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网上看到一篇题为《创造样板戏的旗手已经被钉在了耻辱柱上,那样板戏呢?》的文章,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文章称,样板戏之所以存在,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政治需要,是“极左”的产物,旨在宣扬特定的思想理念,强调阶级斗争,夸大英雄形象,以此来巩固权力,影响民众。
文章认为,样板戏之所以不好,原因在于其背后的政治目的和操纵手段,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政治工具,被用来控制舆论、塑造观念、扭曲历史。它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让人们欣赏,而是为了让人们信服,甚至是为了让人们顺从。
文章还表示,虽然有人喜欢样板戏,但这种喜好并不意味着它的价值就得到了肯定,如果多数人都对其青睐有加,就会形成一种趋势,这种趋势往往会加剧社会分裂,扭曲历史认识,甚至导致文化沦丧。
文章最后呼吁,对于样板戏,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不可轻易接受其所传递的信息,更不可被其所烘托的英雄氛围所蒙蔽。如果发现身边出现“样板戏”的迹象,我们应该勇敢出来,用自己的行动来抵制。
窃以为,文章如此污蔑、扭曲样板戏的开创者和样板戏,纯粹是居心不良。
我们先来了解样板戏的开创者为什么要开创样板戏,或者说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开创的样板戏。
李进同志出身贫寒,上进心极强,19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从小就喜欢唱戏,且艺术天赋异禀,无师自通地学会了不少戏曲。
15岁那年,她考进了戏剧学家赵太侔在山东济南创办的戏剧教育学院。在这家用现代教育形式教授传统戏剧的学院,她不仅系统学习了很多传统剧目,而且还开启了对传统京剧进行创新的理念,因此成为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左翼文艺青年。她的敢演敢唱,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就连鲁迅在看过她主演的活剧《娜拉》后,都称赞她是活娜拉。
20岁那年,在上海多所女工夜校当教员的她因为要求进步,被国民党当局逮捕入狱,后经教联求保获释。
23岁那年,她和上海的一些进步青年一起来到了革命圣地延安。在中央党校经过短暂的学习后,进入延安鲁迅文艺学院任教,并参加演出话剧等文艺活动。
李进同志本来就是左翼文艺青年,在文艺方面既有经验又有能力。她在自编自导自演的现代版《松花江上》一剧中,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将传统的侠义精神转化成了现代的抗日思想。此剧一上演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备受延安军民欢迎。为此,毛主席专门抽空去看了一次,过后,对李进同志的创新精神大加赞赏。
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部成立了戏曲改进局,开始正式启动传统剧目的改革。这次改革,不仅改戏,而且改人改制,以彻底改变从旧社会过来的文艺工的世界观和文艺思想。
在这个背景下,本来就极具文艺天赋又有改革创新精神的李进同志自告奋勇地挑起了这个重担。
当时,全国各地的文艺团体推出了上千个剧目。要在这上千个剧目中优中选优,无疑是一项既需要非常高的艺术鉴别能力,又需要耗费巨大体力的大工程。
经过千百个昼夜对各个剧目从剧本到表现形式的反复比较,李进同志最终选出了《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杜鹃山》、《海港》等几部现代京剧以及《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两部革命芭蕾舞剧,并加以创新。
首先,她把现代交响乐、现代舞台美术引入新京剧,并在传统的京剧唱腔方面采用了现代歌唱的方式进行演绎,另外再加上激昂慷慨的革命故事剧情,以营造出震撼人心的效果。
其次,她在服饰、动作、唱腔等细节方面要求精益求精,力求每一个场面都美轮美奂、真实感人,让人耳目一新。
这8个经过创新的京剧和芭蕾舞剧自60年代在全国各地上演,其受欢迎程度之高,堪称空前绝后——万人空巷,百看不厌。
当然,这8个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津津乐道的革命戏剧,倾注了李进同志的心血,也倾注了千千万万个文艺工的心血。
可以说,这些剧目的选择和创新,无论是其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是党和时代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而其表现形式的观赏性和感染力,已经成为后人无法超越的经典。
就是这样为艺术创新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的开创者,就是这样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过目不忘的戏剧经典,文章竟然还污蔑之、扭曲之,意欲何为?
谁说旗手已经钉在了耻辱柱上?
旗手是无产阶级的旗手,是广大工农兵的旗手,代表着工农兵的利益。谁将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不是一小撮人说了算,而是由人民最终来决定。
谁说样板戏夸大英雄形象、扭曲历史认知?
没有千千万万先烈的浴血奋战,没有亿万工人农民的拥护支持,能有新中国吗?样板戏不就是把王侯将相、才子佳人的丑态踢下了舞台,把工农兵的形象搬上了舞台吗?
歌颂工农兵的戏剧有错吗?歌颂工农兵的戏剧工农兵能不欢迎吗?我们不正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吗?
试问妄言样板戏是"极左"产物的:无产阶级不搞阶级斗争能夺取政权吗?无产阶级政权不需要舆论导向来巩固吗?亿万人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不正是对样板戏价值的肯定吗?看到网友们在评论区对样板戏不约而同的赞美,有想过你自己是个什么玩意吗?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