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讲座内容(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主讲人审阅)
会议时间:2005年11月27日下午
会议地址:北大资源宾馆三楼“”书社
主持人: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参加活动。今天我们下午的主题是当前经济学界的形势分析,大家知道,去年以来,经济学界的生态发生了一个基本的转变,原来在小圈子内部的学术观点之争,跃出水面,成为整个舆论所关注的重大、焦点问题都在进行讨论,在经济界的反应非常激烈,今年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今年7月15号,原社科院副院长刘国光老师发表的长篇讲话,关于西方经济学在我们国家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当中影响很大,对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发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和作用。现在对他的讲话有一些不同的反应,我们今天在这个背景下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个分析,下面我们欢迎许建康老师给我们做主题分析。
许建康:谢谢大家,我是临时被叫来,但是我对这个问题一直在考虑,礼拜三社科院在学术报告厅还开了一次刘国光的学术讨论会,参加的人也有100多人,我也是主持人之一,我把情况给大家汇报一下。
刘国光的学术讨论会在社科院的报告厅开,这是很时间来的第一次,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场合,去的人有院部和各个所的一些在职和已经离休的负责人,比如说,像原来社科院的党委书记也参加了,另外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还有首师大等等一些长期以来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教学的一些专家和学者,另外还有北京的主要媒体的一些新闻界的负责同志,包括求是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北京中国青年报等等,另外中央文献研究室也派了副主编来参加。这个会议是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下面一个毛泽东的人民历史观课题组办的,这个课题组也是毛泽东旗帜网的一些班子。所以它是一个半民间的组,我以课题组的负责人来主持这次会议。
我把大会主要的情况在旗帜网贴出来了,有些发言还在整理,还会贴出来,一开始是李崇富,是中国历史学会的会长,他做了一个致辞,他说他非常吃惊,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协会下面一个小小的课题组,而且几乎大家都不知道,居然会在这儿开会,而且请来这么多经济学界的重要人物,他分析为什么会这样,是一份理论上非常沉重的分量,把大家聚集在一起了。这个上沉重的分量是刘国光的教改问题的文章。他发言完以后是张勤德,他大概介绍了一下刘国光文章发表之后的情况。我印象比较深的两点。
第一点,他引用电影《英雄儿女》里的台词,讲祖国和人民盼望你们打胜仗,他这句话是从网上看到的。现在这场战斗序幕揭开了,大家对这场战斗寄予很深的希望。另外他上午在大会发言,下午转到马列所的会议室进行小组讨论。胡军(同音)老师和清华大学的刘老师都谈到当前教学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这些发言有它共同点,为什么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在大学里面不受欢迎,受到冷落,他们分析了这个情况,教材本身有问题,学生不爱听,是因为它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教材的主要问题是不谈生产关系,不谈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这样和中国当前经济主义改革中的两极分化的情况完全脱节,他说这样的东西不是真正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所以学生不爱听,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杨守正是一位老红军,他说刘国光讲的是教学中的问题,西方经济学占了统治地位,不仅如此,在中央的领导机关中,其他的领域也是这样的情况。会上还有一些发言,包括杨守正和刘老师的发言提到了陈云的思想,他是主张计划第一,价值规律第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他们觉得应该回到陈云的思想。会上也提到97年国家统计局不再公布整个工业产值和国民经济GDP的比重,原来的统计局长也在场,他也提到这个问题。有人说,这是为了不让人民知道,他们计算的比重现在国有经济比重大概是17.6%左右,有的甚至更低,这是估算出来的。
