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争鸣 > 网友杂谈

二元价值论

巫山刘老五 · 2007-12-22 · 来源:自创
收藏( 评论() 字体: / /

   一   劳动价值论的优势和局限

 

 劳动创造价值是真理,是谁也无法推翻的真理!要正确理解劳动创造价值的学说,我们首先就必须跳出时空限制,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看到问题的实质。

 

  “劳动创造价值”,这个道理其实并不复杂。事实上,恐怕谁都无法否认,当今世上所有的劳动产品——无论是交换性劳动产品还是非交换性劳动产品——统统都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共同作用的结晶 !然而,不少人往往就停留在这个层面看问题,而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生产资料本身也是劳动产品!生产资料既然也是劳动产品,它同样也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共同作用的结晶!如果说有什么区别的话,那也只不过是眼下的生产资料是过去的生产资料和过去的劳动共同作用的结晶!层层反推下去,我们就不难看到,任何劳动产品统统都是资源、过去劳动和现实劳动三结合的产物!无论是已经凝聚在劳动产品中的过去劳动,还是正在进行中的现实劳动,统统都是人类的劳动!由此可见,任何劳动产品统统都是资源和劳动共同作用的结晶!既然劳动产品是资源和劳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劳动产品中除了资源和劳动,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吗?没有了,劳动产品中除了资源和劳动,的的确确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东西了。显然,劳动的的确确创造了价值!

 

 既然劳动创造价值是真理,那么,自劳动价值论问世以来,为什么会遭到多方质疑、否定呢?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劳动价值论的确存在以下三大主要局限:

1,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源没有价值;

2,劳动价值论认为资本无权获取利润,因此认定任何资本利润都属于剩余价值剥削;  

3,劳动价值论属于静态价值理论,因此无法直接运用于社会实践。

 

 要了解前两个局限性的根源,首先就必须从《共产党宣言》中的一段话说起。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不难理解,由于马克思生活在一个从来就没有社会主义实践的年代,他从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现实环境中,所能看到的只是一个理想中的“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的共产主义未来。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马克思在分析价值的时候,事实上也是站在共产主义高度,认为资源和资本都不应该被任何人占有。因此认为资源没有价值,资本不应该获取利润,也就不足为怪的了。

 

通过长达近百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要还存在货币私人占有这种形式,这个社会就依然还是一个私有制社会。在社会主义这个私有制社会里,资源虽然属于全民公有,但除了采用“有偿利用”资源这种方式,才能确保全民利益之外,我们无法在不承认资源有价值的前提下,去保证资源的公平公正的利用。这,就是必须承认资源有价值的充分必要理由!

 

 在社会主义时期,只要我们还无法由国家提供社会所需要的全部生产资料的时候,我们还是应该积极鼓励私人资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任何资本投资都是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因此,资本获取合理的风险利润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其实,这里面还隐藏着一个价值悖论:众所周知,价值是交换的产物;而交换的前提就是物品的私人占有!显然,没有物品的私人占有,自然就没有交换;没有交换,自然也就无所谓价值!由此可见,脱离物品私人占有这个现实前提去分析论证价值,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二   占有价值和创造价值

占有形成价值是从商品交换的角度而言的。人们之所以有必要用自己生产的物品去对等置换他人生产的物品,首先就在于各自生产的物品归各自所占有。假如大家对物品都不存在这样的占有关系,那么,任何人就都可以随便取用别人生产的物品。如此一来,那就用不着商品交换,因此也就无所谓价值的了。由此可见,从交换的角度讲,的确是占有形成价值。

 

 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去占有物品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该物品对人有用。显然,正是因为物品的有用性,这才使得物品值得人占有。

 

 那么,是不是所有值得人们占有的物品都有价值呢?答案是否定的。值得占有的物品是否有价值,还得看该物品是否能够被人占有。比如,阳光和空气,它们的有用性是十分明显的,离开阳光或空气我们都将无法生存,显然,阳光和空气确实都值得占有。然而,任何个人、任何团体,乃至于任何国家,事实上都无法独自占有阳光或空气。而正是因为任何人都无法独自占有阳光或空气,从而使得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享用阳光和空气,而不必用任何物品去与他人交换。由此可见,正是由于无法占有,阳光和空气都只能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价值。

