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名不见经传的澳大利亚报业公司老板,到跨国传媒集团的掌门人,默多克在世界传媒界纵横捭阖近60载,不断开疆拓土,建立起遍布全球的新闻帝国。
批评者说,默多克是个机会主义者,他没有原则,只根据自身目的和利益决定政治取向。
默多克正面临一场生命中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
在唯销量论的经济哲学下,默多克新闻集团旗下的媒体为了刺激发行量,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包括窃听这样的非法手段,从而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积聚了巨额利润。
从名不见经传的澳大利亚报业公司老板,到跨国传媒集团的掌门人,默多克在世界传媒界纵横捭阖近60载,不断开疆拓土,建立起遍布全球的新闻帝国。
如今,因为在英国的窃听丑闻,这位一生充满争议的传媒界的传奇人物深陷舆论漩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这一次,默多克还能逃过劫难吗?
没有尽头的扩张
1952年,默多克从牛津大学回到家乡成为当地两家报纸的所有人,那是父亲留给他的遗产,这一年他21岁。
默多克并不满足于当一个报业公司的小老板,在积聚了一定力量后,他开始了收购、扩张之路,自此,他的名字也和一系列“并购”紧密联系在一起。
50多年间,默多克的公司迅速扩张到欧洲、美洲、亚洲等世界各地,旗下囊括了报纸、杂志、电影、电视等众多媒介,默多克宛若传媒业的拿破仑,领导着新闻集团一路辟土开疆,攻城略地,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传媒集团。
不少奄奄一息的报纸一到默多克手中就能起死回生,如此“化腐朽为神奇”的功力也为他赢得了媒体“怪杰”的美誉,一路走来,默多克所作的众多决策都体现出他的勇气、魄力、洞察力以及执行能力。
1969年,默多克以3400万英镑收购了英国《世界新闻报》,开启了传媒资本扩张的新时代。随后,新闻集团相继成为《太阳报》《泰晤士报》及《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东家,同时还掌握着英国电子传媒的重要份额。
除了秉承“先收购,再发展”的原则外,默多克格外注重眼球效应。在办报方面,默多克将能够吸引受众注意力,提高销售量作为报纸生存的不二法则。
他要求新闻内容要标新立异、耸人听闻,标题鲜明,篇幅短小精悍。他甚至告诫旗下的编辑记者:“少关注些普利策新闻奖,多写些读者喜欢看的内容吧!”
正是秉承着这一原则,《世界新闻报》从来就不关注世界新闻,却热衷于凶杀案件和涉及社会名流政客的各种桃色新闻,以此吸引普通市民的眼球,销售量一路攀升,多年来在市场上的老大地位无人撼动。
有人将默多克对《太阳报》的办报理念归为三个“S”,性(sex)、丑闻(scandal)和体育(sports),称这就是默多克媒体经营成功的所在。
默多克的成功还体现在他的经营有道上。1986年,在默多克的带动下,各大报业主纷纷撤离位于闹市区报馆林立的舰队街,在地价、成本相对较低的伦敦周围地区另觅场所,并大力采用新的报纸生产技术,以此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卫报》这样评价默多克在英国报业市场的作为:他不是第一个建议创办一份不受工会控制的报纸的人,但只有他真正做到这一点;他不是第一个引入彩印报纸的人,但他比对手做得更好;他不是第一个在报纸上开设博彩游戏的报业主,但在把这一赌博游戏转化为报纸销量方面,他却是最大的胜利者;他不是第一个把大报小报化的家伙,但是又有谁能出其右呢?
