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妮:杨思远讲座笔记
辨析国企性质 明确国企改革方向
一、全面所有与国家所有
什么是公有制?长期以来,对其理解就是公共所有,也可以理解为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但是这种理解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原理,但是公有制真正的含义是什么?马克思为什么要建立公有制,否定私有制,马克思主义是意识形态,凡是意识形态都具有阶级性.自从人类产生以来,劳动阶级始终存在。劳动阶级发展到工人阶级的时候才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资产阶级有自己的阶级意识形态,两种主义的斗争,在《资本论》和《法兰西内战》马克思这样说,对土地以及依靠劳动创造的生产资料公共占有的基础上,无论是天然的还是劳动创造的,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包括两个概念:公共占有和个人所有制。公有制就包括这两个方面。
个人所有的重要性。公有制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否定之否定。如果生产资料仅仅是土地的话,个人所有就可以等于个人占有。所有权和占有权可以是统一的。但是劳动者个人所有制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不可能把工厂的机器设备拆散成零部件分给个人,这就必须要求共同占有共同所有。过去只强调公共占有不强调个人所有。因此所有和占有不是同一个概念。
占有权比所有权更高,占有的个人可以施加权利在其上,而所有权仅仅是所属关系。但是所有权者对财产本身更关注财产,有愿望有能力去监督占有者的使用。全民所有制就是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有权对公共机构的权力者进行监督。监督的根据就在于他是公民,公民有民主权。公民是公共权力的行使者。公民就是指公共权力范围中的一民,能够行使对公共权力监督的人才是公民。公共占有权行使机构与企业人员之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公职人员跟普通的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是国有企业内部的主要矛盾。通俗的说法就是官与民的矛盾。如果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有企业,民应该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占据主导地位。如果相反的话就已经变成官僚资本了。官僚资产阶级就是利用政权控制资本,和垄断资产阶级性质不一样,主要是对现有财产进行再分配。今天再来看俄罗斯就已经很清楚了,叶里钦等人就是利用权利对资本的控制,很多人都是当时的共产党内的高官们。中国的未来就很可能是俄罗斯今天的方向,中国一变就会变成依附性的三等国家,一切它可能还是世界的一霸,但是今天它成了依附性的国家了。很多项目它要保护,但是已经力不从心了。官僚资本跟私人资本不一样的地方。可见,公有制是公共占有加个人所有,那么以前的国有企业恰恰是个人所无加公共占有。这个矛盾在建国初期不明显,到后来官与民的矛盾逐渐加深,民就只能下岗了。
过度性的企业形式有两种方向,一是民能占主导地位,那么国有企业就有可能演化成社会主义的国有企业;但是今天的现状恰恰相反,官占了主导地位,民的权利日益被剥夺,主仆关系颠倒。国有企业现在基本上就是这样,所以厉以宁等人批评得对,但是不能演变成后来的把国企的所有权卖给仆人,最后反仆为主。今天再说干部是公仆的话,就成了一个笑话了,人人都愿意当仆人不当主人了。这就说明仆人过的日子肯定比主人好,这样国有企业的性质就彻底改变掉了。这样的话国有企业就是官僚主义,这样的企业还真不如卖给私人,成为私人企业。
二、国有企业矛盾的演变。
矛盾由民治官到官治民两个阶段。50年代是人民民主制度,国家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但是采取的形式是官僚的。新中国那一带官员是在人民战争中涌现出来的,他们和人民有着血脉关系,所以他们那批人的确是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的。那时候虽然也有腐败分子,但是他们很难存在。所以那时候老百姓就认为当官的就是为自己服务的,因此中国人民焕发了极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那时候的官真正的是人民的公仆。但是等这样一批老革命逐渐退隐历史舞台以后,当官的性质就彻底变了。官僚习气日益加重,越来越脱离人民群众,也越来越官僚化。仅仅8年时间,体制就开始官僚化了。毛在56、57年就看到了这个问题。毛写了两篇文章《论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问题》。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会解体,就是因为官与民的关系没处理好。毛泽东在五十年代就已经预示到颜色革命的问题了。所以毛晚年的思想并不是像有些人讲的那样晚年犯了重大错误。毛泽东永远是人民的领袖,考察他的思想必须从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
毛因此要反右,利用党外人士对党进行批评监督。历史已经浮现出来《往事并不如烟》中有这段历史的真实记录,实际上上官僚阶级故意弄过火,否定共产党,从而引起毛的重视,使反右失败。反右的结果不是毛的错误,四清、社教和文革明确提出口号“踢开党委闹革命”。王洪文带领工人闹革命,把上海市委书记曹荻秋赶下台。那时候官僚主义者阶级已经逐渐形成。57年到76年毛的著作很多,但是没有公开出版。所以50年代后期,国与民的矛盾开始演化。60年,毛主持批示“鞍钢宪法”,(苏联马钢宪法主张一长制),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干部参加劳动(有利于抑制干部官僚化),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适的制度(烦琐的规章制度都是资本家对工人统治的结果,废除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干部知识分子和工人三结合构成企业的领导班子。毛的基本思想是只要企业是工人自己的企业,就不需要什么激励机制。50年代工人的干劲就来自于工人是企业的主人公的地位。所以当后来企业的性质发生变化以后,工人的积极性就散失了。由此可以判断,当时国企的矛盾已经激化,毛希望以鞍钢宪法的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但是后来也失败了。
