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一向不打顺风局,今日亦然。当全网都在缅怀琼瑶“翩然离去”时,我得唱一波“反调”。开团之前先叠甲,今日此文绝非对已故作家琼瑶之不敬,而是此事对我启发分享给各位读者。
我一想起琼瑶就自然串联想起当年这么炸裂的台词:
先不论孰对孰错,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能产出这样三观的大背景是什么?2.0版本的80年代。2.0版本主流舆论是什么?是新自由主义肢解集体注主义,私有化浪潮元年。
经济基础想要以私代公,舆论阵地上就不能再宣传什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了,已经“过时”了,“时髦”点的思想意识是什么?是“伤痕文学”。
都回忆下琼瑶、邓丽君、张爱玲进入大陆那会,是不是这个关口?其伤痕文学正在清算革命文学。但光否定上1个版本还不够,还要再来点“新思想”,所以其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用下半身思考”、“时间就是金钱”等物欲思潮就滚滚而来。
此类三观完美契合了2.0版本,需要所谓“解放”人性,抬高自我,肢解集体,是那个时代需要琼瑶,毕竟舆论引导要符合政治需要;琼瑶江湖地位是标准个人努力和时代发展和谐共振。
但最搞笑的是,琼瑶之作重视个人主义和个人欲望,在台湾是进步的,它对抗的是老蒋封建国家主义,个人主义要替代封建主义,这在台湾是进步的。但到了大陆,助长以私代公,新自由主义要替代更为先进的集体主义跟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那这就是开了历史倒车。
别的不说,咱就说爱情,怎么?1.0版本就没有爱情了?你比如小说《钢铁年代》里,苏联援华专家谢廖沙爱上我们中国姑娘云霞,但最后中苏决裂,苏联援华专家撤走,谢廖沙怎么选的?
这是1.0版本,后来版本更新以后就成了:
思想步子跨得太大一样容易扯着蛋,我们回头去看2.0版本主流舆论:
“笑贫不笑娼”、
“造核弹不如卖茶叶蛋”、
“拿手术刀的不如拿理发刀的”、
“私人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造不如买、买不如租”
...
今天看2.0版本以后的社会舆论有1条是合理的么?比如最后1条当年非要提“造不如买”,今天又何苦费力在搞“国产化”?换句话说,我不仅质疑琼瑶,我更质疑的是整个2.0版本思想意识。
有媒体说她的作品“反封建”,我不知道这帮媒体人都怎么看剧看书的。
琼瑶作品中的人物一般都是脱产的,钱基本是从天上掉的,偶尔为了生计奔波也是为推动剧情发展的;比如依萍去秦五爷的舞厅上班。其爱情故事主角开场就是先遭到封建家长反对,但结局却通过种种努力,最后获得了封建家长理解,最后和解,最后不用被断生计,大团圆结局。
这,这就反封建了?鲁迅当年怎么喷新鸳鸯蝴蝶派的还记得吗?
属帮闲、消遣文学,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文学观念的派生物;它们的消闲游戏观念和倾向更大有害于国民性的改造和重建、有害于人生社会的改良和更新…
而且她笔下的民国没有黑暗腐朽,更没有饥饿贫穷,满世界的爱情和理解。开舞场的秦五爷仗义,军阀头子率真直爽,公子哥多情有爱,从那会起,此类作品就给民国乃至于清朝上魅,给后人以遐想。以至于今天还有人想穿越到魏晋南北朝,想当什么门阀夫人,风流才子。
你知道南北朝杀得有多恐怖吗?还爱情?沙苑、邙山、玉璧你上这些英雄景点跟人谈恋爱?
但是该说到但是了,纵然我前面再怎么不理解琼瑶作品,但是她却是台湾为数不多的公开反对台独的!论迹不论心,冲这个,我们也要对她的选择表达尊重!
我看不惯她的作品也只是我个人,我算老几?我不喜欢看别人喜欢看,这是每个人自由。但在民族大义上拎得清,那就有充分理解空间。
说到这该讲讲她的遗书了,很多人都被她遗书所吸引,认为她“从容面对死亡”,当琼瑶选择了自己该如何选择告别世界时,我在想,我们中国人以前都是怎么告别这个世界的?
