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为什么取代“小康”?
六中全会几乎全部围绕“建设和谐社会”展开,这是不同于五中全会“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的最大变化。当然,这个施政纲领具体落实情况如何,要看明年十七大的人事安排布局,而且这还很关键。
为什么只有一年时间,中央全会的公告措辞会有如此巨大的变化?在博览分析员看来,这和中央政府在最近的中央地方博奕中,权威获得再次强化、特殊利益集团再次遭遇重挫,有着直接关系。
从字面意思来看,“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是有区别的。“小康”更多的是从财富拥有的总量角度出发,还是效率优先,而“和谐社会”则不同,富庶或者说效率只是“和谐”的一部分,更关键的在于财富的拥有是否公平。简单的说,和谐社会要比小康社会的内涵和外延,更为广大。“小康社会”主要谈发展,“和谐社会”则在发展的基础上更多的侧重公平。
因此,六中全会公报中“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以及《人民日报》在翌日的社论:“实践再次有力地证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信赖”,这种肯定别有一番风味。
我们再来仔细体会“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在目标排序上有什么不同。
五中全会公告中,对“小康社会”特别是“十一五”的蓝图规划,摆在头几位的全部是经济问题:人均GDP翻番;单位GDP能耗降低20%;自主创新。而六中全会对“和谐社会”的规划,摆在第一位的是政治、社会问题:民主法制建设。第二是区域发展、收入分配的和谐,第三是就业和社保,在五中全会公告里面位置靠前的GDP、能耗、自主创新等等纯经济问题,位置都排到后面。
说白了,五中全会的基调还是个经济(至少从公开信息来看),政治、社会的色彩相对不浓,这个“天平”在六中全会上发生了明显的转向。
由此,未来的改革政策出台,将不会继续集中在经济领域,而是扩展到政治管理体制、社会经营体制的全面开花,因为本届中央的号令枪已经打响。“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央党校周天勇提交中央的政改报告核心词之一,在六中全会公告中,这个词出现六次。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