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战争与国防现代化建设
嘉宾:国防大学教授乔松楼
时间:10月14日下午2:30-4:30
地点:浙江人文大讲堂小和山讲堂(浙江科技学院C教学区1号楼106室)
承办:浙江科技学院
空间技术让侦察立体化
所谓侦察立体化,通俗地讲,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准确地说,就是“四全”——全方位(上下、左右、前后)、全频谱(从可见光到红外、无线电波、微波)、全天候(风雨无阻)、全天时(昼夜不停),再加上“一化”——经常化。
现在打高技术战争和过去打传统战争一个重大的不同,是你不知道对方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已经把你的什么情报给搞走了。
或许此时此刻,你正在聚精会神地学习或工作,就有哪个国家的侦察卫星,正好从你头顶经过,把你所在的大楼给照上去了。
有这么厉害吗?有。我有一张从互联网上下载的照片,黑白的两维平面图象,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城市的广场,看到故宫的9999间半房子;再看,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发回的地球三维图像,非常清晰。看人家公开公布的侦察卫星照片有多清楚,就能推想出来,那锁在保险箱里的,又会是怎么样的水平。
这就是高技术战争,神不知鬼不觉。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侦察手段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水平越来越高,而且自由度越来越大。
以往搞情报,派间谍、派飞机、派军舰,提心吊胆。
现在打高技术战争,也搞情报,用空间技术搞情报侦察,天马行空,独来独往,对方干着急没办法。
侦察是打击的前提,从一定的意义上讲,侦察能力的差异性,决定了交战双方的不平等性,换句说,一方打的明白仗,而另一方打的是糊涂仗。
有人曾对美军和伊拉克军队的侦察监视能力做过一番比较,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交战的一方“可以一天24小时、仅以30秒钟的延迟、在各种气象条件下、透过云层、在10厘米的误差以内非常精确地看到另一方,而他的对手则不能,他一定会赢。”换句话说,战争尚未开始,胜负已见分晓。
控制技术令打击精巧化
所谓“精巧化”,一是精,二是巧。
什么叫“精”?就是打得准。什么叫打得准?最通俗的说法,就是“指哪儿打哪儿”。
指哪儿打哪儿,好说难做。从前是好指难打——冷兵器,早期火器,张弓射箭、举枪打鸟,指着容易打着难;现在打高技术战争,连指准也成了难题。比方说,洲际导弹能打1万公里以上,你能不能在1万多公里以外准确地指出打击目标?如果不能,那还不得瞎打一气吗?
所以,高技术战争和传统战争的第二个重大区别是,传统战争,为达目的不惜代价;而高技术战争,则要求精确打击。
如果不惜代价,按照武器装备目前发展的水平,全世界任何公开暴露的目标,几乎都没有不被摧毁的可能——洲际导弹能打到全球一切有人居住的地方,而战略轰炸机可以不落地的跨洲际飞行,换句话说,任何目标都能够着。
至于杀伤破坏的威力,常规武器不算,单是核武器,目前全世界储备的核弹头当量,将近200亿吨,按照世界总人口64亿计算,每人平均摊到3吨还要多!
在武器的当量接近物理极限的时候,谁的武器精确度越高,就越有威慑力和战斗力。在冷兵器时代,形容武艺高强,说是能“百步穿杨”;现如今,导弹的精度,已经达到了“百步穿针”的水平——现代巡航导弹,射程1600公里,误差不超过6米;由此可以推算出来,在100步(约75米)的距离上,误差不到半毫米,这可比针鼻儿还小呢!
