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继允:大四女生找老公“曲线就业”要不得
2007-11-25 06:42:16
有些时候理念上讲“中庸”是文化“国粹”,有些时候“中庸”就是害人!大学女生想通过找个条件好的男人而过安逸的生活,这种思维出发点就是错误的,没有什么值得争辩的余地,青年人,不能从精神上放纵自己,这种潮流,不能听之任之,在思想和精神脆弱、充满浮躁与不安的风气下,教育者、媒体者更应该以责任梳理“倾向”,靠平台抑制“潮流”!
没有精神内涵的大学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大学生,充其量只是在一个叫做大学的地方过了几天日子而已。今天中青报的一个报道称:不少大四女生不找工作忙着找老公,还有人认为这是什么“曲线就业”,言称找个条件好的男人可以少奋斗几十年!早上看到一位叫孤独水的记者一篇 “告全体青年书” 的文章,仿佛感觉到一种“五四”时的味道,多些这样的青年对社会进步来说绝对是好事,时寒冰老师说中美教育从儿童就拉开差距,其实,就算这些急着嫁人的女生如愿以尝了,我不知道以她们这种水平如何教育好自己的下一代,教育是一种责任,这种责任的传递是以精神为纽带,没有了精神的延续,教育必将一塌糊涂!
中国人是比较含蓄的,不论多么张扬的人,其内心是含蓄的,几千年来一直是这样,以后也会是这样。当你在没有感情基础的时候还很不含蓄的提出结婚的必要条件:有钱和有地位。这种不含蓄注定不幸福,当婚姻演变成一种交换条件的时候,人们一般不会相信什么爱情,而在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今天,那一纸的“契约“已经不能再代表什么!
谈判的最高境界不是什么技巧,而是先做强自己!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成功已经说明了这一点。作强自己,提升自己,人生的“谈判场”上才能有真正的主动权,一个丧失主动性的人不会有什么幸福可言。所以,女人幸福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要自立。大学要不断学习和塑造自己,学会自律、拥有自信,懂得自立,一个优秀的女人是不会找不到好男人的,还没有毕业就“未雨绸缪”,不但是没有自信和生活勇气的表现,同时,也会失去生活的激情。
如果把找“好老公”看做是一个“交换”的话,要问自己凭什么,是自己的年轻,美貌,知识,素养,思想,还是别的什么,青春不会常在,年轻终将过去,能留驻的只有精神和内涵,在这个变化无常的时代,需要打造的是持久的“吸引力”。
听听这些大学生的话,如果你是一个优秀的真正的男人,你会娶她们吗?如果你是一家公司的HR经理,你会招聘她们吗?如果你是她们的父母,你觉得她们会得到真正的幸福吗?大四女生:“现在就业形势很紧张,累死累活的,不知道以后生活怎样,还不如找个有钱的老公。”“他既是我哥哥,也是我的男朋友。”“毕业后就马上嫁个好丈夫,保证一辈子不受穷。”“无车无房一切免谈,有车有房的还要无贷”……
“对于很多女大学生来说,找个条件好的,可以少奋斗几十年了。”有这种想法的人要问自己,人家凭什么会要你,“少奋斗几十年”这种论调就要不得,生活最大的美妙在于奋斗的过程,创造自己生活的过程是人生最有价值的阶段,就好比现在一下子给你一个亿,过几天你也会觉得没意思一样。
什么“干得好不如嫁得好”、“找个好工作不如找个好老公”,当高校流行这种格调时,为那些忠实的追随者们感到悲哀,因为她们不懂得真正的生活是什么。至于谈到什么“曲线就业”更是荒唐,舍本逐末,为就业而嫁人,美其名曰,又何必!有一些高校的就业部门负责人赞同此举,认为可以缓解就业压力,我到觉得那些就业指导的老师该去重新再就业才对!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但大学毕竟不是家政中心,学生在大四时就忙着找对象结婚,这种现象至少是出离常态的。贪图安逸,一夜暴富,依靠别人,不思进取,没有思想,精神退化,沉溺网络,学无所成,心高气傲......这些,都不是大学教育所要的结果,女性青年也应当是社会的精英的主流,这种找好男人嫁的想法是逃避现实的,是女性意识弱化的回归,至少大学生不应该有,否则就不配称自己是“大学生”!
上海大学社会学某教授指出,找好的工作自己奋斗是为了过得更好,大四女生找对象结婚也是为了过得更好,两者都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过得精彩,更何况现在的就业形势紧张,这样的选择甚至还可以缓解就业压力。“不要干涉女大学生的选择,不要随意地谈论她们这样不好、那样不好,她们爱选择怎样的生活是她们自己的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生的目的是为了死的坦然,人活着终究要离开这个世界,所以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的精彩,好好过日子也会死,不好好过也会死,无论怎么样,总归是要死,如此说来,现在活着也没有什么意义了;用这个教授的逻辑,以前的中国革命就不会成功,用这个教授的逻辑,人生便没有了真义!
人人都想过的好,但人活着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尽管好的工作是为了过的好,找个好老公也是为了过的好,但为了过的好只想找个好老公是不足够的,更何况究竟能不能过的好还是未知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