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不是也不能让新左派噤声
2006年06月23日 11:08 博览财经
【博览研究报告】政治人物总是从政治角度看问题,在妥协和平衡中解决问题,官方喉舌的声音同样如此。中央究竟支持“左”还是支持“右”?《人民日报》这篇署名文章没有明确回答,也不会明确回答。(大机会诱逼散户"玩命" 调查揭密:散户惨败之谜! )
博览分析员注意到,文章强调的是“要不要继续改革”的问题,但是避开了“该不该反思改革”“如何改革”这些根本问题。是在不对以往改革成本得失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强调“增量带动存量”?我不认为这是中央高层的态度。
因此,对于《英国金融时报》所说的“意图在于让‘左派’噤声”,我并不认可。进而,我要指出的是,文章避开“改革反思”,只能部分的安抚“右派”,并不是打击“左派”,也不是“揪”非主流经济学的辫子。(我是怎样“逃过”这轮下跌的! )
我们知道,非主流经济学家和主流经济学家有一点不同:非主流并非完全反对改革、反对开放,而是强调改革开放的同时,要关注国家经济是否安全、关注共产党执政地位是否受到威胁、关注普通大众是否能分享改革成果,但是,他们并没有鲜明的政策建议出炉。说简单点,他们的观点更多的是值得参谋,而不能拿来做决策。
而主流经济学家,则观点比较鲜明,政策取向也明了,但客观的说,这种鲜明和明了,受西方资本主义成熟经济模式影响很大,被非主流冠上“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帽子,也并非失当。
正是由于这个特点,中央高层始终在改革问题上无法推进,“只谈问题不谈政策”的非主流,不能让中央满意;而“避开问题谈政策”的主流经济学家同样也不行,这就是改革的十字路口,偏袒、采纳任何一方都不能解决问题。
由此看来,中央高层似乎对“左”和“右”保持一种中立,某种程度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个“左”和“右”的混合命题。胡锦涛、温家宝和《人民日报》强调“坚持改革不动摇”,就意味着高层意识形态的天平偏向右派?我认为这种论断草率。毕竟,非主流强调公平、强调国家经济安全,也符合本届中央的执政理念和风格。
更何况,非主流或者民众会因高层的改革言论,而不再反思改革?不再诟病前期医改、教改、房改中的问题?公共领域的改革能因《人民日报》一篇文章而消除阻力?这个结论未免太天真了。这是《文章不是也不能让新左派噤声》的第一个理由。
此外,文章提到“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基础又包括上层建筑,既包括经济体制又包括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体制,既包括体制层面又包括思想观念层面”,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但我要指出的是,要避开“姓资姓社”的纷争,来探讨“全面改革”问题,可以减轻改革路线纷争的阻力和困扰,也可以为推进上层建筑领域深层次改革营造良好环境,但“姓资姓社”是个绕不开的话题,以往,我们是在生产力跟不上生产关系的时代,绕开生产关系发展生产力,获得巨大成功。那么,当前生产力发展水平已经超越生产关系,或者说生产关系现状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还能绕开生产关系,一味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我认为不能。
因此,当改革进入“要不要全面”、“要不要深化”的时候,就已经无法回避“姓资姓社”的争论了。这恐怕仍将是长期困扰中国决策层的难题。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