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 > 国际 > 国防外交

“社交网络”网络安全几何

李刚 朱文 · 2014-08-07 · 来源:中国信息安全
收藏( 评论() 字体: / /
社交网络提高了对政治的全民参与度,弱化了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网络舆情成为政治动员的新手段。社交网络还冲击了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

  社交网络以其无穷的触角,把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场”。如今,微博、微信、朋友圈,已成为潮流、时尚的代名词。在它们之后,更多的旨在帮助人们建立联系、分享资源、游戏互动的各类社交网络应用和平台都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迅速聚集,各种新信息数量呈几何级急速攀升。

  当人群如此史无前例超越空间、时间地聚集于社交网络平台,这时的社交网络无疑就像一个“高峡出平湖”的大坝水库,从整体来看,它积蓄了巨大的能量,既能导向建闸发电的新能源,也可能成为洪水冲塌之灾害;从每个网民个体来看,当你越深入地参与社交网络互动,留下越多的足迹,得到越多快乐的同时,你的个人信息隐私也面临着更多的安全威胁。

  社交网络以其最独特的创新,带给人们最快捷的信息传递、最大量的交流互动而引人入胜的同时,也从很多方面给人们带来更多和更大的风险、威胁和隐患。

  据《纽约时报》报道,美国空军曾发表过一封警告,提醒美军小心使用诸如Facebook 之类的社交网络,原因是这些网站上的定位功能可能会向敌人暴露军方的位置。

  在地球上,能够让美国大兵感到害怕和警惕的事物,应该不是很多,社交网络却自诞生以来很快名列前茅。其实,除了美军,社交网络已经让个人、社会、民族、国家,都产生过不同的安全问题。

  这个让我们如痴如醉沉浸在虚拟空间不能自拔的网络平台,在其便捷生活的另一面,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安全“黑洞”,是我们在深入使用之前,应当有所认识的。

  应用之王

  透视社交网络的“前世今生”

  社交网络,实际上是业界对于社交网络技术、产品对用户提供的服务的统称,即社交网络服务,英文简写为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也有翻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其广义含义也包括相关的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

  或者可以生动简单地理解,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

  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网络的快捷通信属性给予人类互通信息以极大的技术支持。从早期的互联网应用看,电子邮件自然是最早期的网络社交应用,不过它只能解决点对点的单向信息传递,而且不具备实时性。于是,BBS把网络社交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点对点交流成本降低,推进到了点对面交流成本的降低,把“群发”和“转发”常态化,理论上实现了向所有人发布信息并讨论话题的功能(疆界是BBS的访问者数量)。

  然而,随着新技术和新应用的创新,20世纪九十年代,即时通信(IM)和博客(Blog)横空出世,迅速成为人们网络社交的主要平台。这两者更像是前面两个社交工具的升级版本,即时通信(IM)提高了即时效果(传输速度)和同时交流能力(并行处理);博客(Blog)则开始体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信息发布节点开始体现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因为在时间维度上的分散信息开始可以被聚合,每个用户希望自己在网络上的“形象”和“表达”更加趋于快捷完整,这时候社交网络作为一场全新的技术创新和应用革命出现了。

  从国外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看,最早的社交网站是1997年创立的SixDegrees.com,它允许用户创建个人主页和朋友列表,从1998年开始,用户可以访问朋友列表。在此之前,其他一些网站也具有部分社交网络特性。如Classmates.com允许用户添加中学或大学同学到列表中,但不可以创建个人主页。SixDegrees是第一个具备社交网络所有特性的网站。

  从1997年到2001年,许多在线社区开始支持各种各样的社交功能。如1999年发布的虚拟社区网站Cyworld8,自2001年开始添加社交网络特性,直到现在依然是韩国最流行的社交网站之一。同样地,瑞典的网络社区LunarStorm于2000年重新定位自己为社交网站,包括朋友列表、访客名单、个人日志等属性。