显然,“值得占有”和“能够占有”是物品之所以成为价值的两个最基本的特征。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以“占有方式”决定人与物之间的归属权的现实社会中,的确是占有形成价值;而在“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的未来世界里,由于不存在人与物之间的占有关系,因此就不存在交换;没有交换,当然也就无所谓价值的了。

 

 物有无价值和该物价值几何,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鉴定该物是不是价值,即鉴定该物是否值得占有、是否能够占有;而后者是衡量该物的价值量,即该物能够对等置换多少其它物的量的关系或比例。这种物与物之间对等置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物的价值首先表现为潜在价值。比如,劳动力就是一种潜在的价值。劳动力实际价值量的大小,必须通过具体的劳动过程才能体现出来。同样道理,未开垦的处女地、地下矿藏等资源,首先也只是表现为一种潜在的价值。只有通过人的开垦劳动、采掘劳动,才能使这种潜在价值体现出它们的真正价值。事实上,任何物如果没有经过人的劳动,就算它确实值得占有并且能够占有,它也只是表现为一种潜在价值,而不是真正的价值。哪怕是一只撞死在树下的兔子,如果不通过人的“捡”的劳动,那只明明值得占有,并且能够占有的兔子也只是表现为一种潜在价值,而不是真正的价值。从这个角度,我们同样可以证实,确实是“劳动创造价值”。

 

  占有形成价值,劳动创造价值。占有价值和创造价值构成二元价值。

   三  运动中的价值

在前面我之所以说劳动价值论属于静态价值理论,是因为劳动价值论中的价值是指那个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应的价值,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个平均的劳动时间,因此,其对应的价值实际上就是平均的交换价值。而《二元价值论》中的价值则是指那个“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的交换价值。显然,这样的价值是一个动态的价值。要分析动态价值规律,就必须从所有权运动的角度入手分析。因此,就有必要在这里先简要地介绍一些相关的所有权运动的基本原理。

 

 在以“占有方式”决定人与物之间的归属权的现实社会中,从人类有史以来到现在,一切经济现象统统都是以所有权的形式在运动。在现实社会中,我们既找不到任何单纯的人与人的经济关系;也找不到任何单纯的物与物的经济关系;事实上,任何经济现象统统都是以所有权的形式相互交往的。比如,“张三买李四的馒头”,这是商品交换。显然,它既不是单纯的“张三与李四”的交换;也不是单纯的“货币与馒头”的交换;而是“张三的货币”与“李四的馒头”之间的交换,即所有权交换。

 

 所有权有、而且只有两种运动方式,那就是“所有权交换”和“所有权合作”。

 

 商品交换是最基本的所有权交换形式,它实际上就是用这样的过去劳动对等置换那样的过去劳动。所有权交换彻底地改变了所有权的归属,因此它属于“所有权完全转移”。

 

 企业一般存在三种类型的所有权合作,它们是:[1],劳资合作;[2],资本所有权合作(即股份制合作);[3],劳动所有权合作(如工会组织)。任何形式的所有权合作自始至终都没有改变所有权的归属,而只是“临时”地转移了“部分”所有权权利,因此它属于“所有权临时转移”。

 

 比如,请能人来管理自己的企业,就必须给经营者一定的权利。这些权利原本属于所有者,如今交给经营者,显然,所有权在这里发生了转移。但是,这类所有权转移跟商品买卖那样的所有权转移不同:商品买卖彻底地改变了货币和商品的归属;而这类所有权转移始终都没有改变所有权的归属。因此,这类所有权转移属于所有权临时转移。[注:从这里往下分析有两个分支:其一是利用所有权完全转移的基本原理讨论价值;其二是利用所有权临时转移的基本原理讨论管理。在《经济学原理》中,总计有五章的篇幅专门讨论所有者管理,另有三章专门讨论经营者管理。这里就不深说管理方面的问题了。]

