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题记:毛主席治丧委员会里有三位特赦国民党战犯,他们是第一批特赦的杜聿明、宋希濂,最后一批特赦的黄维。这三位都是蒋介石黄埔军校的得意门生,杜、黄是黄埔一期的,宋希濂也是黄埔一期的。然而他们最终还是抛弃了蒋校长,而选择了毛主席共产党。这是历史的必然。
毛主席1976年9月9日逝世后,老人家的遗体安放于人民大会堂,一直到9月17日这里24小时都有治丧委员会的同志守灵。
人民教育出版社首任社长叶圣陶是9月14日前往瞻仰的。他当天在日记里满怀深情作了细致记述,读来十分感人。透过他的说法,我们是否能够感悟到更多呢?悟道,是道器变通之首要步骤。
“下午四点过,部中车来,即偕永和往人大会堂……由服务员扶余上台阶,签名,到休息处等候。觉甚凉,盖开冷气机降温也,饮料为姜糖汤,并备大衣与到场者披上。陆续来者多相识之人,皆默坐等候。第闻中间之大厅传来哭声,女同志有号啕大哭者。退出之人中有外国人不少。及有人来招呼,余遂与等候之人徐步入大厅,成双行,走近毛主席遗体。怅惆之甚,未能伫立瞻仰。记于1949年3月间初次见到,今日为最后一见矣。”
——1976年9月14日叶圣陶日记
提一个问题:
三位为毛主席守灵的特赦战犯跟毛主席的感情有多深?
01
杜聿明道器变通之变
杜聿明(1904年11月28日—1981年5月7日),男,字光亭,汉族。著名抗日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一期学生。淮海战役时被三野解放军俘虏,1959年特赦。
国民党的两位中将在功德林接受改造期间,有一段对话,也许对于悟道,可以参考其中的奥妙:
(点击图片观看视频,下同)
《特赦1959》第31集:杜聿明和王耀武的顿悟,十分奇妙
杜聿明讲的是由器而道的过程,从具体事物入手,逐渐过渡到抽象事物,逐步接近于道,顿悟是一个自然的,水到渠成的过程。
悟道,可以算作探寻真理的步骤,而顿悟则可以看做认识真理理解真理的时点。
杜聿明是国民党将军里,正派同时有比较善于指挥的将军,可惜他的统帅蒋介石这个人领导不好他,或者说蒋介石的思想境界不够高,导致才干跟不上,从而领导不了像杜聿明这样的人。
倒是在功德林接受改造以后,思想觉悟得到很大提高,他反而有机会发挥他的战略上的分析判断能力。
一旦他对政治与军事的关系有所觉悟之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
16集:杜聿明和王英光深入交流,可谓推心置腹,他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道器变通之变。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以后,杜聿明的分析颇有见地:
《特赦1959》第19集片段:杜聿明的精辟分析判断
功德林的王英光所长是作为战犯改造者出现的,这个角色不完全是虚构的,我党我军有一批这样杰出的思想政治工,他们代表党和毛主席,展现出来的说法和做法,能够让杜聿明这样的人切实感悟得到背后的想法——是真心诚意为他们这些犯过罪的战犯着想的,当然也是能够让他们想得通的。
我们在考察历史的时候,的的确确要善于从历史进程中的细节里,发现常人看不到的东西。
那是真正能说明问题的。
例如,至少我们应该看到杜聿明这个人很正派,所以在认识真理道上,他可以宁静致远的。
一旦觉悟之后,他会坚守自己的选择。
正派者,与投机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不象后者那样老是左顾右盼,生怕自己的吃亏,却往往把握不了大势。
正派者,是能够观大势的,这样的人往往在小的战术上也许会吃点亏,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比投机者要强百倍。
杜聿明对志愿军的胜利,能看得那么深那么透,不是偶然的。
他后来在女婿杨振宁身上做的那些工作,也是富有战略远见的。
《特赦1959》第36集:杜聿明坚决反对蒋介石企图引诱杨振宁去台湾
《特赦1959》第36集:杜聿明积极配合我党做杨振宁的工作
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教授,前往日内瓦会见杨振宁之前,曾经到功德林与亲家杜聿明会面。
杜聿明给杨振宁写过亲笔信。
这些都是极好的铺垫——促成杨振宁后来成为第一位回国的美籍华裔科学家。
杨振宁是杰出的科学家,毛主席当年亲切会见过他,他为新中国作了许多非常独特的事情和贡献,这里面也得益于包括他的老岳父杜聿明做的一些工作,实际上那也是大大促进了身在海外的杨振宁世界观的调整和转变。
杨振宁1970年代初回国访问返回美国之后,曾经这样说过:
请注意,杨振宁这样的科学家是有相当深的哲学素养的,也就是说他不会信口开河的。
杜聿明对女婿杨振宁在认识新中国上,是有比较大的影响的。他们对毛主席的感情,一旦形成那是不可改变的。
02
王耀武道器变通之变
王耀武(1904年1月17日—1968年7月3日),字佐民,汉族,山东泰安人。抗日名将,国民党陆军中将,黄埔三期学生。在国民党高级将领里,王耀武属于比较明智的那一种。解放战争时期被三野解放军俘虏。
(一)高呼“毛主席万岁”,王耀武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表达
《特赦1959》第39集:特赦大会现场第一个高呼“毛主席万岁”的竟然是王耀武,接着全场沸腾了。
王耀武百感交集,发自肺腑高呼“毛主席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时,主持特赦仪式的王英光所长也情不自禁带领大家一起高呼起来......