  社交网络的另一个浪潮由Ryze.com掀起。 Ryze帮助人们管理商业关系网络,早期用户包括商业和技术社区的会员、企业家和投资人。Ryze最终并没有流行起来,但另一个与其类似的社交网络LinkedIn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面向商业客户社交网络的服务网站。

  正如长跑比赛中,前期领跑的选手往往不是冠军一样,在现代社交网络的发展史中,第二波出现的Friendster、MySpace和Facebook这三个社交网络平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迅速超越了早期的社交网站,引领了行业的方向。这三个典型的社交网站对于整个社交网络生态环境(包括商业模式、文化、关键技术、研究问题)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Friendster发布于2002年,当时是另一家收费约会网站Match.com的主要竞争对手。当时大多数的约会网站通过共同兴趣将用户聚集到一起,而Friendster认为通过老朋友来结交新朋友比认识一般的陌生人更有意思,因此它的核心思想是结识“朋友的朋友”。

  MySpace创立于2003年,风格与Friend-ster很像,但MySpace却推出更多人性化创新细节,例如其一个创新之处是允许用户创建具有特色风格的个人主页。用户可以在页面表单中添加HTML代码,让自己的页面具有独特的背景和样式。创建个性的MySpace页面在当时变得非常流行。这也是MySpace一经推出便赢得很多用户的原因。2005年5月,新闻集团(News Corporation)以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MySpace,吸引了大批媒体和各界人士的关注,真正促成了“社交热”。

  与其他社交网站不同,Facebook的名气已经超越社交网络,甚至IT行业,2010年,作为全球排名第一、访问量已超过google的网站,拥有十几亿用户和数百亿美元的品牌价值的Facebook,被拍成了一部热卖的电影大片——《社交网络》。

  2004年2月,哈佛大学计算机和心理学专业的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创办了“The Facebook”,十个月后,Facebook的用户就超过100万。随后的时间里,Facebook保持了高速的发展轨迹,从2006年9月到2007年9月间,该网站在全美网站中的排名由第60名上升至第7名。2012年5月,Facebook登录纳斯达克上市,以42.05美元开盘,市值达到了1152亿美元。截止今年初,创立刚十周岁的Facebook市值已经突破1500亿美元,在Alexa流量排名全球第二,仅次于Google。可以说,Facebook已经成为了社交网站的集大成者。

  从中国社交网络发展历程看,中国社交网络的发展历程主要经过三个大的阶段:雏形期阶段、娱乐应用阶段和微信息阶段。

  其一,雏形期阶段。从社交网络的深层演变来看,社交网络应该是从WEB1.0时代的BBS层面逐渐演进。相比于E-mail形态,BBS把社交网络向前推进了一步。此外,相比于即时通信和博客等轻社交工具,BBS淡化个体意识将信息多节点化,并实现了分散信息的聚合。此时,天涯、猫扑、西祠胡同等产品都是BBS时代的典型企业。从VC/PE关注度来看,2006年以前,资本主要关注BBS及博客形态的社交网络产品,但是后期来看,这类企业的发展多不尽人意。

  其二,娱乐应用阶段。经历了早期概念化的六度分隔理论时代,社交网络凭借娱乐化概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外社交产品推动了社交网络的深度发展。如2005年成立的人人网、2008年成立的开心网,乃至2009年推出的搜狐白社会等。

  其三,微信息社交网络阶段。新浪微博的推出,拉开了中国微信息社交网络时代的大幕。2009年8月,新浪推出微博产品,140字的即时表达,即根据用户价值取向及兴趣所向等多维度划分用户群体,用户通过推介及自行搜索等方式构建自己的朋友圈,迅速聚合了海量的用户群,当然也吸引了众多业者(如腾讯、网易、盛大)的追随。这种模式也再次将广义社交网络推向投资人视野。

