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石客、叶劲松关于分工与阶级之争(一)
秋石客写道:
“传统的阶级定义,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总的来说是以对物的占有程度来确定的。”
如果一个工农群众或中学生这样说:阶级是以对物的占有程度来确定的,那也许还说的过去,但对于象秋石客这样一个能发现马克思主义有很多“局限性”的大理论家来说,那无疑就是别有用心了。
在这里,他还进一步说明:“所谓阶级,通常指人(们)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部分人凭借对生产资料占有优势,剥削和压迫另外一部分人。”
请注意了,他在其中还特意加上“通常”这样一个限词,为就更说明,他并不是不知道,而是故意歪曲,只是由于心虚,他还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如果有人要追究的话,他还可以说:那只在通常情况下呀。
大家知道,二房东和二地主虽然并不直接地占有生产资料,但他们一样是剥削阶级,同样,象穆仁智那样的地主狗腿子,尽管他既不直接,也不间接的占有生产资料,也一样属于剥削阶级。十月革命后,好象是电影《列宁在1917》吧,其中就有这样的情节:有一些农民去问列宁:我有几匹马几间房,应该定什么成分?在我国五十年代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几亩地应该是什么成分?
列宁早就明确指出:阶级就是这样一些社会集团,他们无偿地占有他人的劳动。马克思主义对阶级的定义,尽管有不一样的表述但意思都一样的决没有第二种,并不象秋先生所说的“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别”好象传统定义有多少多少种。
总之,“传统的阶级地定义”从来就不是以什么“对物的占有程度来确定的”恰恰相反,而是以剥削或被剥削的程度来确定的。
比如,三亩地并不能确定一个农民是地主还是中农,如果这三亩远远不足以养活一家人,他们家主要还是以出卖劳动力为生,那么,他们就是贫农或者下中农;反之,如果这三亩很好,他们家的人口又少,可以不用劳动了,租出去以田租为生,那么他就是地主或富农。不用说,“对物的占有程度”也是确定剥削或剥削程度的条件之一,尽管它重要但也不能因此把它说成的标准本身。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早在五十年代就解决了,难道大理论家秋石客连这最起码的知识都没有吗?
秋石客极力鼓吹什么“非对抗的阶级”。众所周知,列宁早就说过:阶级斗争是不可调和的!只有在资无力量对比很小的时候,这种斗争才暂时缓和,而决不会被“调和”,随着无产阶级的发展,这个斗争必将越趋激烈,直到资产阶级被消灭。秋论无疑又是有鼓吹一种阶级斗争调和论。
对于“分工结果,产生了不同的阶级”,叶先生已经做了初步剖析,同样的理由这里不重复了。我所兴趣的是,这里牵涉到马克思主义一个最根本也最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这个问题,也许秋先生认为他发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软肋,可以很轻易地借毛之矛来攻破马之盾了。
秋先生认为他在这里出了一道两难题:你要是承认马克思关于阶级的定义,那你就不能说社会主义社会里有阶级和阶级斗争,而毛主席就说过,阶级斗争为纲,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的话,如果你承认社会主义存在阶级与阶级斗争,那么就必须否定马克思关于阶级的定义。他就是这么秋假毛威地来歪曲马、毛,好象除了他们那样理论家之外,工家群众都弱智一样。(待继)
注:
秋石客文章《整体论视野下的阶级学说》
叶劲松文章《秋石客的分工产生阶级观点的荒谬性和危害性》
秋石客、叶劲松关于分工与阶级之争(二)
——还秋先生反马真面目
接上文:
秋先生认为他在这里出了一道两难题:你要是承认马克思关于阶级的定义,那你就不能说社会主义社会里有阶级和阶级斗争,而毛主席就说过,阶级斗争为纲,资产阶级就在共产党内的话,反之,如果你承认社会主义存在阶级与阶级斗争,那么就必须否定马克思关于阶级的定义。他就是这么秋假毛威地来歪曲马、毛,好象除了他们那样理论家之外,工农群众都弱智一样。
. . . .
试问秋先生:马克思有没有说过这样话:只要推翻了旧的剥削阶级,只要有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了就可以高枕无忧,阶级分化就可以从此决不会再发生了呢? 显然,马克思没有说过这样的话,马克思只告诉我们阶级划分的基础是什么,提醒我们要及时地去铲除这个基础,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要消灭这个基础,正如列宁所说: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当然,秋先生的目的决定了他是不会按这个思路走的,因为那就达不到他否定马克思的目的了。
马克思说:“阶级的存在仅仅跟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秋先生不同意马克思这个科学论断,他要以此作为切入点来推翻马克思主义。我们根据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说到底,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也就是阶级斗争的学说,马克思的方法也就阶级分析的方法。也正如秋先生所说:马克思就是“依据此种方法得出他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体系的”。所以说秋先生的面目其实是很清楚的,他决不是他自己所称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也决不是仅仅要修补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而是要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来推翻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体系”!!
秋先生又是如何来责难马克思主义的呢?请看他下面的这段话:
“ 那么,阶级的存在仅仅跟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吗?答案是否定的。按照这种思想方法,在原始社会,生产刚刚开始,自然不会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那么,生产发展到什么历史阶段阶级就不存在了呢?显然,马克思并没有说出明确的答案。他指的肯定是生产发展的高级阶段。那么,人们怎样界定这个高级阶段呢?看来很难界定!列宁说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意思是当生产发展到电气化的阶段,阶级就应该不存在了。而客观现实严肃地告诉我们,生产的发展以远远达到了电气化,而阶级呢?却继续活生生的存在着!”