默多克一手经营起来的新闻集团之所以能够成为庞大的跨国媒体集团,不仅仅在于他在商业运作领域的成功,还在于他对于各国政治脉搏和当地媒体管制现状的所谓“精准”把握。
在默多克的家乡澳大利亚,新闻集团拥有全国性报纸《澳大利亚人》《每日电讯》《先驱太阳报》等,掌控了70%的新闻市场,还控制着澳大利亚重要的付费电视运营商FOTEL25%的股份。
在英国,新闻集团控制着超过三分之一的报纸发行。在美国,新闻集团拥有福克斯电视台和《纽约邮报》《华尔街日报》等众多知名媒体。默多克利用舆论的影响力带来了不容小觑的政治影响力,从而帮助他构筑了良好的关系网,获得了许多与之关系密切的政客的庇护。
在默多克的领导下,新闻集团在两个层面上进行着全球扩张:一是遵循从纸质媒体——电子媒介——数字媒介的路径,二是遵循澳洲——欧洲——美洲——亚洲的路线。在其运作下,新闻集团逐步成为全球性的传媒公司。
天生冒险者
对于默多克其人,舆论历来褒贬不一,最多的描述是:爱冒险、对事业充满热情、野心勃勃,甚至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默多克自我评价:“是因性格和环境所迫充当了一个变革的推动者”,而“新闻集团就反映了我的思维、性格和价值观”。
默多克爱冒险的一个表现是喜欢赌博,尤其喜欢大赌注。中学时代,他就曾骑自行车前往墨尔本赌马,还曾横渡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赌场赌钱。
在新闻集团的扩张中,默多克也不时体现出他好赌的个性。在上世纪80年代一系列大手笔并购和借贷中,由于摊子铺得太大,其公司曾在90年代初期陷入一场债务危机。
舆论普遍认为,默多克对人的管理冷酷无情,员工要么做出成绩,要么被解雇,因此他也被称作“食人妖”。在同业竞争中,默多克的理念是一定要把对手彻底击垮,他认为生活就是“一系列的连锁战争”。
在政治上,批评者说,默多克是个机会主义者,他没有原则,只根据自身目的和利益决定政治取向。
默多克曾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结成联盟,连续三次在竞选中支持保守党,这给他带来了丰厚的政治回报,英国印刷业对他的抵制就借此被打破。之后,默多克看到工党布莱尔呼声很高,于是又拒绝撒切尔夫人为梅杰的说情,不遗余力为布莱尔造势,帮助其问鼎首相宝座。2010年默多克又踢开工党,力挺保守党的卡梅伦。
传记作家沃尔夫曾在《媒体大亨的秋天》一书中这样描述他:“默多克在其事业生涯中似乎没有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他没有设定不可逾越的信仰,也没有确立至高无上的哲学,默多克的世界里没有规则。”
默多克的狂热还反映在对工作的态度上,他曾说:“我打算在我头脑清醒的时候一直工作。”在2003年度股东大会上,默多克表示,他的退休计划已被永远搁置,他本人将一直工作下去,直到被人“抬出去”为止。
全民公敌
但是,窃听丑闻也许不会让默多克等到被“抬出去”那一天,传统大报的穷追猛打以及司法机关的介入,已经让默多克疲于应付。
实际上,早在2006年,伦敦警方因政客和演艺名流的电话遭到窃听展开调查时,《世界新闻报》记者古德曼和私人侦探马凯尔就牵涉其中,并于次年承认非法获取手机语音信箱的信息而锒铛入狱。
由于外界对调查的彻底性提出质疑,今年1月警方再次重启调查,并一度逮捕了前首席记者瑟贝克、前助理编辑埃德蒙森和另一名雇员。英国首相卡梅伦的媒体主管、《世界新闻报》前主编库尔森也因卷入窃听丑闻和涉嫌腐败在今年1月辞去政府内的职务。
但由于当时的窃听事件主要涉及王室成员、政客、明星等公众人物,并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最近该报又被指控窃听并删除数年前被谋杀的女孩米莉• 道勒的手机语音留言,导致警方以为女孩尚在人间,影响了对案件的调查和侦破;而伦敦六年前的7•7恐怖爆炸案受害者以及阵亡英军士兵的亲属也都纷纷成为被窃听的对象。伦敦警方估计受害人达4000人之多,震惊英国上下,引发了广大民众的强烈愤慨和不满,默多克被视为全民公敌。
7月10日,拥有168年历史的《世界新闻报》在一片讨代声中正式停刊,默多克的股肱之臣、新闻集团前英国女总管丽贝卡•布鲁克斯也迫于压力辞职。一时间山雨欲来风满楼,默多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遭到举国声讨。