  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社交更是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手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微信息社交产品逐渐与位置服务等移动特性相结合,相继出现米聊、微信、简简单单等移动客户端产品。另外,我们不容忽视的是SoLoMo(社交、本地和移动的简称)时代,社交功能逐渐成为产品标配,已经无法准确区分社交产品的范围。

  当然,说到底,网络社交不仅仅是一些新潮的商业模式,从历史维度来看,它更是一个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的关键力量。

  尽管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社交网络出现时间不长,但中国的社交网络却爆发出巨大的增长速度和繁荣景象。据CNNIC发布的《2014年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博客和个人空间用户数量为4.37亿人,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2.81亿,我国社交网站用户规模达2.78亿。而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即时通信平台应用则发展更加迅猛,其用户规模在移动端的推动下提升至5.32亿,截至2013年4月,约有一半以上的中国网民通过社交网络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社交网络已成为覆盖用户最广、传播影响最大、商业价值最高的Web2.0业务。社交网络巨大的发展潜力更是一度被国内外各大风投机构与公司看好,纷纷注资。

  报告分析还指出,在专门的社交网络平台应用继续火热的同时,网络社交的理念和功能,已发展成为各种互联网应用的基本元素,如网络购物、游戏、视频等服务纷纷引入社交元素以促进发展。

  由此可见,今天丰富的社交网络已经“网聚”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信息、智慧和关注度,社交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已成为网络时代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并对人们的信息获得、思考和生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网络社交已经开始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的作用,这意味着社交网络对传统世界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这个影响是一柄巨大的“双刃剑”,既有为人民服务、让生活便捷的一面;也有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可能产生巨大安全风险隐患的一面。

  安全之虞

  社交网络面临风险挑战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以及国际上对社交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从大的方面来看,除开社交网络平台作为软件或网站的属性,其本身面临的各种传统的网络信息安全威胁之外(病毒、漏洞、木马等),目前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独特应用特质,其给人们带来的安全威胁和风险隐患主要分为三类:用户信息数据泄露风险、网络谣言及不良文化威胁、社会变革及舆情安全。以下将分别介绍之。

  其一,用户信息数据泄露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安全问题。

  由于信息安全技术和网络治理法律法规的相对滞后,加上社交网络本身应用创新和用户人数的爆发式增长,使得社交网络用户信息数据(隐私)安全问题凸现,由于信息泄露而引发出多种网络犯罪,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这成为社交网络最为明显和普遍认知的重要安全问题。

  由于社交网络最初的目的是提供给真实社会圈子中的同学、朋友等网络交流平台,所以多数网站要求用户使用真实资料注册,并在网站的个人主页上提供了包括身份资料、信用卡账号、联系方式、生活动态在内的大量隐私数据。由于社交网络的技术缺陷以及用户的粗心大意,这些数据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或组织掌握,对用户的人身或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同时,身处于社交网络上,每个个体都有自己认为相对安全和信任的“熟人”社交圈,这个社交圈在不断成长,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社交“熟人”网络社会。这种基于人与人社会信任建立起来的网络社交平台就成为了滋生网络犯罪的温床,为网络犯罪分子提供了新的机会。犯罪分子会在社交网站上努力开展自己的社交工程建设,以欺骗用户透露个人信息来取代以往利用软件技术入侵网络的方法,逐步掌握犯罪所需的全部信息。社交网络犯罪最突出的特点在于犯罪分子将传统网络犯罪的技巧与现有的社交工程技术相结合,如鱼得水,可以敲诈用户钱财,或者诱使用户下载恶意内容,以及进行其他诸多的网络攻击和侵害。社交网络的快速流行,有着星火燎原之势,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交用户,而且还是一个由点到面的侵害,犯罪分子可以通过冒名方式欺骗用户的好友,同事和家人,乃至整个社交网络上的虚拟社会成员,造成大面积的侵害。

  对于社交网站而言,用户填写的个人资料越详细,就越有商业价值。因此,几乎所有的社交网站都在鼓励用户填写真实资料,但提供的安全保护却并不充足,容易造成个人隐私泄露。用户隐私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用户个人基本信息和用户访问行为信息。