稍微是一些理论基础的人都知道:列宁关于共产主义的定义是:苏维埃+电气化+机械化+自动化+......而到他秋先生里就只乘下苏维埃加电气化了,后面的机械化、自动化还有省略号等就被他“局限”掉了!他还居然脸不红心不跳,装得理直气壮地说:“生产的发展以远远达到了电气化,而阶级呢?却继续活生生的存在着!”
那么,这个阶级又怎么“活生生的存在着”呢?秋先生接着说:
“也可能有人会说,马克思说的生产发展阶段要求更高,消灭阶级存在的生产条件还早着呢!很显然,这是虚无主义的诡辩。可以断言,生产发展的历史阶段再高,也消灭不了阶级,恰恰相反,只能使阶级差别更加扩大。”
不用说,生产再发展,分工也是必不可少,无论是不同工种之间的分工,还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分工。但是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必然的分化为剥削与被剥削及压迫与被压迫的对立的社会集团。
(待续)
秋石客、叶劲松关于分工与阶级之争(三)
有个网友说得好:“马克思只是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并没有说:阶级的消灭是生产发展的自然而然的结果。”
恩格斯和斯大林都说过水和电的例子:在人类还没有掌握水和电的运动规律之前,它们在自然界里通常起着破坏的作用,而一但人类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的时候,它们也就会造福于人类。
同样的道理,人类社会也有其客观存在的运动规律。社会主义以前的人类社会就是这个规律在人类的认识与掌握之外,自发地起作用,所以就自然地产生了阶级与阶级斗争;同理,共产主义社就是人类熟练掌握和运用这个规律的美好结果,那时,人类才算最终脱离了动物界;显然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这两者之间的过渡。
马克思至所以伟大,最重要的一点也就是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可惜的是,直到今天,它总是被人们冷落、“遗忘”和歪曲(包括斯大林,见南京老姜《基本经济规律的终结》之二)。
为什么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呢?马克思的这个英明论断的理论依据究竟在哪里呢?
马克思发现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告诉我们:社会生产,这个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事物,其实它不仅仅为我们提供了物质的及文化的消费对象,连同我们的思想、观念、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社会上形形色色事件,以及法律和国家形态等都是同一个社会生产的必然产物。显而易见,马克思的这个科学论断当然也是他运动这个规律来研究人类历史的结果。
这里,我们先简述一下资本主义的前身,分工与阶级的情况。
在资本主义的前身,也就是工场手工业时期,因为分工协作是机器发明以前提高生产效率最有效的手段了,那时分工的发展也达到了它最顶盛的时期,在资本论里就有这样的描述:仅仅是各种专用的锤就有数以百计之多。生产劳动也同时被肢解得只剩下一些极其简单的没有内容的往复动作,显而易见,这样的往复动作也最容易被机械力所代替,一但把多个这种被机械力所代替的往复动作组合起来,一个最简单的“机器”也就被发明出来了。随着各种机器的不断改进和普及,也就必然要产生对动力机的需求,于是,卡特和他的伙伴才去改造其实早就在煤矿里使用了的蒸汽机。其实,卡特和他的伙伴一样也是没有太多文化的工人,资产阶级为了欺骗劳动人民的需要才把他塑造为创造历史的英雄。
(待继)
秋石客、叶劲松关于分工与阶级之争(四)
马克思主义有这样一个原理:
“人类历史上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形态的人类社会都曾经以胚胎的形式孕育在前一个形态的社会之中。”
比如毛泽东时代与如今这个时代就属于两个不同形态的社会,毛泽东时代就曾以胚胎的形式孕育在解放前旧社会的母腹之中,而如今这个形态的社会也同样曾以胚胎的形式孕育在毛泽东时代的母腹之中。
哪些极左的毛泽东主义者反对反思毛泽东时代,其实就是打着毛泽东的旗号要把历史再拉回到长征路上去。我们决不应该再有第二次长征了,那意味着反围绕的失败,再承担长征那样的重大牺牲。我们只是坚决地沿着毛泽东的方向从他老人家的终点而不是起点继续往前走!
改革,复辟,这都是人类历史的必然过程,但决不能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必须要经过的过程。正象我们人类的历史必然会有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而决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必须经过那两个社会一样。
改革也好,复辟也罢,历史是不英雄创造的,当然也不是那些精英创造的,恰恰相反,那些英雄或精英也都是历史的产物。如今这个社会,包括它的社会形态,社会意识,阶级构成,上层建筑,以及种种成就或社会弊端,它们的最终原因应该到哪里去找呢?当然是上一个形态社会之母腹之中。那么,这个“胚胎”又藏在其母腹的什么地方呢?
马克思发展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就在我们劳动群众每天都在从事着的,为人们不断提供物质或文化消费对象的,社会的物质生产!
换句话说,我们所理想的社会主义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次序也都不能直接的以人的喜好去执行,而是需要在物质的社会生产中,把它们生产出来。
可惜呀,理论是暗淡的,远没有精英们的论战精彩。
(待续)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