70年代末80年代出,整个社会死气沉沉,人们没有生产积极性。要坚持集权体制又要调动积极性唯一办法就是私有化,因此在农村就有了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就成了集权主义加小农经济的模式。这时就出现了“杭钢经验”。
钢铁的冶炼过程:炼焦,炼铁,炼钢,轧钢四个过程。钢铁的冶炼过程,过去国企的钢材价格是这样算的,每增加一个环节成本就增加一个,加合理利润。到了7、80年代市场化,价格就受市场变化影响,遇到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很大。杭钢经验迅速适应市场,工人没有积极性,分厂报喜,总厂报忧,生产出来的钢铁卖不出去。因此杭钢领导就将此核算过程颠倒过来,先核定一个数额标准,分给各个阶段。把四个阶段都固定下来,“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然后开始承包,招标。一开始80%的利润返还承包单位,大大调动起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杭钢影响很大。层层承包,最后承包到个人,每个职工都有降低成本的积极性。每年节省下来的成本很可观。“千斤重担人人挑,各各都有硬指标”。
绝大多数企业没有采取杭钢的方法,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新自由主义出来鼓吹“靓女先嫁”“股份改制”等,基本把企业给卖光了。最近张宏良写了一篇文章,是关于鲁能集团改制的文章,这是国企改制的典型。官僚力量不断增长,民的力量不断减少。国家是政府说了算,政府是官员说了算,因此很自然就到了官有。民和官在历史上从来就是针锋相对的,但是今天就有本事把民有变为官有。
三、那么国企的演变有没有什么经验教训呢?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细胞死了,结构自然就没有了。现在中央级的国有企业就五个:电力、电信、铁路、军工和金融。将来我们要建立什么样的企业呢?两会通过物权法,七次审议终于得以通过。通过的时候正好是国企全部卖光的时候,因此物权法就是保护官僚资产。工人阶级成了真正的无产阶级,医疗、养老、教育等全没了,这一场改革就是以剥夺工人,养活官僚为主线。物权法的通过就是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巩固,巩固他们的财富。现在的改革已经到了上层建筑。物权法成了宪法的宪法,民法的宪法。网上几种观点是:一是认为物权法通过了,关键在于落实;二是认为物权法捍卫了改革的成果,是对贪污盗窃行为的保护;三是认为物权法的好坏还有待考验;四是认为现行的法律跟物权法还有不一致的地方,包括宪法,因此物权法通过不等于大功告成,下一步的目标是要修宪。
法律战场有几个大事,两会期间,温家宝又提出了两大任务两大改革。两大任务:发展生产力,保证社会公平公证;两大改革就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二就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保障社会公平公证。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有,下一阶段很可能出现政治体制改革。
如果回到49年的起点,我们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有企业呢?要如何安排才能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国企作为过渡性的企业,在过渡时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加强劳动者个人,明确劳动者个人的经济权利,就是民主制度,民主是个人权利和公共权利之间的关系,民主和专制就是这两者之间组合的问题。如果我们还是国有企业,实行民主政治体制,明确个人权利,(国家成了所有者,人民成了个人所无,这是20世纪国有企业的悲哀),生产资料的资本化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根本不是同一个 概念,资本本身不能生产出利润,只有靠剥夺工人劳动才成为可能,。中国现在有三大资本侵吞劳动者的血汗。因此国企改革的最大教训就是缺乏政治体制改革,这就是只能向官僚资本倒退。面向未来,要想发展,必须明确两个所有,建立公民社会。
交流提问阶段:
答问一:国家所有应当强调每个公民拥有平等的所有权,所以现在要出台两个法律,一是劳动力所有权法(政府如果能代表人民的话,这个问题不是问题,但是如果政府不代表人民了,个人就没有权力了,因此要必须保障个人的经济所有权)。社会主义要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不能终身制。不存在就业问题,有就业就有失业。资本市场建立的是市民社会,社会主义建立的是公民社会。公共权力必须受到民主的制约。
答问二:股份制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极至,股份保障股东的利益,社会主义企业是保障劳动者的利益,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人,创造财富也是为了人服务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社会以创造利润为目的。私有制荒唐到这个东西必须是我的才能用,物质财富的用处就是 满足人,所以资本主义不停地创造潮流,就是为了创造需求,否则的话就不能再发展了,因为它的物质财富已经足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了。专利制度是专门利己的制度。私有制度的不合理的地方,就在于不能满足人的能力成长的需求。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