前两天不是韩国出了政变闹剧么?我提1个,在上一次双12政变中,可参考电影《首尔之春》,面对全斗焕叛军围攻,片中男主李泰臣(原型是首尔警备司令张泰玩)在最后绝境下,硬是组织包括后勤部在内100多位好汉,打算血拼。
这位将军在最后大势已去、孤立无援情况下,仍孤身走向叛军,要弄死全斗焕: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这样的人是什么结局?片中原型张将军在当时他没有被广为传颂,没人为说他“从容面对死亡”,他本人在双12政变中退役,3年后儿子离奇死亡。
在电影最后,反叛集团每个人都获得了权力,尽情狂欢:
尽忠职守的将军却深陷监牢,饱受折磨:
这种结局,难道不更值得缅怀和深思吗?可这样死法在中国那不是遍地都是?
当年王罴拒高欢时大呼:此城乃我王罴之冢,欲死者来!宗泽闭眼前,怒吼3声“过河”而亡。张巡面对叛军,以最多不过7000兵力死守睢阳,前后400余战,破城后慷慨赴难。颜真卿其兄侄誓不降叛军,最后粉身碎骨。
我想,这可能才是中国人的死法。
有没有想过在今天,我们怎么老说自己是汉人?明明大汉大唐都挺霸道,咱今天怎么不说自己是唐人?因为大汉终章是三国,三国的二爷、丞相硬生生挑起“忠”和“义”这2个千斤巨担,给后人留下独有浪漫。
大汉结尾像烈火一样。
可大唐到晚唐,是一个自然缓慢的下降曲线,是从下到上渐渐消失认同感。
大唐结尾像大雪一样。
按心理学峰终定律来讲,如果一段体验最后结束是以高昂扬奋进为结尾,那么整个过程都是愉悦向上的。
换成作品,也是一样,有些作品属于历史更属于后人,今日你郁闷之时总会想起: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你绝望崩溃之时,你会想起垓下的楚霸王,麦城的关二爷,背小皇帝跳海的陆秀夫,这些英雄豪杰像一道强心针一样打进你的血液里,让你瞬间支棱起来。
再苦再难你难得过他们?
可有些作品真的只若流星、雪花,一闪而过,落地成水,变成一代人记忆最后淹没在历史长河。就像今天00后05后,不会熟悉琼瑶、郭敬明一样。
死亡更是。我再多说1句,历史去看,凡是曾被日本长期殖民之地,自杀、阴柔之风盛行,典型如台、韩2地。他们崇尚死亡是那种如樱花般绚烂,一晃而过的那种美感,但中国人不是。
中国人面对死亡是那种壮烈澎湃,如惊雷劈大地一般的狂暴和雄壮;不砍崩几口刀,不拉几个垫背的,怎么好意思自刎?真正有血性的中国男人崇尚的是不杀10人绝不倒下、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豪迈和悲壮。
这种死亡美感它不是雪花,而是砸出巨坑的陨石,是砸在地上就出火星的钢铁!这股雄浑之音贯穿古今,不断激励后人面对强敌顽强搏杀,勇毅亮剑。
每个人都有选择跟这个世界告别的权力和自由,每个人谢幕方式又都跟自己人设牢牢绑定。就像琼瑶,如她所言,她一辈子都跟“爱”绑在一起,如此体面谢幕也符合她的人设。
2战美军4星上将巴顿所言:1个军人最好的归宿,是在最后1场战斗中被最后1颗子弹击中!
在下深以为然。
同样,在《亮剑》一书中也有同样说法,咱李团长面对马天生是怎么说的:
你知道军人最体面的死法吗?不是上吊,不是服毒,那是平民的选择。我告诉你,军人的死,应以子弹为终点。
你看,我将枪口对准太阳穴,扣动扳机的瞬间...或许弹头会有些变形,因为我的颅骨坚硬!”
男子汉,一辈子杀要杀得痛痛快快,死也该死得轰轰烈烈!
但我还是那句话,如何选择告别世界方式有很多种,每个人都有自己权力,方式不同但最后内核却万川归海,那就是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谢幕,此生亦可无憾。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