首先,王耀武他们表达的是对毛主席共产党真实的情感,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王耀武他们是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过程——从几乎剿灭共产党,到最后反被共产党所剿灭。他们最清楚共产党与国民党为什么会是两种态势,两种结果,这与一个人有着直接关系,或者说那都取决于一个人是否是共产党的领袖,这个人就是毛主席。也许电视剧里交代了一些,但还远远不够。姑且把这当做一种含蓄来看待。
其次,在那个年代,公安战士在这种激动人心的时候,都会高呼“毛主席万岁”,只是他们养成了习惯,不强迫这些战犯接受我们的想法说法和做法,所以,等到王耀武带头高呼之后,会议主持人理所当然会带领全场高呼口号。
最后,艺术作品恰到好处,在这种时候自然的引出来——他们已经不止一次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还通过公安部长罗瑞卿表扬过他们,这是共产党的领袖与国民党战犯之间,真实的真切的,也是感人的沟通,知情意,听说写,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道器变通。
(二)毛主席抓王耀武这个典型:
重点突破带来整体道器变通
毛主席抓工作,从来就不会是胡子眉毛一把抓的。老人家一贯做法是善于分清主次矛盾,从而有重点地展开工作,这样常常事半功倍见奇效。后来这也成为毛泽东文化的特色,那些深悟毛主席之道的干部都会这一手。
毛主席抓重点有个具体的做法叫做“抓典型”。
国民党战犯改造工作,开始的时候,处在探索阶段,毛主席还是定下基本政策——这可以算作是工作的整体推进态势。这是战犯改造处在起步和量变阶段。
当时的背景是罗瑞卿向主席和总理汇报情况,究竟如何处理国民党战犯,是个现实问题,亟待中央有个指导意见,结果还是主席一锤定音。
后来的改造战犯工作证明,毛主席定的这个政策,极其英明。
毛主席一贯重视政策,有一套完整的政策理论与实践。其中最能代表他的政策之道的应该是这句名言——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实际上,只要共产党抓了这么多国民党将领之后,不立即杀了他们,这就是决策者有魄力有胸怀的表现。接着作出改造战犯的决策,那么陈赓大将所说的“大手笔”【2】就正式开始了。
随后毛主席密切关注工作进展,很快就发现了王耀武这个典型。
王耀武这个人在国民党高级将领里面,属于人品不坏,同时又十分明智的那一种。
明智,可以理解为明与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这是老子的说法,完全说得通。
自知,比较关键。人贵有自知之明,就是这个意思。
明智,是就个人而言的。
这与两军对垒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原理,是相通的。
王耀武被俘后,非常清楚自己以及整个战犯的处境,他劝说过包括叶立三在内的很多人,也批评过不少人。
叶立三在功德林里重新遇到王耀武,两人感慨良多。他们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得出王耀武是所有人中觉悟较早的一个:
叶立三:“佐公,我觉得就像做了一场梦啊,梦醒之前,咱们手上还有数百万大军,这一梦醒来,什么都没了,干干净净的。”
王耀武:“嗯,我一直也在琢磨呀,我也想不通啊。用共产党的说法,我们为什么会失败呢?首先就是政治上的失败!”
叶立三:“那是共产党的宣传,政治归政治,军事归军事。”
王耀武:“政治就是军事!军事就是政治!老弟啊,你还年轻啊,包括我在内,我们都是这个地方(脑子)出了问题了,尤其是我们的上司!咱们说啊,老百姓,为什么会拥护共产党呢?为什么不拥护国民党呢?古人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事实证明,王耀武的想法说法做法,是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的。
王耀武他们在功德林的所作所为,毛主席经常会关注,老人家特有的洞察力自然不会忽略王耀武这个典型。
《特赦1959》第12集:毛主席夸王耀武写的那副对联——写得好,生动有趣,诚实诚恳。
王耀武的对联:
早进来,晚进来,早晚进来;
先出去,后出去,先后出去。
横披:全都来了!
战犯管理所王英光所长有一次问:“王耀武,你想过没有?以后从功德林出去了,自己会做什么呀?”
王耀武:“我没敢想啊。”
王英光:“你表现的不错,如果一直这么坚持下去,会有这一天的。”
王耀武也设想,如果有那么一天,会去找自己的老婆孩子,然后把她们带回山东泰安的老家种地,一家人在一起其乐无比。
就在这个时候,公安部长罗瑞卿向毛主席周总理汇报功德林情况,并请示下一步工作时,毛主席专门谈及王耀武。
第12集:王耀武重获新生
当罗瑞卿亲自当面向王耀武转达毛主席的话,可以想象王耀武会是怎样的状态,那真是百感交集!