 

 从动态的角度分析价值,首先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动态的价值模型。依据所有权运动的基本原理,运动中的价值存在“价值形成”和“价值实现”这两个阶段。事实上,价值形成于生产环节而实现于交换环节。作为价值形成的生产环节,实际上就是一个所有权合作的过程;而作为价值实现的交换环节,实际上就是一个所有权交换的过程。正如前面分析的,所有权合作产生所有权临时转移;而所有权交换产生所有权完全转移。由此可见,价值的形成和价值的实现是彼此关联,但运动性质不同的两类不同的所有权运动过程。

 价值形成(即劳动产品形成)之后,并不一定马上就能实现它的价值,而是往往有一个库存阶段,我把这个从价值形成到价值实现之间的价值库存阶段称之为“价值前期库存”;同样,在价值实现时所得到的货币,也不一定马上就置换成物资,因此也有一个价值的库存阶段,我把这个价值实现之后的价值库存阶段称之为“价值后期库存”。

 

 不难看出,价值前期库存是物资库存;而价值后期库存是货币库存。为了讨论问题方便,《二元价值论》特意做如下规定:无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手头的物资库存统统都属于价值前期库存;而手头的货币库存统统都属于价值后期库存。

 

 我们研究经济,其实就是研究劳动产品的形成、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剩余价值剥削实际上是一个分配不公的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分配有两类分配形式:其一是实物分配形式,即生产什么就分配什么。历史上生产队的粮食分配就属于这类分配形式;其二是货币分配形式。要实现货币分配,就必须把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先通过商品交换的形式置换成货币,然后才能以货币的形式进行分配。由此不难看出,商品交换并不直接作用于分配,它只不过是把实物分配改变为货币分配的一种辅助手段,而真正影响分配的应该是劳动产品的形成。由此可见,劳动产品的分配与劳动产品的形成同样存在于生产环节,即存在于所有权合作过程之中。既然剩余价值剥削只是一个分配不公的问题,显然,它也是产生于所有权合作,而不是产生于所有权交换。[注:关于剥削,后面另有专章讨论。]

 

 所有权交换实际上是一个用这样的过去劳动对等置换那样的过去劳动的过程。所有权交换彻底地改变了所有权的归属:在交易完成之前,货物属于供货方,货币属于购买方;成交的瞬间其实也就是双方的货物和货币的价值实现的瞬间;在交易完成之后,货物和货币各易其主,其今后的价值损益,与它们原来的主人无关,而属于它们新主人的经济损益。

 四  比较价值

 

 前面我利用所有权运动的基本原理,将运动中的价值区分为“价值形成”、“价值前期库存”、“价值实现”和“价值后期库存”这四个阶段,从而建立起一个动态的价值模型。然而,单凭这个动态价值模型,我们依然无法分析运动中的价值。原因在于,价值既然是在交换过程中实现的,那么,其它三种价值存在状态下的价值量又该如何确定呢?显然,要研究各种价值形态下那随时空变化而不断变化中的价值,仅仅依靠这个动态价值模型还不够,还得增添一个新的价值概念,那就是“比较价值”。那么,什么是比较价值呢?

农民收获的粮食,一部分自己消费,一部分用于交换。用于交换的那一部分粮食因为交换而实现了其自身的价值。问题是,农民自己消费的那一部分粮食并没有拿去交换,其价值量又该如何计算呢?显然,我们只能通过比较,即只能通过与市场上同类粮食的价值进行比较,我们才能知道农民自己消费的那一部分粮食的价值。这种通过比较得出来的价值,就是比较价值。

 

 其实,比较价值老早就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广泛运用。比如,已经成型但尚未实现其价值的前期库存价值,它们价值几何?就是通过与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值进行比较得出来的。不仅如此,生产厂家在进行生产之前,甚至是在投资之前,几乎无一例外地都要先将尚未生产的产品与市面上的同类产品的价值进行一番比较,看看其中有无利润,利润多少,这才决定是否进行生产。