这次会议和以往的学术会不同的地方,有一个来自反私有化第一线的女同志赵翠蓉,她是海南省机械建筑公司的总经理,她曾经作为工作组的负责人到她下面的一家公司,江西新大地公司,这家公司被当时的海南省机械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派去主管,这个人叫涂景新,被他已经私有化了。她作为工作组的负责人到那边去,把那个公司夺回来,她在海南呆了6年多,在海南、南昌遭到多次的暗杀,她在那边工作,完全像在白区工作一样,有时候她化装、改容外出,涂景新跟银行、税收、工商管理局勾结在一起,他们这个工作组大部分人被打,他们夺权回来以后,现在新大地已经成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当时她接管的时候,帐面上只有2.5块,工人几乎没有工资,现在她不但保证了工人就业,而且工资现在一个月有1500元,后来,涂景亲被判死缓两年,这个情况发生在2000年,以后国企改制的方向变了,整个舆论说,像这样的人有的时候,很多人也没有被判徒刑,后来此人一直想翻这个案子,去年10月份他被释放了,保外就医释放,现在这个案子已经悬在这里,整个档案现在由高法调到北京来了,一直悬着,而且所有这个工作组的人,包括参加审计的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而且要把她所在总公司海南机械进出口公司通过MBO私有化,如果私有化这场官司就没法打了,因为它的实体不存在,所以她也遇到很大的压力。她说自己是在腥风血雨当中,保护人民的财产。
当时这个企业面临破产,派她去,以后她跟工人讲,现在我们要自救,对我们个人来讲,我们账上没有什么钱,谁愿站出来救这个公有制的财产?最后他们自愿报名,离开江西到海南,他们家里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压制。她的孩子现在也被迫转移,怕被人报复,藏起来了。她家里也长期停水停电,这些自救组的人,工资一月也仅仅300块钱,大家自己凑了20万把这个被私有化的国有资产夺回来。她在会上提了两个观点,第一个,从实践来看,国有资产的改制问题根本不在所有权问题上,能搞好的关键在管理上,而且关键是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一个好的指导思想,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搞好。另外她提到要相互支持,战斗在反对私有化第一线的同志们和理论界、经济学界、反对私有化的学者、知识分子相互之间互相支持,联合起来。因为对方早已经联合起来了。这是她的发言。
中心的发言还是刘国光同志的发言,他本来是不准备讲的,他的文章8月15号由教育部科研中心送上去,17号批示下来,批给刘云山、陈至立、周济,刘国光文章中的许多观点都要值得重视,大概意思是这
个。他说,到现在3、4个月过去了,他一直担心这个东西又流于形式,过一段时间就过去,没法落实。他
提到教育部派了3、4个工作组到各个大学了解经济学教学工作问题,他没有点名,某大学有一个经济学院
的院长跟教育部的调查组说,刘国光讲的东西和学校里的情况不符,我们学校不存在这种情况。所以刘国
光教授说,现在阻力相当大,同时也提到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人结成团了,用他的话说是结
成了一股社会势力,在政界、新闻界、舆论界都有他们的支持者、同盟者。
刘国光教授举了好几个例子,他说本来他不参与意识形态的斗争,只是研究经济学,从来没有想到这
里面还有话语权的问题。这次真的感受到了,他写的文章几次想要发表都被退回来了,他说一个是《经济
研究》,原来是他主管,这次要把这个文章拿到经济研究发表,结果被拒绝,在他的一再坚持下,终于发
了。但是,照日常的规定,主要的文章在封面上有要目,但是却没有。同时他说南方的某报纸和国务院的
中国经济时报都曾经采访过他,本来采访的记者都说要把采访的东西登出来,但是回去以后主编都扣掉了
。理由呢?就是因为他说国家领导人不用接见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尽管刘国光教授表示这样的话可以删掉
,但是,仍不予以发表。老是说话语权,话语权,现在自己也没有了话语权。
这些情况,实际上透露了这么几个消息,一个8月17号李长春的批示,在此之后,陈奎元曾经给李长