  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网民遇到的泄密问题主要有个人资料的泄露,包括手机号泄露、账号密码泄露、邮件账号泄露(邮件通讯录泄露)、个人真实信息泄露等。据最新研究表明,攻击者主要通过公开的名单列表、虚假用户、合法用户、钓鱼攻击、恶意软件、面部识别、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图像元数据标记等方式,可从社交网络中有效获取大量个人信息。

  另外用户在同网友的交流中,也会不经意地透露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窃取个人信息,甚至会造成其家庭、单位等私密信息的泄露。在遭遇这些信息泄露后,往往会频繁受到各种商业广告、垃圾信息的骚扰,收到各种挂马、钓鱼网站的链接,甚至是收到诈骗、勒索的电话和短信等随之而来的大量安全问题。

  其二,网络谣言以及网络不良文化传播的安全问题。

  除了以上基于技术层面对信息数据直接侵害的安全问题之外,从思想文化、言论内容层面所产生的巨大危害,是当前社交网络影响极其深远的问题。它主要包括网络谣言、知识产权危机、人的异化和思想碎片化等文化安全问题。

  社交网络以其聚合人群、传递信息的特质,尤其是凭借其迅猛发展的势头,在给人们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网络平台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仅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诸如“军车进京,北京出事”,“抢盐风波”,“艾滋病患者滴血传播艾滋病”等没有事实根据的谣言大肆传播,而诸如将“谣言并非止于智者,而是止于下一个谣言”奉为圭臬的“秦火火”、“立二拆四”等更是在社交网络平台肆意妄为,谣言惑众,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导致了民众的恐慌和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对于文化的创新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是重要的基础手段,而社交网络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有力渠道,在扩大人们视野、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存在着知识产权危机。这种危机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社交网络平台复制转发的便捷性,例如直接将他人的原创微博不署名地进行复制以个人名义发布。同时,社交网络点对点直接互动,也利于盗版电子书籍、软件和音视频的隐蔽流转。

  在今天,社交网络技术的出现,特别是微博的出现可以说使人的异化问题愈加普遍和严重。因为它正促使人们越来越依赖于这个技术化、形式化、中介化的媒介,人们对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应用的过度依赖在本质上加重了技术对人的控制,人在很大程度上沦为了技术的奴隶,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其主要表现为人的主动思维能力弱化、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降低、思想独立性的削减等。其中,人的主动思维能力弱化的原因在于人们往往在一遇到任何问题就求助于网络,虽然这种求助使人们获取信息更加方便也更加快捷,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主动思维的能力。另外,人们往往通过网络进行娱乐交友,但这种交友活动只存在于虚拟的空间,在虚拟空间里,人只是数学化或符号化的存在,长期沉溺于网络不仅会使人更加孤独,而且会造成现实中人际关系的淡漠。

  另外,社交网络信息内容大多是“短、多、快”,信息碎片化特征明显。在人们对其逐步依赖的过程中,信息的碎片化很容易导致了人们思想的碎片化,由之而带来的人们的思维的简单化、被动思维以及理性思考的缺失正在侵蚀着人们的心灵。

  如果说,前面两大类安全问题,只是针对用户个人和某些局部人群的话,那么,社交网络真正重大的威胁,则来自于其对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和推动力量。从正面来讲,社交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互动沟通和人群聚合渠道平台,它的出现与普及,使社会各个阶层政治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较之以往大幅提升,政治参与的质量随之显著增强,政府决策活动更加趋于合理、高效,有力维护了国家及所辖民众的利益。但不可忽视的是,传播快速、覆盖广泛的社交网络平台有时也会因为一些网络谣言或服务于特定目的,成为某种特定议程煽动炒作,对整体社会政治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将网上的过激情绪蔓延至现实社会,引发社会动荡,影响国家政治安全利益。

