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下滑,重要表现之一就是房地产熄火了。
我们在总结2023年经济时,会发现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总需求不足”,一个是“地方债务风险加剧”。这两个关键词最终都会交汇到房地产领域。
下图是人民大学宏观经济论坛在2023年11月讲资产负债表时画的图,很形象、很直观,我用这个图说说为什么上述两个关键词交汇到房地产领域。
我国1998年至今的高速发展,核心在于城镇化,而城镇化的核心又聚焦到房地产。
首先,老百姓把钱放在银行里面,形成银行体系的巨额存款。
当然,存钱的不仅仅是老百姓,还包括政府、企业等等。
其次,银行通过三个渠道,把这些存款投放到房地产市场。
第一个渠道是土地开发市场。每个地方都有各种各样的土地储备公司或者投融资平台,比如某某市城市土地储备公司。银行将钱贷给这些公司,这些公司就用这些钱征收土地,搞土地开发(或者搞市政建设)。这里对应上图左方的城投平台。
第二个渠道是土地买卖市场。地方将土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买地的钱,也可以是贷款(这里融资形式很多,比如信托,民间借贷,等等)。开发商融资买地之后获得土地使用权,还可以继续向银行申请房地产开发贷,融资造房子。这里对应上图中间开发商与政府的交易。
政府高价出让住宅用地,拿到前后,一部分钱用于支付拆迁费用,一分部钱拿来搞基建,或者补贴工业工地。也就是说,政府会以非常低的价格出让工业用地,招商引资。这些被招引来的商和资,会解决当地就业,提供稳定的税收。这些被解决就业的当地居民,又把钱存入银行形成循环。
第三个渠道是房地产买卖市场。开发商建好房子后(其实大部分没有建好,基本都是期房),卖给老百姓。老百姓买房的钱,大部分也是贷款。老百姓用自己的存款,支撑了整个中国房地产市场,最终,再自己去贷款,消化不断升值的房屋。
老百姓不断买房,房地产不断增长,开发商就会不断投资建房。
房地产产业链很长,开工阶段可以拉动水泥、钢铁、玻璃、建材、工程机械、建筑等行业,竣工阶段可以拉动家电、家居、家装等行业。
上述整个过程,就形成了以城镇化为核心的经济循环,这个循环的本质是不断通过城镇化和房地产投资来带动经济。
这个循环中房地产是所有关系的汇聚点。
现在,房地产出问题了,供需逆转了,房子卖不出去了。恒大悦龙台事件以来,销售额同比增幅持续下滑,两年来,仅4个月为正。
房子卖不出去,就会产生两个问题,一个是开发商资金回笼减少,拿地意愿下滑,进而投资下滑;另一个就是土地出让金减少,地方政府财政负担加重。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
下图可见,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连续两年同比负增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商品房新开工面积,比高峰下滑60%。而日本房地产崩盘的时候,缩量也仅为高峰的50%(日本商品住宅新开工1990年171万套,2022年86万套,30年来的最低点是2009年的79万套,缩量约50%)。
在新开工面积缩减上,我国房地产已经超过日本泡沫崩盘时期。
开工越来越少,建筑就越来越少,之前拉动的钢铁、水泥等等行业的产能就再次过剩。这些行业被地产拖累,就导致裁员降薪,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下滑,进而导致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下降,这构成了“总需求不足”的大背景。
其次看地方财政。
房地产不行了,卖地就卖不出去。下图是卖地收入同比情况,近两年来暴跌。绝对值为4.2万亿(11月),已经滑落至2017年水平(4.1万亿)。
土地出让金大幅下滑,导致地方财政负担加重,而城投公司很多还靠着土地财政补贴。一旦地方财政下降,城投的风险就会凸显出来。人大宏观论坛认为:融资平台作为隐性债务的主要载体,长期面临债务结构和业务结构、期限和现金流错配等问题。土地财政弱化的背景下,流动性问题加大风险,这是非标、票据违约层出不穷的大背景。
于是,需求不足和地方债务风险这两个制约经济的因素,就都交汇到了房地产领域。
因此,怎么样让房地产平稳过渡,或者说怎么增加房地产投资,就成了政策考虑的重中之重。目前的说法是“三大工程”,城中村改造就是其一。
城中村改造的思路是这样的,既然开发商不投资建新房了,国家就来搞旧城改造,把城中村改成新房。城中村改造过程中,也会拉动钢铁、水泥的需求,也能起到拉动经济的作用。
城中村改造能起死回生吗?很难。
但是,城中村改造的确能起到一些作用。
按中诚信估算,全国保守估计城中村改造面积10万平,总投资规划5.4万亿,年均5400亿,对2023年房地产投资贡献率大致在4%-5%。
实际上我们不光是城中村改造,我们还提出了保障房、平级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后两者与城中村改造合称三大工程。
如果城中村改造一项不能让房地产起死回生,这三大工程合起来能否做到呢?我们后续另文专述。
「 支持!」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