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易中天现象想起了数学家华罗庚
[冬瓜糊涂] 于 2006-08-07 17:17:57上贴
易中天,湖南长沙人士,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因他在央视《百家讲坛》上以自己的学识和用通俗的语言表达方式讲解了我国历史名著《三国》,使得民间掀起了一场“三国”热潮;易中天仿佛在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不少公众追逐的偶像。
《百家讲坛》是央视于2001年7月创办的一个栏目,制片人万卫说:他们的初衷不是“造星”,而是推出“老百姓喜欢的学者”。因而,余秋雨、刘心武、易中天等就走向了《百家讲坛》,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通俗的表达,引领大众走向文化的殿堂,他们也成为了我国很多民众欢迎的“学术明星”。
据报道, 随着“学术明星现象”的出现,批评者认为“这是学者的堕落”。赞成者则认为,这是学者的一种生活方式。现在的“学术明星”不是多了,而是屈指可数。与其让青少年只有演艺明星追捧,不如让更多的专家、学者成为青少年的偶像。
由此不由的想起了我国数学家华罗庚先生。
据相关资料介绍,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省金坛县,我国现代数学家。1924年初中毕业之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但他却没有放弃刻苦自修数学,虽还因
伤寒病使得左脚却落下了终身残疾,华罗庚仍然把全部心血用在数学研究上,接连发表了几篇重要论文,引起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的注意。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管理员。他一人要干几个人的事,仍继续自学课程,还自修了英文、德文,能用英文写论文。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秋天,华罗庚迫于国内白色恐怖,不得已,决定出国继续进行科学研究。他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魏尔教授邀请访问美国。1946年冬天,华罗庚在美国治好了他的腿疾。在美国的四年,华罗庚先后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讲师,伊利诺大学教授等。这期间,他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多复变函数,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待遇,放弃了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带领全家登上一艘邮船于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在香港他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表达了他深切的爱国之情。1950年的3月16日,华罗庚到达北京,回清华大学担任教授,受到了全校师生的热烈欢迎。1952年7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正式成立,华罗庚任所长至1984年。其间还担任 过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学部委员,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华罗庚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等广泛数学领域中都做出卓越贡献,由于他的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都用他的名字命名。为了推广优选法,华罗庚亲自带领小分队去二十七个省普及应用数学方法达二十余年之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他以极大热忱致力于数学为国民经济服务,在他生命的后20年里,几乎把全部精力投身于推广应用数学方法的工作,而优选法、统筹法的推广应用便是其中心内容。称为“双法”。
据报道,华罗庚在谈到他推广数学方法的体会时,提出了三条原则:一、为谁?目的是什么?二、用什么技术?三、如何推广?
为谁和目的就是要在专家和工人、农民之间找到共同语言,必须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为产生共同语言打开道路。
在用什么技术上他强调三个方面:一是群众性,即提出的方法要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见成效。二是实践性,每个方法在推广前必须经过实践,用来检验该方法适用的范围,然后在此范围内进行推广。不能生搬硬套国外的东西。三是理论性,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因为有了理论才能深入浅出,有了理论才能辨别方法的好坏,有了理论才能创造新方法。
推广应用上要亲自下去,先从小范围开始,从一个车间、一个项目做起,然后逐步扩大、见成效。
1964年,他以国外的CPM(关键线路法)和PERT(计划评审法)方法为核心,进行提炼加工,去伪存真,通俗形象化,提出了中国式的统筹方法。
1965年2月,华罗庚亲率助手去北京774厂(北京电子管厂)搞统筹方法试点,后又去西南铁路工地搞试点。他于1965年出版了小册子《统筹方法平话》(后于1971年出版了修订本《统筹方法平话及补充》,增加了实际应用案例)。书中用“泡茶”这一浅显的例子,讲述了统筹法的思想和方法。这样,即便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也能懂,联系实际问题也能用。