王耀武发自肺腑地说:“我谢谢毛主席!毛主席关心我,我要向毛主席谢罪,向共产党谢罪!”
王耀武把这一天当做他的新生的起点。这就是王耀武在改造过程中,由量变到质变的节点。
量变主要器层面的道器变通之变,而质变主要是道层面的灵魂深处的变化。
质变,意味着觉悟。
王耀武在毛主席的启发下可以说彻底顿悟了,之后,他果然按照毛主席的叮嘱:
“轻装上阵,不要背思想的包袱,不要背历史的包袱,将来出来了也可以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贡献力量啊。”
因此,当他被特赦时情不自禁带头高呼“毛主席万岁”,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完全想得通说得通行得通——道器变通。
03
黄维道器变通之变
黄维(1904~1989)国民党军将领。号悟我后改为培我。江西贵溪人。国民党中将,黄埔一期学生。淮海战役时被三野解放军俘虏,1975年特赦。
(一)黄维刚到功德林时是个顽固派,不过还不是王英光所长的对手
《特赦1959》第5集有一段罕见的精彩辩论,面对功德林思想最顽固的黄维强词夺理,王英光义正词严,让这个思想“钉子户”在真理面前哑口无言。
他们对话还是王英光问黄维:喝水吗?
黄维:不需要。
王英光依然要战士:给他倒杯水。
这个开头,王英光首先在气势上压倒对方。
接着,从教导大队开始聊起的,那个时候王英光考虑过找黄维聊聊,可黄维竟然说:不聊也罢,你们有你们的道理,我有我自己的主张。
这个时候,王英光逐渐切入主题:
王英光:你是一门心思,要替蒋家王朝殉葬,生怕这个坟挖得不够快,挖得不够深啊!
黄维:就是没有死在战场上。
王英光:整个双堆集都在我军的炮火之下熊熊燃烧。只要你能从防御工事里走出来,就不会有幸存的可能。
黄维:一念之差,辱没军魂。
王英光:一个军人的荣誉,是建立在人民基础上的。离开了这个前提,就没有任何荣誉可言,也就谈不上什么辱没。同样的道理,任何的牺牲也不能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离开了人民性这个惟一的设定,牺牲不过是虚妄的空谈。
黄维:你们认为你们代表人民,可我们都不这么看,所谓的人民意志,那只不过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说法。如果我们胜利了呢?那我们也可以说,我们代表的是人民。
王英光:所以你们失败了,所以这是人民的意志。蒋家王朝用它迅速的覆灭,已经证明了它的腐朽和反动。你还想证明什么?
王英光对黄维的反驳,环环相扣,天衣无缝。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
改造黄维比杜聿明、王耀武的难度要大。
《特赦1959》第19集:黄维错误估计抗美援朝形势,可以看出他对老将的认识相对慢一些。不过,他最终还是觉悟了。
1975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赦,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国民革命军军史研究。1989年3月20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5岁。
1975年特赦最后一批国民党战犯时,黄维的这张照片很有名,可以清楚看出黄维当时的态度。
黄维是个军人,人品并不坏,只是性格有点怪,带有书呆子气。这样的怪才,蒋介石能够使用,也不简单,至于用不用得好,那是另外一回事。
在功德林,在毛泽东文化里,黄维安心研究他的永动机,其实也不失为一个良策。
这里说一个有趣的细节,在电视剧里,黄维对打了败仗不服气,说要拉开架势再和解放军打一次。
据说黄维在解放军俘虏后,读了毛主席《新民主主义论》之后发了感慨。
据中原野战军的同志记录,黄维当了俘虏还想再战。在赵庙村,黄维读完《新民主主义论》,手里拿着书大发狂论说:“你们放我回去,我回到江西老家,按照新民主主义论所讲的道理,重整部队,再同共产党干一下,如果再打败了我服气。”
在电视剧里,黄维的确做过一些“假设”,如会搞更人道的“战俘营”之类。
当然,黄维的想法很幼稚可笑,怪只怪他的“蒋总统”当初不该查禁《新民主主义论》,要不然他就可以早点读到此书。
不过有两点需要明确,第一,黄维以为读了此书就能不被共产党解放军打败,这依然说明他还是不明白自己被谁打败的。他虽然懂得了毛主席书书中器层面的一些东西,但没有全懂毛主席的思想体系,那个时候还远没有像王耀武那样悟道,因此不可能懂得人民战争思想的威力,他属于功德林里“大器晚成”者。
第二,如果国民党早一点有意识让高级将领多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像到台湾以后那样的话,也许会好一些,但是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终究不是毛主席领导的党、军队和人民的对手。毛泽东文化这是一个大系统,毛主席领导的队伍与蒋介石领导的队伍对垒,也可以说是两种文化的较量。蒋介石不可能有毛主席那样的远见卓识,尽管他比那些军阀要强很多。
黄维晚年练书法,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方面的。
1975年特赦后,黄维来到毛主席家乡韶山,他对毛主席的感情是真的
李克勤后记:脱胎换骨的道器变通之变,在他们三位特赦战犯为毛主席守灵的时候,就是明证。
杜聿明、希濂王耀武、黄维都是正直的人,他们终归是追求真理的。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