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尔麦里
余辉灭尽夜幕四合之后,他出现了。在一长串陌生的语言中,我的耳朵敏捷地捕捉到一个熟悉的单词,赶忙通过翻译再三确认——我才意识到这下真的遇见了亲戚中的亲戚。
他拉着我的手:“……Çarşamba的夜里,我们有尔麦里,你能等着参加吗?”哈,尔麦里!在广袤南疆的那些日子里,哪一天不是尔麦里!求取新知的尔麦里,享受感动的尔麦里,重逢亲人的尔麦里,体验痛苦的尔麦里,感知自然与美食的尔麦里……注视那一张张面庞、一双双眼睛,不就是一次次尔麦里么?包括此刻眼前的这一双。在享受的水里泡得太久了,人的心也就渐渐散漫了,甚至想不起“尔麦里”这个词儿了,只是隐隐感觉到离别的逼近、丧失的紧张——这美好的人间花园、这世间再也找不回来的古丽斯坦!……一心想象着自己的下半生怎样过上这种天天尔麦里的日子,对眼前的这个邀请,也就心不在焉了。我心里关心着另一个问题——犹豫了一下,我还是问了:“不干涉吗?”他略一停顿,笑了:“天亮之前,我们就散了。”
Amal(尔麦里),阿拉伯语中,这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工作”一词。即使在宗教的语境里,“尔麦里”也是一个善行罪恶通用的中性词。但一当进入苏非的话语,“尔麦里”便拥有了一种肃然意味:不止神圣,而且神秘。最简洁的解释:它指一种宗教义务之外的自愿功修(宗教术语称之为“副功”)。最常见的形式是:在夜深人静之际反复吟颂真主的美名。说穿了,“尔麦里”的内容和目的无非是:呼吁真主,祈祷和平。——是的,就是这样的工作,也需要秘密进行,掩人耳目形同犯罪。这给人一种启发和教育:历史与世界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至今我不能确定:那一夜我的亲戚给我的回答,究竟真的轻松如他展颜一笑,还是只为安慰来自远方的我。昏黄灯光斜照着墙上“严禁非法宗教活动”的铁牌,我不及深究他那一笑的内容。那一刻,山中黑暗正浓,人间西风正烈。
但就在这样的浓黑烈风里,表达热爱、追求和平的尔麦里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在大地的各个角落里,正秘密进行着。
同一天,一场以中国的名义举行的尔麦里,正在遥远的巴勒斯坦进行——
那一天,中国作家张承志在杰拉什或者伊尔比德的某个难民营里,正yed bi yed(手递手)地将一笔笔善款递送到老人、孩子、母亲和残疾人的手中。善款来自张承志著作《心灵史》改定版的发行收益。捐赠对象是过去一个世纪里这个世界上迫害最深重、反抗最坚决的人们。
不能不说这是一场以其象征意义而充满神秘意味的尔麦里。神秘不仅意味着正值正义的“绳索突然断了”、巴勒斯坦的苦难史已满64年之际,恰逢尔麦里的实践者生年64岁;不仅由于捐助对象是一群以不屈和尊严而成为人类精神象征的人民,而尔麦里赖以募款的作品也描述了一个“以反抗和牺牲著称的人群”;也不仅因为今天踩着1960年代从世界各地奔向巴勒斯坦的“赤军”、“红色旅”、拉美国际主义战士的足迹包括血迹,走向巴勒斯坦的尔麦里实践者,正是当年的“红卫兵”命名者……最重要的象征意义在于:这是一场以中国的名义而举行的尔麦里。
正如张承志在这场尔麦里途中的数次讲演(《越过死海》)中,每次开场宣布的那样:当年中国的正义声音,“像母亲的乳汁,成了我的教育的一部分。”而在今天,正是由这个曾经在正义中国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儿子代表着中国,以一场宗教的仪式,来实践自己的也是祖国的初衷,向世界宣布她的伟大教养。
巴勒斯坦的意义并不在于其宗教象征,而在于她从二十世纪直至今日成为了历史主题的象征地:种族主义与人类平等精神、殖民主义与独立斗争、资本主义与阶级革命等几乎所有人类历史主题的演练场。无疑,她也成为过去六十多年里全世界正义人类和知识分子良知的试炼地,任谁也无法回避:从日本青年赤军到拉美非洲的国际主义战士,从伊迪·阿明、奥马尔·卡扎菲到乌戈·查韦斯、埃沃·莫拉莱斯,从若雪·柯利到“若雪·柯利号”上的19名国际主义烈士,从爱德华·赛义德、诺姆·乔姆斯基、罗杰·格鲁迪、何塞·萨拉马戈到最近的君特·格拉斯……64年的历史流水中,仿佛人类的良心列队从巴勒斯坦的面前走过,一一接受她冷峻的审视。今天,张承志代表他的祖国来了。
同样这也是一场秘密的尔麦里。没有送行的队伍没有欢迎的仪式,没有媒体的炒作也没有新闻的评论,只是张承志和他的小小团队,在一片举国讨伐“余孽”的喧嚣中悄然出发,在一场普天欢呼“诺贝尔”的热闹中无声归来。带着中国的温暖,去向人类自由和尊严的象征致敬,去向罪恶和苦难宣布正义,去向世界斗争的中心表达和平。个人与祖国、文学与革命的初衷同时实践,美意与决心一并实现。“文学的句号应该是这样”,举念真纯的尔麦里更应该如此。
2012年,一场中国的尔麦里、一场国际主义出征胜利完成。未来的历史,将出现醒目的一笔。
尔麦里就是工作。尔麦里不仅关系着每个人的前途,也将决定中国的命运。决定中国命运的尔麦里不仅仅是经济数据、航母吨位,更不是对自己的文明传统弃若敝履、马戏团的猴子般围着西方的某个奖团团转,中国的尔麦里至少还应当包含:正义的立场和尊严的教养。未来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刻,历史将检阅每一个人的尔麦里。
2012年10月12日草成
2013年6月25日改定
原载求是理论网>文化>学术争鸣2012-10-16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