为此,默多克不得不亲赴伦敦进行危机公关,但由于民怨沸腾,一时难以平息,这位兼并媒体的狂人甚至放弃了对天空电视台的收购,这是新闻集团数十年扩张兼并道路上罕见的退缩。
大报如潮抨击之外,同为小报经营者的竞争对手也在此时落井下石,对默多克进行口诛笔伐,而曾经竞相讨好默多克的政客们也慑于民众的愤怒而迫不及待地与他划清界限。
受窃听丑闻影响,伦敦警察局局长斯蒂芬森以及助理局长耶茨先后宣布辞职。另有多位高官牵扯其中,面临需要接受调查的命运,甚至连首相卡梅伦也因雇用《世界新闻报》原主编库尔森担任其媒体主管而颇受指责,一时间与默多克有牵连的达官显贵们人人自危,到了谈默多克色变的地步。
这次“大地震”,使默多克苦心编织多年的新闻集团与政界、警方之间的网络正在迅速瓦解,默多克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局之中。
美国联邦调查局的介入,英国议会的审查,以及网络上掀起的反对默多克帝国的活动,无时无刻不在撼动着新闻集团的根基。就连默多克的老家也不安宁,日前,澳大利亚总理吉拉德表示,澳大利亚民众对窃听事件感到十分不安,希望新闻集团澳洲分公司就该事件接受质询。
与此同时,默多克的新闻集团在经济上也遭受重创。除了《世界新闻报》停刊造成的损失外,新闻集团放弃收购计划后还需向天空电视台缴纳3850万英镑的违约金,并且需要拿出大量资金赔偿窃听事件受害人的损失。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放弃收购计划阻碍了新闻集团在英国市场从报业向电视界转型的步伐,新闻集团需要重新评估其在英国的生意方向。
就默多克本人而言,虽然雇用了顶尖律师替他辩护,但遭遇的指控仍有增无减,这些对他的形象和威信都将是致命的打击。接近默多克父子和集团董事会的人认为,默多克辞去首席执行官的职务而保留集团主席一职,是合理的做法。尽管目前董事会尚未讨论任何领导层变动,但“一切皆有可能”。
除了外忧外,还有内患。日前,默多克在接受英国议会质询时,他的女儿就被爆出外出度假无法陪伴在侧,这也被媒体解读为默多克家族分裂的征兆。而在窃听事件中,外界对默多克之子詹姆斯•默多克的危机处理能力也产生了质疑,窃听丑闻令其接班前景也充满了变数。
对于退居二线的传闻,默多克表示不会因为此次丑闻辞职,并说自己是善后的最佳人选。但是,接受英国议会质询时,这位八旬老人已经疲态尽显,他的回答经常缓慢、不连贯,令人发出“廉颇老矣”的慨叹。
最后的舞台剧?
默多克恐怕没有想到,靠“3S”新闻立报的他,最终也被卷入了“窃听门”这一令媒体蒙羞的丑闻。
当然,更深层的影响是,“窃听门”将推动英国媒体监管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它让人们对英国自我约束性的媒体管理提出强烈质疑,以适当形式加强监管乃大势所趋。
“这就像一个舞台剧,把一切丑恶的行为都囊括在内,我想这次丑闻会对西方媒体产生很大的影响,可能包括如何规范报纸行业等等问题都还悬而未决。”英国某大学新闻系研究生艾米丽说。
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未来对窃听事件进行的由法官牵头的独立调查,也要对媒体道德和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媒体监管之策。
卡梅伦认为,新监管体系应该是不受政府控制的独立机构,就像广告标准局那样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英国广告标准局也是行业出资成立的机构,得到所监管行业的尊敬。
改进和加强媒体监管在英国已成基本共识,总的大方向应该是在保持“新闻自由”与保障隐私权和人权之间保持平衡。
资深媒体人兰伯特认为,需要成立一个比新闻投诉委员会更强势的监管机构,因为要让媒体具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单靠行业自律是远远不够的。新监管机构不仅要更独立于媒体业,而且要有充足的资源行使自己的职责;要有能力和意愿调查违规行为,而不只是像新闻投诉委员会那样简单地对已经出现的争端进行仲裁;必要时要指名道姓地谴责违规媒体;监管机构要覆盖所有媒体,不能任由它们自愿加入。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