春和刘云山做过一次汇报,这次汇报,李长春还有一次汇报,说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有地位,有生命,主
旋律要强。他们准备进一步用比较大的篇幅来刊登刘国光教授的观点。让一些有名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来讨
论刘国光的文章,而且把这些讨论在光明日报上刊登,这是两个。
同时,孙永仁讲到批判新自由主义这个观点最早是胡锦涛提出来的,在2000年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有
一个讲话。因为宣传三个代表先进思想,后来这个讲话没有公布,也没有传播,他问宣传部的同志,一些
人甚至不知道。讲话的内容我念一下:美国和西方其他一些国家通过他们控制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和国
际游戏规则,推行以新自由主义和贸易自由化为旗号的全球战略,激励、巩固他们在这个领域的优势地位
,而且,采取各种手段召开研讨会进行培训,对我进行思想文化渗透,宣传西方的政治观念、价值观念和
腐朽、没落的意识形态,妄图在潜移默化中搞乱我国干部群众的思想。这个讲话以后当时他为这个讲话找
白克明,当时他是中宣部的常务副部长,问这个讲话怎么办?白克明说这个报告是他们写的,当时胡锦涛
同志逐字逐句审查过。这个讲话不准备在网上刊登,因为涉及到领导人的讲话,官方没有正式公开。
我再说一点,咱们各位对当前的斗争是如此微妙的形势,怎么看?因为我们国家是共产党一党执政,
实际上,毛泽东同志说,党内无派,千奇百怪,尽管有民主党,但是共产党内部有各种各样的派别,反映
了社会的矛盾,所以如果年纪大一些的同志都会想到在毛泽东的时期党内斗争的形势,因为党的行政机关
是这么个状态,自上而下的行政机关的方式有时候没法开展这样的斗争,所以毛泽东时期有时候也是越过
了一些行政机构,采取了上下结合的方法来把问题逐渐推动起来。现在很多力量对比,跟毛泽东时期不能
相提并论,但是还是共产党一个党执政,不是多党制,所以这种斗争、社会的阶级矛盾在党内的反映,采
取了类似的形势在展开。
一个小的课题组能请来这么多的人物,透露这么多的信息,这个斗争序幕也是刚刚拉开。
下面我讲讲我发言的主要内容。
一个是当前的形势,经济学界的形势。经济学界从刘国光的讲话发表之后,起了比较大的变化,可以
说,已经基本了形成两军对峙的局面。过去右边是主流派,是占主导地位,左边已经被边缘化了,现在右
边的领军人物是高尚全,他原来是体改委的副主任,现在是工作体制改革学会会长,这边是刘国
光文章发表以后开始推动,现在基本在舆论上一边倒的格局开始变了,在舆论上形成了双方对峙的局面。
两边的看法到底分歧,实际上有交叉的,有共同的地方。改革到今天,经济学界的人们都认为现在的问题
比较多,比较严重,这是双方共同的看法。在这些问题当中,重中之重,就是腐败问题,权钱交易问题,
这个问题的看法至少高尚全,吴敬链他们至少口头上承认,是上面的共识。
更大的不一样在后面,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一边认为,这是整个改革的思想受到新自由主义
的干扰、破坏,把我们的公有制基础破坏,所以出现这种权钱交易,这种腐败愈演愈烈,堵也堵不住。但
是高尚全不这样认为,他们的看法是因为改革不深入,生产要素市场化受到了阻碍,这种阻碍来自行政权力的干预,他说行政权力的介入破坏了市场对资源的分配,所以造成不平等现象。下一步就该治病了,治病的时候,双方开出的药方不一样了。
高尚全认为当前主要矛盾是公共产品,他讲国家权力为公共服务,现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不足,人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高,是这么一个矛盾。这个矛盾他认为如何解决呢?要把对行政权力的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过去行政干预太多,而行政干预这么多,是因为政权的结构和运行方式不能适应越来越深
入发展的市场化。他认为重点是进行这个改革。大家可能记得,当初我们经济改革的时候,也不说要改经
济制度本身,说的是对体制进行改革,改到最后就是国企改制,把所有制的基本制度变了,这次他们提出
,首先对行政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最后是不是改成美国所说的颜色革命,这个东西不好说,他也不这么
说。因为他们一直是主流派,长期起草中央的文件,理论界的争论,他们能归纳成中央领导听得懂的政策
建议,这些能够比较容易地被中央理解、吸收,这个争论不是一个纯学术的争论。学术领域本身一些问题
要争论清楚,但是跟政权的关系不是直接的搞这个主义那个主义的问题,而是翻译成一些行政工作岗位、
领导工作岗位的人能听得懂的东西。
他讲的公共产品都是西方经济学里的概念,他具体地说,现在对行政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而且作为重点
