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雪垠与二月河,都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历史小说大家。某种意义上讲,二人应该算是同乡。
姚雪垠是河南邓州人。二月河虽出生在山西昔阳,但自幼便跟随南下从事革命工作的父母来到了南阳,此后一直学习生活工作在南阳。2018年12月,二月河逝世后,根据本人生前及家人意愿,他最终的归宿就在南阳。更能说明二人是同乡的依据还有,早年,二月河的父亲曾担任过邓县武装部部长,他一家长期生活在邓州。二月河的中小学阶段,便是在邓州度过的。
严格说,姚雪垠与二月河不是同时代人。姚雪垠出生于1910年,二月河出生于1945年,他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年龄代差。
就文学创作而言,姚雪垠较之二月河,起步要早得多。
姚雪垠不满二十岁时,已在当时的河南日报副刊用"雪痕"笔名发表了处女作《两个孤坟》及其他作品。到抗战爆发前夕,他先后在《文学季刊》、《新小说》、《光明》、北平《晨报》、天津《大公报》上发表了《野祭》、《碉堡风波》、《生死路》、《选举志》等10多篇小说。抗战爆发后,姚雪垠参加了第五战区文化工作委员会,积极从事抗日文化活动。先后在《自由中国》、《文艺阵地》上发表短篇小说《白龙港》、《差半车麦秸》等,备受文坛关注。截止新中国成立,姚雪垠先后出版了长篇小说《长夜》、《戎马恋》、《新苗》、《春暖花开的时候》及报告文学集《四月交响曲》,短篇小说集《M站》、《差半车麦秸》,中篇小说《牛全德和红萝卜》、《重逢》,论文集《小说是怎样写成的》,传记文学《记卢镕轩》等。新中国成立后,尤其八十年代,姚雪垠更是以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而声名鹊起,由此步入毕生文学创作的巅峰时刻。
二月河呢,不惑之年之前,尚未从事文学创作,一个心眼儿潜心研究《红楼梦》,且成就非凡,备受红学大家冯其庸先生推崇,成为年轻的全国红学研究会理事。据二月河自己介绍,他萌动文学创作念头是一个偶然机会。
有一年,全国红学会在上海召开理事会议。会上,有位与会者发言之余,情不自禁感慨:像康熙那样十分难得的超一流封建政治家,至今没有一部像样的文学作品描述过他。因红学研究需要,二月河一直以来对清史多有涉猎与研究,故对其根根弯弯谙熟得很,尤其康雍乾三朝的历史更是烂熟于心。可惜那位与会者感慨之后,整个会场上一直鸦雀无声,始终没有人就此话题发表任何看法。二月河后来在自己所写的一篇文章中如是说,当时座中可谓人才济济,堪为秀士如林,雅士如云。彼时,二月河虽然在红学研究上小有成就,但较之诸多大家,自身背负的名气着实还有点卑微而不足道。他见会场上气氛一直冷寂,不知咋的脑子忽的一热,随不揣冒昧,脱口说了句:没人写了,我来写!那样庄严的场合,二月河此言一出,无异于当众立下了军令状。回去后,他无暇他顾,紧锣密鼓地埋头苦干了一段时间,写出一部自我感觉良好的以康熙为主角的电影剧本。剧本告罄后,他满怀激动,投寄给几家杂志。然而,焦急等待了很久,始终泥牛入海无消息。二月河父母是军人,经历过无数次枪林弹雨。他本人也曾有过为时十年的行伍历练,骨子里天生潜隐着不愿服输的基因。他见寄出的剧本杳无音讯后,丝毫没有气馁,转而开始撰写长篇小说。伤愈后,才有了八十年代前期《康熙大帝》的横空出世。小说出版后,虽在一方文坛备受人推崇与赞扬,却始终未能引起国内文坛应有的关注。恰在此时,阔别家乡几十年后,著名作家姚雪垠应家乡父老乡亲之邀,荣归故里。这对二月河来说,无疑有了一次直面朝圣的机会。毕竟,姚雪垠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那时已誉满天下。能有机会零距离求教于姚先生,对二月河来说,不啻是一件十分难得的学习机会。结果不知出于何故,当二月河满怀崇敬之情见到姚雪垠后,姚先生表现出来的态度,让心气颇高性格倔强的二月河大受刺激,并因此对姚雪垠大为不满。自此,开启了二人之间颇有意思的龃龉甚或是杯葛。
整整一个八十年代,二月河及其《落霞三部曲》的创作,在整个南阳广受文学爱好者们强烈关注。有关他的创作消息、接受过的记者采访报道、他本人发表在南阳日报副刊上的大小文章、地方文学评论家们对他小说的评论文章,我从未拉过一篇,篇篇都认真拜读过。
有一次,看到了南阳著名作家乔典运在南阳日报上写的一篇文章,说是二月河大冬天里,家里没有供暖设备,依然顶着严寒不辍写作。那时,南阳市叫南阳地区,市区所在地才叫南阳市,是与下面各县评级的处级行政单位。二月河当时在南阳市委宣传部工作,南阳市主管文教的副市长,闻听二月河大冬天里没有取暖设备,便与妻子一起亲自给他送去了煤和煤炉。乔典运的文章发表不久,便看到了二月河为此写的一篇文章。里面说到,很感激市领导对自己的关心,但自己从来不怎么刻意走近领导。与领导交往,从来都是平等相待,绝无趋奉阿谀之行。说到这里,他笔锋忽然一转,写了大致这样的话,文学界就有那么一位副部级大领导,我就见不得他居高临下的盛气凌人样子。见了人,没有一点平等待人态度,动辄以教训人的口气对人说话。明眼人一看,都知道他所说的副部级领导,指的该是姚雪垠先生。当时,姚雪垠已经辞去湖北省文联主席一职,迁至北京,专门从事《李自成》创作,享受副部级待遇。