有了比较价值这个概念,我们首先就可以十分顺利地把大量的非交换性劳动产品纳入到价值体系中来。由于交换性劳动产品和非交换性劳动产品都是劳动产品,因此它们都有价值形成状态,也都有价值前期库存;所不同的是,交换性劳动产品因为有交换过程,因此它有价值实现状态和价值后期库存,而非交换性劳动产品因为没有交换过程,因此就没有价值实现状态,从而也就没有后期价值库存。无论是交换性劳动产品,还是非交换性劳动产品,其库存价值都是比较价值。

  五  劳动产品与货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任何劳动产品的价值都是通过货币的形式来表示的。比如,一台彩电价值2000元;一台电脑价值4000元。这里的“2000元”和“4000元”就是一种货币表现形式,它们分别表示一台彩电或一台电脑的价值。由此可见,现实中我们所说的价值,其实就是指这种物品的货币化表现形式。

 

 要讨论劳动产品跟货币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就需要区分硬通货与纸币。作为硬通货的黄金,其本身就是劳动产品,因此它跟一般劳动产品一样,也都存在价值的四种状态;而纸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它可以置换一定数量的劳动产品,而并不是因为它自身有价值。由此可见,纸币的价值只是一种功能价值。

 

 由于纸币没有自身的价值,它那票面价值只是一种功能价值。显然,纸币不借助劳动产品就无法实现它的票面价值,因此它是一种虚拟价值;而劳动产品则可以不借助纸币而是通过劳动产品与劳动产品的直接交换来实现其自身的价值,因此属于真实价值。我们不难看到,作为虚拟价值的纸币没有价值形成状态,因此也没有价值前期库存;但它可以通过交换将虚拟价值转化为真实价值,因此它有价值实现状态。而纸币在允许置换劳动产品的前提下,其自身就是后期库存价值。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劳动产品还是货币,它们都是以对方的存在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或体现自身的价值,这种关系也是一种比较关系。比较关系通常可以区分为同类比较和相对比较这两类情况。作为硬通货的黄金跟一般劳动产品一样,都是劳动产品,它们之间的价值比较就是同类价值比较;而纸币那个票面价值并不是劳动创造出来的,因此,它跟一般劳动产品之间的价值比较就是一种相对价值比较。同类比较价值的运动方向是一致的,无论是一般劳动产品还是黄金,它们都是以其自身所含劳动量来决定其价值量;而相对比较价值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即劳动产品的价值升值就意味着纸币的价值贬值,而劳动产品的价值贬值,就意味着纸币的价值升值。

造成相对比较价值这种朝相反方向运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纸币的那个票面价值不是劳动创造出来的,而是人为因素决定的。比如,1939年能够买两头牛的钱,到了1948年却只能买五分之一根油条,那就是国民党政府滥发纸币造成的。由此不难看出,纸币的比较价值深受纸币发行者的人为因素控制,而纸币的比较价值又必然反作用于劳动产品的价值。因此,人们往往习惯于把物价上涨称之为“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就意味着货币贬值。

 

 纸币除了与劳动产品进行价值比较之外,它还有一类价值比较,那就是本币与外币之间的比较,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汇率。本币与外币都是纸币,其票面价值都不是真实价值而是虚拟价值。在没有劳动产品的真实价值做对应物的情况下,本币与外币之间是无法比较的。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汇率不应该是单指本币与外币的票面价值的比较,而应该是二者购买力的比较。

 

 从理论上讲,任何国家的货币都是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发行的,它的对应物都只是本国的劳动产品而不是外国的劳动产品。由此可见,各国货币的购买力从一开始就可能存在差异。不仅如此,由于各国劳动产品的价值波动,而这种波动又必然反映为货币的升值或贬值,这种种变化就使得各国货币的购买力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这就是引发汇率变化的真实原因。

 汇率调整可分为主动调整和被动调整。在国际商业活动中,大家往往公认某种货币为结算货币,其它各国货币则根据汇率把本国货币折算成结算货币,然后进行商务往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结算货币的国家往往只是关注本币在本国的购买力。换句话说,结算货币的实际价值(即购买价值)只是其本国劳动产品价值的相对比较价值。这种调整就属于主动调整。而其他国家却不得不随时根据双方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调整汇率,这种调整就属于被动调整。