。他提出来三条具体的东西,一条叫做国家应该为市场化创造更好的环境;第二条,国家应该进行第二次
分配。在企业内的工资是利润分配,国家通过税收搞好国民经济第二次分配,这里面应该解决、照顾一
下弱势群体包括医疗、卫生;第三条,他提出建立利益集团对话的机制和协调机制。这完全是一种政治上
的体制改革。这些东西都是公开报道的,经济观察报连续刊登了对高尚全的采访。钟伟志(同音
)记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2005年改革高峰录,大量的篇幅讲的这个情况。他同时认为,批判新自由主
义这个东西不能上当,很多人借这个东西否定改革,我们要推进改革深化改革,如果让他们搞批新自由主
义,最后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他的话是今年2月份温家宝总理邀请9名专家学者进行座谈会在会上说的,
温家宝总理说,今天这样的会上,各种意见都可以发表,他出来以后,回良玉副总理说他讲得很好,改革
不能被否定,这个都是钟伟志(同音)的2005年改革交锋录上报道的。
因为新自由主义的干扰、破坏,造成改革开放中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所以当前的主要问题是批判新
自由主义,反右防左,药方不一样,但是,现在的药方还是停留在主义的批判,需要进一步提出一些当前
可行的具体政策,来影响到整个改革方针、政策的调整。
第二,我们谈谈14大以后的情况及我个人的看法。刘国光的文章里面这个问题怎么引出来的呢?从新
自由主义对改革开放的影响多大,怎么评估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影响就不用批判。如果影响大,批判的力
度多大,怎么批判,这些问题都存在,刘国光的文章里面有一个估计,下面我顺着他这个文章的思路讲。
他说,11届三中全会到14届三中全会,改革是社会主义本身的改革。很多人都是我们自己的医学家,他
说在这段时间里面,新自由主义对中国也有影响,主要是对一些年轻人形成的干扰,并不是很大,后面他
没有直接说,只是说这段比较好的时间维持到14大,他的文章出稿是在电子稿在网络上出版,到14届三中
全会,他把后面的截止日期变成了到14大,把14届三中全会划到比较好的情况以外。这个期限以后的情况
他没有用正面的语言表达,下面他写的文字大家可以查一下,讲新自由主义改革会跌入坏的资本主义深渊
,他对后面这一段,到底影响多大,是严重的干扰还是指导思想占了支配的地位,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研
究,他自己也没有非常明确的表示。
高尚全的采访当中讲了很多情况,比如好多中央的政策是他首先提出来,然后参加中央关于经济决议的起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什么争论,什么时候被中央采纳,以后以中央文件决议的形式来贯彻执行,这样使我想到了有这么一个决策过程,想到一些经济学界的学者是怎么影响到中央的决策。14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4届三中全会主要是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什么样?我们的改革目标是什么?里面主要提出了16字方针,要改制,要把我们的企业,过去是管理体制的改革,现在是变成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用16个字来建立,叫做产权清晰,职权分离,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高尚全没有提到这16个字跟他什么关系,只是回顾了一系列重大决议的起草过程,他提到了哪些是他提出的。怎么写入决议没有讲,所以我也不清楚16字方针是怎么通过刚才这个渠道,得到现在这个结果。刘国光同志也参与了这个起草过程。刘国光教授并不完全肯定其中的东西,虽然他参加了,但是,他的意见不被采纳,采纳了哪些学者的意见也不是很清楚。
我下面要谈的是针对16字方针的学者本人的责任和本人的资格,这些东西是真的还是假的。我提出自
己的一些看法。咱们一个字一个字说。
先说产权,在英文字母中,有两种翻译方法,一种叫做财产,一种叫做财产权,这个概念在西方来讲
,一般加不加PRO都是一个意思,产权要清晰,实际上从西方来讲就是私人产权要清晰,这个跟市场经济
一样,既然市场经济前面强调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产权到底是什么样的产权,不能不加前置词,这是
一个问题。另外在整个修宪过程中,说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私有财产也应该如此。所有财产神圣不可
