和拳击赛场,它们主要不是经济场所而本质是一种文化景观。女主的经历已经充分展现了电视台为了收视率能多么不择手段、多么厚颜无耻。与之相比,拳击赛场表面“正常”一些,然而三万块的贿赂说明这里流行的规律依旧是这样的:“一些人的失败和死亡,另一些人的胜利和取得统治地位。”
因此,我觉得这部电影确实有一定的批判色彩,可以引发对现实的思考。但问题在于,电影批判的方式实际上是带有某种幻想的,本质上是与现存秩序妥协的。
首先电影的一些细节似乎暗示,女主小时候可能遭遇了某种霸凌,使她不善于与他人沟通,难以融入社会。同时女主父母忙于经营、无法给她更多关注。如果我的分析正确,那么电影并没有把女主的问题简单视为个人道德问题,这一点使电影有了一定的深度。
其次女主主要遭受了两次打击:一个是男主在受贿后显露了自己的真面目,两人关系破裂,另一个是女主在节目上被遭受了小丑一样的待遇而心崩溃,试图自杀却失败。这两次打击下女主的心态逐渐改变,推动她走上了拳击的道路。
这两次打击反映了我们社会对金钱和绩效的两类崇拜,本质上与资本主义逻辑是紧密相关的。说得比较高大上一点,女主参加拳击比赛表明了她对现存秩序的某些不满,是要“找回自己的存在”带有某种反抗的意味。问题在于,这种反抗不仅无法根本改变现存秩序,也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女主的家庭作为小商贩,主要依靠自己的劳动为生,又不占有他人劳动,正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她们一家获得的收入不仅可以养活一家人,还可以支持没有工作的女主去进行锻炼,电影最后的情节才得以发生。(至于她父母民主的作风是否与此有关我还在思考)
试想一下,女主在餐馆认识的工友们,且不说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锻炼,至少很难像女主一样冒着失业风险,连续几个月找老板预支工资去支付学费(更何况当时女主照样能从父母那里拿到一点钱)。女主可以靠拳击一定程度上翻身,可成千上万在工厂、商店中打工的工友们有多大机会呢?
另一方面,鲁迅先生曾说过“娜拉走后怎样”,而女主比赛后也会怎样?一个选择是靠父母支持继续练习直到成功,尽管成功概率微乎其微,对更多的人没有指导意义。另一个是成为教练来维持生活,但男主的下场已是前车之鉴。这样女主的前景终究是不明朗。
总而言之,女主进行的反抗归根到底是消极的,从根本上来说依然是在这个社会的框架和套套内。试图通过学习女主来改变自身处境,这无非是一种幻想罢了。
在减肥这件事上,我觉得没有多少人能像贾玲一样,请得起顶级的教练进行科学的指导,并有足够的时间(十一个月)和金钱待在酒店里锻炼,毕竟她早就是“成功人士”了。对她来说十一个月的锻炼可是对应着上亿的票房和片酬。
最后我们也要提一下电影的男主。他痛恨拳击行业的腐朽,试图反抗现实、追逐自己的理想,最终却臣服于金钱的奴役,而三万块没有改变他成为工地工人的下场。
作为非物质生产的工,男主虽然被老板雇佣,但由于从事知识、技能的传授,类似教师、医生等知识分子,收入和地位高于一般雇佣工人,而且老板对他工作的控制有限,因此更接近于小资产阶级。这样我们可以更好解释他的小市民思想:既痛恨社会的压迫与不公,又不敢加以积极反抗,在关键时刻向资本主义规律投降。
创对男主的态度是存在很大矛盾的:他们承认男主的艰难处境属于社会问题,但结尾女主对男主的拒绝似乎反映了对男主的某种批判。固然男主收钱后对女主的恶劣态度是值得批评的,然而显然创对男主“放弃梦想”也是有看法的。如果这一点属实,那电影的批判色彩又要进一步减弱了。
当然,假如这个电影里的故事还要继续下去,我们是很好奇男主在工地打工的经历会如何影响他的观念与行动的。
以上就是我对《热辣滚烫》这部电影的某些看法,有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指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