  由于社交网络对于消息传递、舆情形成的天然平台优势,近年来,社交网络已经成为聚合网民、形成舆情的重要平台,如果被不法分子或敌对势力利用,很容易造成对社会、国家稳定秩序的破坏和冲击。

  不久之前的伊朗、突尼斯、埃及,现今眼目下的乌克兰,国家变色、社会动荡、民族纷争、人民受害,这些国家安全背后的“黑手”所依仗的重要工具,便是社交网络。

  对社会稳定的冲击、政治纷争的推动和国家安全的危及,已经成为社交网络所导引出的最大的安全问题。

  舆情之险

  社交网络影响国家社会变革

  进入21世纪,社交网络在人们互动联系和信息传递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导致人们的信息互动习惯,乃至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转型。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A?Toffler)早在1983年便在《预测与前提》一书中预言人类将进入信息政治时代,要注意研究与信息有关的种种政治问题。

  托夫勒说:“信息是和权力并进而和政治息息相关。随着我们进入信息政治的时代,这种关系会越来越深。”毫无疑问,社交网络的出现彻底加剧了政治变革参数的结构,与传统媒体信息平台相比,社交网络具有多元复杂、即时互动、传播无界和隐蔽难控等特点,其参与主体多样复杂,内容数量庞大,传播速度极快、范围巨广,已经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和国家安全的新兴的综合“超力量”。

  回首既往,报纸、电视、互联网都是政治斗争的重要工具,麦克卢汉说:“报纸是调动舆论的手段,造就了国家的道路系统。”那么,继印刷术、电力革命之后出现的信息革命所带来的传播、交流工具——社交网络更是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掀起一场政治革命风暴,这场风暴不在于政治内容的花样翻新,而在于媒介形式的本身新颖无比和功能无限。

  作为政治大国的美国,社交网络已经成为其内政外交的重要平台和手段,而作为国际政治大佬的奥巴马,则是玩转社交网络的高手和最大受益人。2008年美国大选被称为“Facebook 之选”。当时,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提出要重视社交网络在竞选的作用,为此,专门成立了新传媒战略中心,以“我的奥巴马”网站(MyBo)为核心,并聘请 Facebook的联合创始人克里斯?休斯为竞选团队的在线统筹专家,让他来管理网站,并负责社交网络工具方面的工作。奥巴马的支持者可以通过该网站加入当地的团体,举办活动,注册更新,还可以创建个人筹款页面等。有超过 200 万美元的竞选资金是由这些网上的“小捐赠者”以每人不到 200 美元的捐款累积起来的;网站也吸引了 200 多万的会员加入支持者的行列。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与奥巴马在Facebook 上的 100 多万名粉丝沟通,为了反击针对奥巴马的谣言,还建立了一个“反诽谤网站”等。奥巴马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这充分表明了社交网络的能量巨大,它成为一种革命性的政治工具。

  然而,无论对于奥巴马,还是社交网络,这仅仅只是开始。在奥巴马任总统的四年里,互联网以更快的速度在发展,社交网络已经深度地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Facebook、Twitter、Youtube 等社交网站已经成为美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2012 年,新一届美国总统大选又拉开序幕,奥巴马和罗姆尼正是在社交网络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各自展开了竞选攻势。给人的印象是:社交网络成为影响总统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因此,2012 年的大选相较上一次大选,社交网络的影响更加广泛、深入,被称为美国历史上首次“社交竞选。”

  这些都充分地表明了他的竞选团队对社交网络的重视程度。数据显示,奥巴马团队每天在 Twitter 上发表 29 次信息,而罗姆尼团队只有平均一次,奥巴马团队的博客和 Youtube 视频数量也是罗姆尼的两倍。奥巴马在社交网络上取得的领先优势,也许是他战胜罗姆尼的一大法宝,从而为他的成功连任奠定了基础。他在成功连任之后,马上在 Twitter 上发文表示对支持者的感谢。