侵犯,在西方整个法律学中并不存在。我大概讲一下。
西方的法律实际上是两种体制,一种是习惯法,不写在法律当中,还有一种叫成文法,各国采取的法
律制度不完全一样。美国主要以习惯法为主,主要是由美国的最高法院的判例作为依据,最早他们提到有
一个罗马的教义的口喻讲的是像河流、空气、海洋和当时的公有地,这些都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所以它
不能归私人所有。这个东西在公元前529年就写入了当时的法典,后来这样一个基本的思想
在1215年写入英国大宪章,后来法国、西班牙包括英国的法律上都有这个思想在里面。后来北美成为了他们的殖民地,所以13个殖民地的法律,无论是成文法里面还是习惯法里面,都有这样的思想在里面。后来美国独立以后,各州在行使法律的过程中,这个传统一直存在。当时讲,如果这些土地、河流归于君主所
有,君主在这个意义上的私有财产权不是绝对的,而是一种委托的关系,大家把共有的利益委托给你来管理。最终你不能违反这个东西。整个西方在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法律界还有另外一个说法,就是关于私有财产的绝对权,集中表现在英国的圈地运动。从法律的情况来看,公共委托是在加强的,美国有一系列的高法和各州的高法的判例,这个判例实际上都涉及到私人财产权和河流、森林这些生态环境的保护之间的冲突,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和其他各州都不支持私人的财产权的,这些例子有很多。
我是今年初从美国回来,之后我帮他们在翻译两本书,一本书叫《对经济全球化的另一种选择》,这
本书是所谓的社会论坛,是穷人联合国在巴西的国际论坛,他们在2004年的一个报告。这个报告里面,刚
才我引的这些东西都在这个报告里面提到了。还有一本书是爱伦武德(同音)写的,是一个女的,她1995
年写了一本书叫做《用民主反对资本主义》,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新审查》,这本书的一半都是谈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我在讲这个事情的时候,把里面有关的东西介绍了。刚才讲到关于公共利益的训导问题,这个书有一系列的判例,大概100多年来。美国哈得逊河流域两岸的土地是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所有,他的土地是私用的,几十年来,一直往河里倒污染物,最后法律的判决是把他的私有财产剥夺了,把美国通用电器公司在被污染的河流两岸的土地私有权剥夺了这样的例子很多。
比如讲到加州对房地产的开发农业用地,这些用地实际上都是私有的,这些私人刚开始是小工厂,房地产进来以后,把土地权卖过去。后来加州政府就采取了一些办法,主要搞了一个资金,由政府出钱,还公开上市发行,就把这群土地的使用权,通过权(土地有一个通过权)买下来,之后,实际上用使用权来限制你的占有权,就是要保持生态原来的状况,不允许开发商进来把它城市化。像这样的例子都比较多,随着整个生态环境的全球化的恶化,美国的一些地方政府,州政府采取了这样一些办法,限制了私有财产权,来维持整个生态的平衡。
这16个字限定的是现代企业制度,后来就进一步解释了股份制,所以又引出一个问题,股份制能不能
做到产权清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这个涉及到一个理论上的问题,这个问题实际在西方的主流经济学界
,法学界,都是一致看法。没有人认为股份制能够达到产权清晰的,股份制恰恰是产权不清晰的。在股
份制企业建立之前,一个人他又是老板又是经理,是一个家族的,这个时候他的产权是清晰的,股份制是
建立在信用体系基础之上,大家合伙把企业搞大,投资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产权就越来越不清。这其
中主要是两个原因:现在的美国企业,大概只要占5%左右,上市公司股权越分散,股民越多,只要有5%
,甚至只有2%到3%,就可以把一个大的企业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这些股民们,实际上自动地放弃了对他所买的企业股票的企业本身的情况,不愿意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把他的产权放弃了,他关心的事,我买进来的股票的股价是多少,他关心的是这个差价,美国现在大量的股权越来越分散之后,出现了共同资金,这跟直接买某家公司的股票不一样,小股民比如可以买通用电器的公司的股票,买共同基金的时候,不知道钱到了哪家公司的手里,共同基金分成好几种,有增加股和比较稳定的分红股,这些里面有上百家的公司在这里面来回倒,哪家公司的好就哪家公司的,每年的年报里面,有买了哪公司的,他公司整个的比例有多少,一般的股民不看这些,而且他来回倒不会经过本人的批准,他觉得时机到了,把这个买进来,把这个卖出去。