之前或者之后,我还在南阳日报看到过二月河的另一篇文章。里面虽未点姚雪垠的名,但一看便知说的是谁。由此,才知道了二月河与姚雪垠之间产生龃龉的详细缘由。85年姚雪垠回故乡邓县,二月河经人介绍拜访他时,带着自己刚出版的《康熙大帝》第一卷,一是呈送一册作为礼物,二是希望能得到姚先生的指教。哪知,姚先生接过书一看封面,立刻面露不悦之色,二话没说,开口就是:你这书名得改。中国自古以来,哪有皇帝称为大帝的?说罢,姚先生似乎意犹未尽,带着训教语气对二月河说了大致这样几条:历史小说不是谁都能写的。首先,要对所写历史有足够的了解与研究;再就是,本人要有足够的文学创作水平,三是要有构筑故事框架的高超驾驭能力。
按说,姚先生如是说没有啥错。错的是,他说话时要是态度和蔼一点,语气温和一点,不是那样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言谈之间满含商量探讨之情,估计二月河绝不会为此心有不纳,更不会对此耿耿于怀。然而,姚先生天生一副耿直性格,对人对事习惯了他那样的行为方式。再加上二月河小他三十多岁,又是文学初学者,他似乎认为自己无论以何种语气和态度训教二月河,都是完全应该的。
然而,这里姚先生似乎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大凡所有文学创,开最初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自尊、自卑甚或虚荣心。他们多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肯定自己、鼓励自己,绝不愿意谁刻薄自己、训教自己、伤害自己甚或贬损自己。要知道,二月河彼时已过不惑之年,能取得这样不凡成就,已经很不简单。何况,二月河日积月累,学养深厚,早已达到厚积薄发境界。姚先生之前从未听任何人介绍过二月河,对二月河具有的满腹才学一无所知。甫一见到二月河,可能由于行程紧迫,也可能因为旅途劳顿及回家乡后社会活动频繁,再加上他对人对事一贯的行为方式,无意之间刺伤了二月河尚有点脆弱的自尊心。无意间,招来了二人之间不必要的误会。
至于《康熙大帝》书名中的“大帝”一词,是否妥当,那是专家学者们研究的事情,我们在这里不暇遑论。后来,倒是二月河自己拿出了所以如此命名的依据。第一便是神话传说里人们常说的“玉皇大帝”,第二个记不太清了,好像是南北朝时哪个皇帝死后的谥号里有过“大帝”之说。总之,自那以后,二人再无晤过面。
时隔很久,忽有一天,我在南阳日报上看到了南阳作家周熠写的一篇文章,里面特意谈到二月河与姚雪垠之间的误会。文章写到,周熠去北京开会,会后特意到姚先生家里看望他。一见面气氛本来很好,二人相谈甚欢。不知咋的话题说到了二月河,姚先生似乎有点按捺不住,不知不觉间又忿然作色,对二月河当时不虚心接受他建议的态度大为不满。姚先生坚持认为: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用“大帝”做书名是不对的。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称作大帝过?只有俄罗斯才有。
姚先生逝世以后,二月河早已声名大振,其旺盛势头大有盖过姚先生之概。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创作,融进了当时很流行的武侠、传奇、甚或神话色彩,故事性更强,人物形象更鲜活,涉猎面更广阔,大受国内读者尤其海外华裔读者欢迎。相当时期内,二月河成了国内文坛上独一无二的大明星,经常受邀做客于国内各大电视台,谈天说地,纵古论今,收获了众多拥趸。值得称道的是,二月河似乎吸取了自己在姚先生那里得到的教训,时时满怀热情地奖掖文学后人,善待一切故交亲友,为人低调,处事大度,赢得了广泛的人脉与极好的声誉。
再后来,随着姚先生的辞世及岁月流逝,二月河与姚先生之间曾经的那点微不足道龃龉,早已化作云烟,消失在时代碧霄之中。二月河心里,已完全没有了昔年对姚先生的那点小芥蒂。无论在哪里,只要提起姚先生,尊敬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一次,二月河做客山西电视台,与《大秦帝国》孙皓晖一起接受主持人访谈。由于二人都是深受读者喜爱的著名历史小说家,话题自然离不开历史小说创作。谈话中,二月河几次提到了姚雪垠先生。我惊喜发现,二月河没有称呼姚雪垠为姚先生,而是一句一个姚老地说着,无论谈话内容与语气,无不流露出对姚雪垠先生文学观点与文学成就的充分肯定与赞赏。
姚雪垠与二月河,都是成就非凡的小说大家。他们不仅是南阳的骄傲,也是国家的骄傲。他们的作品,不管世人如何评价,但有一条必须说明,那就是他们都是名副其实的文学大家,都将无可争议地留名于中国文学史。当年,二人之间发生的那点小不愉快。盖因彼时彼地特殊原因造成,不仅无损于他们各自的美好形象,反而为南阳文坛乃至中国文坛增添了一段弥足珍贵的佳话。从他们的龃龉中,人们更能感觉到,二人都是率真之人、性情中人、真诚之人、充满烟火气的可亲可近之人。
如今,二人虽然均已驻足于天堂,但人间却永远留下了他们鲜活的印迹。
2024.12.20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