在“求精”的同时,借助高技术的帮助,也开始在 “巧”字上下功夫。比如,对于物,是打碎好还是打废好?高技术战争与传统战争的思路也大不一样。追求的目标,是效费比更高,副作用更小,后遗症更大。
信息技术使反应高速化
虽然历来“兵贵神速”,但因为受技术条件的限制,传统武器装备常常“欲速不达”。现代武器装备由于充分利用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技术成果,真正做到了机动快、反应快、打击快、转移快。
因此,以往的哲学是大吃小,今天的哲学是快吃慢。
1982年的贝卡谷地之战,以色列6分钟摧毁叙军19个“萨姆”-6防空导弹连,打了20世纪一场时间最短的高技术战争;1986年的锡德拉湾之战,美军空袭利比亚,总共只用了17分钟时间,却在世界上开创了“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先河。
这样的战法,可谓史无前例。难怪美国前国防部长科恩宣称:“以往的哲学是大吃小,今天的哲学是快吃慢。”联系近期世界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的实践,人们或许可以悟出一些道理。在部队机动速度大大加快的同时,现代武器从发现目标到攻击目标的反应时间,也大为缩短。在高技术战争中,“被发现就意味着被命中”,有些目标在炮击开始10~15秒钟后就可能隐蔽起来,因此要求发射准备时间和反应时间要尽量缩短。
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从定位定向、跟踪目标、计算射击诸元、气象修正、调整火炮方向和高低,直到补偿倾斜等,都正在
或即将实现自动化,从而使火炮到达阵地后做好射击准备的时间缩短为60秒种,同时还提高了精度;而从发现目标到发射炮弹的反应时间也相应减少到5~8秒。
从一定的意义上讲,反应的加快等效于距离的缩短,效能的提高,所以,谁的反应速度更快,谁就更易于发挥火力,撤离现场,消灭敌人而不被敌人所消灭。
隐身技术使防护综合化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一切战争的共同原则。由于现代侦察、监视和探测手段的飞速发展,进攻一方如果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就可能出现“发难者先遭难”的结局。
现在,当一架战斗机在重要地区300米以上高度飞行时,可能受到800~900部雷达的照射,其中可能有300~400部雷达以600~700个不同频率的波束进行搜索,有30~40部雷达跟踪飞机。如果再加上光-电探测设备的威胁,战场电磁环境必将更加复杂。这对飞机、导弹等进攻性武器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海湾战争以来,F-117A和B2等作战飞机之所以大出风头,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借助于外形设计和表面涂料,有效地实现了隐身要求。除了隐身技术外,先进伪装、预警告警、致盲致眩、施放诱饵、加固装甲、防电磁脉冲等等,也都成了现代武器装备的防护手段。
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已成为主要的作战样式。对于武器装备处于相对劣势的一方而言,搞好防空和伪装隐蔽,直接关系到胜败与存亡。那种认为“高技术侦察监视手段发展了,伪装隐蔽没有意义了”的观点是错误的。
事实证明,只要能够综合运用多种防护措施,藏起来、盖进来、小起来、跑起来,是可以收到隐真示假的效果的。
控制智能化战斗力倍增
现代科技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武器装备的射程、威力、精度都几乎达到了各自的极限。交战双方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对部队指挥和武器控制的水平上。
要想驾驭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的信息化战争,在体系与体系、系统与系统的整体力量较量中应付裕如,赢得主动权,单靠人脑已经不够了,必须借助作为战场神经中枢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实现战场感知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快速机动能力、精确打击能力的综合集成。
在信息化战争中,智能化的指挥控制系统,将成为军队战斗力的倍增器。
除此以外,随着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发展与应用,武器装备的研制试验甚至武器装备本身,也都在出现智能化的趋势。以往搞核武器试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现在,不用核材料,不用真爆炸,借助仿真技术就能提高核武器的性能。过去人们常说“枪炮不长眼”,靠高科技武装起来的枪炮,不但长“眼睛”,而且长“心眼”,可以做到“打了不用管”。
中国国防成就鼓舞人心
我国国防建设的现状,可以概括为两句话:成就鼓舞人心,差距不可轻心。
成就鼓舞人心,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看:
首先是物质成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我军的武器装备,从常规到尖端,从战术到战略,从地面、海上、空中到天上,从整机到零部件,实现了从“万国牌”到“中国造”,从游击化到基本制式化。这是一项很了不起的成绩。
其次,经过建国以来数十年的努力,我们培养了一支数量可观、政治可靠、水平可信、成绩可喜的国防科研和生产队伍。国防科技队伍,是我国科技队伍中的精华,是一支十分可贵的力量。他们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干着重要不显要、出力不出名的工作,为国防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无私的奉献。除了从国外回来的一批老科学家外,在国防科技战线挑大梁的,为数众多的,是新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科技人才,现已成为国防科技工业战线的中坚力量。还有一大批风华正茂的青年科技人员,他们是国防科技事业的新生力量。有了这样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具有较高水平和优良作风的国防科研生产队伍,我们的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便有了基础,有了希望。
最后一点,是经验成果。这一条放最后,但重要性并不低。从一定意义上讲,装备可以买,人才可以请,而经验(特别是国防科研和生产的经验),买不来,请不来,非得干——亲自实践不可。几十年的经验证明,发展国防科技技术,要从我国的国情和军情出发,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适合我国战略战术、地理、气象等情况的各种武器装备。
不过,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总的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具体说来,“差距”不外三种情况:一是有无之差;二是多少之差;三是高低之差。对“差距” 的认识,不可掉以轻心,但要持辩证的态度。
就我国目前的现状而言,发展武器装备,提高国防科技水平,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坚实的基础,不同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情况。
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珍惜机遇,用好机遇,进一步增强科技强军的紧迫感,认真学习科学技术,努力运用科学技术,积极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提高军队建设各方面的科技含量。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和战争的演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