而且股东大会,需要你占有股东一部分的比例,才有资格参加股东大会。大部分人都没有资格参加,
但是事先会有一个通知。你还可以划勾,这次会议讨论的这些问题,你是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这些讨论
的问题是相当复杂的企业管理的问题,如果是共同基金的话,如果你长期以来,你根本只关心卖出和买入
差价的话,没有专门的经济学的知识,经济管理的知识的话,他提出的问题你就看不懂。所以在这样的情
况下,股权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社会资本,而过去如果全资控制的话,需要一个很大的资本家,但是现在
只占2%、3%或者5%,就可以用这种方式支配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资金,而被支配的小股东和小资本来
讲,没有什么产权。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股份制采用了一种参与制的形成,就是它公司的内部控制,它有母公司,有儿子公司,
有女儿公司,一代代往下控制,在这种金字塔的结构里面,随便找出一家公司来,问他真正的股东,或者
在内部控制的东西是什么,一个说是商业秘密,不能告诉你,有的人也说不清楚,就知道是一环套一环,
一个公司套一个公司。这个事情在30年代,美国的主流的经济法学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这是我讲的主流
媒体,经济学界、法学界的主流。提出来这么搞的话,我们把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东西搞乱,这时候,讨论
十分热烈,所以引起了美国政府很大关注,美国国会和财政部在30、40年代发过两次文件的调查给美国各
大型的公司,问卷调查收回来的情况,大概是3/4全部不告诉你,一种说法是商业的秘密不能告诉,再一
种是给出了一个门牌号码,问卷调查是控制股东5%,或者5%以上的股东是谁,问这个就明显了告诉你,
是商业秘密,不能告诉你。
所以我讲这个事情,经济学家的决策,最后导致的经济学的基本方针,他们本身的资格和本人的可行
性,本人责任需要打问号,你如果负责话,要把事情搞清楚。第二,进到权责分明,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在股份制里面,是所有制和管理权的权力是分离的,我们可以把权力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日常经营管理的决策,还有一类实际上涉及到了公司所有权的决策。而涉及到重大所有制决策的时候,比如利润分配,是不是要重新投资,这个投资要投到哪个行业,这就牵扯到企业发展的风险问题。比如工资定多少,像这样一些决策,实际上是控制在董事会的手里。
董事会是两伙人组成的,一伙人是企业的CEO,就是他公司的最高主管,这些人本人是总经理,还有
一部分外来的。实际上是两个集团,一个是职能资本,这些职能资本的最高层的管理人员,参与了关于企
业运行过程中,有关所有制的一些重大决策,还有一部分是属于货币资本的一些人的代表,他们从外面借
给了你资金,或者他在货币上面控制你,这两部分人最后的权职是否分明,权职怎么分割,实际上取决于
这两个集团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列宁讲了金融资本,集中起来的工业资金和集中起来的银行资本两者结合,是什么样的形式结合,二者相互平衡的关系是什么?实际上战后以来,就是从上个世纪初以来,是在不断的变化当中。在60年代之前,大公司的借的钱大部分是从银行借的,银行作为货币资本的一方,参与了企业的决策,银行追求的只是利息,所以这种介入,还是干扰性比较小。60年代以后,美国、西方的所有的企业的资金来源(日本除外),主要从股市上来。股市的介入和银行资本的介入就不太一样,所以对企业的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实际上我们这次资本的全球化主要是讲货币资本,两者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概念。列宁讲的是广义的
概念,金融是金融上层建筑。最后整个趋势造成的结果是债权人专政,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企业的减肥
增效,大批地解雇工人,货币集团追求的是股市的效益,股市的增值,要求企业在短期内就表现出利润强
劲的增长趋势,就可以在股市上有更多的人买,他的股价就增长。这种管理和思维的方法是一样的,我们
讲到西方在20世发生了一次所谓公司经理人的革命,就讲了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经理是一些大公司,
