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征》的一个细节说起
电视连续剧《长征》反复播出已有时日。只要打开电视机,扫描频道,看到是《长征》,必看。但或许并未看全。今天中午,按惯例看一会电视。扫描到中央一套,正播《长征》的湘江之战。有一个细节:毛泽东等要过湘江时,恰逢敌机俯冲扫射。此时,周围的同志要主席赶快防空。主席说了一句:“来不及了, 我们过江吧。”就在敌人飞机的弹雨中走向对岸。不知为什么,这个细节让我无论如何止不住流下了滚滚热泪。。。
我觉得该写几个字了。
电视剧总是艺术品,不是纪录片。真实的情况,与电视剧相比,可能没有那么夸张;但我更相信,真实的情况可能比电视剧中的情节更残酷。感谢《长征》剧组的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也感谢央视在今天这一集的播放中居然没有广告。
首先想到了毛泽东后来在延安说过的一段话:“无数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面前英勇地牺牲了,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难道我们还有什么个人利益不能牺牲,还有什么错误不能抛弃吗?”我想,没有经历过战场上生死考验的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真正深刻地理解体会这段话的。而作为在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毛泽东等人,说这话的时候该是一种什么样深沉的感觉!
问题在于,现在,毛泽东的后代们,现在的共产党内,还有多少人会为这句话而感动?陈良宇不会。据网上说,他是一个国民党高官的后代。当然是顺利成章地不能指望他会为这句话感动,也不能指望他不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不可一世了。我在想,国民党高官的后代现在成为共产党的高官,也许只是个别。但我从不以出身论英雄。我想说的是,每当看到一个个高官(无论他的前辈是革命烈士或国民党的高官低官)因腐败(现在除了腐败没有别的什么罪行或错误会让一个官员下台)沦为了被人民专政的对象时,我常常为那些在战场上流血牺牲的先烈们感到难过,委屈,甚至耻辱。
《长征》或许相当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长征的历史事实。但无论如何,在我看来,那历时一年的万里长征,其惨烈的悲壮程度,也许是古今中外一切战争史上所绝无仅有的。参加长征的战士们所经历的艰苦,或许是人类所有苦难中最为惨痛的一页。就那湘江一战,红军牺牲了五万人。这是国民党向蒋委员长汇报的战绩。刚离开苏区时是三十万人,到陕北时是三万人。
总在想一个问题,凭蒋介石作为一代枭雄的才略,凭他那么多嫡系和非嫡系的装备精良的几倍几十倍于红军的正规军,凭他的飞机大炮,怎么就还让几万人终于完成了那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作为黄埔军校的校长,孙中山先生的学生,他无论如何也不是太弱智的吧。他的派系斗争也不能说明全部吧。毕竟三十万人被消灭了二十七万。但为何就还是剩下了那令他最头疼的三万?有时突发奇想,假如那三万也被他吃掉了,那现在的中国该是什么样的?
湘江之战时,毛泽东作为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主席,没有政治和军事上的指挥权。他唯一所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李德的枪口下,救出了一个团长。因为那个团全军覆没了,师长也牺牲了,而那个团长活下来了。我相信这是史实。李德要公审这个团长,当被团长质问仗怎么会这样打法时,李德拔出了手枪。
并不熟悉长征的全部过程,但很明显,这湘江之战是在遵义会议之前。不知道如果没有遵义会议,这长征,这红军,这中国革命又将是怎样的命运。又一个细节是:湘江之战结束后,面对大量红军的损失,作为共产党最高领导的博古在一个山坡上掏出手枪,把枪口指向了自己的头部。他是自责。被聂荣臻把手枪夺过去了。我相信这也是史实。而且我相信博古同志是完全想做好革命队伍的领导者的。但他的自责是“怎样向共产国际交代”,而不是向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交代。而当毛泽东质问共产国际的李德“丢掉了整个苏区该由谁来负责(因为丢掉了一个团,那个团长要被枪毙)”时,李德的回答是“不该由我一个外国人来负责”,让人觉得好不通的逻辑:你既然可以领导和指挥红军,怎么对红军的事就可以不负责呢?
从长征中,可以演绎出一系列的问题:长征本身的意义问题;领导权的问题;路线的问题;战略战术问题;其中的失败和胜利问题;人的生命的极限问题。。。。。。等等,而如果联系到整个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中国革命的历史,和建国以来的历史,那么,可以让人思考的问题就远不止这些了。这不是我等普通读者所能完成的工作。
写到此时,想起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多么轻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等闲!十八勇士在敌人的弹雨中抢渡大渡河;一夜山雨中在敌人的追赶中强行军一百几十华里飞夺泸定桥;雪山;草地;。。。。。。毛泽东用了两个字作结:等闲!
总在想,人类文明史中值得我们学习探讨的东西太多了。而长征,却是离我们时间最近距离最近的几乎是空前绝后的百读不厌的最好教材。忽然又想到,陈良宇们是不会喜欢讨论甚至听到“长征”这两个字的。
2006-10-13草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