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题记:中国的成语,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成语来自古代文学典故,或者是经典作品里的经典说法。到了近代以后,能够新创作成语是极其罕见的。然而,近100年前,一位杰出的年轻的共产党员首创了一个成语——风华正茂,用来描述“五四青年”。正像其它成语的形成那样,创并非刻意创作成语,而是人们在欣赏作品过程中,在自然地使用新的说法时,逐渐习惯把某种独特的说法当做成语来使用,从而一个新成语就这么约定俗成了。
那位杰出的年轻共产党员,就是后来成为伟大领袖的毛主席,正是他1925年秋创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长沙》,首创“风华正茂”这一说法,逐渐被人们当作成语来使用,后来就被成语字典收入其中了。
01
毛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局部)
我小时候读的《毛主席诗词》是1963年版的,后来得知那是毛主席亲自审核、编辑的版本。小学一年级时,我有一本“红宝书”,里面有“老三篇”、“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诗词”。
虽然那个时候我没有,也不可能读懂“毛主席诗词”(37首),但我记得那里面第一首就是《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直到2007年电视剧《恰同学少年》成为类似偶像剧,在广大青年朋友中产生了极好影响。
02
风华正茂:一个新成语的诞生意味着什么?
毛主席首创的这个新成语,用来描述青春,是多么好!
好就好在优,异而优,从来没有谁这么描述青春的,那是多么准确、鲜明、生动!?
好就好在善,那是多么善意的目光去欣赏处在青春阶段的人,朝气蓬勃。
唯有毛主席有这样的善意,来看待青年。
毛主席后来在1957年对留苏学生的那段著名的讲话,可以看做是对“风华正茂”的新的解读。
好就好在易,在道与器结合上,那是变易思维的可操作的想法说法做法——易识别易认可易实践。
好就好在强,青年人也是需要发掘优势的,因为在中国这个有着论资排辈传统的国度里,有才干的年轻人往往容易被“枪打出头鸟”,对年轻人恰到好处的赞美有益于年轻人遇强不弱——遇到一些掌握话语权的老古董,能够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心声。与此同时,因为有《沁园春·长沙》为“风华正茂”作了全面注解,那么“风华正茂”的青年就和一般的青年区别开来,这样的年轻人是有理想有抱负,而且有不怕艰难险阻精神作为道层面支撑的,他们肩负着解放受苦受难的人民的神圣使命的,因此他们必然会同情弱者——遇弱不强的!
好就好在圆,风华正茂来描述青春,在毛泽东文化里,那是一套体系,千万不要以为那仅仅是年龄,或者外貌的描写。那可是由器而道的过程,通过观察五四青年的外表,归纳出他们的精神面貌,上升至道层面,也就把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五四青年身上的无形东西发掘了;然而由道而器,风华正茂又是五四青年投入火热革命斗争生活的具体表现——无形的有形化。
毛主席自己的青年时代具有令人羡慕的青春风采,我们可以在电视剧《恰同学少年》里,看到风华正茂的他和他的同学“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壮志。成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依然保持着青春的朝气,昂扬的斗志,同时,他又更加关心、爱护青年的成长,为了使革命事业的长征有后来人,可以说,毛主席为培养青年一代倾注了毕生心血,毛主席在莫斯科的这次谈话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性的实例。
下面我们一起再次学习毛主席关于青年的一些观点:
“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他今天把自己结合于工农群众,他今天是革命的;但是如果他明天不去结合了,或者反过来压迫老百姓,那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了。”
《青年运动的方向》(一九三九年五月四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五五四页
“知识分子在其未和群众的革命斗争打成一片,在其未下决心为群众利益服务并与群众相结合的时候,往往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他们的思想往往是空虚的,他们的行动往往是动摇的。因此,中国的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虽然有先锋的和桥梁的作用,但不是所有这些知识分子都能革命到底的。其中一部分,到了革命的紧急关头,就会脱离革命队伍,采取消极态度;其中少数人,就会变成革命的敌人。知识分子的这种缺点,只有在长期的群众斗争中才能克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九年十二月),《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六三六页
“青年团除了应继续配合党的中心工作以外,还要有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工作。新中国要为青年们着想,要关怀青年一代的成长。青年们要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因此,要充分兼顾青年的工作、学习和娱乐、体育、休息两个方面。 ”
在接见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的指示(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一九五三年七月三日《人民日报》
毛泽东同志指出,青年时期是人们成长的时期,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工作的时期。“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不仅是党和国家在建设时期对青年的期望,而且也是青年切身的要求。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加强对青年团的领导给各级党委的指示》,1953年10月
“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的一部分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他们最肯学习,最少保守思想,在社会主义时代尤其是这样。希望各地的党组织,协同青年团组织,注意研究如何特别发挥青年人的力量,不要将他们一般看待,抹杀了他们的特点。当然青年人必须向老年人和成年人学习,要尽量争取在老年人和成年人同意之下去做各种有益的活动。”
《中山县新平乡第九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青年突击队》一文的按语(一九五五年),《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下册第九五九页
“ 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人民出版社版第二三页
“不少青年人由于缺少政治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不善于把旧中国和新中国加以比较,不容易深切了解我国人民曾经怎样经历千辛万苦的斗争才摆脱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而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要经过怎样的长时间的艰苦劳动。因此,需要在群众中间经常进行生动的、切实的政治教育,并且应当经常把发生的困难向他们作真实的说明,和他们一起研究如何解决困难的办法。”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人民出版社版第三二——三三页
到了1966年,毛主席发出了著名的《五七指示》,1968年毛主席又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伟大号召。
这样,从提出“风华正茂”到主席晚年的文化布局,就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青年充满活力的成长策划方案。
这个方案,是有实践的,不是纯粹理论性。
那是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的道器变通,是不是。
好就好在应,从1925年前后就开始了毛主席以身作则,带头响应时代的召唤,人民的召唤,用新的世界观看待世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采用了新的方法论来展开革命工作: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李克勤后记:风华正茂是以毛主席诗词作为注解的,在毛泽东文化范畴里有着特殊含义的,里面世界观与方法论,那是需要深悟的,千万不要浅薄地理解。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