通过垄断的方法对市场有一个比较大的份额的占有,可能针对市场的各种信息,可以在企业管理中制定出
一套计划来,这套计划不是像现在的债权人专政这么短式的东西,也考虑到长远的发展。这里面有很多我
们可以吸收的一些管理方法。
现在的情况不是这样,你搞产权的改制以后,实际上搞成了债权人的专政。顾雏军的的事情就是这样,他把企业搞得各种问题很大,账问题很大,买了以后又改回来,然后钱就增值了,他把买过来企业里面的一部分钱做假账倒出来,再买新的企业,他整个这么折腾,根本不考虑企业本身经营的管理问题。
最后我们讲讲政企分开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爱伦(同音)的文章,这不是简单的分离问题,是历史
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知道,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里面提出的概念,并用这两个概念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分析历史,基础和上层建筑本身是一个比喻,房子的屋顶叫做上层建筑,地面叫做基础。整个西方的理论界一直在争论,这两个东西,能不能作为一个比较科学的观念,整个把它用来分析历史,有一派意见以爱伦(同音)写的文章为代表,她认为这种分离是资本主义的特有现象,到了资本主义才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从整个社会关系中分离出来。拿这个东西回过头来分析前资本主义和整个人类的历史,不能完全机械地套用这个东西。所以马克思是在发达的资本主义情况下,总结出来了资本主义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的时候,我们要谨慎。
他提出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态和亚细亚形态是对立的两个阶段,实际上是一个剥削社会。经济的剥削权
利和政治的剥削权利是合为一体,都集中在国家的手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以后,这两个东西才作为一个
相互独立的领域分离出来,从亚细亚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经历了这个分化的过程。他具体讲到罗马
帝国的奴隶制,这里面他有公侯伯子男等贵族,不是以在政府中的官位大小决定贵族的秩序,这个和我们
中国社会,中国的亚细亚社会不太一样。关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还是需要分析,不是说拿过去一个东西
来套,你把过去的东西都扔掉,也没法分析。另外西欧的封建社会,实际上罗马帝国垮台以后,欧洲几次想建立像中国这样的封建集权国家都失败了。
具体地说,后来西欧的分工制又被中央集权的国家代替,就是我们讲的绝对主义的国家,我们原来翻
译成西欧的专制主义国家。它依靠了两股力量,一个是贵族力量,他没有经济权利,但大量的政治权利在他手里,后来权利发生了分化,在分化的过程中,从专制国家的君主愿望来讲,他希望有一个和平的过渡
,把这个权利分配得好一点,但是结果不是这样。当他们被推翻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资产阶级,这个新
的资产阶级不愿意跟贵族分享权利,只有把贵族干掉以后,他们的权利才会起来,这是真的历史过程中的
政体分开。如果这样下去,中国也是如此,会形成一个新的企业家集团,这是一个新的资产阶级,把或早
或晚,不要你共产党在政治上跟他分享权利,我管经济权利,你作为政治上保护我的权利,这种分开走到最后,就会看到原来苏东地区发生的颜色革命。
这16字方针后面出现的问题,跟国企改制联系在一起,指导方针上,我认为有很大的误导,这些误导,你拿到西方的史学界他们都不会承认,这些东西怎么来?就得考虑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比如他建立的关键是科斯定理,但是这个科斯定理很模糊,只是举例子,没有这个胆量说这是一种普遍规律,后来他作为新自由主义的科斯定理一,科斯定理二,虽然出了一个规范东西,但只是美国的意识形态。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上的行政和经济分开的文件,而是一场阶级的大变动。而且,渗透了整个血和火,战争与革命,阶级大变动。讲清楚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企业改制方针问题,要按照这个16字办,就是一次一次延长革命,那时候中国这个统一的民主国家能不能生存下来还是一个问题。
相关文章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