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节与往年有迥异的一点──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尽管中国政府此举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却仍容易让人联想到韩国成功将「端午祭」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令国人扼腕不已。现时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中国政府才开始重视中医的申遗。
在韩国,「中医」被改名成「韩医」,并被作为高丽医学而拚命向世界宣传推广。在电视剧《大长今》中,针灸竟也被认为是韩国人发明的。《朝鲜日报》并找到了个法国人作证,宣称要纠正世界人民的错误认识,把针灸还给韩国。在1986年韩国修订医疗法之前,「韩医学」本来叫做「汉医学」,从「汉」这个字就可以看出其源头。
有鉴于此,中国民俗专家、中国民协副主席白庚胜建议,中国申报世遗应优先边疆和共存文化。他表示,中华文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日本、韩国、朝鲜和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所以这些国家在中医、时令、姓氏、宗教等方面与中国有相应的共存文化。同时,中国许多民族与周边国家跨境分布,许多文化跨国共有,对这些边疆共存的文化遗产,不管是单独还是合作申报,中国政府都应采取优先申报原则。
须整合资源联合申报遗产
白庚胜指,中国申报世遗应有明确国际战略和国内战略。国际战略包括共存文化优先、边疆优先、分层级多渠道申报以及扩容战略;国内战略则包括联合申报、濒危优先、特色优先、农耕文化优先和少数民族文化优先战略。
面对中国越来越多对某一个传说故事所有权的争夺,他认为各地须整合资源联合申报国家级遗产。「事实上,中国有很多同一文化遗产遍布全国,仅一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有七个省申报;如果不同时申报,一个大项目里含几个子项目同时共享,就会发生混乱,甚至破坏其完整性」,他警告若想独占这种文化资源,不仅对文化发展不利,还会形成地域文化的对立。
----------------------------------------------------------------------------------------
韩国要以《东医宝鉴》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本不足畏,但近些年韩国人为扩大在世界影响,伪造历史的用心,让人警惕。比如,韩国人在德国建展馆宣传,“韩国是活字印刷创始国”,中国明明有比他早的泥活字,韩国人却贬低说,“泥活字无法真正印刷”,近日中国学者按史书复原了泥活字印刷术,但韩国毫不收敛。
《东医宝鉴》是一本什么书呢?
朝鲜宣祖29年(公元1596年),许浚向宣祖提出编纂医书,将医术普及化,让一般百姓也懂得阅读。因此宣祖命许浚与御医杨礼寿、金应铎、李命源等一同设编辑局纂。《东医宝鉴》一书共有25卷,参考中医药书83种,朝鲜医书3种,是朝鲜最佳的综合性传统医学医籍。《东医宝鉴》在韩国医学史上的地位,足以和中国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相比,两书同样是记载各类草药的医书集大成之作。
综合来看,《东医宝鉴》是一本收集前人医书(主要是中国)成果的综合,以医术普及为目的,类似于《四库全书》的药书,创造性有限。而其在中医界的地位、成就,远远及不上战国时《内经》、唐代的《伤寒论》。而这样一部二流的医书,在国际上鱼目混珠,企图掠夺中国几千年前先人的优秀文化成果,实与盗窃无异。
而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当代普通中国中医治疗效果确实已不及韩国中医。
《伤寒论》作为对《内经》的阐释,确立了中医经方在医学史的地位。但明清时兴起“温病派”,并盛行。“温病派”误判“阴阳”、“重用寒凉”,把持了当代中国中医学的教研。虽然这些中医生常能把病情分析说的头头是道,但不知“阴阳”,治病的起始就是错了。所以,中医的疗效越来越差。而韩国中医继承“伤寒论”这些经典,并不受“温病派”影响,在本地药草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有效治疗慢性病的补虚疗法。
但中医经方也在不屈的发展,特别清末,一些文化功底深厚的儒医再此阐释了《伤寒论》这些经方的意义,并且在民国初年震惊中医学界。比如,在成都学医的祝味菊在上海屡治奇病,以用药峻猛、立效而震惊沪上,把一些温病派判为死罪的患者起死回生。其经历可以称为“医侠”也。近来,这些经方的中医,以“补阳虚”根治各种疑难慢性病症,尤其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肝炎,甚而癌症这些西医措手的绝症而声名大震。
当代中国面临医疗体制的种种抱怨,究其根本,西医和普通中医无法根治一些常见的慢性疾病,让高血压、心脏病这些病人不能中止服药,并且病情逐渐加重,耗费大量社会财富,个人无法承担,国家也力有不逮。
国家怎能放着中医经方这个财富不用呢?普通中国人,也应学学经方防身,因为现在医院的治疗几乎完全错误,在那里只是越治越重,特别,父母晚年的沉重医疗负担和痛苦,是为人为己的好事。
韩国抢夺文化成果不足畏,我们放弃了本来是自己的宝贵财富才是真的可畏。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