 

被动汇率调整有三种调整方式:其一是调整两国货币票面价值的比较价值;其二是调整国内劳动产品的价值,而不必去动那个已经确定的汇率;其三就是将上述两种调整方式复合运用。之所以有以上几种汇率调整方式,就是因为货币存在两种形式的比较价值:其一是本币与外币的票面价值比较;其二是本币与本国劳动产品的价值比较。由于劳动产品的价值是真实价值,由此可见,第二种调整方式更能真实地反映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六  什么是价值

 

 什么是价值?在平时的网上讨论中,我曾给出了以下两种解释:

 

 其一,价值是尺度,是衡量使用价值的社会尺度。

 

 其二,价值是在物的有用性基础之上的供求双方的主观判断。

 

 “供求双方的主观判断”就是一种社会尺度;而“物的有用性”也就是指使用价值。显然,上述两种说法其实是一回事。《二元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就是指《资本论》中那个“随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改变”的交换价值。

 

 “占有形成价值”是从劳动产品交换的角度讲的;而“劳动创造价值”则是从劳动产品形成的角度讲的。在这前面,我对劳动创造价值做过一些分析论证,这里我们还可以利用“相对比较价值”的观点做进一步的肯定:事实上,现实中任何人手中的货币,要么是他自己的过去劳动所得;要么是他通过合法或非法途径取得的他人的过去劳动所得!既然作为劳动产品的相对比较价值的货币统统都是过去劳动所得,由此也就可以反证确实是劳动创造了价值!

 

 问题是,这前面既然承认资源有价值,那么,资源的价值又到哪里去了呢?其实,资源的价值是通过国家的税、费等形式收归于国家所有。国家所有的税、费等收入除了维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之外,也就是用于公益事业投资或调整收入分配。这正所谓“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heji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胡锡进硬怼平原公子,这释放了什么信号?
  2. 李克勤|“深切缅怀毛主席,您永远的学生王光美”:刘少奇的妻子晚年的说法做法意味深长
  3. 郭松民 | 也说“沪爷撑起一片天”
  4. 美国加州大火烧出了房地产金融骗局
  5. 奴颜婢膝的学生与急眼了的老师
  6. 改开以来民间“顺口溜”拾穗(一)
  7. 选择题:到底谁让老百姓吃饱了饭
  8. 洛杉矶大火如此猛烈,能烧醒中国那些殖人吗?!
  9. 泰缅绑架更多内幕公布,受害人都是贪心自找么?
  10. 双石|大势已去,无力回天——西路军基本解体
  1. “深水区”背后的阶级较量,撕裂利益集团!
  2. 大萧条的时代特征:历史在重演
  3.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4. 疯狂从老百姓口袋里掏钱,发现的时候已经怨声载道了!
  5.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6. 到底谁“封建”?
  7. 两个草包经济学家:向松祚、许小年
  8.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9. 该来的还是来了,润美殖人被遣返,资产被没收,美吹群秒变美帝批判大会
  10. 掩耳盗铃及其他
  1. 辽宁王忠新:必须直面“先富论”的“十大痛点”
  2. 刘教授的问题在哪
  3. 季羡林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认为“颠倒历史”的“右倾翻案风”,是否存在?
  5. 历数阿萨德罪状,触目惊心!
  6. 到底谁不实事求是?——读《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毛泽东年谱》有感
  7. 陈中华: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没革命的必要
  8. 孔庆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敢于战斗,善于战斗——纪念131年韶山讲话
  9. 我们还等什么?
  10. 他不是群众
  1. 车间主任焦裕禄
  2. 地图未开疆,后院先失火
  3. 张勤德|广大民众在“总危机爆发期”的新觉醒 ——试答多位好友尖锐和有价值的提问
  4. “当年明月”的病:其实是中国人的通病
  5. 何涤宙:一位长征功臣的历史湮没之谜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确“惊艳”,可有谁想看续集?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