  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社交网络既能把一个总统扶上宝座,也能把一个总统给拉下马。执掌突尼斯总统权杖二十多年的政治强人本?阿里,就是在以社交网络为核心平台卷起的“茉莉花革命”中,狼狈下台,锒铛入狱。

  继突尼斯“茉莉花革命”之后,北非中东地区持续动荡,埃及、利比亚纷纷发生政权突变,叙利亚陷入内战的泥潭中,巴林、沙特等国家民众示威不断。这些国家之所以发生政变,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国家内部的确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社会矛盾问题严重;另一方面,新的社交网站在此次“中东波”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西方盛赞社交网络的作用,并把这次革命称之为“社交网络革命”、“脸谱革命”、“维基革命”等。

  当然,社交网络在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名利场中产生了重大的公共效应,它在西方发达国家也同样具有难以控制的趋势。如在 2011 年英国的骚乱中,黑莓手机的信使服务(BBM,BlackBerry Messenger)是在骚乱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媒介手段,此外,Twitter、Facebook 等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社交网络被认为是推进“第四波民主”的主要工具。由于人们的交流、交往、思想和行为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用户生产内容、传统的“守门人”式微,催生了各种“自媒体”、“众媒体”、“自组织”和网络群体,产生了一种“无组织的组织力量”,社交网络的渗透力、动员力、影响力和组织力越来越不能忽视。

  从具体的政治事件来看,社交网络已经全面地进入到世界政治的舞台中,这种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明显,它的重要作用也已经引起各国政府和政界人士、政治学家、军事学家的广泛关注,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把社交网络作为自己参与政治的一个手段。当然,在社交网络和政治之间并不存在着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那么,社交网络是怎么样对社会秩序和政治安全产生作用的呢?

  首先,社交网络提高了对政治的全民参与度,弱化了政府对社会信息的控制力。

  社交网络首先改善了人们参与政治的途径和手段,使人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能够获得有关政治的信息并通过网络形成一定的舆情意见,并且很快速地传播扩散。如果这个特性为政府所用,那么政府能够及时地获得网络上的民意,从而能够快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决策。而相反,如果为反政府敌对势力所用,则自然起到超强反作用。

  其次,网络舆情成为政治动员的新手段。网络时代,政治动员的主体不再单单是传统的媒体,及传统政治渠道,社交网络的开放性和隐蔽性给社会团体,甚至是个人提供了进行政治号召、动员的机会和舞台。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的相对独立性是网络社会的主宰机制,它能够将核心的政治运作过程从现实的政治控制中转移出来。借助于社交网络,大众完全可以绕过政府的层层监管与控制,获得全新的政治动员条件和机会。社交网络的交互性和超链接扩散性,使得各种政治呼声都可以在网络虚拟世界找到支持者,而代表这些呼声的某些精英分子或主导人员则自觉地充当起这种呼声的“代言人”,这促成新兴动员主体的出现。

  社交网络可以借助网络传媒特有的技术优势,便能完成信息在网上快捷而广泛的传播,大大节约了政治动员的成本,大大提高了政治动员的效率。而少数服务于特定目的,旨在推动特定议程,反对现行体制或政权的团体或个人则正是利用社交网络在政治动员上的这些特性,不断放大并强化消极的政治立场与态度,一旦时机成熟,便将活动的触角延伸到现实世界,从而导致聚众行为和政治危机事件,直接影响国家的政治稳定。在重大事件和社会危机发生及处理过程中,社交网络极易起到鼓动、误导和干扰的平台作用。一旦矛盾激化,就可能会触发大规模政治骚乱与“街头政治暴力”。由于社交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其组织活动的隐蔽性,政府一般难以发现,即使发现,也很容易错过控制的最佳时机。社交网络如果不加以正确管控,很容易形成对国家政治稳定的极大威胁与隐患。

