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
尘海苍茫沉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
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
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
【背景】
《亥年残秋偶作》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首诗篇。
1935年,是决定中华民族和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关键的一年。这既是日本侵略者准备全面侵占中国,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而蒋介石集团则加紧反革命反人民,蓄谋彻底卖国的最黑暗的时刻;又是毛主席领导工农红军举行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给漫漫长夜中的中国人民带来革命胜利的希望的时刻。那时,日寇的魔爪已经伸进华北。蒋介石却置民族危亡于不顾,与日寇秘密签定了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把整个华北拱手送给日本侵略者。与此同时,毛主席领导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清算了王明机会主义路线,粉碎了蒋介石集团的围追堵截,历尽千难万险,胜利地到达了陕北。毛主席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败日本侵略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这夜暗如磐而又黎明在即的关键时刻,鲁迅面对肃杀的残秋景象,百感交集,以强烈深沉的无产阶级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感叹时事的七言律诗。全诗饱含着对灾难深重的祖国人民的深切忧虑,燃烧着对反革命反人民的蒋介石集团的无比愤怒,凝聚着对毛主席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无限希望。全诗语言含蓄、感情深挚,读起来动人心弦,感人至深。
“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起首两句,鲁迅强烈的爱憎感情便跃然纸上。笼罩天下的“秋肃”,正是当时险恶政治形势的准确的艺术概括。日寇铁蹄步步进逼,蒋介石集团镇压革命日益疯狂,民族危亡,人民受难,山河破碎,花木摇落,这不恰似肃杀的残秋气氛笼罩着我们祖国的大地吗?对于这样严酷的政治形势,怎能不震惊,如何不忧虑?诗的第一句就创造了一种令人积郁、沉重、难以容忍的艺术境地,激起人们对“秋肃”的无比愤慨。“敢遣春温上笔端”,紧接第一句,以强烈鲜明的对比,进一步深沉有力地控诉了“秋肃”之严酷,同时把向往“春温”的无限深情溢于言表。这“春温”,就是毛主席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无限春光。一个“敢”字,凝聚了鲁迅对于国民党反动派播残春光的深仇大恨,对于革命根据地无限热爱的火热深情。他身处“秋肃”的严酷笼罩之下,心中荡漾着美好的“春温”。“秋肃”、“春温”两个词,一暗一明,一冷一热,形象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极大的感染力。鲁迅正是以自己光辉战斗的一生,为驱走“秋肃”,迎来“春温”而艰苦奋战。
“尘海苍茫沈百感,金风萧瑟走千官”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目惊心的“秋肃临天下”的图景:山河破碎,田园荒芜,千百万人民背井离乡,辗转逃亡,苍茫尘海, 尸骨遍野.....。而几十万“中央军”及国民党大小官员,则提包携囊,边烧边抢,踏着百姓的尸骨,在萧瑟的秋风中狼狈南逃.....。鲁迅面对这沉沉黑夜、茫茫大地,百感交加, 如何倾述?一个“沈”字,既揭露了政治局势的险恶,更凝聚了鲁迅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在这“秋肃”降临的苍茫尘海,哪里是劳动人民的归宿呢?“老归大泽菰蒲尽,梦坠空云齿发寒”,这就是当时历史现实的回答。灾难深重的人民, 连充饥的菰米、御寒的蒲草都得不到,还哪里有安身之处呢? 想到这里,即使是在睡梦中,又怎么能不像从高空中掉下来一样,令人齿发寒冷、浑身战栗呢?这两句诗是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血泪控诉,也是鲁迅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的深切表露。
那么,怎样才能驱走“秋肃”、迎来“春温”呢?祖国的前途、人民的希望在哪里呢?“竦听荒鸡偏阒寂,起看星斗正阑干”。这最后两句诗,鲁迅运用黎明即将到来,曙光就在前头的生动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对毛主席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无限希望,对未美好世界的热切向往。夜里醒来,竦身啼听令人奋起的鸡鸣,希望革命风暴的到来,然而却偏偏是寂静无声,上海和整个国民党统治区仍在一片黑暗之中,可是, 望着北方的天空,想到毛主席所领导的红军,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了信心:北斗横斜,漫漫长夜快要尽了,天快亮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对毛主席的无限热爱,对毛主席革命路线的无限忠诚。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鲁迅,在几十年激烈、复杂、残酷的阶级斗争中,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列主义,他清楚地看到,只有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才“寄托着中国和人类的希望”,并坚定地表示:“我确切的相信无阶级社会一定要出现”。“起看星斗正阑干”,正是伟大共产主义战士崇高的内心世界的集中表现。读着这两句诗,我们仿佛看到鲁迅先生凛然立于窗前,眺望夜空,紧握战笔, 为把“坐落在没落营盘里”的“黑暗动物”送到“最末的道路”而投入新的战斗。这两句诗,是鲁迅思想感情发展的最高峰,是全诗的高潮,含蓄、有力,发人深思,感人肺腑。
鲁迅在重病中为我们留下的这首光辉的战斗诗篇,以它强烈深挚的无产阶级革命激情,不屈不挠的无产阶级斗争精神,启发和激励我们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征途上, 奋勇战斗,一往直前。鲁迅早期赞扬站在阶级斗争最前线的马列主义者时写过这样一段话:“他们因为所信的主义,牺牲了别的一切,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灭了烟焰。在刀光火色衰微中,看出一种薄明的天色,便是一种新世纪的曙光。”《热风·随感录五十九“圣武”》鲁迅正是这种为了新世纪的曙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形象。他这种高瞻远嘱,生命不休、战斗不止的彻底革命精神,是我们继续革命的光辉榜样。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