华罗庚又考虑生产工艺的(局部)层面,如何选取工艺参数和工艺过程,以提高产品质量。他提出了“优选法”,即选取这种最优点的方法本身应该是最优的,或者说可用最少的试验次数来找出最优点。他从理论上给出了严格的证明。1971年7月出版了小册子《优选法平话》,书中着重介绍了0.618法(黄金分割法)。随后,他又和助手们一起在北京搞试点,很快取得成功。因为这一方法适用面广,操作简单,效果显著,受到工厂工人的欢迎。
1970年4月,国务院根据周总理的指示,邀请7个工业部负责人听华罗庚讲优选法、统筹法,当时正值“文革”中。之后,华罗庚凭他个人的声望,到各地借调得力人员组建“推广优选法统筹法小分队”,亲自带领小分队去全国各地推广“双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从1972年开始,全国各地推广“双法”的群众运动持续了十余年。各地“双法”推广工作是在地方党委的领导下,组织一支“五湖四海”的小分队,发动群众,开展科学试验。例如,1975年在陕西时,小分队队员有来自19个省、市、自治区及9个部的160多位同志。各地来的同志一方面把已经取得的经验带来,另一方面又把新经验、新成果带回去。小分队是以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的队伍。华罗庚在各地作优选法、统筹法的报告,有成千上万的群众参加。由于他的报告通俗易懂,形象、幽默,如用折纸条和香烟烧洞的方法讲解0.618法,普通工人都能听得懂,用得上,自己会操作。他告诫小分队队员要当“小徒工”,给工人师傅“递工具”,让工人师傅自己进行试验。由于强调运用毛主席在“矛盾论”中抓主要矛盾的思想,抓住单因素黄金分割法,优选法在实际生产中显示了巨大的威力,取得增产、降耗、优质的效果。许多单位在基本不增加投资、人力、物力、财力的情况下,应用“双法”选择合理的设计参数、工艺参数,统筹安排,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如江苏省在1980年取得成果5000多项,半年时间实际增加产值9500多万元,节约2800多万元,节电2038万度,节煤85000吨,节石油9000多吨。四川省推广“双法”,5个月增产节约价值2亿多元。“双法”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邮电、冶金、煤炭、石油、电力、轻工、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粮油加工、建工建材、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农业等行业。
也就是说,华罗庚教授以他通俗易懂的“双法”将深奥的数学让广大群众所掌握,并用到了工农业生产的实践中。据听过华罗庚教授讲课的老工人讲,华老非常平易近人,也没因他是大数学家而歧视人,也没让普通人有“高山仰止”之感。因此,华老走到那里,那里就成为了求知的海洋,大众无不为他倾心传播知识的精神所感动。
由此再来看易中天现象是不是就很易找出问题的所在了吧?
题为《院士黄昆去世大众茫然 中国科学家为何远离公众》的文章写道:“公众享受着科学家带来的科技成果,却不知科学家是谁”。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原所长胡亚东先生对此的总结是:很多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根本没有明显的经济效果。再加上基础科学领域本身离老百姓生活比较遥远,科学家一般又都专注于研究领域,潜心工作,不愿过多跟公众打交道,“最终导致这些领域的科学家更加远离公众视野”。其二政府虽然大力倡导发展科技,但对细节关注得不够。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管理科学研究中心教授何国祥说,公众对于科学家的陌生,反映出我国“科教兴国”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深入公众。科技工苦行僧的印象没有改变。“这种对科学前沿的关注,对科学家的热情,体现了一个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如是说,“科学家为公众熟知不是通过科普,往往依靠文学”。
然而,华罗庚教授的事迹又在向我们说明着什么呢?易中天现象又说明了什么呢?是不是说明大众对知识的渴望无法得到满足呢?而为什么我们的科学家们就不能走上《百家讲坛》的讲台以生动、通俗的语言向大众传播一些高深的科学知识呢?哪怕介绍一点发展前景、人类的发展为什么需要科学,或科学家们默默无闻辛勤工作背后的感人故事等,是不是也能起到推动大众热爱科学的热忱呢?近几天来,《百家讲坛》正在播出有关军事方面的内容,我以为,过不了多长时间,我们国家又将产生出一些军事迷来。动辄上千元一张门票的这沙龙那沙龙的、这论坛哪讲座又怎么能形成大众的知识热呢?锁在深闺谁人识啊?!
又如,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阮仪三先生,他保护古镇的坚韧不拔精神感动了很多人,使得大众也主动的参与到了爱护、保护、建设古镇的活动中。
据央视新闻报道,德国一家科普机构在上海举办了一场“穿越科学时空之旅”的科普展,展示从微观粒子到宏观宇宙等一系列世界最前沿的科技,期间免费向公众开放,有些项目观众还可以动手进行体验。而我们这放面又做的怎样呢?是不是“以钱为纲”的“圈内”出场费这一所谓的潜规则把有责任感的科学家手脚束缚住了呢?还是我们的某些人还是在认为广大工人、农民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而不屑与之为伍呢?
几十年前,华罗庚教授以通俗易懂,形象、幽默的讲解“双法”,推动了广大民众学知识的热忱,并且还很好的应用到了实际工作中。今天,谁来引领大众掀起一场能够深入民众心灵,有真知灼见的“科教兴国”的理念呢?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