  第三,社交网络还冲击了现有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随着网络虚拟世界的快速发展,各种组织或个人都本着不同的政治理念与利益目标,分门别类地汇聚成数量庞大,规模可观的网上群体,并通过营造网上舆情对国家政治生活施加影响。

  以我国为例,截至2013 年底,我国网民数量超过6 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45%。截至2013年11月底,我国有103 家网站提供微博服务,全国微博账号总量已突破13亿,新浪、腾讯微博用户日均发帖量2.2亿条左右,微博已成为网上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媒体法人微博快速发展,仅在新浪和腾讯微博平台,已有3.7万个媒体机构账号。微信发展更为迅猛,短短两年时间,微信用户突破5 亿,活跃用户超过3 亿,其中,境外用户突破1亿,成为一款具有国际化特征的新媒体平台,此外,传统的电子邮件、博客和个人空间以及论坛/BBS仍保持了较高的使用率,上述这些主要互联网应用汇聚了大部的网民,并结成了一批难以详细计数的网络社交圈子,这些以个性化、自由表达、共同认知与志趣为特点的网络群体,对社会上的其他人群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若放任自流,对社会稳定无疑将带来难以挽回的负面影响。

  总而言之,社交网络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交流载体和社会联系形式,它重新构建了人们的关系网络,使人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增加了沟通、交流的工具,而且促使人们之间的协调、合作。社交网络是人的关系网络,它必然影响政治活动产生的特定政治关系。

  认真地分析社交网络在政治中的作用,会发现其具有极大的“双刃剑”效应。它既可以作为有助于使政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例如它能够使人们更容易地获得政治信息;能够塑造美好的政治信仰;能够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能够提高公众的政治参与度;能够推动政治生活的社会化等等。但同时,它也能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虚拟边界,弱化国家对社会信息的控制,易成为引发“街头政治”或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并削弱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在国家主权安全、信息安全、政治制度安全以及意识形态安全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如何有效使用、科学管理,扬其长,避其短,也许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交网络之后,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 支持!」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声明: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责任编辑:昆仑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网刊微信公众号

收藏

心情表态

今日头条

最新专题

130周年

点击排行

  • 两日热点
  • 一周热点
  • 一月热点
  • 心情
  1. 亵渎中华民族历史,易某天新书下架!
  2. 我对胡锡进和司马南两个网络大V的不同看法
  3. 司马南|会飞的蚂蚁终于被剪了翅膀
  4. 美国的这次出招,后果很严重
  5.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6. 近20年中国社会分层剧变的特征与趋势: 一位清华教授的直言不讳
  7. 否定了错误,并不代表问题不存在了
  8. 就算明着不要脸,你又能怎么办呢?
  9. 中日合作:是该扒扒绝大部分人都不知道的日军美化师了
  10. 77年前,2583名英雄儿女踏上北撤之路
  1.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2. 普京刚走,沙特王子便坠机身亡
  3.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4. 送完一万亿,再送一万亿?
  5. 湖北石锋:奇了怪了,贪污腐败、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6.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7. 紫虬:从通钢、联想到华为,平等的颠覆与柳暗花明
  8.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9. 李昌平:县乡村最大的问题是:官越来越多,员越来越少!
  10. 读卫茂华文章:“联想柳传志事件”大讨论没有结果,不能划句号
  1. 张勤德:坚决打好清算胡锡进们的反毛言行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论》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册)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贵生|如何科学认识毛主席的晚年实践活动? ——纪念130周年
  4. 吴铭|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们遭遇致命一击!
  6. 尹国明:胡锡进先生,我知道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药谎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现!面对发烧我们怎么办?
  9. 说“胡汉三回来了”,为什么有人却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论勇气来一次拨乱反正
  1. 张殿阁:在十大开幕式上执勤——记伟人晚年几个重要历史片段(二)
  2. 这轮房价下跌的影响,也许远远超过你的想象
  3. 相约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5. 不顾中国警告,拜登出尔反尔,解放军发出最强音:绝不手软!
  6. 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难吗?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